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密度差拓扑及作用力分析
1
作者 郑世钧 Hada,M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4期67-77,共11页
A-B分子的密度差Δρ(r)定义分子的密度ρ(r)与原子A,B的密度和ρ(A(r)+ρ(B(r)之差,本文研究了电子密度差的拓扑特性,并定义电子密度流来表示在原子核移动过程中电子密度流的方向和大小。
关键词 电子密度差 拓扑分析 作用力 原子核 相互作用
下载PDF
CrCuN薄膜择优取向与价电子结构的关系研究
2
作者 谈淑咏 张旭海 +1 位作者 张炎 蒋建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296-3300,共5页
基于固体和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计算了CrN和Cu的价电子结构及晶面电子密度的变化,分析了CrCuN纳米复合膜择优取向与价电子结构的关系。计算结果显示,CrN(100)/Cu(111)具有较低的电子密度差,薄膜中易存在此种界面结构。当薄膜中Cu含量... 基于固体和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计算了CrN和Cu的价电子结构及晶面电子密度的变化,分析了CrCuN纳米复合膜择优取向与价电子结构的关系。计算结果显示,CrN(100)/Cu(111)具有较低的电子密度差,薄膜中易存在此种界面结构。当薄膜中Cu含量较多时,Cu易于(111)择优生长,而CrN则按(100)CrN/(111)Cu位向关系在其表面形核,从而有助于CrCuN薄膜中CrN[200]取向的增强。该计算结果与实验事实相符合,为Cr-N基纳米复合膜的微结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ET CrCuN纳米复合膜 界面电子密度差 择优取向
下载PDF
FOX-7团簇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对其裂解影响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小东 徐哲 +3 位作者 燕翔 刘磊 王恒 王晶禹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8-222,共5页
采用色散校正密度泛函理论的RI-B2PLYP-D3和PW6B95-D3方法得到了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的四种气相团簇,以此模拟FOX-7分子在晶体结构中的存在状态。绘制了团簇形成过程中各分子相邻处的电子密度差图,从电子密度变化的角度解... 采用色散校正密度泛函理论的RI-B2PLYP-D3和PW6B95-D3方法得到了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的四种气相团簇,以此模拟FOX-7分子在晶体结构中的存在状态。绘制了团簇形成过程中各分子相邻处的电子密度差图,从电子密度变化的角度解释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形成及来源,研究了凝聚相FOX-7分子间相互作用对FOX-7裂解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FOX-7团簇中分子间相互作用源于电子偏移形成的部分分子间共享电子,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同时也使部分分子内的化学键被弱化,致使FOX-7的裂解通道发生改变。采用PW6B95-D3理论时,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各团簇中FOX-7的C—NO_2键裂解活化能比单分子状态时普遍降低。不同团簇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角度不同,硝基异构反应的过程有所变化,与单分子FOX-7相比,团簇Ⅱ硝基异构通道的活化能下降了210.9 k J·mol^(-1),而团簇Ⅳ硝基异构通道的活化能升高了39.4 k 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二氨基-2 2-二硝基乙烯(FOX-7) 裂解 团簇 分子间相互作用 电子密度差
下载PDF
Gaussian和Multiwfn软件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韩晓刚 廖奕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5期23-26,共4页
研究H2的结构是结构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借助Gaussian程序对三重态H2分子进行了势能面扫描,并借助Multiwfn软件等绘制了它在拉伸过程中的定域化轨道指示函数(LOL)的填色图动画和电子密度差等值线图动画,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 研究H2的结构是结构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借助Gaussian程序对三重态H2分子进行了势能面扫描,并借助Multiwfn软件等绘制了它在拉伸过程中的定域化轨道指示函数(LOL)的填色图动画和电子密度差等值线图动画,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不仅增加了课堂生动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USSIAN Multiwfn H2 定域化轨道指示函数(LOL) 电子密度差等值线图
下载PDF
范德华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一)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光耀 《物理化学进展》 2013年第2期21-26,共6页
用量子化学耦合簇CCSD/aug-cc-pVTz等方法,计算了稀有气体分子,作了电子密度差及图形,通过图形解读了范德华作用的本质和形成机理。提出了范德华作用的量子化学图景是:原子或分子配对的电子云球相碰,由于Pauli互斥,电子云球变形,形成了... 用量子化学耦合簇CCSD/aug-cc-pVTz等方法,计算了稀有气体分子,作了电子密度差及图形,通过图形解读了范德华作用的本质和形成机理。提出了范德华作用的量子化学图景是:原子或分子配对的电子云球相碰,由于Pauli互斥,电子云球变形,形成了电子一定程度的回避,同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电子共享,达到吸引和排斥的平衡,从而构成了范德华力。认为范德华作用的本质也是一种波函数在起作用,并因此构成了核之间吸引共享电子,也是一种化学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范德华作用 电子密度差 稀有气体
下载PDF
范德华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三)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光耀 《物理化学进展》 2013年第4期47-53,共7页
本文用量子化学耦合簇CCSD/aug-cc-pVTz方法,计算了一些分子间范德华作用体系:氢分子二聚体,氢分子与氦、氖。并作了相应的电子密度差及图形。通过对图形分析,认为分子间范德华作用是在分子双方配对电子互斥、制约之下形成的电子共享,... 本文用量子化学耦合簇CCSD/aug-cc-pVTz方法,计算了一些分子间范德华作用体系:氢分子二聚体,氢分子与氦、氖。并作了相应的电子密度差及图形。通过对图形分析,认为分子间范德华作用是在分子双方配对电子互斥、制约之下形成的电子共享,是配对电子互斥与电子共享吸引所形成的平衡,是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是一种化学作用。其中伴随着的电子转移,符合电负性均衡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范德华作用 电子密度差 氢分子
下载PDF
范德华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四)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光耀 《物理化学进展》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通过耦合簇CCSD等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一些分子间范德华作用体系:氢分子晶面(H2)6,氢分子晶胞((H2)6)2,苯分子二聚体(C6H6)2,以及氢分子与氟化氢二聚体HH----FH。并作了相应的电子密度差图形。通过图形分析,研究了范德华作用,讨论... 本文通过耦合簇CCSD等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一些分子间范德华作用体系:氢分子晶面(H2)6,氢分子晶胞((H2)6)2,苯分子二聚体(C6H6)2,以及氢分子与氟化氢二聚体HH----FH。并作了相应的电子密度差图形。通过图形分析,研究了范德华作用,讨论了取向力、诱导力,分析了配位键、氢键、范德华作用之间的异同。归纳了分子间范德华作用的机理、特征。范德华作用与共价键、氢键,有着统一的本质:在一定的格局下共享电子产生引力,来抗衡核与核、电子与电子的排斥,并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范德华作用 电子密度差 氢分子晶胞 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
下载PDF
河北师大学人
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F002-F002,共1页
郑世钧教授,1945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 郑世钧 计算量子化学 量子拓扑学 电子密度拓扑分析 “结构过渡态” 电子密度差与反应力”
下载PDF
范德华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二)
9
作者 周光耀 《物理化学进展》 2013年第3期33-39,共7页
本文通过用量子化学耦合簇CCSD/aug-cc-pVTz方法,对稀有气体二聚体He-He的键长进行了扫描,对键长变化过程中的每个点作了电子密度差及图形,通过这连贯变化的图形,解读了范德华作用的本质和形成机理。当He-He逐渐缩短距离时,配对的电子... 本文通过用量子化学耦合簇CCSD/aug-cc-pVTz方法,对稀有气体二聚体He-He的键长进行了扫描,对键长变化过程中的每个点作了电子密度差及图形,通过这连贯变化的图形,解读了范德华作用的本质和形成机理。当He-He逐渐缩短距离时,配对的电子云球相碰。由于Pauli互斥,电子云球变形,形成了电子一定程度的回避,同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电子共享,达到吸引和排斥的平衡,从而构成了范德华力。整个过程用动画生动地展示出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范德华作用 电子密度差 稀有气体
下载PDF
Cr对Fe-Cr合金耐蚀性能影响的电子理论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垚 李春福 林元华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2-630,共9页
基于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对Fe-Cr合金(Cr含量为0~30%,原子分数)的价电子结构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利用界面电子密度差Dr的计算方法,计算了Fe-Cr合金与Cr_2O_3、Fe_2O_3钝化膜低指数晶面间的电子密度。结果表明,Fe-Cr合金固溶体的... 基于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对Fe-Cr合金(Cr含量为0~30%,原子分数)的价电子结构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利用界面电子密度差Dr的计算方法,计算了Fe-Cr合金与Cr_2O_3、Fe_2O_3钝化膜低指数晶面间的电子密度。结果表明,Fe-Cr合金固溶体的杂化原子轨道数sn、最强键共价电子数nA和最强键键能EA均大于纯Fe,Cr能提高Fe基体的稳定性。当Cr含量达到12.52%和24.3%时,Cr原子从低阶迁移到共价电子数少的高阶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此时Cr易偏离平衡位置与腐蚀介质作用形成钝化膜,造成Fe-12.52%Cr和Fe-24.3%Cr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发生突变。Fe-Cr合金与Cr_2O_3、Fe_2O_3钝化膜的24个低指数界面中,只有Fe-Cr(112)/Cr_2O_3(0001)、Fe-Cr(112)/Cr_2O_3(1010)_(Cr)、Fe-Cr(112)/Fe_2O_3(11 20)界面的Dr<10%,对于同等Cr含量的基体,Fe-Cr(112)/Cr_2O_3(1010)_(Cr)界面Dr最小,满足Dr<10%的杂化原子轨道数s最大。随着基体中Cr含量升高,Fe-Cr(112)/Cr_2O_3(0001)和Fe-Cr(112)/Fe_2O_3(11 2ˉ0)界面Dr降低,s增加,Cr_2O_3、Fe_2O_3与基体的界面更加稳定牢固,因此Fe-24.3%Cr合金的耐腐蚀性可跃迁至更高水平。价电子结构对Fe-Cr合金耐蚀性能变化的分析结果基本符合Tammann定律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电子理论 耐腐蚀性能 钝化膜 界面电子密度差 Tammann定律
原文传递
Al-Cu-Mg合金S相及S/α相界面价电子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屈华 徐巧至 +1 位作者 刘伟东 齐健学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816-3821,共6页
基于EET理论,计算了α-Al与S相及S/α相界面的价电子结构,分析了S相价电子结构与析出强化、S/α相界面价电子结构与界面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S相共价键分布较为均匀,Cu原子将S相原子间键合力最强的4条共价键连接在一起构成主键络。S相... 基于EET理论,计算了α-Al与S相及S/α相界面的价电子结构,分析了S相价电子结构与析出强化、S/α相界面价电子结构与界面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S相共价键分布较为均匀,Cu原子将S相原子间键合力最强的4条共价键连接在一起构成主键络。S相析出强化的微观本质在于其最强共价键的键合力比基体α-Al的大135.14%,对位错运动具有较强的阻力作用。S相与基体α-Al形成的(100)S//(100)α和(010)S//(0■2)α及(001)S//(021)α面的共价电子密度差?ρ分别为0.003%、3.564%和5.811%,(100)S//(100)α面上的共价电子密度为10.3915和10.3918nm-2,(010)S//(0■2)α面上的共价电子密度为0.0486和0.0469 nm-2,(001)S//(021)α面上的共价电子密度为0.0486和0.0459 nm-2。与(001)S//(021)α和(010)S//(0■2)α面相比,(100)S//(100)α面的原子键合力与共价电子密度均最大,共价电子密度差最小,界面连续性最好,界面的应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MG合金 S相 相界面 电子结构 电子密度差
原文传递
PH_2X与五元杂环体系磷键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许惠英 王维 邹建卫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75-1182,共8页
用MP2/aug-cc-pVDZ方法计算了PH2X(X=H,F,Cl,Br)与五元杂环化合物(吡咯、呋喃、噻吩)的相互作用,经完全均衡校正法校正基组重叠误差.在MP2/aug-cc-pVDZ优化基础上采用Gaussian 03程序包中的NBO程序计算了二级微扰稳定化能(ΔE2),并运用A... 用MP2/aug-cc-pVDZ方法计算了PH2X(X=H,F,Cl,Br)与五元杂环化合物(吡咯、呋喃、噻吩)的相互作用,经完全均衡校正法校正基组重叠误差.在MP2/aug-cc-pVDZ优化基础上采用Gaussian 03程序包中的NBO程序计算了二级微扰稳定化能(ΔE2),并运用AIM 2000程序对其AIM性质进行了计算.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该类相互作用的认识,应用约化密度梯度(RDG)填色等值面图和电子密度差图对代表性的体系进行了图形化分析.研究表明:PH3与三个五元杂环化合物形成的是P—H…π氢键相互作用;PH2X(X=F,Cl,Br)与五元杂环化合物形成磷键相互作用,这些磷键体系存在π型和n型两种形式的磷键相互作用,前者形成复合物的稳定性高于后者,并且相互作用大小与磷原子到杂环质心的矢量和P—X方向矢量的夹角密切相关.作为比较,我们对PCl3与这三种杂环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PCl3分子中沿Cl—P键的P端出现了三个正的静电势区域或称作"σ-hole",因此其与杂环化合物形成的是分子间多磷键复合物.AIM拓扑分析表明磷键相互作用的本质属于闭壳层静电相互作用,且电子密度与复合物稳定性呈正相关.RDG图形化分析揭示了磷键相互作用所在的空间位置以及相对强度.DDF分析表明,磷键相互作用的存在使磷原子端基的电子密度减少,而沿着P—X轴以及五元杂环分子的电子密度增加,从而直观地体现了形成复合物后电子密度的重排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键 自然键轨道 分子中原子理论 RDG等值面图 电子密度差
原文传递
Glob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order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using inversion of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from COSMIC occultation data 被引量:4
13
作者 WANG Hu WANG Cheng +3 位作者 WANG JieXian DANG YaMing BAI GuiXia WANG QianXi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4年第2期365-374,共10页
It is a well known fact that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is a predominant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the positioning accuarcy of GNSS.Although the main part of the first-order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can be removed by the fr... It is a well known fact that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is a predominant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the positioning accuarcy of GNSS.Although the main part of the first-order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can be removed by the frequency-dependent behaviors of the ionosphere,the second-order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must be eliminated to achieve millimetre-scale positioning accuracy.Due to COSMIC occultation providing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on the global scale,the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order and the second-order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analysis on the global scale using the inversion of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from COSMIC occultation data during 2009–2011.Firstly,because of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ree ISR(incoherent scatter radar),the first-order and the second-order ionospheric delay errors are calculated and discussed;the paper also shows and analyzes the diurnal,seasonal,semi-annual variation of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with respect to signal direction.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L1 signal path,the first-order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is the largest near the equator,which is circa 7 m;the maximum second-order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are circa 0.6 cm,0.8 cm and 0.6 cm respectively for L1 signals coming from the zenith,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t 10 degree elevation angles.The second-order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on the L1 signal path from zenith are the symmetry between 15°and 15°with respect to magnetic equator,and are nearly zero at the magnetic equator.For the first time,the second-order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on the global scale is presented,so this research will greatly contribute to analysing the higher-order ionospheric delay erro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global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OSPHERE GPS COSMIC ISR IGRF
原文传递
Prediction of a large-gap quantum-spin-Hall insulator: Diamond-like GaBi bilayer
14
作者 Aizhu Wang Aijun Du Mingwen Zhao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3823-3829,共7页
A quantum-spin-Hall (QSH) state was achieved experimentally, albeit at a low critical temperature because of the narrow band gap of the bulk material. Two- dimensional topological insulators are critically important... A quantum-spin-Hall (QSH) state was achieved experimentally, albeit at a low critical temperature because of the narrow band gap of the bulk material. Two- dimensional topological insulators are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realizing novel topological applications.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we demonstrated that hydrogenated GaBi bilayers (HGaBi) form a stable topological insulator with a large nontrivial band gap of 0.320 eV, based on the state-of-the-art hybrid functional method, which is implementable for achieving QSH states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nontrivial topological property of the HGaBi lattice can also be confirmed from the appearance of gapless edge states in the nanoribbon structure. Our results provide a versatile platform for hosting nontrivial topological states usable for important nano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ological insulators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two-dimensional cubic-diamond-like lattice Rashba spin splitting band inver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