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成瘾和电子屏幕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杜文秀 顾叶青 +4 位作者 孟革 张卿 刘莉 武汉章 牛凯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31-1738,共8页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电子屏幕时间与抑郁症状发生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 2019年天津慢性低度炎症与健康(TCLSIH)队列中6 932名正常体检的60岁以下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自我报告问卷评估研究对象网络成瘾程度、电脑/手机使用时间和电...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电子屏幕时间与抑郁症状发生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 2019年天津慢性低度炎症与健康(TCLSIH)队列中6 932名正常体检的60岁以下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自我报告问卷评估研究对象网络成瘾程度、电脑/手机使用时间和电视使用时间。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研究对象的抑郁症状。根据SDS总分分为无抑郁症状组(<45分)和有抑郁症状组(≥45分)。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网络成瘾和电子屏幕时间与发生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没有网络成瘾者相比,以前有网络成瘾者、轻度网络成瘾者、中/重度网络成瘾者随访期间发生抑郁症状的 HR值(95% CI)分别为0.83(0.56~1.23)、1.20(1.03~1.41)、1.48(1.16~1.89)。网络成瘾与出现抑郁症状之间的线性关联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 P<0.001);与使用电脑/手机0~h/d者相比,使用手机1~、3~、5~、>10 h/d者随访期间发生抑郁症状的 HR值(95% CI)分别为0.59(0.40~0.88)、0.58(0.40~0.85)、0.52(0.36~0.76)、0.69(0.45~1.05)。电脑/手机使用时间与随访期间出现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存在“U”形趋势(趋势性 P<0.001);未调整和初步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每天不使用电视者相比,电视使用时间≥3 h/d者随访期间发生抑郁症状的 HR值(95% CI)分别为1.36(1.09~1.69)和1.34(1.07~1.68)。电视使用时间与出现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关联(趋势性 P<0.001)。 结论:网络成瘾和电视使用时间与随访期间抑郁症状风险的增加有关,而电脑/手机使用时间与随访期间抑郁症状风险的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成瘾 电子屏幕时间 抑郁症状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重庆市某区学生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2
作者 何宗蔚 刘琴 +3 位作者 周源柯 吴文懿 席璇 张琴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1期1-7,共7页
目的探究重庆市某区学生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对象为重庆市某区一个正在进行的青春发育队列中第11次随访的827名中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CASLSS)等问卷... 目的探究重庆市某区学生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对象为重庆市某区一个正在进行的青春发育队列中第11次随访的827名中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CASLSS)等问卷调查其电子屏幕使用情况和生活满意度水平,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被调查的827名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4.02±1.13)岁,其中男生390名(47.2%),女生437名(52.8%);所有对象平均每天屏幕使用时间超过2 h的人数比例为30.11%。学生的CASLSS因子分为(4.92±0.94)分,友谊分量表因子分为(5.12±1.05)分、家庭分量表因子分为(5.21±1.22)分、学校分量表因子分为(4.88±1.22)分、学业分量表因子分为(4.19±1.24)分、自由分量表因子分为(4.76±1.17)分、环境分量表因子分为(5.31±1.03)分。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自觉父母关系不同及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不同学生的CASLSS因子分及各分量表因子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天屏幕使用时间超过2 h与学生的CASLSS总分(β=-0.089)、家庭分量表得分(β=-0.084)、学校分量表得分(β=-0.132)、学业分量表得分(β=-0.089)和环境分量表得分(β=-0.101)呈负相关(P<0.05)。结论重庆市该区青少年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仍处于较高水平,且电子屏幕使用时间是影响生活满意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屏幕时间 生活满意度 回归分析 青少年
下载PDF
上海市某区中小学生课外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及家庭相关因素研究
3
作者 胡静雯 常雨辰 +2 位作者 吕萍萍 王昱杰 史慧静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929-933,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区中小学生课外电子屏幕使用时间(ST)现状及家庭相关因素,为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11—12月在上海市某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1所小学和1所初中共819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区中小学生课外电子屏幕使用时间(ST)现状及家庭相关因素,为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11—12月在上海市某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1所小学和1所初中共819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中小学生上学日、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每天课外总ST和娱乐性ST,并分析潜在的家庭相关因素。以每日课外总ST>2 h判定为课外总ST过长,每日课外娱乐性ST>1 h判定为课外娱乐性ST过长。【结果】在795份有效问卷中,上学日、周末和寒暑假的课外总ST过长的占比分别为10.9%、42.1%和51.1%,课外娱乐性ST过长的占比分别为16.2%、63.0%和71.3%。初中生周末和寒暑假课外ST过长的占比高于小学生,父亲学历在高中及以下的学生ST过长的占比高于父亲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学生(均P<0.05)。控制重要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亲子关系较差(aOR=1.40~1.96)、家长每日ST≥2 h(aOR=1.83~3.85)的学生更易表现为课外总ST和课外娱乐性ST过长。【结论】上海市中小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课外ST过长的占比相对较高,尤其是电子屏幕娱乐行为,改善亲子关系及减少家长自身屏幕过度使用可能是重要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屏幕使用时间 家庭相关因素 中小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