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急慢性胃炎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刘红 吴静 +4 位作者 林香春 蔺武 魏南 宿慧 刘揆亮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分析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胃窦炎症的微形态特征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评价其用于靶向活检的可行性。方法消化内镜室行放大窄带成像内镜检查的连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分5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并病理组织学特... 目的分析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胃窦炎症的微形态特征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评价其用于靶向活检的可行性。方法消化内镜室行放大窄带成像内镜检查的连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分5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并病理组织学特殊染色查H.pylori.结果为标准,比较黏膜表面形态和H.pylori.感染的关系。结果最终共有65例患者的159个部位与病理组织学及H.pylori.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正常胃窦黏膜以A型(70.8%)多见,慢性炎症和急性炎症以B型形态(82.1%)和C型形态(82.8%)为主。肠上皮化生主要表现为D型和E型形态(77.5%)。H.pylori.感染阳性部位共58个(36.5%),以B型和C型形态为多,分别占B型和C型部位的60.0%和60.7%。B型和C型形态预测H.pylori.感染的敏感度为70.1%(95%CI[58.3,81.9]),特异度为73.3%[64.7,81.9],准确度为72.3%[65.3,79.3]。结论胃窦黏膜H.pylori.感染在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微血管和腺管形态有其特征性,预测H.pylori.感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高靶向活检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ylori.感染 放大电子色素内镜 胃窦炎 诊断
下载PDF
放大电子内镜检查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徐雷鸣 李定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1393-1396,共4页
继电子内镜广泛应用临床后,各种类型的放大电子内镜相继问世,并用于临床;由于后者具有高像素和高分辨率特点,在检查消化道疾病时,可使肉眼直观所见到的黏膜组织被不同程度放大,如Olympus GIF-Q240Z放大电子内镜配备20寸显示器时,可使上... 继电子内镜广泛应用临床后,各种类型的放大电子内镜相继问世,并用于临床;由于后者具有高像素和高分辨率特点,在检查消化道疾病时,可使肉眼直观所见到的黏膜组织被不同程度放大,如Olympus GIF-Q240Z放大电子内镜配备20寸显示器时,可使上消化道黏膜组织被放大115倍; 再如Olympus CF-240Z配备20寸显示器时,可使结肠黏膜组织被放大120倍.因此在放大电子内镜下,正常黏膜组织及病变部位都十分清楚,有利于观察微细结构变化,发现早癌以及对良、恶性病变进行较准确鉴别,故在消化道疾病检查诊断中,放大电子内镜是一先进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电子内镜检查 消化道疾病 上皮黏膜 食管癌
下载PDF
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丽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18期156-157,共2页
目的探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池市人民医院2015年8—11月收治的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58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患者分别采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进行检查,对比分析其诊断价... 目的探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池市人民医院2015年8—11月收治的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58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患者分别采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进行检查,对比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58例患者中,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检查诊断为早期食管癌的有9例;病变部位:4处位于黏膜层,4处位于黏膜肌层,1处位于黏膜下层。病理结果:4例为鳞状上皮癌,3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腺瘤性息肉,1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患者均顺利切除病灶,且癌性病灶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没有出现病变累及现象。结论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对早期食管癌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能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及确保内镜下切除范围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提升其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电子放大染色内镜 超声检查 诊断
下载PDF
术前超声内镜联合FICE放大内镜检查在早期胃癌内镜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华伟 黄蓉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5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内镜联合智能电子分光技术系统(FICE)放大内镜检查在早期胃癌内镜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检查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研究组术前行超声内镜联合FICE放大内镜...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内镜联合智能电子分光技术系统(FICE)放大内镜检查在早期胃癌内镜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检查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研究组术前行超声内镜联合FICE放大内镜检查,对照组术前行仅普通胃镜检查,两组均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结果对照组ESD治疗患者中,术中转外科手术3例,ESD治愈性切除24例,非治愈性切除7例,其中5例追加外科手术,2例行二次ESD治疗。研究组ESD治疗患者中,术前超声内镜及放大内镜检查1例不符合内镜治疗指征,放弃ESD治疗转外科手术,余33例进行ESD,其中治愈性切除31例,非治愈性切除2例,其中1例追加外科手术,1例行二次ESD治疗。研究组患者的ESD治愈性切除率91.18%高于对照组的70.59%,两次治疗术(ESD+外科手术或ESD+ESD)占比5.88%低于对照组的2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联合FICE放大内镜应用于早期胃癌诊治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及ESD治愈性切除率,减少追加外科手术占比和两次治疗手术占比,使患者尽快康复,节约治疗费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超声内镜 智能电子分光技术系统放大内镜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下载PDF
电子放大色素胃镜诊断103例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祁代华 韩文良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年第5期515-516,共2页
总结分析电子放大色素胃镜(NBI胃镜)下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特点,以提高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检出率,减少漏诊率及误诊率。回顾性分析诊断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表现。通过使用电子放大色素胃镜(NBI胃镜),... 总结分析电子放大色素胃镜(NBI胃镜)下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特点,以提高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检出率,减少漏诊率及误诊率。回顾性分析诊断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表现。通过使用电子放大色素胃镜(NBI胃镜),可提高胃黏膜异位症的检出率,从而为临床下一步诊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异位 内镜诊断 电子放大色素内镜
下载PDF
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6
6
作者 杨长青 陈雅华 +5 位作者 洪璐 郑金辉 陈洋洋 杨士杰 高翔 梁玮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全新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在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福建省食管癌早诊早治促进联盟中高发区多家医院疑诊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患者共2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高级... 目的探讨全新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在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福建省食管癌早诊早治促进联盟中高发区多家医院疑诊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患者共2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食管癌组和炎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对比超声内镜(EUS)、碘染色素内镜及放大电子染色内镜(ME-NBI)在早期食管癌中的诊断价值,并建立多种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创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种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依次为93.6%、83.2%及73.6%;特异度分别为37.0%、25%及55.6%;准确度分别为86.4%、82.0%及72.8%。单因素分析显示各内镜下表现(浸润深度、IPCL分型、碘染情况、草席征)对早期食管癌有鉴别意义(P<0.05)。在校准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等因素后,纳入上述影响因素的联合内镜诊断模型诊断早期食管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5.6%、89.1%和80.6%,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结论多种内镜联合诊断明显优于单一的内镜检查方法,结合EUS、ME-NBI、碘染色素内镜的联合内镜诊断模型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 超声胃镜 碘染色素内镜 放大电子染色内镜 联合诊断模型
下载PDF
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诊断胃良恶性溃疡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庞静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22期59-60,共2页
目的 :探讨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诊断胃良恶性溃疡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和常规内镜技术进行检查,然后比较其使用这两种检查方法进行诊... 目的 :探讨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诊断胃良恶性溃疡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和常规内镜技术进行检查,然后比较其使用这两种检查方法进行诊断的结果。结果 :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诊断良性胃溃疡与恶性胃溃疡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使用常规内镜诊断良性胃溃疡与恶性胃溃疡的检出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小凹的形态以脑回状、鳞片状、卵圆状、网格状、绒毛状为主。恶性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小凹分布错乱,形态异常。良性胃溃疡患者溃疡边缘无黏膜血管或有规则的微血管网。恶性溃疡患者溃疡边缘部分可见不规则的微血管。结论 :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诊断胃溃疡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区分良性胃溃疡和恶性胃溃疡。此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OLYMPUS GIF-H260Z电子放大内镜 胃溃疡 良性 恶性 临床诊断 效果
下载PDF
结肠表面型病变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秀梅 房津辉 +2 位作者 于宁 郭延军 李长福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7年第9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 目的探讨结肠表面型病变内镜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共行结肠镜检查2168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单人操作法,退镜时行全程电子放大染色,若发现结肠表面型病变,对腺管开口进行分型,判断其性质和浸润程度。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结果在432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96枚。有93例患者发现表面型病变94个,其中炎性病变20个,增生性病变10个,管状腺瘤43个,绒毛状腺瘤18个,早期大肠癌3个。大肠腺管开口类型:炎性病变和增生性病变的腺管开口以Ⅱ型为主,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早期大肠癌以Ⅴ型为主。结论应用电子放大染色内镜有助于结肠表面型病变的诊断和及时的内镜下治疗。腺瘤病变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或Ⅳ型,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放大染色内镜 结肠表面型病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
下载PDF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消化内镜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贺巍 朱琳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年第2期120-122,共3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种新的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率不断攀升,但是对于早期病变的诊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微小型病变的发现与鉴别仍是难题。目前,为进一步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已发展出了多种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种新的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率不断攀升,但是对于早期病变的诊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微小型病变的发现与鉴别仍是难题。目前,为进一步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已发展出了多种消化内镜辅助检查手段,如放大电子内镜、色素内镜、超声内镜、荧光内镜、近红外线电子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分光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诊断中开始出现电子染色的身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imaging,NBI)及最新投入临床的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ujiintelligentchromoendoscopy,F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诊断 消化内镜 比色技术 分光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放大电子内镜 应用 早期病变
下载PDF
智能染色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25
10
作者 余世界 沈磊 +2 位作者 罗和生 沈志祥 于皆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经普通胃镜检查后疑似早期胃癌的患者67例,分别行电子放大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对疑似病灶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经普通胃镜检查后疑似早期胃癌的患者67例,分别行电子放大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对疑似病灶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并对疑似部位进行靶向活检,比较3种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结果67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早期胃癌17例。FICE染色放大内镜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观察腺管结构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微血管形态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明显好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P〈0.05)。在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94.1%(16/17)、98.0%(49/50)、97.0%(65/67),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88.2%(15/17)、96.0%(48/50)、94.0%(63/67),电子放大内镜分别为58.8%(10/17)、84.0%(42/50)、77.6%(52/67),FIEC染色放大内镜均明显高于电子放大内镜(P〈0.05),且均与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相近(P〉0.05)。结论FICE染色放大内镜可以更方便地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放大内镜 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 早期胃癌 富士能智能染色放大内镜
原文传递
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上皮内瘤变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焕焕 龚伟 +4 位作者 黄思霖 张亚历 智发朝 刘思德 白杨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20-825,共6页
目的评价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D-ESD)在胃上皮内瘤变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ME-DCE)检查,普通内镜活检提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 目的评价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D-ESD)在胃上皮内瘤变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ME-DCE)检查,普通内镜活检提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随后接受D-ESD的64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ME—DCE预估结果与D—ESD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根据D—ESD术后病理结果分组后的对比分析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64例活检病理LGIN患者,ME—DCE预估LGIN2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分化型腺癌39例,D—ESD术后病理证实LGIN27例、HGIN/分化型腺癌37例,ME—DCE与D—ESD术后病理诊断一致性尚可(k=0.676)。按D-ESD病理结果分成LGIN组(n=27)和HGIN/分化型腺癌组(n=37),统计分析后发现两组在病变直径、活检块数、D—ESD标本直径、整块切除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内镜活检病理提示胃LGIN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行ME—DCE检查,对于预估为HGIN/分化型腺癌者建议行D—ESD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内瘤变 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