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与随访
1
作者 郑敏文 孙立军 +4 位作者 宦怡 葛雅丽 赵宏亮 白桂琴 李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9期35-38,共4页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血管造影 (EBA)及其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与随访价值。资料与方法  87例经EBA检查的患者 ,其中支架置入术后随访 16例 ,搭桥术后随访 9例。除 9例搭桥患者外 ,其余 78例均有冠状动脉造影 (CAG)结果...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血管造影 (EBA)及其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与随访价值。资料与方法  87例经EBA检查的患者 ,其中支架置入术后随访 16例 ,搭桥术后随访 9例。除 9例搭桥患者外 ,其余 78例均有冠状动脉造影 (CAG)结果证实。结果 EBA可评价的冠状动脉中 ,对左主干和前降支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最高 ,尤其是近段 ,其次为右冠 ,对回旋支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则较低 ;16例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共放置支架 4 7枚 ,EBA准确定位 4 5枚 (95 .7% ) ,对支架内开通诊断的符合率为 74 .5 % ;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 ,共搭建冠状动脉桥血管 2 7支 ,EBA对桥血管开通与否诊断的符合率为 81.5 %。结论 EB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术前筛选价值 ,对术后的随访也有较大的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诊断 随访 三维血管成像技术
下载PDF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肺静脉畸形引流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曹程 戴汝平 +2 位作者 祁小鸥 牟峰 白桦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9-222,共4页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肺静脉畸形引流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0例电子束CT诊断的肺静脉畸形引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电子束CT检查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 ,层厚 1 5~ 3 0mm ,扫描时间 10 0ms。所有病例均行三...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肺静脉畸形引流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0例电子束CT诊断的肺静脉畸形引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电子束CT检查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 ,层厚 1 5~ 3 0mm ,扫描时间 10 0ms。所有病例均行三维重建。 2 0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有 10例尚行心血管造影检查。 14例有手术资料对照。结果 在 14例有手术对照的病例中 ,电子束CT对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符合 13例 ,部分符合 1例 ;超声心动图仅诊断 2例 ,手术对照 ,仅部分符合 ;怀疑 8例 ,心血管造影 6例中诊断 4例 ,与手术对照完全符合 ,怀疑 2例。未行手术治疗的 6例中 ,电子束CT均可见肺静脉畸形引流 ,血管造影 4例中仅有 2例发现 ,超声心动图则均未诊断。结论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肺静脉畸形引流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 ,是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有效、无创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肺静脉畸形 诊断 肺静脉异位引流 先天性心脏缺损
原文传递
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易甫 吕安林 贾国良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3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ele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 ,EBA)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联性。方法  2 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EBA及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CAG) ,所有EBCT图像均经三维重建...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ele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 ,EBA)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联性。方法  2 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EBA及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CAG) ,所有EBCT图像均经三维重建显像 ,按照AHA分段方法进行分段 ,每套重建显像血管分成左主干 (leftmainartery ,LM)及前降支 (leftanteriordescendingcoronaryartery ,LAD)、左旋支 (leftcircumflexartery ,LCx)、右冠脉 (rightcoronaryartery,RCA)各近、中、远三段共 10段血管 ,由 2名医生对LM和LAD、LCx、RCA的近、中段共 16 8段血管进行分析 ,其结果与CAG结果对比 ,比较EBA与CAG所示冠状动脉狭窄间的关系。结果 在 16 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有 147段 (87.5 0 %)EBA能够清楚显像 ,其中LAD近段和中段清晰显像的百分比都为 95 .83%,而RCA近段和中段分别为 91.6 7%和 5 8.33%,LCx近段和中段为 91.6 7%、79.17%,而在 16 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CAG全部清晰显像 ;如果以 >5 0%狭窄作为有意义狭窄 ,则EBA与CAG比较发现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 83.33%和 92 .13%,其中LM是 10 0 .0 0%和 95 .6 5 %,LAD近段是 10 0 .0 0 %和 75 .0 0 %,LAD中段是 82 .35 %和 6 6 .6 7%,RCA近段是 80 .0 0 %和 71.43%,RCA中段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造影结果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电子束CT在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敏文 左健 +3 位作者 孙立军 葛雅丽 赵宏亮 白桂琴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腔内隔绝术 (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例胸主动脉B型夹层 ,术前术后均经电子束CT血管造影 (EBA) ,采用连续容积增强扫描模式。术前测量内膜片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瘤体近端正...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腔内隔绝术 (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例胸主动脉B型夹层 ,术前术后均经电子束CT血管造影 (EBA) ,采用连续容积增强扫描模式。术前测量内膜片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瘤体近端正常主动脉弓最大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和瘤体最大直径 ;术后测量真腔及腹主动脉直径、观察假腔内血肿情况 ,并与术前对照。三维重建方法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曲面重建法 (CPR)及容积再现法 (VRT)。结果 :根据测量数据选定的移植物规格、型号 ,经手术证实符合要求 ;术后随访可见支架均放置于真腔内 ,真腔扩大 ;假腔缩小 ,并有血栓形成。结论 :电子束CT增强扫描图像可获得精确的术前评估参数及进行无创的术后随访 ,较其它影像学方法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 腔内隔绝术 电子束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方法 术前评估参数 术后随访
下载PDF
利用EBCT进行颅外颈动脉血管造影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隆熙 唐镇生 +1 位作者 江澄川 陈爽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36-240,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电子束CT来实现对颈动脉分叉部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并建立颅外颈动脉EBCTA的扫描方式和方案.材料和方法:对24侧颈动脉随机分3组进行多层流动扫描(MSM)模式、连续容积扫描(CVS)模式及血管重建,获得颈动脉分叉部的时间-密度曲... 目的:探讨利用电子束CT来实现对颈动脉分叉部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并建立颅外颈动脉EBCTA的扫描方式和方案.材料和方法:对24侧颈动脉随机分3组进行多层流动扫描(MSM)模式、连续容积扫描(CVS)模式及血管重建,获得颈动脉分叉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s),并加以分析.结果:得出颈动脉EBCTA的参数和模式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总量80~90ml、3ml/s注射速率、延迟时间18~22s、扫描速度为层/0.1s、层厚1.5mm、由颈根部至颅底的CVS扫描方式.对有循环功能不足的患者应进行MSM预试验扫描来确定其准确的延迟时间.结论:EBCT进行颅外颈动脉血管造影完全可行,且省时,省造影剂,扫描范围长,更利于显示该区域的各种颈动脉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颈动脉狭窄 电子束ct血管造影 动脉血管造影 颅外颈动脉 EBctA 非离子型造影 动脉分叉部 扫描方式 连续容积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