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的镜像制造——麦茨的“电影主体符号学”解读之一
1
作者 于宏英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5-12,共8页
当代电影理论家麦茨的第二电影符号学即电影主体符号学,是对其第一电影符号学即电影结构符号学研究的深化与超越。影院机制诱发观众的欲望,将之制造为窥视癖者和恋物欲者。通过对“象征界”中他者欲望的认同亦即对自我欲望的认同,电影... 当代电影理论家麦茨的第二电影符号学即电影主体符号学,是对其第一电影符号学即电影结构符号学研究的深化与超越。影院机制诱发观众的欲望,将之制造为窥视癖者和恋物欲者。通过对“象征界”中他者欲望的认同亦即对自我欲望的认同,电影制造了它在“象征界”的权威地位,进而形成了观影主体的他者主体性。作为“最理想的能指”的电影,隐蔽地使观众丰富多样的自我意识被化约成了单维的视觉性意识,亦即形成了主体意识的片面视觉化。镜像效果机制催动的观众认同机制,是观影者自我主体失落与建构性主体生成的关键环节。正是经历了电影镜像认同后,观影主体的自我意识才开始走向了被篡夺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茨 电影主体符号学 影院机制 理想的能指 电影镜像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主体的迷失与重建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强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89-91,共3页
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众声喧哗,沉滓泛起,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批评主体意识的迷失与批评价值取向的错位,因而批评主体文化修养与专业素质的重建尤显必要。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电影批评主体 迷失与重建
下载PDF
影像主体性的分径——试比较大陆“第五代电影运动”与台湾“新电影运动”
3
作者 王雪璞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110,共7页
电影主体性曾是20世纪80年代学界争论的重要议题,大陆第五代电影人与台湾“新电影”干将几乎于同一时间介入电影主体性的问询之中,时过境迁,当“华语电影”的大共同体概念不断被提及之时,重析“第五代”与“新电影”的主体性差异对当下... 电影主体性曾是20世纪80年代学界争论的重要议题,大陆第五代电影人与台湾“新电影”干将几乎于同一时间介入电影主体性的问询之中,时过境迁,当“华语电影”的大共同体概念不断被提及之时,重析“第五代”与“新电影”的主体性差异对当下的“华语电影”研究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主体 第五代 台湾新电影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地方电影制作主体的发展
4
作者 孟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33-35,共3页
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在全球化语境下,本文以部分地方电影制作主体的创作为例,分析了地方电影制作主体面临着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升与观影需求多样化的困境,在经历了短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创作辉煌之后... 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在全球化语境下,本文以部分地方电影制作主体的创作为例,分析了地方电影制作主体面临着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升与观影需求多样化的困境,在经历了短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创作辉煌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的历程。进而探索了全球化背景下,在大众对自我价值进行寻求与肯定的过程中,在民族文化认同的不断消解与重新建构下,地方电影制作主体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地方性 电影制作主体
下载PDF
对电影分级制度制定主体的法学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倩 《区域治理》 2020年第3期147-149,共3页
电影分级作为一种电影检查管理制度,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运用,实行电影分级制度具有丰富的法学价值。电影分级的制定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和行业自律组织两种,我国应结合国情,设立电影分级委员会负责电影分级,同时保障电影行业协会的充... 电影分级作为一种电影检查管理制度,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运用,实行电影分级制度具有丰富的法学价值。电影分级的制定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和行业自律组织两种,我国应结合国情,设立电影分级委员会负责电影分级,同时保障电影行业协会的充分参与。电影分级制定主体的主要权力包括确立分级标准、规范分级程序以及监督分级实施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分级制度 电影分级制定主体 政府 行业自律组织
下载PDF
历史撰述与现代化——论《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电影史学主体意识及其演进 被引量:5
6
作者 丁亚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17,共5页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撰、出版,使早期中国电影史学有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里程碑,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现代化历史撰述的重要开端。这部电影史著作深入电影史血液和基因的范式写作,凸显史料意义和史学主体价值,在不断趋于政治化的官修撰述...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撰、出版,使早期中国电影史学有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里程碑,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现代化历史撰述的重要开端。这部电影史著作深入电影史血液和基因的范式写作,凸显史料意义和史学主体价值,在不断趋于政治化的官修撰述中寻求个人话语的实现。中国电影史研究不断汲取根源性的力量,建立对于历史编撰和电影世界并不偏狭的现代性概念,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主义史学 现代化 电影史范式 电影史学主体
原文传递
叙事“包围圈”:生态题材的矛盾书写
7
作者 邓扬帆 赵永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4-156,共3页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创作生态题材电影后,该题材电影虽数量稀少但不乏佳作,而《一丈天地》作为小成本且小众的公益电影,突破该题材电影的书写惯例,完全以人为主体进行故事创作,从侧面书写生态保护问题,更围绕“包围圈”这个关键...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创作生态题材电影后,该题材电影虽数量稀少但不乏佳作,而《一丈天地》作为小成本且小众的公益电影,突破该题材电影的书写惯例,完全以人为主体进行故事创作,从侧面书写生态保护问题,更围绕“包围圈”这个关键词进行影视结构和文学逻辑上的框架搭建,以电影影像的力量书写出更真实可感、立体全面、引人思考的生态电影,引导该题材电影的创作向更广泛、更新颖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深刻且优秀的影视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电影 电影主体 矛盾书写 包围圈
下载PDF
笑看“田小娥传奇”——浅析《白鹿原》改编之不足
8
作者 刘耀荣 《电影评介》 2013年第9期28-29,共2页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同名小说,与原著相比,人物格局相对狭窄,电影观赏性和艺术性大打折扣。电影对原著的剥离和肢解,甚至删减小说重要情节和核心人物,以致叙述主体不清,主题不明;人物性格扁平,内涵空洞和内容欠缺火候,结构混乱。
关键词 电影改编 电影结构 电影主体
下载PDF
《狼图腾》的跨文化制作及其界定——兼对“跨主体—地域间性”中文电影的命名 被引量:3
9
作者 万传法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3-137,共5页
电影《狼图腾》的出现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创作无疑是个启示,它对叙事的改写所呈现出来的某种价值观追求,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具有一种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从小说到电影、从电影到电影、从批评到电影三个维度,详细探讨了这部电影的跨文化特... 电影《狼图腾》的出现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创作无疑是个启示,它对叙事的改写所呈现出来的某种价值观追求,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具有一种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从小说到电影、从电影到电影、从批评到电影三个维度,详细探讨了这部电影的跨文化特质,并对这部"新"电影给予了一种新的命名,本文称之为:"跨主体—地域间性"中文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华语电影 “跨主体—地域间性”中文电影
原文传递
我手指所知道的一切:电影美觉主体,或肉身的视觉 被引量:14
10
作者 韩晓强(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94,共11页
本文为电影现象学的综述性论文,维维安·索布切克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的肉身感知前提出发,沿着一条身体经验的线索对新千年之前由索布切克、琳达·威廉姆斯和劳拉·马克斯等人所引领的北美现象学电影研究进行了... 本文为电影现象学的综述性论文,维维安·索布切克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的肉身感知前提出发,沿着一条身体经验的线索对新千年之前由索布切克、琳达·威廉姆斯和劳拉·马克斯等人所引领的北美现象学电影研究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通过质疑视觉对其他感觉的特权,将看电影的经验推广到各种不同的身体感官,本文提出了基于感官综合的电影美觉主体概念,并思考了联觉与共觉、身体与再现、字面与隐喻等具身体验方面的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美觉主体 活的身体 电影体验 现象学
原文传递
Birth is the Fall From Grace" Children in the Films of Ingmar Bergman
11
作者 Jeffrey Gordo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3期377-381,共5页
The world of Ingmar Bergman is notoriously dark. He exposes us repeatedly to the isolation of human subjectivity and to our desperate attempts to break free of it. To be human for Bergman is to be imperiled, to move i... The world of Ingmar Bergman is notoriously dark. He exposes us repeatedly to the isolation of human subjectivity and to our desperate attempts to break free of it. To be human for Bergman is to be imperiled, to move in an atmosphere of relentless anxiety, and to be driven by passions whose source and power we can neither master nor understand. Is there a period of innocence, a time before we are caught in the coils of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author will argue that Bergman's treatment of children demonstrates that in his world birth is the fall from gr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GMAN film CHILDREN
下载PDF
从“面具”到“面容”:电影脸的感知维度辨析
12
作者 王天璋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4期49-57,共9页
电影中的面孔一向都是影像魅惑力的来源,但作为一种独特视觉形式,其呈现出的情感一直是模糊的、难以言说的。在以往研究中,电影脸常被描述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忽略了观众对面孔特写的真实体验。而电影现象学则提供了另一种切... 电影中的面孔一向都是影像魅惑力的来源,但作为一种独特视觉形式,其呈现出的情感一直是模糊的、难以言说的。在以往研究中,电影脸常被描述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忽略了观众对面孔特写的真实体验。而电影现象学则提供了另一种切入感知的维度:当观众观看电影脸时,预存的感知距离、感知角度等因素都影响了观众的感知状态,并唤起一种前反思性的情感体验。同时电影所展现出的更多面部细节,也将观众引向开放世界与他者“面容”的感知中。这可能是电影脸所呈现出的模糊性情感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特写 电影情感 电影视觉主体 具身感知
原文传递
概念的多维生产与理论化的思辨坐标——“华语电影”再思考
13
作者 张韵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1-65,共5页
本文旨在将华语电影及其争论置于中国电影理论的概念地图中,从多维度的概念生产出发,回溯其历史维度的可考性、生产维度的主体性以及接受维度的差异性;在辨析话题生成的基础上,尝试从研究范畴与研究范式入手,找寻华语电影在中国电影理... 本文旨在将华语电影及其争论置于中国电影理论的概念地图中,从多维度的概念生产出发,回溯其历史维度的可考性、生产维度的主体性以及接受维度的差异性;在辨析话题生成的基础上,尝试从研究范畴与研究范式入手,找寻华语电影在中国电影理论版图中的思辨坐标,或可对中国特色电影理论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电影主体 语言传译 语境漫游 中国电影理论
原文传递
旅游微电影的发展及思考
14
作者 徐忆新 《旅游纵览》 2021年第9期120-122,共3页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行业与其他领域实现了极为紧密的联系,旅游与电影之间的联系使得旅游微电影正式诞生。旅游微电影备受关注,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对受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站在旅游目的地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不难发现...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行业与其他领域实现了极为紧密的联系,旅游与电影之间的联系使得旅游微电影正式诞生。旅游微电影备受关注,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对受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站在旅游目的地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不难发现旅游微电影是旅游目的地采用的一种全新营销方式,前期的制作成本较低,周期较短,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目的地主动制作旅游微电影,灵活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逐步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因此,本文着眼于旅游微电影的发展现状,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旅游微电影的重要价值,以期为推进旅游微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微电影 投资主体 电影主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