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不死,只是慢慢老去——浅析《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
1
作者 董晓帆 撒后余 《艺术科技》 2017年第9期118-118,共1页
《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一书以宏观的视角和精辟的警句式寓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关于电影诞生、成长和死亡的历史过程。电影既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载体,又因为自身的特性,必会湮灭于历史长河之... 《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一书以宏观的视角和精辟的警句式寓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关于电影诞生、成长和死亡的历史过程。电影既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载体,又因为自身的特性,必会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正因如此,电影给人类带来的是关于历史、文化、精神和信仰的深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之死 元影像 道德影像
下载PDF
流媒体与线上放映:“电影的终结”与新生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伟 檀秋文 《粤海风》 2021年第1期48-51,共4页
本文以视听流媒体为典型个案,探讨全球疫情下电影院全线闭馆的态势下,视听流媒体的线上放映是否再次带来“电影之死”的问题。通过电影院作为“电影的诞生”的重要维度,尝试探寻流媒体的线上放映如何带来了“电影的终结”或者说“电影... 本文以视听流媒体为典型个案,探讨全球疫情下电影院全线闭馆的态势下,视听流媒体的线上放映是否再次带来“电影之死”的问题。通过电影院作为“电影的诞生”的重要维度,尝试探寻流媒体的线上放映如何带来了“电影的终结”或者说“电影的再次终结”,并提出“终结之后”的电影的新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流媒体 线上放映 电影的终结 电影之死 电影
下载PDF
论1950年代晚期上海电影女演员的自我建构——围绕“周璇之死”展开的讨论
3
作者 万笑男 《前沿》 2013年第18期152-154,共3页
1950年代的妇女解放话语,把旧中国的妇女建构成旧时代的牺牲品和等待解放的可怜虫。1957年9月,围绕"影星周璇之死"的各种言说,也遵循了这一大的时代基调。与周璇同时代的电影女演员纷纷发表言说,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完成了女演... 1950年代的妇女解放话语,把旧中国的妇女建构成旧时代的牺牲品和等待解放的可怜虫。1957年9月,围绕"影星周璇之死"的各种言说,也遵循了这一大的时代基调。与周璇同时代的电影女演员纷纷发表言说,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完成了女演员是"旧时代牺牲品、新时代的幸福人"的自我建构。对国家权力话语的迎合,是电影女演员在1950年后期的一种生存策略,帮助她们获得清晰的社会身份和更好的事业前景。然而,在此过程中,她们作为女性的主体身份和自我意识却逐渐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0年代后期 上海电影女演员周璇之死 自我建构 主体身份
原文传递
弥补《暴风雨》中的幻象魔法:莎士比亚与朱莉·泰莫
4
作者 马达莱娜·彭纳基亚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19年第2期54-78,共25页
在最后一部剧作《暴风雨》中,莎士比亚塑造了普洛斯帕罗这一角色,他的"技艺"主要是控制那些碰巧来到岛上的人的视觉。我们可以从17世纪初伦敦戏剧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角度来解释普洛斯帕罗的这一魔法。当时,雇用专业演员的... 在最后一部剧作《暴风雨》中,莎士比亚塑造了普洛斯帕罗这一角色,他的"技艺"主要是控制那些碰巧来到岛上的人的视觉。我们可以从17世纪初伦敦戏剧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角度来解释普洛斯帕罗的这一魔法。当时,雇用专业演员的公司开始定期使用室内剧场进行演出。莎士比亚既是黑衣修士剧院的股东又是剧作家,他或许已经利用这种新式的剧场进行了反射光学的实验,以期令观众感到敬畏和惊奇。换句话说,莎士比亚和他笔下的普洛斯帕罗或可被视为伟大的舞台魔术师。有学者指出,《仲夏夜之梦》《麦克白》或《暴风雨》等剧作依赖了早期电影界典型的幻觉倾向和舞台魔法。笔者认为,朱莉·泰莫对《暴风雨》的银幕改编既可以被看成是沿袭了这一传统,与此同时又对其进行了革新。在这种传统中,不同的媒介和新技术竞相争斗,以期博得观众的注意力。我将重点研究,泰莫如何运用摄影和数码效果创造出一种混合的电影语言,以此重施普洛斯帕罗"粗陋的魔法",我认为这是对所谓"电影之死"做出的积极的(女性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暴风雨》 改编 朱莉·泰莫 普洛斯帕罗 幻象魔法 媒介 电影之死
下载PDF
安德烈·巴赞与作者策略
5
作者 安托万·德巴克 蔡文晟(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作为影史上最著名的批评概念之一的“作者策略”,始终会与特吕弗以及《电影手册》难解难分,但一个不容忽视却动辄被略去的事实是,巴赞对该策略的组成要素及其被践行的方式,态度向来游移不定,暧昧有余。不过,或许正是这一份与其助产士式... 作为影史上最著名的批评概念之一的“作者策略”,始终会与特吕弗以及《电影手册》难解难分,但一个不容忽视却动辄被略去的事实是,巴赞对该策略的组成要素及其被践行的方式,态度向来游移不定,暧昧有余。不过,或许正是这一份与其助产士式的人格特质、处世之道、运思仪轨互为表里的暧昧和游移,让巴赞竭力揭橥的“脉络化的作者策略”最终有望化作抵御弥漫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之死声浪的绝佳药方,进而催生出新浪潮电影这一“贫瘠的大写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烈·巴赞 作者策略 新浪潮 迷影 电影之死
原文传递
“后电影状态”:从电影到后电影的研究转向综述
6
作者 肖梦杰 《汉字文化》 2019年第16期197-198,共2页
数字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后电影时代的到来。从电影到后电影,这种变化实际上标志着新的观念和新的形态的产生。本文分别从再现与虚拟、从单项到互动以及从'电影之死'到'后电影之情动'三个方面概述了从电影到后电影的研究转... 数字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后电影时代的到来。从电影到后电影,这种变化实际上标志着新的观念和新的形态的产生。本文分别从再现与虚拟、从单项到互动以及从'电影之死'到'后电影之情动'三个方面概述了从电影到后电影的研究转向,从而分析'后电影状态'的种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电影 数字技术 电影之死 电影情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