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共同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叙事伦理与话语建构
1
作者 柳颖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2-57,共6页
电影共同体美学以共同体叙事为基础,采用共情叙事策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向世界,在与观众产生强烈共情的同时,构建了大众共识、审美共通的价值空间。在共同体美学立场下,电影创作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思维为基础,利用最新制作技术,继... 电影共同体美学以共同体叙事为基础,采用共情叙事策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向世界,在与观众产生强烈共情的同时,构建了大众共识、审美共通的价值空间。在共同体美学立场下,电影创作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思维为基础,利用最新制作技术,继承、整合各类电影美学理论,探寻受众审美、喜好等共通点,以融通性叙事话语,建立创作者与受众的共同体,并在与观众对话、沟通等深刻的情感互动中,促进“自我”与“他我”实现共情共振。本文通过对电影共同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和叙事伦理进行解读,建构合理的叙事话语,以不断增强我国电影艺术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共同体美学 理论支撑 叙事伦理 话语建构
下载PDF
论电影共同体美学的量变前提与质变结果
2
作者 吴碧宇 张莉 饶曙光 《艺苑》 2023年第1期13-18,共6页
中国电影长期缺失原生性理论,以及中国电影叙事中的地域隔阂、大众隔阂和文化隔阂等现状催生了电影共同体美学的诞生。作为中国电影原生性方法论,学界从理论探索和理论应用两个维度对电影共同体美学展开了探究,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影共同... 中国电影长期缺失原生性理论,以及中国电影叙事中的地域隔阂、大众隔阂和文化隔阂等现状催生了电影共同体美学的诞生。作为中国电影原生性方法论,学界从理论探索和理论应用两个维度对电影共同体美学展开了探究,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影共同体美学的理论图谱。该理论对中国电影叙事、电影市场和电影产业、中国电影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等研究领域有指导意义。本理论的倡导者饶曙光在推广和传播电影共同体美学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共同体美学 量变前提 质变结果 饶曙光
下载PDF
电影共同体美学建构的心理学进路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建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5-142,共8页
电影共同体美学作为一个开放性、全域性的命题,具有宏大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推进空间。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共情是电影美学共同体的本原和必经之路;认知共情是电影美学共同体的归宿和高级阶段。立足影像,发乎情,止乎义,是电影共同体... 电影共同体美学作为一个开放性、全域性的命题,具有宏大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推进空间。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共情是电影美学共同体的本原和必经之路;认知共情是电影美学共同体的归宿和高级阶段。立足影像,发乎情,止乎义,是电影共同体美学与情感共同体建构的整体方向和完形路径。一方面,情绪共情如果没有认知共情作为牵引,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和持久;另一方面,认知共情如果没有情绪共情作为铺垫,就不可能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心理学视角的介入,基于当下时代发展的电影观念,立足于人类情感的现代转向,是一条建立在传统艺术学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电影共同体美学建设的新的视野和进路,也为其他学科、范式和方法的进入与参与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共同体美学 情感共同体 情绪共情 认知共情 电影心理学
下载PDF
影视“乡愁与相融”的突围战——试论两岸电影共同体的构想
4
作者 陈萍 《戏剧之家》 2020年第7期90-90,共1页
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因历史原因,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对峙状态,经济文化交流几乎隔绝,这“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一脉同根的文化,从此海峡两岸,天涯海角,形同陌路。时光荏苒,这一湾海峡,终究割不断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感,在“一带一路”关于... 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因历史原因,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对峙状态,经济文化交流几乎隔绝,这“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一脉同根的文化,从此海峡两岸,天涯海角,形同陌路。时光荏苒,这一湾海峡,终究割不断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感,在“一带一路”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发下,本文拟聚焦两岸电影共同体的构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 电影共同体 突围战
下载PDF
“电影工业美学”与“电影共同体美学”:交集、分野与拼图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经武 陈旭光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9,共8页
“电影工业美学”与“电影共同体美学”都是电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诞生的本土中层理论,具备较强实践品格,在崇和思想与观众美学上有相似内涵。在理论分野上,前者强调“类型化策略”,后者偏重“共同体智慧”。在中国电影的宏观... “电影工业美学”与“电影共同体美学”都是电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诞生的本土中层理论,具备较强实践品格,在崇和思想与观众美学上有相似内涵。在理论分野上,前者强调“类型化策略”,后者偏重“共同体智慧”。在中国电影的宏观背景下拼合二者,可寻得建构中国本土电影理论的两种路径:一是借鉴外来,从世界观察中国;二是不忘本来,从中国放眼世界。还能发现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点:浪漫想象型电影和现实主义类电影。同时还能看到两种理论对“电影强国”蓝图的共同描画和使命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业美学 电影共同体美学 中国电影理论 电影强国 中国电影学派
原文传递
新主流电影的“共同体”伦理意识 被引量:5
6
作者 田鹏 袁智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5,共6页
“共同体”概念源自西方,但我国早期就进行了共同体的探索,以大同伦理最为代表,其内涵与共同体基本一致。在共同体的现代实践中,新主流电影将“天下大同”的共同体思想内蕴其中,它以“仁者爱人”的民族本性为叙事逻辑基础,表现主人公对... “共同体”概念源自西方,但我国早期就进行了共同体的探索,以大同伦理最为代表,其内涵与共同体基本一致。在共同体的现代实践中,新主流电影将“天下大同”的共同体思想内蕴其中,它以“仁者爱人”的民族本性为叙事逻辑基础,表现主人公对个体、家国、人类的仁爱之心。同时,仁爱本身就意味着责任,通过自强不息、友爱互助、国际维和等行动驱动叙事,彰显我国谋求中华民族共同和人类命运共同的现实愿景,促动了电影共同体美学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共同体”伦理 电影共同体美学 伦理意识
下载PDF
交集与汇通:电影工业美学的“工作伦理”兼与其他学派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旭光 蒋佳音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电影工业美学主张电影从业者秉持踏实勤恳、理性自制的职业精神,在电影制作的复杂流程中,各司其职、尽职尽责、高效配合,使电影实现品质和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工作伦理”精神体现在电影的内部/外部层面。在内部层面主张制作表达大同性... 电影工业美学主张电影从业者秉持踏实勤恳、理性自制的职业精神,在电影制作的复杂流程中,各司其职、尽职尽责、高效配合,使电影实现品质和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工作伦理”精神体现在电影的内部/外部层面。在内部层面主张制作表达大同性、常人化伦理观的电影作品,并与电影伦理学共同关注中国电影对伦理底线的恪守;但电影工业美学倡导对伦理表达方式的宽容。在外部层面,电影工业美学主张电影的大众文化品性,即对新老受众群体——“常人”所赏之美给予尊重。其“工作伦理”精神则与电影共同体美学在电影系统的和谐高效方面追求一致,但主张避免过度注重整体共情,造成电影审美上的单一。电影工业美学的“工作伦理”旨在通过维护电影制作过程的伦理和谐,提升电影的品质,促进电影传递正向伦理,丰富其伦理品格。电影工业美学与电影伦理学和电影共同体美学交集汇通、“互文”互见,既提升了中国电影的伦理品格和人学高度,也是对“中国电影学派”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建构务实的有效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业美学 “工作伦理” 伦理 电影伦理学 电影共同体美学
下载PDF
当代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共同体美学建构及民族性表达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春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30-37,共8页
类型电影独有的"想象"特征和与目标观众相对紧密的黏合度,是电影美学共同体的重要表征之一。而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在类型探索中彰显出的独特民族性,不仅在全球化语境中丰富了电影的类型语汇,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积累... 类型电影独有的"想象"特征和与目标观众相对紧密的黏合度,是电影美学共同体的重要表征之一。而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在类型探索中彰显出的独特民族性,不仅在全球化语境中丰富了电影的类型语汇,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还体现出高度的民族文化凝聚力、感染力和自信。以当代中国商业类型电影为切入点,借鉴社会学共同体、文化研究"情感结构"、心理学"移情"和"共情"等理论,可以探寻到类型电影建构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的着力点及其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实践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共同体美学 国产商业类型电影 情感结构 共情 中国电影的民族性
下载PDF
论构建东南亚电影共同体的可能性 被引量:6
9
作者 章旭清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2-96,共5页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电影发展最有朝气、最为灵动的区域之一。早期的抱团发展为东南亚电影构建了良好的历史渊源。文化根基上"多元聚合,和而不同"使东南亚电影在艺术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从"东盟制造""共同体&qu...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电影发展最有朝气、最为灵动的区域之一。早期的抱团发展为东南亚电影构建了良好的历史渊源。文化根基上"多元聚合,和而不同"使东南亚电影在艺术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从"东盟制造""共同体"到"电影东盟"等概念的提出可以看出,构建东南亚电影共同体已经是"在路上"的工程。"电影东盟"可以看作共同体构建的初期形态,"包容和开放"是未来东南亚电影共同体的将有姿态。东南亚是未来世界电影格局调整的战略地带,及早介入符合中国及东南亚电影发展的长远利益和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电影共同体 电影东盟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电影共同体美学建构与电影供给侧改革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建强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55,191,共9页
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同步,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由资本蜂拥而入的爆发增长阶段转向资本谨慎投入、政策支持发力和注重质量发展的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供给水平,已成为解决中国电影产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 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同步,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由资本蜂拥而入的爆发增长阶段转向资本谨慎投入、政策支持发力和注重质量发展的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供给水平,已成为解决中国电影产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内生性矛盾的新的选择,也成为从经济学角度考量建构电影共同体美学的重要进路。电影供给侧改革空间巨大、内容庞杂、任务繁多,作为电影产业深化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建构电影共同体美学入手,将会使改革的指向更为明确,更加精准,更好地落地到位。而在当下,一是要认真厘清和匹配宏观经济走势,二是要继续完善生产体制机制,三是要大力提升生产能力和水平,四是要更加注重营销和投放。深化电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共同体美学的视野将使之定位清晰、方向昭彰,而高能级的供给则将为电影共同体美学的建构提供扎实的保障、雄厚的根基。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得以齐头并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共同体美学 供给侧改革 高能级供给
原文传递
电影共同体美学的主客体建构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建强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6-32,共7页
"电影共同体美学"是我国近年电影理论研究的一大重要收获。电影创作主体与观众客体之间是一种互动对应关系。从主体说,需要恪守天职和本分,以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为天职;对客体言,应当自我省... "电影共同体美学"是我国近年电影理论研究的一大重要收获。电影创作主体与观众客体之间是一种互动对应关系。从主体说,需要恪守天职和本分,以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为天职;对客体言,应当自我省思和提升,力求成为"足以理解电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新人"。创作主体的价值只有通过观众审美能力持续不断地提高,才能真正兑现,才有英雄用武之地。而观众作为客体的价值,只有当主体通过自我实现而使主体达到艺术审美高度的时候,才具有真正实现的可能。主客体的妥协与共谋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一个必要过渡,是中国电影在新时代再次起飞的一种全方位、基础性的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共同体美学 天职与本分 省思与站位 妥协与共谋
原文传递
大卫·波德维尔的亚洲电影研究及其反思
12
作者 陈林侠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6,共8页
大卫·波德维尔秉持电影的世界性观念,将亚洲电影作为其学术版图中的重要部分,如日本电影,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电影。他在亚洲电影与西方电影的跨文化比较中,从历史与诗学两个维度归纳出共性,进而建构了庞大而清晰的电影知识体系... 大卫·波德维尔秉持电影的世界性观念,将亚洲电影作为其学术版图中的重要部分,如日本电影,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电影。他在亚洲电影与西方电影的跨文化比较中,从历史与诗学两个维度归纳出共性,进而建构了庞大而清晰的电影知识体系,重新整固了电影本体观及其独立的学科意识。但由于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极端性,其亚洲电影研究仅仅聚焦于艺术形式,也带来了艺术形式雷同、忽视本质性差异、缺乏思想文化内涵、影响研究主观化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电影 世界电影共同体 历史诗学 艺术形式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十年中国电影对外合作与交流研究
13
作者 杨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中国电影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十年来的合作与交流,从政策扶持到产业合作,从平台搭建到合拍项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无不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带一路”进入新十年,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不... 中国电影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十年来的合作与交流,从政策扶持到产业合作,从平台搭建到合拍项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无不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带一路”进入新十年,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不稳定带来的风险与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构建“一带一路”电影共同体,探索共同发展的战略前瞻与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电影共同体 对外合作与交流 共同发展
原文传递
电影工业美学、共同体美学对于电影强国建设路径探寻的实践启迪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卫 《艺术评论》 2022年第11期22-33,共12页
电影强国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电影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票房拥有量和世界影响力,特别是全球观众的接受度,是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系列电影的规划、生产及其规模是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电影工业美学和共同体美学... 电影强国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电影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票房拥有量和世界影响力,特别是全球观众的接受度,是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系列电影的规划、生产及其规模是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电影工业美学和共同体美学为电影强国建设的路径探寻提供了实践性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强国标准 电影工业美学 电影共同体美学 系列电影 电影品牌
原文传递
构建过渡性市场:中国主流电影泛亚区域产业推广策略刍议 被引量:9
15
作者 聂伟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64,共5页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经历着快速转型,海外市场成为考量中国电影整体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面对国际电影产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电影依然属于典型的内需型与后发型产业。如何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国际电影贸易赤字...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经历着快速转型,海外市场成为考量中国电影整体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面对国际电影产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电影依然属于典型的内需型与后发型产业。如何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国际电影贸易赤字向国际电影贸易平衡乃至贸易顺差的良性发展,将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课题。本文尝试提出"泛亚电影共同体"的建构策略,立足海外华裔社群,将视点从好莱坞转向亚洲市场,重点培育区域产业文化链,通过跨国/区竞争合作,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主流电影 “泛亚电影共同体 影视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走出去”
原文传递
中国电影意象论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宗伟 石敦敏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06,共7页
“电影意象”是新的时代语境下建构中国特色电影理论体系的核心话语。从“影像本体论”到“意象本体论”是世界电影理论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应尽之责;世界电影意象万千,天象、地象、人象分而能合,合而趋同则成电... “电影意象”是新的时代语境下建构中国特色电影理论体系的核心话语。从“影像本体论”到“意象本体论”是世界电影理论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应尽之责;世界电影意象万千,天象、地象、人象分而能合,合而趋同则成电影意象共同体;中国电影一代有一代之意象,源远流长而又流变有序,新时代应有新意象,面对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意象共同体的时代课题,中国电影意象论生逢其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本体论 意象本体论 电影意象共同体
原文传递
延安电影团与中国民族志电影的红色源流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靖江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29,共13页
延安电影团是中国纪录电影的重要源头之一,1938—1946年,延安电影团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拍摄了多部纪录片及电影、图片资料,是中国电影的红色源流。与此同时,它在纪录电影理论的方法创设、电影人共同体的形成与延续、电影工作... 延安电影团是中国纪录电影的重要源头之一,1938—1946年,延安电影团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拍摄了多部纪录片及电影、图片资料,是中国电影的红色源流。与此同时,它在纪录电影理论的方法创设、电影人共同体的形成与延续、电影工作者的专业训练,以及推动"人民电影"事业发展、普及基层电影放映等领域,都为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中国民族志电影生产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与国内外其他的纪录电影源流相汇合,共同建构了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电影 纪录电影 民族志影像 电影共同体 人民电影
原文传递
“中国电影学浪理於建构”笔谈
18
作者 张政文 侯光明 +1 位作者 胡智锋 贾磊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7-77,90,共2页
在电影艺术传入中国的百余年中,它不断吸收及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于变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从学理上梳理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与发展逻辑,有助于形成中国电影的话语体系,真正把握和凸显其艺术特质,进而坚定文化自... 在电影艺术传入中国的百余年中,它不断吸收及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于变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从学理上梳理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与发展逻辑,有助于形成中国电影的话语体系,真正把握和凸显其艺术特质,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围绕"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政文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首要是通过描述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揭示中国的电影艺术观和电影思想观,进而设立中国电影的中心议题与标识性概念。北京电影学院侯光明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目标是践行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电影创作与学术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美学文化特质的电影学派,以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将中国电影放置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去考察。百年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大脉络中形成了三大历史主调:革命文化、人民电影、多元开放。三个时期在思想与美学层面的背反状态均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与文化建构。北京电影学院贾磊磊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价值体系建构是整个中国电影学派建构中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是一个中国电影在艺术精神上、在产业发展上、在思想境界上不断迈进、升华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学派 话语领域 核心理念 价值体系 电影文化共同体
原文传递
"WE COULD BE HEROES,JUST FOR ONE DAY"——INVESTMENT IN ENGLISH SONGS AND MOVIES AND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IDENTITIES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一虹 修立梅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8年第4期93-101,129,共10页
From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this study explores Chinese EFL learner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ir engagement with English songs and movies. Analysis of English journals written by 16 first-year En... From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this study explores Chinese EFL learner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ir engagement with English songs and movies. Analysis of English journals written by 16 first-year English majors from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shows that through investment in various imagined communities (Norton 2001), the learners exercised agency in creating multiple identities beyond the dichotomy between 'target culture' and 'native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songs English movies IDENTITY imagined community INVEST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