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潘诺夫斯基的“电影图像学”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22,共9页
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建构了系统的图像学,本文将他孕育图像学的同一时期,在电影研究方面的探索称为“电影图像学”。他的电影研究使用了图像学方法,对电影的分析从风格到类型再到解释,都使用了图像学相同的意义解释机制。他关... 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建构了系统的图像学,本文将他孕育图像学的同一时期,在电影研究方面的探索称为“电影图像学”。他的电影研究使用了图像学方法,对电影的分析从风格到类型再到解释,都使用了图像学相同的意义解释机制。他关注电影与传统艺术的联系和区别,探讨电影的媒介特性,这也推动了图像学关注动态元素。潘诺夫斯基“电影图像学”对意义的探讨,不仅影响了电影史书写,对当下的影像研究和跨媒介艺术也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诺夫斯基 电影图像学 媒介 风格 时空
原文传递
图像引文、戏仿与激情程式:论一种跨媒介的电影图像学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国柱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105,共9页
透过绘画思考电影,可以在电影中建立一个真正关于图像参考的形式类型学。电影对美术史图像作为肯定性力量的使用主要表现为电影中的绘画性构图和绘画镜头,以及更为直接地对美术史图像的引用。而图像“戏仿”则通过对美术史图像的重新搬... 透过绘画思考电影,可以在电影中建立一个真正关于图像参考的形式类型学。电影对美术史图像作为肯定性力量的使用主要表现为电影中的绘画性构图和绘画镜头,以及更为直接地对美术史图像的引用。而图像“戏仿”则通过对美术史图像的重新搬演与多重借用,导向一种颠覆性的破坏力量。另外,电影对于特定历史图像的反复摹写,形成了某一形象的“激情程式”,进而超越绘画的对映性内容,创造出强烈的形象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图像学 图像引文 戏仿 激情程式 活人画
原文传递
身体·政治·观看:论文电影的图像学演化史 被引量:1
3
作者 邢祥虎 《电影新作》 2017年第5期13-18,共6页
从图像学的视角对论文电影史进行考辨,可以在文化艺术场域、政治权力场域、观看机制场域三个方面展开。身体是图像研读的关键,论文电影经历了从经验/劳动身体到展示/欲望身体的更替;政治也是解说图像的重要视野,论文电影经历了从意识合... 从图像学的视角对论文电影史进行考辨,可以在文化艺术场域、政治权力场域、观看机制场域三个方面展开。身体是图像研读的关键,论文电影经历了从经验/劳动身体到展示/欲望身体的更替;政治也是解说图像的重要视野,论文电影经历了从意识合谋到政治焦虑,再到图像暗箱的变迁;观看是一种视觉机制,从"看与被看"的视线自反到视觉元图像是其演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电影图像学 视觉机制 主体性 图像
原文传递
The Dialogue Between Cinema and Philosophy: Hannah Arendt by Margarethe Von Trotta
4
作者 Alessio Tommasol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4期400-410,共11页
Hannah Arendt, the new film by the German director Margarethe Von Trotta, does not seem just like another trying to represent philosophy through the classic cinematic storytelling. It builds instead a perfect dialogue... Hannah Arendt, the new film by the German director Margarethe Von Trotta, does not seem just like another trying to represent philosophy through the classic cinematic storytelling. It builds instead a perfect dialogue between these two practices that never encroach each other: There is not any doctrine that prevents cinema's freedom to create images and any philosophy claim that forces cinema to find in images an alternative way of expression. Von Trotta leaves any biopic form and stages a harmonic building where cinema fulfills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fulfills cinema. In this way she gets an outright practical exhibition of a theory, the "banality of evil". We want to comprehend the reasons of this perfect building analyzing this film, its characters with their acts, all the images their montage, and editing, everything that supports the Arendt's philosophical notion. We work on the film with the philosophical categories created by Gilles Deleuze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cinema in two essays, Image-mouvement and Image-time. In this way we can unfold how Margarethe Von Trotta represents a theory through images, without any word as intermedi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nah Arendt PHILOSOPHY Margarethe Von Trotta Gilles Deleuze film aesthethics CINEM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