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想象的能指”与“在场的缺席”——对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现象学透视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文斌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48-149,152,共3页
在现象学及弗洛依德、拉康理论的支持下,麦茨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集中阐释了两个核心命题,即电影是"想象的能指"、"在场的缺席"。以此二种极具现象学色彩的论点为基础,麦茨在电影理论史上第一次指出了电影的本性乃... 在现象学及弗洛依德、拉康理论的支持下,麦茨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集中阐释了两个核心命题,即电影是"想象的能指"、"在场的缺席"。以此二种极具现象学色彩的论点为基础,麦茨在电影理论史上第一次指出了电影的本性乃是一种既非真实又非虚幻、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现实印象"。"非真非幻、亦真亦幻"这一结论是对电影本性的独特洞见,为后世的电影研究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的能指” “在场的缺席” 电影精神分析学 现象学
下载PDF
《狮子王》与《哈姆雷特》的电影精神比较
2
作者 易舫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91-93,共3页
在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下,任何戏剧或者影片都不再会由单一线索引领,也不会出现雷同事件。《狮子王》和《哈姆雷特》两部影片具有相同的故事情节,两个故事都是借王子复仇的事件,通过精神和价值观的引申,从而真实地展现了美国文化中典... 在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下,任何戏剧或者影片都不再会由单一线索引领,也不会出现雷同事件。《狮子王》和《哈姆雷特》两部影片具有相同的故事情节,两个故事都是借王子复仇的事件,通过精神和价值观的引申,从而真实地展现了美国文化中典型的信仰和追求,使整个故事充满爱、生命与责任。本文将通过两部影片中原型的比较分析,对影片中所蕴含的电影精神进行解读和剖析,从而实现不同背景下文化内涵的诠释和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辛巴 原型 比较 电影精神
下载PDF
过瘾人生脚步丈量--从纪录片《好好拍电影》看许鞍华的电影精神
3
作者 孙琛 《戏剧之家》 2022年第31期151-153,共3页
从香港电影新浪潮走出来的先锋影人许鞍华是一位高产的电影导演,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复杂背景下,她创作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本文通过研究纪录片《好好拍电影》中呈现的许鞍华的真实生活和电影世界,从而感受她丰富、深刻且厚重的电影精神... 从香港电影新浪潮走出来的先锋影人许鞍华是一位高产的电影导演,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复杂背景下,她创作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本文通过研究纪录片《好好拍电影》中呈现的许鞍华的真实生活和电影世界,从而感受她丰富、深刻且厚重的电影精神,探析许鞍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型导演的电影选择、人生态度和价值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 文化碰撞 社会责任 电影精神
下载PDF
微时代下的中国喜剧电影精神
4
作者 史传真 《戏剧之家》 2018年第7期94-94,共1页
喜剧类电影在微时代的境遇中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模式、消解宏大的叙事模式,通过直击现实的晦涩潜藏之处,依凭现实主义、荒诞主义等艺术手法融构成自我的影音样态。在喜剧类电影此起彼伏的展映之中,内在精神性指向成为了经典影片的灵魂之... 喜剧类电影在微时代的境遇中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模式、消解宏大的叙事模式,通过直击现实的晦涩潜藏之处,依凭现实主义、荒诞主义等艺术手法融构成自我的影音样态。在喜剧类电影此起彼伏的展映之中,内在精神性指向成为了经典影片的灵魂之处。其中所外化出狂欢精神的缺损与感官欢愉的鼎沸,以及后现代精神中的影音超越性成为了中国喜剧电影显性的精神性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时代 中国喜剧电影 电影精神
下载PDF
伯爵邀张曼玉出席独立电影精神奖颁奖礼
5
《新经济》 2008年第4期83-83,共1页
国际著名瑞士腕表及珠宝品牌——伯爵,全力赞助于日前在美国圣塔摩尼卡(SantaMonica)举行的独立精神电影奖颁奖礼典礼。伯爵特别邀请到享誉国际的著名演员张曼玉小姐出席。同时,张曼玉小姐还获得独立电影协会的邀请,作为颁奖嘉宾,... 国际著名瑞士腕表及珠宝品牌——伯爵,全力赞助于日前在美国圣塔摩尼卡(SantaMonica)举行的独立精神电影奖颁奖礼典礼。伯爵特别邀请到享誉国际的著名演员张曼玉小姐出席。同时,张曼玉小姐还获得独立电影协会的邀请,作为颁奖嘉宾,与BryanCranston先生一起为最佳外语片奖颁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精神 张曼玉 颁奖 伯爵 珠宝品牌 独立精神 独立电影 国际
下载PDF
镌刻电影的精神——关于电影学的范式及命题 被引量:23
6
作者 贾磊磊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13,共5页
“电影的研究”与“研究电影”有许多不同。所谓“电影的研究”是用电影的方式研究电影,它必须切入电影的本体,必须确立电影自身的逻辑范畴和美学范畴;而研究电影则可以从社会、历史、宗教、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展开。对于电影的研... “电影的研究”与“研究电影”有许多不同。所谓“电影的研究”是用电影的方式研究电影,它必须切入电影的本体,必须确立电影自身的逻辑范畴和美学范畴;而研究电影则可以从社会、历史、宗教、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展开。对于电影的研究,我们不能放弃对于其艺术自身属性的追溯,电影的这种“标志性”特征是电影之所以称之为电影的根本原因。我们关于电影的学术讨论首先都应当从影像出发。这就像我们讨论戏曲不能离开舞台表演,讨论音乐不能离开旋律节奏,讨论诗歌不能离开音韵格式一样,我们讨论电影也不能离开影像,不能离开镜头,不能离开电影表意的基本范畴。尽管现代电影研究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方法在不断改变,但是关于电影的理论建构和学术批评,并没有离开画面、离开镜头、离开摄影机,没有离开电影艺术自身!电影艺术的本体依然是电影理论思维的出发点。不同的只是当代理论不再把电影自身作为理论研究的终点,而是把它作为理论的起点——它的终点则指向了影像语言的表述机制,指向了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的制作体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范式 命题 电影精神 电影本体 电影理论 影像语言
下载PDF
心灵的折射——论电影服装设计所传达的人物性格和电影精神 被引量:4
7
作者 谢滋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8-121,共4页
电影服装设计真正的魅力不是设计表面上那一层华丽的外衣,它是设计衣服后面的故事和人物。本文将就电影服装设计在人物性格塑造和电影精神的传达两方面的作用对其涵义进行深入地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 电影服装设计 时装设计 人物性格特征 人生旅程 电影精神
原文传递
癫狂与批判——香港无厘头电影与大陆黑色幽默电影精神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苗新萍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7-39,共3页
从电影史发展看,我国喜剧电影始终没有断流过。喜剧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分成了大致两条支脉:一条在大陆——以讽刺批判为核心,与时代社会紧密相联:另一条由香港从西方社会引进,成为香港电影赖以生存的一大法宝,无厘头成了力量最为汹... 从电影史发展看,我国喜剧电影始终没有断流过。喜剧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分成了大致两条支脉:一条在大陆——以讽刺批判为核心,与时代社会紧密相联:另一条由香港从西方社会引进,成为香港电影赖以生存的一大法宝,无厘头成了力量最为汹涌澎湃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电影精神 无厘头 黑色幽默 大陆 批判 癫狂 喜剧电影
原文传递
王小帅电影精神素描:从《冬春的日子》到《青红》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旭光 《艺术评论》 2005年第7期20-25,共6页
关键词 王小帅 电影精神 《冬春的日子》 《青红》 个体生存意义 生存环境 中国
原文传递
精神分析理论在电影解读方面的运用——以电影《小丑》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秀平 《戏剧之家》 2020年第18期111-112,共2页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理论,也对电影艺术的创作和电影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说就已渗透到电影艺术中,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将以影片《小丑》为例,立足于电...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理论,也对电影艺术的创作和电影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说就已渗透到电影艺术中,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将以影片《小丑》为例,立足于电影精神分析理论的"潜意识""人格结构""性欲说"等要素对其进行解读,探索电影背后"关于人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精神分析学 潜意识 人格结构 性欲说 《小丑》
下载PDF
作为他者的欧洲电影——《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序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克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4,共5页
关键词 《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 序言 他者身份 电影文化 电影创作
下载PDF
后理论语境下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困境与前景
12
作者 赵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112-119,共8页
作为经验论与唯理论竞争此消彼长的又一案例,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一方面在后理论的重建格局中逐渐被边缘化,被看作“过时”的理论;另一方面,随着后拉康派电影理论和神经精神分析的崛起,以及意识形态批评的需要,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仍是电影研... 作为经验论与唯理论竞争此消彼长的又一案例,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一方面在后理论的重建格局中逐渐被边缘化,被看作“过时”的理论;另一方面,随着后拉康派电影理论和神经精神分析的崛起,以及意识形态批评的需要,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仍是电影研究中萦绕不散的幽灵。解析精神分析电影研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成因,进而探讨精神分析本身作为方法存在的问题,可对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发展前景作出更客观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 神经精神分析
下载PDF
浅谈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研究
13
作者 严芳芳 《戏剧之家》 2018年第2期68-68,79,共2页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电影理论现代转型之后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电影理论从经典镜头叙事理论向文本符码分析、文化分析转向的一个结果。本文试图简单地勾勒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理论脉络。
关键词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 理论转向
下载PDF
《唐山大地震》:中华民族精神的所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涛 冀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4-85,共2页
冯小刚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把经历了地震灾难的李元妮一家的重生以及心灵的救赎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同时也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以及伦理道德,其中包含了毛泽东的逝世、高考、未婚先孕等都作为影片中的时代背景,这些时代的变迁以及... 冯小刚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把经历了地震灾难的李元妮一家的重生以及心灵的救赎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同时也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以及伦理道德,其中包含了毛泽东的逝世、高考、未婚先孕等都作为影片中的时代背景,这些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回顾都夹杂在主人公元妮的愧疚、方登的怨恨以及方达的孝顺之中。本文通过以电影《唐山大地震》为出发点,具体概括了影片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并且把民族力量与心灵的救赎相结合,拷问灾难给人带来的深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 民族精神 电影精神
下载PDF
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
15
作者 廖卫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20,共2页
时代的更迭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的新思考,在现代电影观念和技术的渐变中,在新文化观念浪潮涌动下,传统电影理论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凸显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电影共同的审美特征,尤... 时代的更迭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的新思考,在现代电影观念和技术的渐变中,在新文化观念浪潮涌动下,传统电影理论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凸显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电影共同的审美特征,尤其在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电影面临更加严峻冲击的形势下对其进行探讨,可为发展民族电影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电影精神 现代电影意识 冲突 融合 综合创新
下载PDF
《拉片分析》的精神分析学思路探讨
16
作者 张杰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第18期127-128,共2页
如今在电影中运用精神分析相关原理,设计人物性格、铺设角色背景、塑造银幕形象的套路已经基本成熟。对于《拉片分析》的实践教学而言,从精神分析学的层面探讨人物架设的相关议题,能够更深入地揭示角色所蕴含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 如今在电影中运用精神分析相关原理,设计人物性格、铺设角色背景、塑造银幕形象的套路已经基本成熟。对于《拉片分析》的实践教学而言,从精神分析学的层面探讨人物架设的相关议题,能够更深入地揭示角色所蕴含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及个体性等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此,用于影视创作的人物才更加饱满,其表达的主题才更加鲜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片分析 电影精神分析学 镜像理论 镜像伦
下载PDF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17
作者 王天乐 周峰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0期91-93,共3页
精神分析是19世纪末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建的西方现代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自诞生之日起就对文学、美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各种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精神分析学进入电影领域,使得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与批评... 精神分析是19世纪末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建的西方现代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自诞生之日起就对文学、美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各种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精神分析学进入电影领域,使得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与批评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现代影视批评方法论之一。本文以精神分析学电影批评理论为依托,以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为研究对象,结合弗洛伊德力比多、潜意识、性心理发展阶段论以及梦的解析等精神分析学相关理论,来探究隐藏在电影影像表层之下人的性欲的产生机制及其中所体现的无意识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力比多 本我 超我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下载PDF
VR环境下戏剧性叙事手法对观众认知心理的调度分析——以《扬帆时代》为例
18
作者 余天亮 《艺术家》 2023年第9期116-118,共3页
VR影视作品的沉浸式体验特性一改之前电影系统以镜头语言为故事构架组织依据的手段,给予观众更自由的观察与选择权利,也对VR作品提出了更高的影片创作要求。如何通过合理的剧情设计有效适应VR环境下的叙事要求,积极调度观众的认知心理,... VR影视作品的沉浸式体验特性一改之前电影系统以镜头语言为故事构架组织依据的手段,给予观众更自由的观察与选择权利,也对VR作品提出了更高的影片创作要求。如何通过合理的剧情设计有效适应VR环境下的叙事要求,积极调度观众的认知心理,将故事重点与体验者认知兴趣紧密贴合,有效传达电影精神,是VR影视创作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尝试通过对VR作品《扬帆时代》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片创作 认知兴趣 观众认知 镜头语言 电影精神 VR 沉浸式体验 调度分析
下载PDF
“《银幕》理论”中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82-89,共8页
文章主要探讨"《银幕》理论"中的"文本分析"方法。20世纪70年代,围绕英国电影理论杂志《银幕》发展起来的"《银幕》理论"整合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前沿人文学科理论,发展了以左派意识形态—符号学—精神分析... 文章主要探讨"《银幕》理论"中的"文本分析"方法。20世纪70年代,围绕英国电影理论杂志《银幕》发展起来的"《银幕》理论"整合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前沿人文学科理论,发展了以左派意识形态—符号学—精神分析为框架的电影"文本分析"和电影精神分析方法,对现代电影理论影响很大;同时因其与以"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复杂的理论交织、缠绕关系,今天梳理"《银幕》理论"对增进我们对文化研究的理解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幕》理论” 文本分析 电影精神分析 符号学文本 主体
下载PDF
迷失与寻觅——拉康三界论视域下《阳光普照》父子主体身份的建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菲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2年第3期52-54,共3页
《阳光普照》作为钟孟宏导演透视家庭教育的电影佳作,将“司马光砸缸”的诡谲故事隐匿于生命悲剧的表象之下,“司马光”映射阿豪内心深渊的同时也崩塌了父子之间的心底围墙,而该故事的内核“我从未认识我自己”则指涉出伤痕式父子关系... 《阳光普照》作为钟孟宏导演透视家庭教育的电影佳作,将“司马光砸缸”的诡谲故事隐匿于生命悲剧的表象之下,“司马光”映射阿豪内心深渊的同时也崩塌了父子之间的心底围墙,而该故事的内核“我从未认识我自己”则指涉出伤痕式父子关系的症结缘由:主体建构的过程中深陷他者之囹圄。这里的主体被共时性地结构于雅克·拉康的“三界”之内,经由想象界的映像遮蔽、象征界的他者凝视以及实在界的秩序超脱,呈现为“自欺—自律—自由”的嬗变状态,在寻找自我的迷途中逐渐确认了伦理意义上的身份自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光普照》 拉康三界论 电影精神分析学 主体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