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出银幕的知识分子形象——以《烈火中永生》为例谈“十七年”电影范式
1
作者 陈由歆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7-39,共3页
“十七年”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不断衍生扩大其传播效应的时代,但电影主题范式和表现手法高度趋同,要求艺术家的创作服膺政治的需要,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遮蔽艺术个性。《烈火中永生》里的刘思扬形象从银幕上消失,亲情伦理和革命伦理的... “十七年”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不断衍生扩大其传播效应的时代,但电影主题范式和表现手法高度趋同,要求艺术家的创作服膺政治的需要,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遮蔽艺术个性。《烈火中永生》里的刘思扬形象从银幕上消失,亲情伦理和革命伦理的处理细节都证明编剧、导演在个人艺术追求和时代政治命题之间所做的两难选择,从小说到影片的改编过程展示了比单个文本更复杂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电影范式 《烈火中永生》
下载PDF
谢晋: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杰出先驱
2
作者 王一川 《当代电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9,共6页
谢晋电影的心性现实主义范式早期构型,寓言式地呈现当代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构型态势,在真实再现社会现实状况的同时隐性呈现中国式主体心性智慧的作用,展现出中国心性论传统与现实主义精神相融合的早期趋向。“谢晋儒学”的论争存在洞... 谢晋电影的心性现实主义范式早期构型,寓言式地呈现当代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构型态势,在真实再现社会现实状况的同时隐性呈现中国式主体心性智慧的作用,展现出中国心性论传统与现实主义精神相融合的早期趋向。“谢晋儒学”的论争存在洞见和盲视,没有领会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创新努力。谢晋以杰出先驱者姿态沉默从事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早期探险,预示后来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创作道路并为其提供了早期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晋电影 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 谢晋儒学 盲视
原文传递
恒—变:互联网电影的界定标准、商业模式与美学范式 被引量:2
3
作者 林玮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49-53,共5页
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电影元年。互联网电影是指制作、宣发等环节有互联网公司参与的电影产品。它的商业模式有三个特征:一是在筹备期接受社会大众的融资;二是在产品登陆院线后以电子售票取代传统影院售票,并通过电子终端与观众保持互动;... 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电影元年。互联网电影是指制作、宣发等环节有互联网公司参与的电影产品。它的商业模式有三个特征:一是在筹备期接受社会大众的融资;二是在产品登陆院线后以电子售票取代传统影院售票,并通过电子终端与观众保持互动;三是产品下线后开发电影IP,超越传统窗口模式。目前中国互联网电影以城市生活为主导美学范式,随着互联网作为载体的普及和青年导演的成长,这一主导范式有望被多元化的电影生产所取代,从而实现电影艺术的公共性与民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电影 城市生活电影 商业模式 电影美学范式
下载PDF
体育电影研究断想:《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及其他 被引量:9
4
作者 郭学军 《大舞台》 2011年第1期153-154,共2页
在中国体育电影史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并非经典。该片与此前同类其他多数题材电影相比有所突破,最明显的表现为叙述立场上从整体向个体的转型,叙事情景的设置上由精神意志向科学理性的转型。其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女性价值判断的保守... 在中国体育电影史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并非经典。该片与此前同类其他多数题材电影相比有所突破,最明显的表现为叙述立场上从整体向个体的转型,叙事情景的设置上由精神意志向科学理性的转型。其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女性价值判断的保守和所指重心的滑动。该片最大的意义可能存在于文本外,即对该片及相关体育电影的研究态势的转变折射出当下中国电影研究的短视行为和功利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叙事手法 叙事立场 电影批评范式
下载PDF
电影:奇观还是叙事 被引量:3
5
作者 史可扬 《唐都学刊》 2010年第6期70-74,共5页
无论理论上还是实际中的确有两类电影,即叙事和奇观。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电影二元范式理论,可以用来说明叙事和奇观电影。奇观和叙事是电影的两难选择吗?可否有一种电影,在奇观中完成叙事或者通俗地说,既讲述了一个好... 无论理论上还是实际中的确有两类电影,即叙事和奇观。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电影二元范式理论,可以用来说明叙事和奇观电影。奇观和叙事是电影的两难选择吗?可否有一种电影,在奇观中完成叙事或者通俗地说,既讲述了一个好故事塑造了成功的人物,又满足观众感官感性的快乐需求。影像可以作为叙事的手段,而且与文字相比较,影像乃至奇观在叙事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奇观和叙事,并非非此即彼。奇观之下,莫忘叙事,或者视觉的快感与心灵的感动结合起来,才是电影的必然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二元范式理论 叙事电影 奇观电影
下载PDF
状态焦虑对条件性恐惧泛化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徐亮 区诵宜 +3 位作者 郑希付 陈婷 冯彪 闫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07-1518,共12页
恐惧的过度泛化是焦虑障碍患者重要的潜在病因,探索焦虑对恐惧泛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恐惧习得后,通过恐惧创伤电影范式诱发状态焦虑组被试的焦虑水平,采用主观预期值和皮电反应值作为指标,考察状态焦虑对条件性恐惧泛化的影... 恐惧的过度泛化是焦虑障碍患者重要的潜在病因,探索焦虑对恐惧泛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恐惧习得后,通过恐惧创伤电影范式诱发状态焦虑组被试的焦虑水平,采用主观预期值和皮电反应值作为指标,考察状态焦虑对条件性恐惧泛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恐惧创伤电影范式显著提高了状态焦虑组被试的焦虑水平。在泛化阶段,状态焦虑组被试表现出更强的恐惧泛化,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泛化刺激表现出更强烈的恐惧以及更高的预期。状态焦虑使得被试恐惧泛化的消退更慢,持续时间更长。研究同时发现,在状态焦虑下,被试对条件刺激的辨识出现增强趋势。研究结果提示在对经历负性事件个体进行临床干预时,可通过降低其焦虑水平来减少过度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性恐惧泛化 状态焦虑 恐惧创伤电影范式
下载PDF
《我和我的家乡》:主旋律喜剧片的历史、当下与可能性 被引量:2
7
作者 郝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2-126,共5页
《我和我的家乡》呈现一种特殊的电影范式——主旋律喜剧。它将主旋律题材与喜剧元素融合,兼顾主流话语与商业价值的双重诉求。主旋律与喜剧的历史际会可上溯至“十七年时期”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歌颂性喜剧。借由“身份游戏”所建... 《我和我的家乡》呈现一种特殊的电影范式——主旋律喜剧。它将主旋律题材与喜剧元素融合,兼顾主流话语与商业价值的双重诉求。主旋律与喜剧的历史际会可上溯至“十七年时期”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歌颂性喜剧。借由“身份游戏”所建构的喜剧情境下,本片在类型表达与言说策略上更昭示其鲜明的当下性,并通过媒介融合、互文性以及症候式叙事达成个体观众之国族认同。虽然其喜剧技巧的单一与小品风格的庸常有待升拔,但昭示了国产主旋律电影类型化亦即喜剧电影范式拓展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和我的家乡》 主旋律电影 喜剧电影 电影范式
下载PDF
电影美学范式存亡消长的技术基座
8
作者 刘可 《中外文论》 2017年第1期248-253,共6页
电影美学范式是否像传统文艺美学所说,主要是由人的精神对自由和解放的诉求所造成的?对这一问题,本文的回答是,电影美学范式的基座其实是制作电影的技术,认为电影的世界建基于技术,技术即美。技术的变革一方面带来新的电影世界;另一方... 电影美学范式是否像传统文艺美学所说,主要是由人的精神对自由和解放的诉求所造成的?对这一问题,本文的回答是,电影美学范式的基座其实是制作电影的技术,认为电影的世界建基于技术,技术即美。技术的变革一方面带来新的电影世界;另一方面带来新的艺术语言,从而形成新美学范式,带来观影者对电影,以及对电影中世界的新的审美感觉。因此,电影制作技术的历史进步不仅是技术自身的进步,同时也是电影美学范式的新陈代谢,是电影美学的历史进步。对技术的这一世界意义和美学意义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电影美学范式 黑白片 VR技术
原文传递
历史撰述与现代化——论《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电影史学主体意识及其演进 被引量:5
9
作者 丁亚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17,共5页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撰、出版,使早期中国电影史学有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里程碑,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现代化历史撰述的重要开端。这部电影史著作深入电影史血液和基因的范式写作,凸显史料意义和史学主体价值,在不断趋于政治化的官修撰述...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撰、出版,使早期中国电影史学有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里程碑,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现代化历史撰述的重要开端。这部电影史著作深入电影史血液和基因的范式写作,凸显史料意义和史学主体价值,在不断趋于政治化的官修撰述中寻求个人话语的实现。中国电影史研究不断汲取根源性的力量,建立对于历史编撰和电影世界并不偏狭的现代性概念,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主义史学 现代化 电影范式 电影史学主体
原文传递
孙瑜:主流中的另类、类型中的作者 被引量:8
10
作者 饶曙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54,共13页
清华学子孙瑜是我国早期电影导演中为数不多的接受过正规电影专业教育的佼佼者。在“复兴国片”的旗帜下,孙瑜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浪漫写实”的艺术风格和影像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主流电影思潮中独树一帜,被称为影坛“诗人”。孙瑜的电... 清华学子孙瑜是我国早期电影导演中为数不多的接受过正规电影专业教育的佼佼者。在“复兴国片”的旗帜下,孙瑜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浪漫写实”的艺术风格和影像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主流电影思潮中独树一帜,被称为影坛“诗人”。孙瑜的电影创作借鉴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类型片模式,尤其是受到了美国通俗情节剧的影响。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使得孙瑜的电影创作常常会超越“通俗剧”的一般套路,从而打上孙瑜电影的深深烙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瑜也成为了自己影片的“作者”。同样,尽管他与当时的左翼电影思潮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又使他成为了主流中的另类。新中国成立后,一场对《武训传》的大批判则导致了孙瑜成为彻底的另类,也宣告了“作者”的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瑜 复兴国片 通俗剧 主流 新中国电影范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