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投映空间与体验空间的延展--空间转向视角下的电影装置艺术 被引量:1
1
作者 章晓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6-161,共6页
媒介材料的多元化与观看情境的变化标示着当代电影艺术的空间转向,在此背景下,作为装置艺术的电影不再是一种“超历史的常规”,而是被置于不同的放映环境和机制框架中的再解读文本。从黑匣子走向白立方、从被动接受到全感交互体验、从... 媒介材料的多元化与观看情境的变化标示着当代电影艺术的空间转向,在此背景下,作为装置艺术的电影不再是一种“超历史的常规”,而是被置于不同的放映环境和机制框架中的再解读文本。从黑匣子走向白立方、从被动接受到全感交互体验、从侧重时间叙事到侧重运动影像自由流动的在场性,电影装置在后现代语境下重塑着自身的艺术语言,也同时回应着后现代人类的生存寓言。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和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出发,以电影身体(投映空间)与主体身体(体验空间)的延展为切入点,探讨后电影时代电影装置艺术的概念转移与形式创新,以此重新审视电影本体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电影装置 投映空间 体验空间
原文传递
Ambivalent Portrayals of Female Cyborgs in Oshii Mamoru's Ghost in the Shell and Innocence
2
作者 Yoshie End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5期507-519,共13页
What we witness is that Oshii's narrative and patriarchal technology creates the female cyborgs, who simply mirror male heterosexual desire and who are denied agency in their role. Oshii does not imagine any possibil... What we witness is that Oshii's narrative and patriarchal technology creates the female cyborgs, who simply mirror male heterosexual desire and who are denied agency in their role. Oshii does not imagine any possibility that might destabilize his newly-imagined order, such as a cyborg that might upset heterosexuality. The absence of any female agency or desire in his cyber fantasy questions its subversive potential. Oshii seems to be immune to feminist theories on posthuman existence that conceptualizes subjectivity outside the gender polarities. Oshii describes a society where high technology only reinforces gender polarities. The representations of women's relationship to technology in Oshii's film, therefore, are quite problematic; the transgression of boundaries does not work out to reduce or annihilate domination by patriarchal needs and desires. Despite the fact that Oshii denies his female cyborgs a subject position other than that based exclusively in patriarchal fear and desire, his representations mark an ambivalence inherent in cyborg resistance, and feminist politic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such ambival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human CYBORG doll PSYCHOANALYSIS
下载PDF
从现实的印象到神经-影像——电影观众学“影像-观众”关系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棵锁 王萌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20,44,共8页
本文以博得里的电影装置理论对电影影像-观众/主体(cine-subject)关系的分析为起点,梳理和对比电影理论史上精神分析学、元心理学和认知主义等各理论学派对"现实-影像-观众"关系的认知,寻找理论界在电影理论发展以及"变... 本文以博得里的电影装置理论对电影影像-观众/主体(cine-subject)关系的分析为起点,梳理和对比电影理论史上精神分析学、元心理学和认知主义等各理论学派对"现实-影像-观众"关系的认知,寻找理论界在电影理论发展以及"变革"过程中对同一核心概念的认识差异与分歧,从而获得对电影影像和观众关系的更为清晰的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路易·博得里 元心理学 电影装置理论 现实的印象 神经-影像
原文传递
现代性视觉的弥散:从全景画、透景剧场到银版摄影术
4
作者 黄天乐 王涵宇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2,共8页
在“暗箱—摄影术—电影”的线性电影史论述中,作为前电影装置的诸多光学玩具往往被视为媒介演替过程中的“失败者”,缺乏对历史断裂性的解释可能。全景画与透景画的风行正处于暗箱视觉模型开始瓦解,并为新视觉模型和概念所取代的历史... 在“暗箱—摄影术—电影”的线性电影史论述中,作为前电影装置的诸多光学玩具往往被视为媒介演替过程中的“失败者”,缺乏对历史断裂性的解释可能。全景画与透景画的风行正处于暗箱视觉模型开始瓦解,并为新视觉模型和概念所取代的历史转折阶段。以透景剧场为伊始延伸至摄影术与电影术的时间机制处于不断加速的历史中,这造成了影像媒介物质性与本体论层面的嬗变。依循此脉络,本文以媒介考古学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历史轴线,爬梳达盖尔透景剧场的问世背景,探问全景画与透景画对暗箱视觉性的动摇,辨析透景剧场的具身观视经验与当代虚拟现实及沉浸影像的历史演替,明确其电影史意义,提供重新理解现代性视觉历史的支点,并带来更多关乎影像机制与具身经验的认知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装置 全景画 透景剧场 摄影术 具身性
原文传递
论动态影像中的静止
5
作者 杨国柱 孙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5-43,共9页
本文通过分析电影—装置的影像运行机制,发现在电影中存在着三个时刻:拍摄时刻、放映时刻与观看时刻,而发生在拍摄时刻与放映时刻之间的机械移行(具体移行),最终转换为放映时刻与观看时刻重叠中的画面移行(抽象移行)。机械—画面移行概... 本文通过分析电影—装置的影像运行机制,发现在电影中存在着三个时刻:拍摄时刻、放映时刻与观看时刻,而发生在拍摄时刻与放映时刻之间的机械移行(具体移行),最终转换为放映时刻与观看时刻重叠中的画面移行(抽象移行)。机械—画面移行概念纠正了我们从单一运动的视角看待画面的静止,而赋予静止画面以双项取值(x,y)。从这一影像函数中我们最终得以揭示的,是电影——或者作为更大范畴的动态影像中,所孕育的运动与静止的共在性。动态影像的静止视域不仅召唤出潜藏在影像背后的运动——摄影机—放映机的机械运动,还富有洞见地揭示了“缓行电影”中所蕴含的纯粹物质世界的“静止美学”。而这些都是在叙事影像晓畅的运动中被遮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装置 机械移行 静止 影像函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