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