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图象处理的太阳电池串滴胶质量检测 被引量:2
1
作者 付庄 谢振宇 赵言正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44-848,共5页
针对太阳基板的自动布贴工艺中太阳电池串的滴胶质量控制问题,提出了采用图象处理技术评估电池串滴胶质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对电池片的滴胶面积比、滴胶质心、滴胶形状复杂度的计算,给出了判断滴胶合格与否的量化指标。该方法对提高空间... 针对太阳基板的自动布贴工艺中太阳电池串的滴胶质量控制问题,提出了采用图象处理技术评估电池串滴胶质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对电池片的滴胶面积比、滴胶质心、滴胶形状复杂度的计算,给出了判断滴胶合格与否的量化指标。该方法对提高空间太阳电池串的滴胶质量,降低空间太阳基板表面贴装过程的电池串损耗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电池串 图象处理 滴胶质量
下载PDF
空间太阳能电池串自动布贴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文平 赵言正 +1 位作者 付庄 曹其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6-57,共2页
为了保证太阳能电池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下能可靠的运行,必须将太阳能电池串牢固的布贴在帆板上。空间太阳能电池串的布贴操作是空间太阳电池方阵制造过程的重要环节。这里通过机器人技术、滴胶技术和布贴技术的结合,设计出一套空间太阳能... 为了保证太阳能电池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下能可靠的运行,必须将太阳能电池串牢固的布贴在帆板上。空间太阳能电池串的布贴操作是空间太阳电池方阵制造过程的重要环节。这里通过机器人技术、滴胶技术和布贴技术的结合,设计出一套空间太阳能电池串自动布贴系统,实现了太阳能电池串的高精度布贴和精确施压。文章详细介绍了设计方案,并对施压方案进行了试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串 自动布贴 机器人 施压 帆板
下载PDF
太阳翼电池串基于静电放电所需要的安全距离设计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博 张岩 +1 位作者 余水淋 康小录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7-276,共10页
太阳翼电池串的静电放电作用会产生电池串之间的导通电流以及表面热流,对太阳翼的可靠性带来较大影响。为研究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等离子体空间电阻数值模型,以求解电池串导电表面之间的空间电阻。基于验证试验,该数值模型的误差为3.1... 太阳翼电池串的静电放电作用会产生电池串之间的导通电流以及表面热流,对太阳翼的可靠性带来较大影响。为研究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等离子体空间电阻数值模型,以求解电池串导电表面之间的空间电阻。基于验证试验,该数值模型的误差为3.19%~7.82%,可基本满足研究需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类等离子体环境、不同放电电压以及不同间隙下的电池串之间的导通电流和表面热流密度进行数值计算,获得了导通电流和表面热流密度的变化规律,并总结出电池片之间安全距离的建议设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翼电池串 静电放电 等离子体电阻 导通电流 安全距离
下载PDF
晶体硅电池片串校正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利 申如意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45,共3页
针对太阳能电池板排版敷设的生产特点和要求,对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串的校正系统进行结构设计,主要完成对电池串片的翻转与定位。综合采用电机、光电检测、气动和液压系统实现电池片串抓取、定位和翻转的功能,以便完成对光伏组件的排版... 针对太阳能电池板排版敷设的生产特点和要求,对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串的校正系统进行结构设计,主要完成对电池串片的翻转与定位。综合采用电机、光电检测、气动和液压系统实现电池片串抓取、定位和翻转的功能,以便完成对光伏组件的排版与叠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晶体硅电池串 校正系统 结构设计
下载PDF
储能锂电池组串现场容量试验方法研究
5
作者 陈豪 王海滨 +3 位作者 李娜 白恺 刘汉民 李智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9-94,共6页
储能锂电池组串由大量锂电池串并联组成,由于其电压高、电流大、容量大,无法使用电动汽车锂电池模组容量试验方法。描述了储能锂电池组串容量的定义,分析了充放电倍率、温度、充放电截止电压对锂电池容量试验的影响,比较了锂电池容量试... 储能锂电池组串由大量锂电池串并联组成,由于其电压高、电流大、容量大,无法使用电动汽车锂电池模组容量试验方法。描述了储能锂电池组串容量的定义,分析了充放电倍率、温度、充放电截止电压对锂电池容量试验的影响,比较了锂电池容量试验标准,并根据不同厂家电池组串容量试验方法,提出了一种具有通用性的储能锂电池组串现场容量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对储能电池维护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锂电池 容量试验 温度 充放电倍率 充放电截至电压
下载PDF
串并混合式多串数锂电池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6
作者 阚宏林 肖亚平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0-371,共2页
在多串数锂电池组作为电源的应用场合,要保证电池组的安全高效运行必须对电池组在运行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行监控。设计了一种主回路采用串行充电、对落后电池采用并行补能电池管理系统(BMS)。实现电池组的高效、安全的运行。
关键词 电池 BMS 混合式充电 485总线
下载PDF
“串字形”电池性能的研究分析
7
作者 王亚川 《山东工业技术》 2015年第17期210-210,共1页
通过对"串字形"光伏电池在太阳能组件应用的设计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验考证,得出该型电池在直接识别电池隐患方面,封装损失与常规电池持平,成本低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但在流水线生产和性能验证方面还存在继续优化的空间,需要合... 通过对"串字形"光伏电池在太阳能组件应用的设计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验考证,得出该型电池在直接识别电池隐患方面,封装损失与常规电池持平,成本低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但在流水线生产和性能验证方面还存在继续优化的空间,需要合理优化使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形光伏电池 优势 性能测试
下载PDF
基于C#的光伏电池机器人排版系统
8
作者 刘良斌 王瑶茜 赵自鹏 《汽车实用技术》 2023年第21期120-125,共6页
针对光伏电池串排版中需要解决光伏电池串串焊后在传送带上存在位置偏差、摆放至基板后光伏电池位置需要微调、传统桁架式排版机故障率高、调试难度大、占用生产时间等问题,提出机器人代替桁架式排版机的解决方案。方案通过RobotStudio... 针对光伏电池串排版中需要解决光伏电池串串焊后在传送带上存在位置偏差、摆放至基板后光伏电池位置需要微调、传统桁架式排版机故障率高、调试难度大、占用生产时间等问题,提出机器人代替桁架式排版机的解决方案。方案通过RobotStudio仿真软件,设计了一个仿真工作站。工作站中,定位相机对传送带上的光伏电池串定位,引导IRB1300机器人将电池串抓放至基板;纠偏相机对基板上的电池进行定位,并通过IRB920机器人对电池进行纠偏。为了验证机器人对存在位置偏差的电池抓放,采用IS2000-230定位光伏电池,实时更新仿真工作站中光伏电池的位置。同时,开发了基于C#开发上位机系统,实现对机器人系统的监控和实时调整。该方案通过可靠性高的工业机器人实现电池串的排版和纠偏,能降低系统的整体故障率,提高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池串 上位机 机器人 排版系统
下载PDF
一种新型纯电动城市客车锂电池组的PACK及管理 被引量:14
9
作者 仝瑞军 张志国 张泱渊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3年第6期35-37,共3页
简述目前纯电动客车运行的问题,通过电池PACK的串并分析,提出先串后并的PACK方式,并对电池PACK管理系统提出建议。
关键词 纯电动客车 电池PACK的并分析 电池管理系统
下载PDF
光伏组件的旁路二极管热击穿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华 《中国标准化》 2018年第16期213-215,共3页
通过当前光伏电站中组件的旁路二极管热击穿现象,给出热击穿现象定义,并深入分析了其发生原理,根据原理,设计了判断二极管的测试电路和测试过程,最终得出测试结果,并加以判断。
关键词 电池串 旁路二极管 热击穿
下载PDF
太阳能组件的旁路二极管导通实验研究
11
作者 朱华 肖奇峰 安超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3-36,共4页
研究太阳能组件热斑现象与旁路二极管导通关系,对提高电站性能与安全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热斑现象及原理,并通过对组件单个电池和多个电池片不同面积的遮挡实验,分析总结了旁路二极管在热斑条件下的导通情况。
关键词 太阳能组件 旁路二极管 热斑 电池串
下载PDF
华电产业园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研究及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勇 刘磊 禹超 《华电技术》 CAS 2013年第6期1-4,9,共5页
介绍了华电产业园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系统方案及主要设备的选型情况,对系统关键设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设计重点。
关键词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太阳能电池 逆变器 设备选型
下载PDF
有限元分析法在焊带夹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荆萌 刘凯 《电子质量》 2018年第7期51-52,60,共3页
该文以太阳能电池片串焊机中的核心部件焊带夹机构为对象,利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建立了焊带夹机构的三维模型,对其进行了受力分析,并以ANSYS Workbench软件作为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验证了焊带夹机构的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焊带夹 太阳能电池焊机
下载PDF
A Hybrid Aluminum/Hydrogen/Air CellmCommon Cathode
14
作者 Lei Wang Fude Liu +3 位作者 Wentao Wang Dawei Zheng Huizhi Wang Michael Kow-Hi Leung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4年第11期1889-1894,共6页
Metal/Air batteries are considered to be promising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s given their compactness, environmental benignity and affordability. As a commonly available metal, aluminum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s... Metal/Air batteries are considered to be promising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s given their compactness, environmental benignity and affordability. As a commonly available metal, aluminum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since its first use as an anode in a battery. Its high specific energy (even better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than lithium) makes it ideal for many primary battery application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1/Air cell with alkaline electrolyte has been lagged behind mainly due to the unfavorable parasitic hydrogen generation. Herein, we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a novel A1/H_2/Air tandem fuel cell to turn the adverse parasitic reaction into a useful process. The system consists of two anodes, namely, aluminum and hydrogen, and one common air-breathing cathode. The aluminum acts as both the anode for the A1/Air sub-cell and the source to generate hydrogen for the hydrogen/air sub-cell. The aluminum/air sub-cell has an open circuit voltage of 1.45 V and the H_2/Air sub-cell of 0.95 V.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maximum power output of aluminum as a fuel was largely enhanced by 31% after incorporating the H_2/Air sub-cell with the tandem concept. In addition, a passive design was utilized in our tandem system to eliminate the dependence on auxiliary pumping sub-systems so that the whole system remained neat and eliminated the dependence of energy consuming pumps or heaters which were typically applied in micro fuel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Air battery hydrogen fuel cell passive fuel cel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andem fuel cell.
下载PDF
Recent progress of interconnecting layer for tandem organic solar cells 被引量:3
15
作者 Shunmian Lu Dan Ouyang Wallace C.H. Choy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60-471,共12页
This paper has reviewed:(1) the two unique advantages of tandem organic solar cells(OSCs) compared to single OSCs;(2) the challengings as well as strategies to develop qualified interconnecting layer(ICL) for tandem O... This paper has reviewed:(1) the two unique advantages of tandem organic solar cells(OSCs) compared to single OSCs;(2) the challengings as well as strategies to develop qualified interconnecting layer(ICL) for tandem OSCs.More specifically,firstly,the two key advantages unique to tandem OSCs as compared to single OSCs,namely minimizing sub-bandgap transmission and thermalization loss as well as realizing optical thick and electrical thin structures,have been discussed.Secondly,the ICL,a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issue in tandem OSCs that needs to fulfill the optical,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requirements simultaneously to realize a qualified ICL has been reviewed.A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requirement among the three,the electrical requirement and its corresponding three different solv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revealing a bright future for developing a general strategy to realizing qualified ICL composed of different hole transporting layer(HTL) and 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E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DEM organic solar cell interconnecting layer
原文传递
Organic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PCE over 12%
16
作者 Fei Hu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33-434,共2页
In contrast to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ganic solar cells (OSCs) show advantages such as low cost, light weight, and flexi- bility. In fact, the most attractive feature of OSCs is that they could be produced in larg... In contrast to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ganic solar cells (OSCs) show advantages such as low cost, light weight, and flexi- bility. In fact, the most attractive feature of OSCs is that they could be produced in large scale and at low cost by roll-to-roll printing, just like printing newspapers, which does not in- volve complicated and high-cost procedures that are required in the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solar cells. It is this fascinat- ing feature that has drawn great attention on the OSC study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cel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