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离层电场半年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余涛 万卫星 +2 位作者 刘立波 雷久侯 李小银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2-193,共12页
利用一个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模拟太阳活动低年、地磁活动平静情况下,中低纬地区电离层电场全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单独计算南、北半球(去耦合)得到电离层电场具有明显的周年变化特征,且两个半球电场的相位相差半年左右。而同... 利用一个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模拟太阳活动低年、地磁活动平静情况下,中低纬地区电离层电场全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单独计算南、北半球(去耦合)得到电离层电场具有明显的周年变化特征,且两个半球电场的相位相差半年左右。而同时计算南、北半球(计及耦合)时,电场则是以半年变化为主,且这种半年变化的幅度和相位随地方时和地磁纬度有变化。提出一个南、北半球耦合电路的简单物理模型给予解释。电路模型初步计算发现,即使两个半球电离层电场分别具有周年变化,只要它们变化的幅度相当,相位相差半年左右,由于跨越南北半球磁力线的耦合效果,耦合的电离层电场会产生明显的半年变化分量。由于缺少连续的电离层电场观测资料,将模拟结果与Richmond基于非相干散射雷达数据建立的经验模式(ISR Model)相比较,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电场 半年变化 模拟研究 耦合电路 理论模拟
下载PDF
中科院空间中心低电离层电场火箭试验研究获突破
2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7年第3期21-21,共1页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子午工程探空火箭上搭载的空间电场仪和DPS-4数字测高仪获得的测量数据,首次获得并分析了东亚地区电离层电场的直接测量数据,首次获得了近赤道区约100km^200km高度范...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子午工程探空火箭上搭载的空间电场仪和DPS-4数字测高仪获得的测量数据,首次获得并分析了东亚地区电离层电场的直接测量数据,首次获得了近赤道区约100km^200km高度范围内电场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天气学 电离层电场 探空火箭 中科院 国家重点实验室 试验 测量数据 数字测高仪
下载PDF
基于短波段电离层探测数据分析地下核爆引起的电离层扰动
3
作者 冯晨瑞 冯静 +4 位作者 李雪 王严 鲁转侠 李春晓 曹博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3-2221,共9页
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数据相比,传统的电离层垂测、斜测等短波段数据具有特征参数丰富、高度分辨率高、历史数据多等优点。为利用电离层垂... 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数据相比,传统的电离层垂测、斜测等短波段数据具有特征参数丰富、高度分辨率高、历史数据多等优点。为利用电离层垂测和斜测数据,研究地下核爆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利用2016年1月6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当天的斜测、垂测数据分析电离层扰动现象。结果表明,本次地下核爆造成的行波电离层扰动为小尺度电离层扰动,传播速度为150.3~158.7 m/s。同时核爆发生后0.5 h在距离爆点421.4 km处,观测到F2层临界频率(critical frequency of the F2layer, foF2)较月中值增加了0.7 MHz,较1月5日、1月7日在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2:00 UTC的增加了0.5 MHz,极有可能是地下核爆通过岩石圈-大气圈-电离层圈耦合机制造成电离层电子浓度增加。本文分析结果与其他文献资料非常吻合。由此可见,基于短波段电离层探测方式感知电离层扰动从而实现地下核爆炸事件的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核爆电离层效应监测手段,可与其他直接监测手段相印证,提高核爆事件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段电离层探测 地下核爆 岩石-大气-电离层电场耦合 行波电离层扰动
下载PDF
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 被引量:7
4
作者 余涛 万卫星 刘立波 《中国科学(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88-695,共8页
介绍了一个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该模式从电离层发电机理论的基本方程出发,采用地磁偶极坐标系,推导出电离层电势满足的微分方程作为电场理论模式的出发方程.模式的主要输入参量为电离层背景中性风(由经验模式HWM93给出)和电导率(由... 介绍了一个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该模式从电离层发电机理论的基本方程出发,采用地磁偶极坐标系,推导出电离层电势满足的微分方程作为电场理论模式的出发方程.模式的主要输入参量为电离层背景中性风(由经验模式HWM93给出)和电导率(由经验模式IRI90,MSISE90分别给出的电子和离子的浓度、温度以及中性大气的浓度、温度计算得出).采用松弛迭代法求解电势的偏微分方程得出电势,进而获得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电流随时间、高度和地磁纬度的分布.模式很好地再现了电离层电势、电场和赤道电急流的基本结构和形态,可应用于对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的电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力学 地磁偶极坐标系 电离层发电机 电离层电场 理论模式 计算机数值模拟 电离层电势
原文传递
中低纬电离层F_2区峰值参量周年和半年变化及电场影响模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余涛 万卫星 +3 位作者 刘立波 毛田 王云冈 王劲松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19期25-30,共6页
利用二维电离层理论模式,在地磁平静和太阳活动低年的情况下,模拟中低纬电离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和峰值高度hmF2的周年和半年变化规律。在考虑与不考虑理论模式输入电场的周年和半年变化两种情况下,对比分析研究了电场对电离层NmF2和hmF... 利用二维电离层理论模式,在地磁平静和太阳活动低年的情况下,模拟中低纬电离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和峰值高度hmF2的周年和半年变化规律。在考虑与不考虑理论模式输入电场的周年和半年变化两种情况下,对比分析研究了电场对电离层NmF2和hmF2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输入电场没有周年和半年变化分量时,模拟NmF2表现出一定的半年变化特征,而hmF2周年变化分量较强;当输入电场包含了周年和半年变化特征时,模拟NmF2和hmF2周年和半年变化特征明显改变,且这种改变随地方时和地磁纬度不同有较大的差别;电场对NmF2半年变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强度还是范围上都明显大于对hmF2的影响,电场对NmF2的影响在赤道和驼峰区都比较明显,但对hmF2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磁赤道区。通过对比模拟NmF2和hmF2发现,中低纬电离层hmF2与NmF2半年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初步分析认为电离层电场及其关的"赤道喷泉"效应可能是这种相关性的重要纽带;电离层电场对hmF2半年变化的影响仅局限在地磁赤道地区,而对NmF2影响可达驼峰地区,因此hmF2与NmF2半年变化的相关性也仅在地磁赤道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周年变化 电离层半年变化 电离层数值模拟 电离层电场
下载PDF
基于真实地磁场的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 被引量:2
6
作者 任志鹏 万卫星 +2 位作者 魏勇 刘立波 余涛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2236-2243,共8页
地磁场作为电离层电动力学过程的背景磁场,对全球电离层发电机过程以及电离层电场、电流的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研究电离层电场经度结构等精细问题时,以往模拟中经常采用的偶极场近似过于粗糙和理想化.基于电离层发电机理论,通过改... 地磁场作为电离层电动力学过程的背景磁场,对全球电离层发电机过程以及电离层电场、电流的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研究电离层电场经度结构等精细问题时,以往模拟中经常采用的偶极场近似过于粗糙和理想化.基于电离层发电机理论,通过改进原有电离层电场模式,在改良的APEX坐标系下发展了一个电离层发电机模式.该模式较为灵活,地磁场既可采用较为真实的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也可采用理想的偶极场,中性风场和电导率由经验模式的输出参数计算得出.采用逐线法求解电势的偏微分方程得到中低纬电离层静电势、电场和电流的时空分布.模式较好的再现了电离层电势、电场和赤道电集流的基本结构和形态,可应用于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电动力学过程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发电机 电离层电场 APEX坐标系
原文传递
地震电离层异常电场模拟及初步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许铂 周晨 +2 位作者 刘静 赵正予 张援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650-3658,共9页
强地震会造成电离层电场发生异常变化.基于大气层-电离层电动力学理论对地震电离层异常电场开展数值模拟和研究,将理论推导出来的电离层异常电场方程扩展到球面坐标系中,并且考虑到电离层层电导率的各向异性,建立新的地震电离层异常电... 强地震会造成电离层电场发生异常变化.基于大气层-电离层电动力学理论对地震电离层异常电场开展数值模拟和研究,将理论推导出来的电离层异常电场方程扩展到球面坐标系中,并且考虑到电离层层电导率的各向异性,建立新的地震电离层异常电场模式.引进一个电离层层电导率经验公式(Nopper and Carovillano,1979),对中低纬度地震电离层异常电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附加电流引起电离层异常电场范围远大于自身在地表上的分布.且发生在低纬地区的异常电场主要成分是纬向电场,在东西两侧显偶极子分布.在额外电流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夜晚生成的异常电场更显著,存在昼夜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电离层电场 附加电流 各向异性电导率
下载PDF
基于LAIC电场渗透和SAMI2模拟的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祎 周晨 +3 位作者 赵正予 赵庶凡 张学民 孔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83,共10页
地震会造成电离层电子密度扰动。基于三维电场渗透模型和SAMI2模型,模拟地震发生前产生的异常电场对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地震前形成的附加电流会引起电离层产生异常电场,且异常电场值与地震震级和地震发生时间有着明显... 地震会造成电离层电子密度扰动。基于三维电场渗透模型和SAMI2模型,模拟地震发生前产生的异常电场对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地震前形成的附加电流会引起电离层产生异常电场,且异常电场值与地震震级和地震发生时间有着明显的相关。同时异常电场会使电子产生E×B漂移,造成电子密度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密度扰动逐渐减小且扰动区域会向着靠近磁赤道方向或远离磁赤道方向漂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异常电离层电场 E×B漂移 电子密度扰动
下载PDF
电离层水平电场与风场的耦合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解海永 余涛 +1 位作者 王铁邦 王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6-414,共9页
设计了一个将电离层水平电场与风场耦合的模拟方案,研究了电流函数和风场在耦合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研究发现,水平电场与风场相互反馈后,风场的变化比电流函数小.经向风在白天有较明显的差异,夜晚的差异比白天小,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地区,并... 设计了一个将电离层水平电场与风场耦合的模拟方案,研究了电流函数和风场在耦合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研究发现,水平电场与风场相互反馈后,风场的变化比电流函数小.经向风在白天有较明显的差异,夜晚的差异比白天小,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地区,并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300 km左右达到最大值,其后几乎保持不变.纬向风有与经向风相似的变化,但纬向风耦合前后的差异比经向风小.电流函数在耦合后有较大改变,两个涡旋强度都有较强增加,并且北半球的增强大于南半球,而夜晚差异较小.结果表明,在研究的高度范围内,风场对电场的控制作用大于电场对风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电场 热层风场 耦合与反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SuperDARN雷达极区电离层跨极盖电场模型构建
10
作者 李可 刘二小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5-336,共12页
通过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获得的跨极盖电势计算了极区电离层对流电场。利用2014年的极区电离层对流电场数据为基础,引入对流电场的历史数据,分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和后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电离层电场模型。利用独立的... 通过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获得的跨极盖电势计算了极区电离层对流电场。利用2014年的极区电离层对流电场数据为基础,引入对流电场的历史数据,分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和后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电离层电场模型。利用独立的数据集,验证了两种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模型值与测量值的均方根误差在2.0~3.5 mV·m^(-1)之间,平均绝对误差范围为1.5~3.0 mV·m^(-1),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6,最高可达0.9。引入前20分钟的历史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后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DARN雷达 电离层电场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BP神经网络模型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地区地震电离层低频电场扰动频段及背景时段选取分析
11
作者 王亚璐 张学民 +4 位作者 欧阳新艳 王晓 娄文宇 杜晓辉 董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8-923,共16页
诸多卫星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前后电离层会出现宽频带电场扰动,而背景场时频段的合理选取是电离层电场扰动提取的基础.本研究遴选了地磁活动平静期(Dst>-30 nT,Kp<3)飞越中国中东部地区(29°N—39°N,107°E—117°... 诸多卫星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前后电离层会出现宽频带电场扰动,而背景场时频段的合理选取是电离层电场扰动提取的基础.本研究遴选了地磁活动平静期(Dst>-30 nT,Kp<3)飞越中国中东部地区(29°N—39°N,107°E—117°E)长达6年共计1527轨DEMETER卫星数据,在电离层低频电场随频率和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基础上,对低频背景电场的频段和时段选取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频段选取方面,利用夜侧数据分析地震电离层异常时,可将200~2200 Hz划分为253~566 Hz、566~605 Hz和605~2200 Hz共3个频段,利用日侧数据分析地震电离层异常时,可划分为215~330 Hz、330~703 Hz、703~742 Hz和742~2200 Hz共4个频段,无论是日侧还是夜侧,高频端的数据方差均较大,因此提取电离层异常时需要设置较大的阈值,而低频端需要设置相对较小的阈值;背景时段选取方面,数据集标准差结果表明往年同月数据和分析时段前1个月数据做背景场的效果相当,就实时跟踪分析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电场扰动需要,可优先考虑使用邻期数据做背景场,而数据时段并非越长越好,在空间天气平静的情况下,可使用当日前1个月的数据做背景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电离层低频电场 地震 频段 背景时段
下载PDF
亚暴期间极光电集流带的变化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7-615,共9页
极光活动加剧和极光电集流增强是磁层-电离层能量耦合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同为磁层带电粒子向电离层沉降的结果,但是变化规律却非常不同.本文用地基磁场资料,反演极区等效电流体系,研究地磁平静期和扰动期极光电集流带的运动特点.... 极光活动加剧和极光电集流增强是磁层-电离层能量耦合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同为磁层带电粒子向电离层沉降的结果,但是变化规律却非常不同.本文用地基磁场资料,反演极区等效电流体系,研究地磁平静期和扰动期极光电集流带的运动特点.研究表明,Harang 间断把极光电集流带分为两段:下午—黄昏段的东向电集流带较弱,而晨侧和子夜—凌晨段的西向电集流带较强.在亚暴膨胀相,随着 AE 指数增大,整个极光卵向赤道扩展,而极光电集流带却表现出分段差异的特点:下午—黄昏东向电集流带向低纬移动,晨侧西向电集流带也向赤道移动,而子夜—凌晨西向电集流带则向极移动.电动力学分析表明,在不同地方时段,控制电流的主要因素不同,因而,电流及其磁扰有不同的特点:下午—黄昏东向电集流和晨侧西向电集流组成了 DP2电流体系,主要受控于磁层对流电场,反映了"驱动过程"的行为;而子夜—凌晨西向电集流是 DP1电流体系的基本部分,主要受控于电导率,反映了"卸载过程"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电集流 极光 粒子沉降 电离层电导率 电离层电场
下载PDF
地震电磁成因假说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宝盈 《高原地震》 2005年第2期1-21,共21页
为了找到符合或接近自然真实的地震成因,结合地震学、电磁学、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物理等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新的地震成因机制,对各种地震现象做出了合理解释。有证据表明,地震可能是一种电磁和化学效应。它可能是由于受太阳活... 为了找到符合或接近自然真实的地震成因,结合地震学、电磁学、等离子体物理、空间物理等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新的地震成因机制,对各种地震现象做出了合理解释。有证据表明,地震可能是一种电磁和化学效应。它可能是由于受太阳活动调制的电离层、磁层等离子体电场与地表之间的电磁感应以及地壳内部的电过程,导致大量荷电粒子(等离子体)因趋肤效应在地壳表层的某些区域积聚,积聚在数万至数百万平方千米地表中的巨量等离子体在诸如太阳活动的影响下达到了等离子体复合的条件时,就会发生猛烈的集体复合。由于等离子体复合是一种放能过程,因而会释放出巨大能量。同时由于存在辐射复合过程而产生地光,等离子体复合的爆炸效应导致类似打雷、放炮的地声,并释放出沿球面均匀地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由此形成的强磁场中的洛伦兹力使地面产生强烈旋扭而使地面出现左旋或右旋的地裂缝。与地震密切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干旱、台风、暴雨、热异常以及地震中的喷水冒沙、地震云等现象,都可以由此得到统一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磁层电场 电磁感应 趋肤效应 涡电流 等离子体复合放能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low altitude ionospheric electric field over Hainan Island,China 被引量:1
14
作者 LI RenKang CHEN Tao +9 位作者 MAN Feng JIANG XiuJie LUO Jing HE ZhaoHai ZHANG HuiMing WANG LinFeng LIU Cheng Francisco Carlos de MENESES WANG GuoJun XU JiY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770-775,共6页
A sounding rocket experiment undertaken by the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 from a low latitude station on Hainan Island(19.5°N,109.1°E),China,measured the DC electric field during 05:45-05:52 LT on April 5,2013... A sounding rocket experiment undertaken by the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 from a low latitude station on Hainan Island(19.5°N,109.1°E),China,measured the DC electric field during 05:45-05:52 LT on April 5,2013.The data observed using a set of electric field double probes,as part of the rocket's scientific payload,revealed the special profile of how the vectors of the DC electric field vary with altitude between 130 and 190 km.During the experiment,the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was downward,and the maximum vertical electric field was nearly 5.1 mV/m near the altitude of 176 km.The zonal electric field was eastward and slightly less than 0.6 mV/m.The plasma drift velocity was estimated from the E×B motion,and the zonal drift velocity was eastward and of the order of 100 m/s.The zonal wind velocity was also estimated using the drift velocity near the maximum density height in the F1-region,and it was found to be nearly 120 m/s.This work constituted the first in situ measurement of the DC electric field conducted within the Fl-region(between 130 and 190 km) in the East Asian Se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电场 海南岛 低海拔地区 等离子体漂移速度 中国 直流电场 探空火箭 有效载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