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电子密度分布--基于GRACE星载GPS信标测量的CT反演 被引量:6
1
作者 刘裔文 徐继生 +3 位作者 徐良 尹凡 马淑英 H.Lühr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885-2891,共7页
本文利用两颗跟飞的GRACE卫星载GPS信标测量数据和基于差分相对TEC的层析算法,实现了全球范围的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450~5000 km)层析成像.反演结果表明,利用低轨道卫星载GPS信标测量数据可以有效地重建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 本文利用两颗跟飞的GRACE卫星载GPS信标测量数据和基于差分相对TEC的层析算法,实现了全球范围的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450~5000 km)层析成像.反演结果表明,利用低轨道卫星载GPS信标测量数据可以有效地重建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的全球二维分布图像.对不同地磁活动条件下的天基层析反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层电子密度随纬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低纬赤道带,从顶部电离层向上延伸直到等离子体层,以及等离子体层中局地的电离增强云团,经常出现近似垂直于磁力线的电子密度柱状增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等离子体层 层析 全球定位系统 GRACE卫星 电子密度增强结构
下载PDF
基于GNSS观测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廓线反演技术研究
2
作者 李顶伦 彭伟 李沃若 《通讯世界》 2020年第6期5-6,共2页
现代的通信、测控系统,电离层中电子密度对通信、测控等技术系统有显著影响,科研人员一直在探索多种方法修正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对测控系统造成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NSS观测资料,融合经典的电离层垂直结构模型的算法,利用GNSS观... 现代的通信、测控系统,电离层中电子密度对通信、测控等技术系统有显著影响,科研人员一直在探索多种方法修正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对测控系统造成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NSS观测资料,融合经典的电离层垂直结构模型的算法,利用GNSS观测到的电离层电子密度总量、通过最小二乘的优化方法调整优化垂直结构模型,从而获得最优的结果。这种算法简单高效、使用的数据来源丰富,结果准确可靠,基本满足现代测控系统中对部分电离层信息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TEC 电离层电子密度垂直结构 测控修正
下载PDF
基于ZH-1卫星探测的太阳活动低年顶部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秀英 杨德贺 +5 位作者 张学庆 何宏玮 郭峰 姜文亮 牛从达 申旭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2-881,共20页
利用ZH-1卫星2019、2020年的原位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对卫星观测范围,即地理纬度南北65°之间午夜后顶部电离层的不规则结构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午夜后顶部电离层不规则结构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地磁赤道、中纬度以及较高纬度区,白... 利用ZH-1卫星2019、2020年的原位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对卫星观测范围,即地理纬度南北65°之间午夜后顶部电离层的不规则结构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午夜后顶部电离层不规则结构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地磁赤道、中纬度以及较高纬度区,白天赤道异常峰值区为不规则结构的谷值区.(2)不同纬度区不规则结构随地理经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演化规律,由南北半球较高纬度区不规则结构集中在各自地磁极所在经度区的2波结构分布,到南北2个半球中纬区相位和数量相反变化的2波结构分布,逐渐过渡到赤道区的4波结构分布.(3)不同纬度区不规则结构的季节变化在较高纬度区为当地夏季峰值,到中纬区夏季峰值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逐渐过渡到赤道区夏冬两个峰值、春秋两个谷值的季节变化规律.(4)除季节规律与以往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外,赤道附近大西洋区不规则结构较少,与以往研究中该区事件较多的结果也大相径庭.赤道区不规则结构沿地理经度分布表现为东太平洋、非洲区事件比较集中而亚洲、大西洋经度区事件较少的4波结构,与夜间电离层背景的4波结构分布一致.(5)北大西洋在地磁中纬区有一个事件集中区,该区与南大西洋异常区(SAA)共轭,事件集中可能与SAA区的离子沉降有关;这个区域的事件大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与赤道处大西洋区事件较少形成对比.本文得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对电离层更深入的认识.由于所得结果为太阳活动低年午夜后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时空分布,与以往研究不一致之处,既有地方时差异的原因,也有太阳活动水平差异的原因,其中仍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期望在ZH-1卫星积累更多观测数据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1卫星 顶部电离层 不规则结构 时空分布特征 原位电子密度观测数据
下载PDF
利用GRACE卫星精密微波测距确定星间平均电子密度 被引量:3
4
作者 熊超 马淑英 尹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66-1376,共11页
本文介绍如何利用GRACE两颗卫星之间K波段双频微波精密测距和轨道数据,得到星间平均电子密度.发展了一种将连续轨道电子密度极小对齐到零的方法,以消除整周模糊度;借助CHAMP卫星朗缪探针测量得到的轨道电子密度基值以及GPS掩星数据计算... 本文介绍如何利用GRACE两颗卫星之间K波段双频微波精密测距和轨道数据,得到星间平均电子密度.发展了一种将连续轨道电子密度极小对齐到零的方法,以消除整周模糊度;借助CHAMP卫星朗缪探针测量得到的轨道电子密度基值以及GPS掩星数据计算的等离子体垂直梯度标高,进一步修正了GRACE星间电子密度所固有的偏差;从而得到大约500km高度上长达近十年的全球电子密度数据.为了检验消除偏差后GRACE星间电子密度数据的可靠性,对比了GRACE卫星过Millstone Hill雷达上空时,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到的大致同时和相近位置的电子密度数据,结果显示,二者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7,平均偏差为-7.26%,GRACE星间电子密度总体稍微偏低,偏差的标准差为18.6%.为进一步验证本文方法所得数据的可用价值,利用消除偏差后的电子密度数据,对GRACE卫星与CHAMP卫星在近乎相同的地方时而高度不同的近圆极轨道上飞行的情况下,两颗卫星观测到的电子密度随经度和纬度的全球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多方面的对比检验证明,本文方法得到的几乎连续10年的GRACE高度上全球电子密度数据基本可靠,为电离层气候学与天气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微波测距 电子总含量 整周模糊度 电离层电子密度 垂直梯度标高
下载PDF
QBO的电离层效应(摘要)
5
作者 陈培仁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90年第4期314-314,共1页
近年来在大气温度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了QBO的调制作用,由于大气温度与太阳相关系数的高度剖面交替地呈现出正相关与负相关,且其相间距离与行星波的垂直结构大体一致,致使人们提出大气加热存在两个相互竞争的来源即太阳紫外幅... 近年来在大气温度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了QBO的调制作用,由于大气温度与太阳相关系数的高度剖面交替地呈现出正相关与负相关,且其相间距离与行星波的垂直结构大体一致,致使人们提出大气加热存在两个相互竞争的来源即太阳紫外幅射加热与上行的行星波的动力学加热。上行的行星波不仅会加热大气也应该会调制潮汐风并通过电离层发电机效应导致电场与电流的行星波周期的振荡或起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效应 QBO 太阳活动 大气温度 调制作用 相间距离 垂直结构 交替地 相关系数 赤道异常
下载PDF
浅析电离层变化对短波广播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苗运平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年第17期71-,共1页
通过对电离层的涵义与电子层的结构介绍,提出了电离层变化对短波广播产生的一些影响,并说明了短波广播根据日期、季节进行换频的重要性和意义。我们应该对电离层变化给短波广播带来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将短波广播的工作效率进一... 通过对电离层的涵义与电子层的结构介绍,提出了电离层变化对短波广播产生的一些影响,并说明了短波广播根据日期、季节进行换频的重要性和意义。我们应该对电离层变化给短波广播带来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将短波广播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保证短波广播工作的质量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结构 电子密度 短波广播 信号衰落
下载PDF
Analysis of ionospheric anomalies before the 2011 M_w 9.0 Japan earthquake 被引量:14
7
作者 YAO YiBin CHEN Peng +2 位作者 WU Han ZHANG Shun PENG WenF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5期500-510,共11页
On March 11, 2011, a large earthquake of Mw=9.0 occurred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period, using data from global navigatio... On March 11, 2011, a large earthquake of Mw=9.0 occurred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preearthquake ionospheric anomali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period, using data from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and ionosonde stations near the epicenter. A clear anomaly that occurred on March 8 lasted 6 hours. Eliminating ionospheric anomalies that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solar activities and magnetic storms, we believe that a positive anomaly on March 8 was very possibly an ionospheric precursor. The affected ionospheric area on March 8, which is evident on a 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distribution map, extended to 50° in longitude and 20° in latitude, with length ratio approximately 3:1. The anomaly peak arose from 15:00-19:00 LT, and its location did not coincide with the vertical projection of the epicenter, but was instead to its south. Corresponding ionospheric anomalies are also observed in the magnetically conjugated region. There were no obvious ionospheric anomalie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o analyze changes in the ionospheric anomaly, computerized ionospheric tomography technology was used to inver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in the ionosphere. The ionospheric anomaly on March 8, 2011 is suggested to be an ionospheric precursor of the March 11 earthquake in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异常 地震前 日本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垂直投影 电子含量 太阳活动 电子密度
原文传递
GPS无线电掩星(GPSRO)探测
8
《气象软科学》 2008年第B06期86-87,共2页
无线电掩星探测技术可以生成有关电离层电子密度、平流层温度、对流层温度和水气垂直结构的独立资料。借助电离层的电子廓线对全球电子密度的分析,有助于改进对空间天气的分析与预报,同时对减少影响社会的大量问题也非常重要,这些问... 无线电掩星探测技术可以生成有关电离层电子密度、平流层温度、对流层温度和水气垂直结构的独立资料。借助电离层的电子廓线对全球电子密度的分析,有助于改进对空间天气的分析与预报,同时对减少影响社会的大量问题也非常重要,这些问题包括卫星故障和难点、对宇航员和飞机乘客的辐射威胁、通讯中断和无线电干扰、管线腐蚀和电力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掩星探测技术 无线电掩星 GPS 电子密度 无线电干扰 垂直结构 空间天气 卫星故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