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胺的无电聚合 被引量:1
1
作者 廖川平 孙世刚 +1 位作者 周绍民 姚士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20-21,24,共3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聚合方法———无电聚合。在没有外电流的情况下 ,溶液中的苯胺分子在具有催化活性的铂或钯基底表面上被溶解氧氧化为聚苯胺膜。与化学镀的原理类似 ,苯胺的无电聚合反应过程包含阴极半反应和阳极半反应两个电化学反应。
关键词 电聚合 电聚合 苯胺 聚苯胺
下载PDF
在[NiFe(CN)_6]^(2-/1-)电极上电聚合聚邻氨基酚膜的研究(Ⅰ)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则善 王玫玫 +1 位作者 赵崇涛 赵淑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1期52-55,共4页
本文报导在镍电极上化学修饰[NiFe(CN)_6]^(2-/1-)作为基体电极,电聚合制备邻氨基酚膜的条件和膜的某些性质。实验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可以电聚合形成均匀、致密、有活性的聚邻氨基酚膜。此外,作者还对膜的一些性质进行表征。
关键词 聚邻氨基酚膜 电聚合 电聚合
下载PDF
聚合物涂层电极与电聚合反应
3
作者 童身毅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29-35,共7页
聚合物涂层电极已被认为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本文简单介绍了聚合物涂层电极的制备技术,电聚合反应以及聚合物涂层电极的功能和应用。
关键词 聚合物涂层 电聚合反应 电聚合
下载PDF
基于分子印迹电聚合膜的双酚A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28
4
作者 张进 徐岚 +1 位作者 王亚琼 吕瑞红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41-1044,共4页
以双酚A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硫酚为单体,采用自组装和电聚合方法,在电极表面制备了对双酚A有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传感器对双酚A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6.0×10-7~5.5×10-5mol/L浓度范围内峰电流值... 以双酚A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硫酚为单体,采用自组装和电聚合方法,在电极表面制备了对双酚A有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传感器对双酚A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6.0×10-7~5.5×10-5mol/L浓度范围内峰电流值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1);检出限2.0×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5%(n=9),达到稳定电流所用时间约2min。此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及稳定性。通过交流阻抗技术和计时电流法表征了电极表面膜的电化学性质。将传感器初步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电聚合 双酚A 流型传感器
下载PDF
电聚合苯胺过程的在线紫外-可见光谱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贵荣 张爱健 +2 位作者 王欢 刘秀丽 陆嘉星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7,共7页
用在线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的方法对0.5mol/L硫酸水溶液中苯胺在ITO导电玻璃电极上的电化学聚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循环伏安条件下苯胺发生了电聚合,聚合速率与苯胺浓度成正关系;而且在线紫外-可见电化学光谱表明,在0.01mol/L苯... 用在线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的方法对0.5mol/L硫酸水溶液中苯胺在ITO导电玻璃电极上的电化学聚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循环伏安条件下苯胺发生了电聚合,聚合速率与苯胺浓度成正关系;而且在线紫外-可见电化学光谱表明,在0.01mol/L苯胺溶液的电聚合过程的诱导期较长.恒电位条件下的在线紫外-可见电化学光谱显示苯胺浓度为0.05mol/L,电位为0.8V时,在ITO电极上苯胺低聚合物中间体可能产生于聚苯胺形成之前;而0.01mol/L苯胺在0.8V电位下不发生聚合,但在线紫外-可见光谱又显示此时在电极上可能存在小的苯胺低聚物的中间体;在线紫外-可见光谱表明这种中间体是可能产生并存在电极表面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可见光谱 苯胺 聚苯胺 电聚合
下载PDF
聚苯胺纳米管在阳极氧化铝模板中电聚合的生长机理 被引量:15
6
作者 董平 周剑章 +6 位作者 席燕燕 蔡成东 张彦 邹旭东 黄怀国 吴玲玲 林仲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4-458,共5页
利用阶跃电位、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方法,应用金属电沉积理论,研究聚苯胺纳米管在阳极氧化铝模板(AAO)内电聚合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电聚合初始,苯胺二维非扩散控制的瞬时成核生长形成聚苯胺晶胞链段单层,单层形成以后,聚苯胺的生长过程变... 利用阶跃电位、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方法,应用金属电沉积理论,研究聚苯胺纳米管在阳极氧化铝模板(AAO)内电聚合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电聚合初始,苯胺二维非扩散控制的瞬时成核生长形成聚苯胺晶胞链段单层,单层形成以后,聚苯胺的生长过程变为线性扩散控制.XRD实验进一步证实电聚合的聚苯胺同时包含结晶相和无定型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纳米管 阳极氧化铝模板 电聚合技术 生长机理
下载PDF
电聚合o-ImBPTPPMn(Ⅲ)Cl膜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测定抗坏血酸和多巴胺 被引量:12
7
作者 邓雪蓉 王立世 +2 位作者 张水锋 刘笑笑 莫金垣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641,共5页
用循环伏安法在强酸性水溶液中制备出氯化5-邻[4-(1-咪唑基)丁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锰聚合膜修饰玻碳电极.该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对抗坏血酸(AA)及多巴胺(DA)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而且在同一缓冲溶液中用微分脉冲伏... 用循环伏安法在强酸性水溶液中制备出氯化5-邻[4-(1-咪唑基)丁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锰聚合膜修饰玻碳电极.该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对抗坏血酸(AA)及多巴胺(DA)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而且在同一缓冲溶液中用微分脉冲伏安法扫描二者峰电位差达240 mV,此时已达到完全分离.将该电极应用于DA和AA的同时测定,其线性范围分别为2.0×10^-6~1.0×10^-4 mol/L和6.5×10^-7~2.6×10^-5 mol/L;检出限分别为1.0 μmol/L和0.39 μmol/L.二者在微分脉冲伏安法扫描时各有独立的电流响应峰,互不干扰.该电极重现性和稳定性好,在空气中放置3个月以上经处理后电化学活性无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修饰 o-ImBPTPPMn(Ⅲ)Cl 电聚合 玻碳 抗坏血酸 多巴胺
下载PDF
邻氨基酚电聚合膜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爱强 陈衍珍 田昭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在酸性溶液中,邻氨基酚(OAP)可电聚合成均匀的活性聚邻氮基酚膜(POAP),膜有致密结构和“张开”结构。POAP膜的主要结构形式为: 与Ni^(2+)络合后,形成POAP—Ni^(2+)膜,其主要结构形式为:
关键词 邻氨基酚 电聚合 聚合 薄膜
下载PDF
基于分子印迹电聚合膜的褪黑素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韦寿莲 潘文捷 +1 位作者 汪洪武 严子军 《分析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9-1224,共6页
在弱酸条件下,以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褪黑素为模板,以电化学聚合物法在铂电极表面合成了性能稳定的褪黑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法(DPV)对分子印迹传感器的识别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传感器对褪黑素具... 在弱酸条件下,以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褪黑素为模板,以电化学聚合物法在铂电极表面合成了性能稳定的褪黑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法(DPV)对分子印迹传感器的识别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传感器对褪黑素具有快的响应、良好的选择性和高的灵敏度。以K3Fe(CN)6为电子传递媒介,建立了一种差分脉冲伏安法(DPV)间接检测褪黑素的分析方法。在1×10-10~1×10-8moL/L范围内,褪黑素的浓度与K3Fe(CN)6的相对峰电流变化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10-11mol/L(S/N=3)。将此传感器应用于复合褪黑素及尿样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加标平均回收率大于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褪黑素 电聚合 化学传感器
下载PDF
邻苯二胺的电聚合及膜氧化还原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启辉 肖晓银 +3 位作者 杨毅芸 蔡丽蓉 戴鸿平 孙世刚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8,共4页
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 研究了0-1 mol/LH2SO4 溶液中邻苯二胺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聚合过程及聚合膜(POPD) 的电化学性质. 邻苯二胺的起始氧化电位约为0-4 V( vs-SCE) . 从... 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 研究了0-1 mol/LH2SO4 溶液中邻苯二胺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聚合过程及聚合膜(POPD) 的电化学性质. 邻苯二胺的起始氧化电位约为0-4 V( vs-SCE) . 从EQCM 数据得知在酸性水溶液中邻苯二胺较易发生聚合,在邻苯二胺单体氧化的同时电极上就有聚合物沉积引起表面质量增加. 质子在POPD 膜氧化还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OPD 膜质子化( 氧化) 或去质子化( 还原) 的同时使阴离子嵌入膜中或脱出,使EQCM电极频率发生变化,根据Sauerbry 方程计算了阴离子迁嵌入或迁脱出量及其随POPD膜质量和电位扫描速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胺 电聚合 POPD膜 质子化 膜氧化 氧化
下载PDF
基于电聚合膜和纳米金自组装的生物分子固定化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邓婷 王桦 +2 位作者 雷存喜 沈国励 俞汝勤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共4页
结合电聚合膜和纳米金自组装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分子固定化方法,研制成一种检测抗胰蛋白酶的压电免疫传感器。通过在石英晶振金电极表面电聚合邻苯二胺膜,再在膜表面自组装一层纳米金粒,以静电吸附作用固定抗体(抗原),实现对相应抗... 结合电聚合膜和纳米金自组装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分子固定化方法,研制成一种检测抗胰蛋白酶的压电免疫传感器。通过在石英晶振金电极表面电聚合邻苯二胺膜,再在膜表面自组装一层纳米金粒,以静电吸附作用固定抗体(抗原),实现对相应抗原(抗体)的检测。利用扫描电镜技术,从形态上考察了晶振金电极上自组装纳米金后的表面形貌。研究了抗体的固定化条件,探讨了传感器的响应与再生性能。结果表明,这种固定化方法对所固定的生物分子的生物活性影响小,传感器的测定灵敏度高,响应性能和再生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胺电聚合 纳米金 固定化方法 免疫传感器
下载PDF
电解质溶液对聚吡咯电聚合中过氧化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美超 朱婉霞 +1 位作者 朱静娜 莫卫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2,共5页
分别以硫酸/水和高氯酸锂/乙腈为电解质溶液,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铂基底电极上电聚合制备了聚吡咯,研究了电解质溶液对聚吡咯电聚合过程中过氧化行为的影响.与硫酸/水溶液相比,在高氯酸锂/乙腈溶液中电聚合制备的聚吡咯发生过氧化的峰电位... 分别以硫酸/水和高氯酸锂/乙腈为电解质溶液,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铂基底电极上电聚合制备了聚吡咯,研究了电解质溶液对聚吡咯电聚合过程中过氧化行为的影响.与硫酸/水溶液相比,在高氯酸锂/乙腈溶液中电聚合制备的聚吡咯发生过氧化的峰电位正移了0.42 V.采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in situ FTIR)光谱技术检测,结果表明,电聚合制备的聚吡咯在2种电解质溶液中均发生了过氧化反应,其β-C经氧化生成C—OH或C O.在硫酸/水溶液中,部分聚吡咯发生电氧化降解生成CO2,致使其共轭结构被破坏,电导率迅速下降.而在高氯酸锂/乙腈溶液中,在更高的电位范围内,聚吡咯并没有氧化降解成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电聚合 过氧化 解质溶液 原位红外光谱
下载PDF
基于电聚合的苯巴比妥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余会成 黄学艺 +2 位作者 谭学才 雷福厚 毛慧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52-757,共6页
以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了一种对苯巴比妥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的聚合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及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 以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EGMRA)为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了一种对苯巴比妥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的聚合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及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对印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印迹传感器对苯巴比妥具有快速响应、专一性识别和高灵敏度的特点,且苯巴比妥的浓度在8.0×10^-7-1.0×10^-4mol/L范围内与DPV电流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83。检出限(S/N=3)为5.4×10-mol/L。将此印迹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样品中苯巴比妥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5.7%~1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巴比妥 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 电聚合 化学传感器 分子印迹
下载PDF
纳米金属Pt催化苯胺无电聚合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莉莉 杨娟 +3 位作者 李丹 杨绪杰 陆路德 汪信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2-435,共4页
采用纳米金属Pt催化合成聚苯胺 ,以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和傅里叶红外光谱 (FT -IR)对产物的晶貌、分散状态和谱学性质进行表征。比较了纳米Pt颗粒与Pt片对苯胺聚合速度的影响 ,并对影响因素及聚合机理进行了简要讨论。结果表明 :用纳... 采用纳米金属Pt催化合成聚苯胺 ,以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和傅里叶红外光谱 (FT -IR)对产物的晶貌、分散状态和谱学性质进行表征。比较了纳米Pt颗粒与Pt片对苯胺聚合速度的影响 ,并对影响因素及聚合机理进行了简要讨论。结果表明 :用纳米金属Pt催化苯胺无电聚合可以大大缩短反应时间 ,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 2~ 3h就能在酸性介质中得到掺杂性的聚苯胺 ;用此方法合成聚苯胺 ,其FT -IR谱图与该征态的聚苯胺相比吸收峰产生“蓝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属Pt 苯胺 聚苯胺 电聚合
下载PDF
铅电极上电聚合聚苯胺及其析氧电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龙晋明 郭忠诚 朱晓云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8-22,共5页
在苯胺-硫酸电解液中,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纯铅表面电沉积制备聚苯胺(PAn)膜层。探讨了苯胺电聚合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并考察了所得Pb/PAn膜电极材料的析氧电催化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恒电流密度下,聚苯胺的沉积量与... 在苯胺-硫酸电解液中,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纯铅表面电沉积制备聚苯胺(PAn)膜层。探讨了苯胺电聚合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并考察了所得Pb/PAn膜电极材料的析氧电催化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恒电流密度下,聚苯胺的沉积量与时间成正比;与空白Pb电极相比,Pb/PAn膜电极的析氧电位负移0.13—0.36V,交换电流密度提高2—4个数量级,显示出良好的析氧电催化特性。作为析氧阳极。Pb/PAn膜电极在有色金属电解提取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电聚合 析氧阳极 催化
下载PDF
磁场对苯胺电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蔡林涛 姚士冰 周绍民 《电化学》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59-165,共7页
本文研究了外加磁场对苯胺电聚合过程的影响.在H_2SO_4介质中,当磁场方向垂直电极表面时,在0.58T处聚合速度最大,约为无磁场影响下的2倍;当磁场方向平行电极表面时,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聚合速度也增大,在0.7T时约... 本文研究了外加磁场对苯胺电聚合过程的影响.在H_2SO_4介质中,当磁场方向垂直电极表面时,在0.58T处聚合速度最大,约为无磁场影响下的2倍;当磁场方向平行电极表面时,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聚合速度也增大,在0.7T时约为无磁场影响下的2.4倍;膜的成核生长是在动力学控制下的二维瞬时成核过程.此外,在HCl、HClO_4、HBF_4介质中,也观察到磁场的增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电聚合 成核生长 磁场效应
下载PDF
丙烯酸在碳纤维表面的电聚合改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爱玲 郭婷婷 王松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1-496,共6页
为了提高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粘结性能,采用循环伏安法,以丙烯酸为聚合单体对碳纤维进行了电聚合改性.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改性前后碳纤维表面的结构变化,并利用电脑伺服控制材料试验机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 为了提高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粘结性能,采用循环伏安法,以丙烯酸为聚合单体对碳纤维进行了电聚合改性.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改性前后碳纤维表面的结构变化,并利用电脑伺服控制材料试验机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丙烯酸浓度为0.3 mol/L、循环次数为10次时,碳纤维的改性效果最佳;改性后的碳纤维在红外光谱的2 680 cm-1附近出现了—OH特征吸收峰;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由10.50 MPa增加到了23.44 MPa,提高了123.21%;改性后碳纤维表面出现了圆片状丙烯酸聚合物层,且可与环氧树脂基体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聚合 碳纤维 循环伏安法 丙烯酸 粘结性能 复合材料 层间剪切强度 表面改性
下载PDF
电聚合导电聚吡咯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郑玉斌 张善举 +1 位作者 柯杨船 吴忠文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613-615,共3页
用电化学法将吡咯单体聚合在电极上,于不同支持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得到聚吡咯薄膜。研究了电解质浓度、电解质阴离子种类及聚合时间对聚吡咯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电聚合 聚吡咯 性能
下载PDF
碳纤维表面的电聚合改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复盛 胡卢广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16,共5页
本文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几种烯类单体水溶液体系在碳纤维表面的伏—安曲线,选出了各自相应的最佳聚合电位。以碳纤维为电极,在最佳电位下,进行了上述溶液体系的间断法和连续法电聚合作业。使用扫描电镜,对碳纤维表面电聚合涂层的... 本文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几种烯类单体水溶液体系在碳纤维表面的伏—安曲线,选出了各自相应的最佳聚合电位。以碳纤维为电极,在最佳电位下,进行了上述溶液体系的间断法和连续法电聚合作业。使用扫描电镜,对碳纤维表面电聚合涂层的形貌、厚度进了研究。测定了经电聚合处理后的碳纤维的单丝拉伸强度、拉伸模量以及断裂伸长率的变化。用上述方法处理过的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剪强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冲击强度也有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表面改性 电聚合 复合材料
下载PDF
电聚合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黑茶中芦丁的含量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蓉 钟桐生 +3 位作者 刘石泉 赵运林 关怀昱 朱家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18-1122,共5页
以芦丁作为模板分子,邻氨基酚为功能单体,在金电极表面循环伏安法电聚合具有选择性识别芦丁的分子印迹膜。以Fe(CN)3-/4-作为探针分子,采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交流阻抗法(EIS)研究了印迹膜的性能、分子印迹... 以芦丁作为模板分子,邻氨基酚为功能单体,在金电极表面循环伏安法电聚合具有选择性识别芦丁的分子印迹膜。以Fe(CN)3-/4-作为探针分子,采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交流阻抗法(EIS)研究了印迹膜的性能、分子印迹效应。优化了测定芦丁含量的条件,芦丁浓度在5.56×10^-6~2.22×10^-4mol·L^-1范围内,其对数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μA)=9.83 lgc(mol·L^-1)+14.63,检出限为1.85×10^-6mol·L^-1,并比较了传感器对其结构相似化合物的选择性响应,发现传感器对芦丁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黑茶中芦丁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芦丁 化学传感器 电聚合 黑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