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锌催化电还原脱氯合成2,3,5,6-四氯吡啶:反应机理和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泽伟 王一想 +2 位作者 丁旭芬 徐颖华 马淳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32-2339,共8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电解法,探讨了含有ZnCl_2的乙睛水混合溶液中五氯吡啶(PCP)在不锈钢阴极表面电还原脱氯生成2,3,5,6-四氯吡啶(2,3,5,6-TCP)的反应机理;采用恒电流电解法对该电还原脱氯过程的各种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电解法,探讨了含有ZnCl_2的乙睛水混合溶液中五氯吡啶(PCP)在不锈钢阴极表面电还原脱氯生成2,3,5,6-四氯吡啶(2,3,5,6-TCP)的反应机理;采用恒电流电解法对该电还原脱氯过程的各种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体系中PCP电还原脱氯生成2,3,5,6-TCP主要遵循以Zn/Zn^(2+)为氧化还原媒介的间接电还原机理;优化工艺条件下(阴极液含0.025 mol·L^(-1)HCl+15%(体积分数)水+0.2 mol·L^(-1)苯磺酸钠+0.16 mol·L^(-1) ZnCl_2的乙腈溶液;电流密度为1.25 A·dm^(-2)),0.08 mol·L^(-1) PCP能高选择性地脱氯生成2,3,5,6-TCP,2,3,5,6-TCP的收率和电解电流效率分别可达88.7%和5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 2 3 5 6-四吡啶 锌催化机理 电还原脱氯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单氯代苯酚在惰性和催化电极上的电还原脱氯机理研究
2
作者 黄彬彬 曹兴凯 李晶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5-131,共7页
选取邻氯苯酚、间氯苯酚和对氯苯酚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循环伏安法(CV)考察其在惰性(玻碳,GC)及催化(Ag和Pd)电极上的电还原脱氯活性及机理,探讨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对电化学还原脱氯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单氯代苯酚在GC电极上的电子转... 选取邻氯苯酚、间氯苯酚和对氯苯酚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循环伏安法(CV)考察其在惰性(玻碳,GC)及催化(Ag和Pd)电极上的电还原脱氯活性及机理,探讨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对电化学还原脱氯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单氯代苯酚在GC电极上的电子转移系数(k值)均大于0.5,表明单氯代苯酚在GC电极上的C-Cl键断裂过程遵循分步离解电子转移机理.而在Ag和Pd电极上,单氯代苯酚的还原峰电位出现显著正移,显示出其对单氯代苯酚具有极强的电催化脱氯活性.同时,催化(Ag和Pd)电极上的k值远远小于0.5,表明C-Cl键的还原裂解遵循同步离解电子转移机理.研究进一步显示,三种单氯代苯酚的电催化脱氯活性遵循对氯苯酚>间氯苯酚>邻氯苯酚的顺序,这主要归因于空间位阻效应,致使处于邻位的氯原子最难与电极表面结合;三种单氯代苯酚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能(ELUMO)的大小为:邻氯苯酚>间氯苯酚>对氯苯酚,表明其还原脱氯的难易程度遵循相反的顺序.最后,基于单氯代苯酚的分子结构特性,选取ELUMO作为结构参数,成功建立了其与电还原脱氯活性间的良好线性自由能关系(LF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还原脱氯 代苯酚 离解子转移机理 分子结构 线性自由能关系
下载PDF
电还原脱氯反应在药物中间体合成和氯代有机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1年第11期423-424,共2页
以电还原脱氯反应原理为依据,对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过程进行优化,并对氯代有机物重德污染物进行脱氯处理,提高电还原脱氯反应下的合成与去除处理效果提升。电还原脱氯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结合药物中间体合成要求,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加快反... 以电还原脱氯反应原理为依据,对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过程进行优化,并对氯代有机物重德污染物进行脱氯处理,提高电还原脱氯反应下的合成与去除处理效果提升。电还原脱氯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结合药物中间体合成要求,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加快反应速度,并缩短周期,提高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还原脱氯反应 药物中间体合成 代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增溶剂对Pd/ACF电极电还原水相中的2,4,5-PCB脱氯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帅丹蒙 杨波 余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7-460,共4页
研究了Pd修饰活性炭毡(ACF)电极在不同增溶剂中(2,4,5-PCB)电催化还原脱氯效果,结果表明,以四烷基铵盐作为增溶剂时,2,4,5-PCB脱氯效率大体随着增溶剂疏水基团的增大而提高·在增溶能力强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 研究了Pd修饰活性炭毡(ACF)电极在不同增溶剂中(2,4,5-PCB)电催化还原脱氯效果,结果表明,以四烷基铵盐作为增溶剂时,2,4,5-PCB脱氯效率大体随着增溶剂疏水基团的增大而提高·在增溶能力强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2,4,5-PCB的脱氯效果均较好·羟丙基-β-环糊精(HPCD)无毒无害易降解,且其溶液中2,4,5-PCB反应条件低,脱氯效果好,是较优的增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 电还原脱氯 羟丙基-β-环糊精.
下载PDF
电催化还原脱氯法处理氯代有机废水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君敬 种雨彤 +1 位作者 唐李文 邓瀛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8-167,共10页
氯代有机物广泛应用于诸多行业,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对水体、大气、土壤造成了污染,其中,地下水和地表水中氯代有机物的污染尤为严重。因此,有效控制和处理废水中的氯代有机污染物是一项重要课题。在诸多氯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中,... 氯代有机物广泛应用于诸多行业,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对水体、大气、土壤造成了污染,其中,地下水和地表水中氯代有机物的污染尤为严重。因此,有效控制和处理废水中的氯代有机污染物是一项重要课题。在诸多氯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中,电催化还原脱氯技术因具有选择性高、二次污染小、反应条件温和的优点,成为了一种实用前景很好的环境友好型脱氯技术。首先简要介绍了电催化还原脱氯技术的作用原理,总结了应用电催化还原脱氯技术处理废水中氯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而后分别探究了电极材料和环境因素对氯代有机污染物降解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该技术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还原 代有机污染物 化学还原 效率
下载PDF
富含碳空位多孔碳电催化还原脱氯邻二氯乙烷性能研究
6
作者 马航帆 李新勇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7-574,共8页
寻求经济、高性能的碳基材料对于电催化还原脱氯很有吸引力,然而由于掺杂剂或边缘效应与固有拓扑缺陷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拓扑缺陷对催化活性的贡献目前研究较少.利用两步活化法成功构建了富含碳空位的疏水分级多孔碳材料(Vc-GC),考察... 寻求经济、高性能的碳基材料对于电催化还原脱氯很有吸引力,然而由于掺杂剂或边缘效应与固有拓扑缺陷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拓扑缺陷对催化活性的贡献目前研究较少.利用两步活化法成功构建了富含碳空位的疏水分级多孔碳材料(Vc-GC),考察了其对邻二氯乙烷(DCE)的电催化还原脱氯性能,同时结合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理论计算分析了碳空位对材料催化活性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碳空位能有效调节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电子云分布,增强材料对DCE的化学吸附作用,提高材料的吸附性能,且电子云重排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进而促进电催化活性.其中Vc-GC的乙烯产率是低缺陷石墨碳(GC)和氧化活性炭(oAC)的1.4倍和3.6倍.同时,碳空位的存在能显著提高产物中乙烯的选择性,引入碳空位后,乙烯产率为氯乙烯产率的325.1倍,相比于oAC和GC分别提高了14倍和1.7倍.碳空位修饰显著提升了碳材料电催化活性,拓扑缺陷工程拓宽了进一步提高碳材料环境净化和能源转化性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还原 碳空位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 理论计算
下载PDF
电化学还原技术降解氯代有机废水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君敬 种雨彤 +1 位作者 唐李文 邓瀛 《生物化工》 2021年第4期154-156,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废水中氯代有机物的主要种类和危害,总结了电化学还原降解氯代有机物的影响因素,指出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化学还原技术 催化还原 代有机物 机理
下载PDF
Cathodic Hydrogen as Electron Donor in Enhanced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8
作者 张瑞玲 路晓霞 +2 位作者 Danny D. Reible 焦刚珍 秦松岩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386-1390,共5页
In situ capping is an attractive and cost-effective method for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ediments,but few studies on enhancing contaminant degradation in sediment caps have been reported,especially for chlorinated ... In situ capping is an attractive and cost-effective method for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ediments,but few studies on enhancing contaminant degradation in sediment caps have been reported,especially for chlorinated benzenes.Electrically enhanced bioactive barrier is a new process for in situ remediation for reducible compounds in soil or sediments.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if electrodes in sediment could create a redox gradient and provide electron acceptor/donor to stimulate degradation of chlorinated contaminant.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graphite electrodes lead to sustainable evolution of hydrogen,displaying zero-order kinetics in the initial stages with different voltages.The constant rates of hydrogen evolution at 3,4,and 5 V are1.05,2.54,and 4.3 nmol·L 1·d 1,respectively.Even higher voltage can produce more hydrogen,but it could not keep long time because the over potentials on electrode surfaces prevent its function.The study shows that 4 V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hydrogen evolution.The measured and evaluated concentration of 1,2,3,5-tetrachlorobenzene in pore water of sediment and concentration of sulfate show that dechlorination is inhibited at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sulf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ELECTRODE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capp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