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修水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海平面下降的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24
1
作者 吴亚生 YANG Wan +1 位作者 姜红霞 范嘉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039-3046,共8页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地表风化形成的。这层红色颗粒岩之上有约2.0 m 的去白云石化灰岩,其中保留了原来粉晶白云石的晶形。去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岩受淡水影响而发生的,指示海平面下降事件。这段地层之上是厚1m 的颗粒岩和灰泥岩,代表浅水潮下环境。其上是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这段地层之下的地层中生物丰富多样,并且有复(蜒)、钙藻等大绝灭前的生物。这段地层及其以上的地层中生物种类很少,(蜓)、钙藻等已经消失,表明集群绝灭事件开始于这段地层之下,生物大绝灭的发生与海平面下降事件的发生是基本同时的。由此认为,可能是海平面下降有关的环境剧变事件引发了二叠纪末的集群绝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二叠纪末 集群绝灭 海平面下降 去白云石化
下载PDF
济源盆地三叠系与侏罗系界线地层沉积相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智平 马在平 周瑶琪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25,共6页
对济源盆地承留三皇村的三叠系与侏罗系界线剖面地层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 ,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沉积环境中的元素共生组合关系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该剖面晚三叠世末期的谭庄组上部至早侏罗世的鞍腰组底部可划分出半深... 对济源盆地承留三皇村的三叠系与侏罗系界线剖面地层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 ,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沉积环境中的元素共生组合关系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该剖面晚三叠世末期的谭庄组上部至早侏罗世的鞍腰组底部可划分出半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前三角洲亚相及冲积平原的河漫滩和泛滥盆地亚相等类型。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 ,元素的组合关系、分布特征不同。除了元素本身具有不同的化学特征外 ,沉积环境的水体深度、与物源区的距离、沉积物的粒度大小、水体介质的化学性质 (盐度、pH值、Eh值 )等因素也决定着元素在沉积岩中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济源盆地 三叠系 罗系 界线地层 沉积相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特征 元素分布
下载PDF
微生物岩的概念和重庆老龙洞剖面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成因 被引量:28
3
作者 吴亚生 姜红霞 +1 位作者 虞功亮 刘丽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7-775,共39页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的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的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在露头上呈暗色,在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的亮晶充填体和其间的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的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亮晶充填体内部的矿物类型和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和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的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的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的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在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的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和网状体中的亮晶充填体的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和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的地方运移形成较粗的晶体而造成的,并不符合凝块石的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的矿物组成而做的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的小球状化石和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下载PDF
重庆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干裂缝和侵蚀面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袁生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9,共7页
剖面研究揭示,重庆老龙洞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中发育厚约3m的微生物岩。该微生物岩的上部发育树枝状构造,下部具斑点状构造,因此被明显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岩层顶面发育有侵蚀面,下部岩层顶面发育干裂缝。根据微生物岩... 剖面研究揭示,重庆老龙洞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中发育厚约3m的微生物岩。该微生物岩的上部发育树枝状构造,下部具斑点状构造,因此被明显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岩层顶面发育有侵蚀面,下部岩层顶面发育干裂缝。根据微生物岩上下岩层的沉积相分析和相关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经历了暴露和侵蚀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这一重要地质时期的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裂缝 微生物岩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海平面下降
下载PDF
川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萍 郑荣才 +2 位作者 常海亮 梁宁 周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44,共16页
PT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讨论最热烈、最前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之一。以华蓥山涧水沟和重庆尖刀山2个PTB界线地层剖面为例,按生物演化过程和沉积相特征,将剖面中的PTB界线地层划分为生物富集层、生物绝灭层和生物萧条层3个生物演替层... PT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讨论最热烈、最前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之一。以华蓥山涧水沟和重庆尖刀山2个PTB界线地层剖面为例,按生物演化过程和沉积相特征,将剖面中的PTB界线地层划分为生物富集层、生物绝灭层和生物萧条层3个生物演替层组,从中识别出生物地层PTB(B)界线和岩石地层PTB(R)界线2种性质的PTB界线,其中位于下部的PTB(B)界线以Hindeodus parvus牙形石首现为标志,上部的PTB(R)界线以古暴露面和暴露面两侧岩性、岩相突变的沉积超覆面为标志,两者相距约4.56 m,分别为3个生物演替层的组分界线。P—T之交发生的所有海平面下降、生物绝灭、火山喷发及晚二叠世晚期正常海向早三叠世早期文石海转化等复杂地质事件,都发生在此2个不同性质的PTB界线之间。Fe、Mn、Sr微量元素和C、O、Sr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规律性变化与相关控制因素,也都出现在此2个PTB界线之间,与PTB界线地层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地质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和沉积学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全球海平面下降 生物大绝灭 火山活动 牙形石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江西修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树枝状微生物岩状岩石成因初解 被引量:24
6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3-328,I0002,共7页
江西修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有一段特殊构造的地层,下部为灰色部分和红色部分组成的斑状构造,上部为灰色部分和黄色部分组成的树枝状构造。这种树枝状构造的岩石与前人报道自重庆老龙洞剖面的微生物岩非常相似。岩石薄片观察表明,... 江西修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有一段特殊构造的地层,下部为灰色部分和红色部分组成的斑状构造,上部为灰色部分和黄色部分组成的树枝状构造。这种树枝状构造的岩石与前人报道自重庆老龙洞剖面的微生物岩非常相似。岩石薄片观察表明,树枝状构造的暗色部分为残留的灰泥岩;浅色部分为灰岩经过重结晶、白云石化—去白云石化作用改造而成。在暗色的残留灰岩里有保存很好的丰富的球状微生物化石。研究认为,岩石中暗色部分和浅色部分的原始组分是同时沉积的;是成岩作用控制了浅色部分的形成。这一成果应当对认识老龙洞剖面树枝状微生物岩的成因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 树枝状构造 白云石化 去白云石化 成岩作用
下载PDF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 被引量:17
7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89-1196,共8页
通过对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岩的树枝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控制因素:(1)成岩作用,成岩流体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及化石内部的孔隙的胶结作用,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重结晶作用,使受成岩... 通过对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岩的树枝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控制因素:(1)成岩作用,成岩流体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及化石内部的孔隙的胶结作用,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重结晶作用,使受成岩作用影响的区域因晶体较粗在露头上表现为深颜色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2)微生物的影响。在微生物富集的地方,微生物死亡腐烂后形成孔隙,成岩流体易于在这些区域运移,在孔隙中形成胶结物,使这些区域成为露头上颜色较深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形态不规则,在薄片上呈蝴蝶状、云朵状、不规则圆形的或者新月形等形状,大小在100~600μm之间,内部被方解石胶结物充填,没有保存任何内部构造。根据形态和大小,推测这种化石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菌落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
下载PDF
中国石炭-二叠系界线地层的牙形刺——兼论石炭-二叠系界线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志浩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41,141-144,共36页
前言我国是石炭-二叠纪地层极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在华北,石炭-二叠纪地层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在华南的许多地区则为一套连续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海相沉积。这为研究石炭-二叠纪牙形刺及石炭-二叠系界线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我国... 前言我国是石炭-二叠纪地层极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在华北,石炭-二叠纪地层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在华南的许多地区则为一套连续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海相沉积。这为研究石炭-二叠纪牙形刺及石炭-二叠系界线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我国石炭-二叠纪牙形刺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不少成果。1981年,王成源、王志浩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二叠系 界线地层 牙形刺
下载PDF
广西二叠纪深海硅质岩系中瓜德鲁普统至乐平统界线地层牙形石分带及动物群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冬英 夏文臣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在广西钦州地区小董镇大虫岭深海硅质岩剖面中 ,首次处理出了层序连续的牙形石化石 ,并由老至新划分了二个牙形石带 ,即 Jinogondolella granti带和 Clarkina dukouensis带。通过这二个牙形石带与斜坡相和盆地相碳酸盐岩—硅质岩系中的... 在广西钦州地区小董镇大虫岭深海硅质岩剖面中 ,首次处理出了层序连续的牙形石化石 ,并由老至新划分了二个牙形石带 ,即 Jinogondolella granti带和 Clarkina dukouensis带。通过这二个牙形石带与斜坡相和盆地相碳酸盐岩—硅质岩系中的牙形石带进行对比 ,划分了本剖面中乐平统生物地层底界。本文对深海硅质岩系中这一界线地层牙形石动物群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二叠纪 深海硅质岩系 瓜德鲁普统 乐平统 界线地层 牙形石 动物群
下载PDF
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10
作者 吴亚生 姜红霞 廖太平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老龙洞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剖面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关于其海平面变化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解决。本文的研究首次在该剖面上发现了明显的侵蚀面,说明曾经有海平面下降事件。对沉积环境的解释也有新的认识。该剖面在长兴期钙质海绵灰... 老龙洞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剖面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关于其海平面变化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解决。本文的研究首次在该剖面上发现了明显的侵蚀面,说明曾经有海平面下降事件。对沉积环境的解释也有新的认识。该剖面在长兴期钙质海绵灰岩之上沉积了一套开阔台地相的沉积,其上是1.4m厚的局限台地相沉积,具有斑点状构造。此层顶部出现一个波状起伏的侵蚀面。侵蚀面上下的岩性不同。此面之上是0.8m厚的浅水的局限台地相沉积,具有树枝状的构造和外貌。此层顶面是一个更加明显的侵蚀面,起伏高差达到0.3m以上。侵蚀面上下的岩性截然不同,以及其上岩石层理与侵蚀面的斜交关系,以及侵蚀面的形态把侵蚀面同缝合线区分开来。这个侵蚀面代表一次显著海平面下降事件之后的一次较长时间的出露和风化剥蚀。侵蚀面之上是透镜状分布的灰色的层状的小腹足类的颗粒岩,再上是一薄层灰黄色的泥粒岩,含丰富的小双壳类。此层以上是青灰色的薄板状的泥质灰泥岩,含丰富的0.3~3mm大小的、内部重结晶的同生角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二叠纪末 海平面下降 侵蚀面 四川
下载PDF
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氨基酸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德明 周建平 杨群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6-93,共8页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地层中的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样品中含有16种生物来源的氨基酸,它们的总含量在P/T界线地层及下伏地层中的分布规律是:自下而上减少,这一趋势与正常海相地层中氨基酸含量随...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地层中的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样品中含有16种生物来源的氨基酸,它们的总含量在P/T界线地层及下伏地层中的分布规律是:自下而上减少,这一趋势与正常海相地层中氨基酸含量随地层年代增加而减少的规律相反。P/T界线附近氨基酸总量上的异常变化趋势可能与二叠纪末生物绝灭事件有关,即由于二叠纪末所在海域生物总量的急剧减少所致。此外,检测了被认为是地外氨基酸的α氨基异丁酸及异缬氨酸,两者在所研究的P/T界线地层中均未被发现,因而本项研究不支持二叠纪末发生地外事件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分子古生物学 P/T界线地层 浙江长兴
下载PDF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沈渭洲 方一亭 +2 位作者 倪琦生 刘燕 林雨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42,共15页
对我国东部不同地层区一些代表性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位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成岩蚀变影响,界线层位的δ18O值变化较大,规律性不明显,δ13C值变化虽小,但在界线处均发生不同程度漂移。漂... 对我国东部不同地层区一些代表性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位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成岩蚀变影响,界线层位的δ18O值变化较大,规律性不明显,δ13C值变化虽小,但在界线处均发生不同程度漂移。漂移的层位与寒武纪—奥陶纪主要生物群面貌变化的界线相一致。综合各方面资料分析,笔者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奥陶系 地层界线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安徽胡乐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方一亭 沈渭洲 +2 位作者 倪琦生 刘燕 林雨萍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07-113,共7页
作者在胡乐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上作了多种地球化学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分析了地球化学特征。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的变化主要位于西阳山组与谭家桥组之间,它可能与海平面变化有关。在寒武-奥陶系界线上仅见有小的... 作者在胡乐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上作了多种地球化学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分析了地球化学特征。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的变化主要位于西阳山组与谭家桥组之间,它可能与海平面变化有关。在寒武-奥陶系界线上仅见有小的碳同位素负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安徽 寒武系 地层界线 奥陶系
下载PDF
关于南雄盆地K/T界线地层序列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0
14
作者 D.A.拉塞尔 D.E.拉塞尔 +1 位作者 A.R.斯威特 胡耀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中国南部南雄盆地含K/T界线的陆相沉积是很宝贵的地史资料。因为迄今为止,除北美西部以外,含K/T界线的陆相露头研究得很少,赵资奎等(1991)提供了有关南雄盆地K/T界线的丰富资料。我们尝试着对其中一些资料作不同的解释,以鼓励在南雄工... 中国南部南雄盆地含K/T界线的陆相沉积是很宝贵的地史资料。因为迄今为止,除北美西部以外,含K/T界线的陆相露头研究得很少,赵资奎等(1991)提供了有关南雄盆地K/T界线的丰富资料。我们尝试着对其中一些资料作不同的解释,以鼓励在南雄工作的同行。南雄地层的年代测定对研究该地的K/T界线至关重要。园圃组上段所含喷发玄武岩的平均年龄为67.4ma(赵资奎等,1991),属于晚Maestrichtian期,大约与31正向磁极性带的顶部同时。如果31N带在该地全部保存的话,园圃组上段的沉积速率将为70m/ma(见表Ⅰ)。上覆坪岭组厚约161m,赵资奎等(1991)认为其下段33m所含的正向磁极性带是30N,如果该带在这里全部保存,这一段的沉积速率将是19.3m/ma,这和加拿大西部含K/T界线地层的沉积速率接近。赵资奎等(1991)认为坪岭组上段微量元素富集带的底界在K/T界线下120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雄盆地 K/T界线地层
下载PDF
河北唐山赵各庄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渭洲 方一亭 +1 位作者 倪琦生 林雨萍2刘燕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24-331,共8页
本文对唐山赵各庄长山剖面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上、下的地层进行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发现在寒武系与奥陶系分界处,不仅三叶虫动物群面貌有明显变化,而且几乎所有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组成均发生了不同程度... 本文对唐山赵各庄长山剖面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上、下的地层进行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发现在寒武系与奥陶系分界处,不仅三叶虫动物群面貌有明显变化,而且几乎所有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组成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依据碳、氧同位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奥陶系 地球化学 地层界线 河北
下载PDF
云南八宝石炭─二叠系界线地层的古地磁研究
16
作者 陈庚保 杨成芳 +1 位作者 熊万胜 尹济云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1996年第1期15-22,共8页
滇东南八宝安乐剖面,是石炭—二叠系界线地层的典型剖面.根据古生物演化、地史特征,把界线置于八宝阶的底,或Pseudoschwageruinauddeni带或Streptognathoduselongatus带之底.这... 滇东南八宝安乐剖面,是石炭—二叠系界线地层的典型剖面.根据古生物演化、地史特征,把界线置于八宝阶的底,或Pseudoschwageruinauddeni带或Streptognathoduselongatus带之底.这一生物界线完全可与北美、日本、大洋洲、欧洲的界线相对比,它与世界上许多重要国家的界线一致,因此,它具有全球的科学意义.古地磁结果表明,八宝剖面受现代地磁场的影响较小,32个样品中的5个样品为A组方向,是现代地磁场重磁化的产物,多数为B组方向,是古代地磁场的磁化方向,可以确定为反向板化;只有4号样为C组方向,也是天然剩磁方向,为正向极化.八宝剖面主要为反极性段地层,并夹有一个短暂的正极性带,以第3层底部具有极性倒转的B点作为石炭─二叠系的界线点是可行的,更进一步证实该生物界线的正确性,科学性地极的转向,在全球是等时的,在长期反向的基亚曼极性段中,短暂的正向极性间隔带,是确定界线的确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基亚曼极性 石炭纪 二叠纪 地层界线
下载PDF
贵州桐梓县境南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新认识 被引量:17
17
作者 戎嘉余 陈旭 +8 位作者 詹仁斌 樊隽轩 王怿 张元动 李越 黄冰 吴荣昌 王光旭 刘建波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7-348,共12页
贵州桐梓红花园山王庙的奥陶系-志留系分界地层出露好、有笔石带控制且发育介壳相化石,一直被认为是华南最佳剖面之一。本文对该剖面重新剖析,结合桐梓县境南区另外几条剖面的资料分析,提出如下新认识:山王庙剖面的"赫南特贝层&quo... 贵州桐梓红花园山王庙的奥陶系-志留系分界地层出露好、有笔石带控制且发育介壳相化石,一直被认为是华南最佳剖面之一。本文对该剖面重新剖析,结合桐梓县境南区另外几条剖面的资料分析,提出如下新认识:山王庙剖面的"赫南特贝层"(HirnantiaBed:AFA295-305)和"介壳层"(Shelly Bed:AFA306-311c)宜合并统称为观音桥层,皆归于奥陶系;对照宜昌王家湾,将观音桥层与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上部和N.persculptus带下部对比;确定观音桥层与龙马溪组之间缺失N.persculptus带上部、A.ascensus带和P.acuminatus带大部分的地层。典型赫南特贝动物群延至A.ascensus带甚至更高层位的观点应予以修正。靠近黔中古陆北缘的诸多地点,观音桥层的厚度虽有变化,均宜视为同期沉积,唯上覆地层时代不同。赫南特贝动物群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生存的特定底栖生物群落,是奥陶纪末大灭绝首幕后的产物,指示了寒凉、海退、相对浅水、底域富氧的环境条件,有重要的时代、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 赫南特贝动物群 假整合 观音桥层 桐梓 贵州
原文传递
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管状蓝细菌化石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蔡春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07-814,共8页
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出现的微生物群落是一个异常极端环境下的产物,不同的地区微生物的类型也不同.研究了重庆附近著名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连续出露地区——老龙洞的界线剖面,在发生生物大绝灭之后的地层内,一段以管状蓝细菌化石... 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出现的微生物群落是一个异常极端环境下的产物,不同的地区微生物的类型也不同.研究了重庆附近著名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连续出露地区——老龙洞的界线剖面,在发生生物大绝灭之后的地层内,一段以管状蓝细菌化石为主的微生物群落的地层.根据薄片观察,管状蓝细菌化石的长度一般在1mm以下,粗端直径最大0.08mm,几乎所有的管状化石都是向一端逐渐变细的,管状体比较柔软,管体的壁由隐晶到微晶的方解石组成,横切面为圆形,几乎所有的管状化石的内部都是空的,并被泥晶方解石或细亮晶方解石充填.总体上分布无规律,但在若干视野中见到它们有呈放射状或束状排列的趋向.通过综合对比研究认为,该化石与蓝细菌门的胶须藻科(Rivulariaceae)的胶须藻很相似,但是该化石是胶鞘钙化的种类,而胶须藻科的Rivularia属种是不钙化的.考虑到该化石保存的其他可供进一步分类的特征非常有限,因此将其归入胶须藻Rivularia,描述为Rivularia sp.[胶须藻(未定种)].因为蓝细菌是一种光合自养生物,可以适应贫氧环境,大绝灭后首先出现蓝细菌的群落可能说明环境是贫氧的.由于光合作用需要浅水环境,蓝细菌的存在也说明当时的水体是比较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末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 重庆 蓝细菌 胶须藻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那丹哈达地体的T/J界线地层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群 王玉净 刘荣芝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47-549,共3页
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抚顺县、虎林县北部及宝清县东部的那丹哈达地体,对研究太平洋西北边缘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1990年7、8月间,考查了这个地区的地层,并系统采集了放射虫化石标本。根据化石放射虫。
关键词 T/J界线地层 那丹哈达 地体 黑龙江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界线讨论 被引量:39
20
作者 邓秀芹 李文厚 +2 位作者 刘新社 庞锦莲 刘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89-1096,共8页
针对延长组地层划分的争议,开展了延长组孢粉组合、岩石学特征、湖盆演化规律等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长8—长10油层组与长1—长7油层组差异显著。其中,长8—长10油层组沉积期,地势平坦,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广泛发育,岩石成分成熟度低,孢... 针对延长组地层划分的争议,开展了延长组孢粉组合、岩石学特征、湖盆演化规律等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长8—长10油层组与长1—长7油层组差异显著。其中,长8—长10油层组沉积期,地势平坦,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广泛发育,岩石成分成熟度低,孢粉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中三叠世的重要分子Punctatisporites、Verrucosisporites含量较高;长7油层组沉积期深湖范围宽广,盆地西南、西部地区长7油层组砂岩中石英含量明显提高,岩石类型发生较大的改变,西缘和西南缘沉积体系也由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演化成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该段地层孢子花粉含量相近,以具有晚三叠世色彩的Duplexisporites大量出现为特征。此外,在盆地西部、西南及湖盆中部地区,长7油层组底部稳定分布的一套凝灰岩薄层,记录了同期的火山、岩浆活动等地质事件,为早印支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长7与长8油层组之间地层界线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时代归属 孢粉组合 沉积演化 凝灰岩 中、上三叠统 地层界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