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原油中界面活性组分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管红霞 蒋生祥 +3 位作者 赵亮 刘霞 翁蕊 杨普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8-361,共4页
用体积比 3∶7的 2 0g LNaOH溶液 乙醇液多次萃取酸值 0 .0 6mgKOH g的大庆原油 ,分离出酸性活性组分。将该组分在色谱柱上用不同溶剂洗脱 ,得到极性不同的 5个级分。其中正己烷级分 (6 .4 % )为烷烃 ,苯级分 (4.7% )为芳烃和稠环烃 ,... 用体积比 3∶7的 2 0g LNaOH溶液 乙醇液多次萃取酸值 0 .0 6mgKOH g的大庆原油 ,分离出酸性活性组分。将该组分在色谱柱上用不同溶剂洗脱 ,得到极性不同的 5个级分。其中正己烷级分 (6 .4 % )为烷烃 ,苯级分 (4.7% )为芳烃和稠环烃 ,丙酮级分 (3.5 % )和乙酸 乙醇 (体积比 1∶19)级分 (8.5 % )只含少量脂肪酸。在乙酸乙酯级分 (6 4 .0 % )中 ,用气相色谱 质谱方法鉴定出 17种正构脂肪酸 (C9~C32 )和 13种异构脂肪酸 (C9~C1 9)并测定了在级分中的含量。测定了原油、萃余油、用正庚烷配制的乙酸乙酯级分模拟油 (模拟油 1)和C1 0 ~C30 混合正构烷烃标样模拟油 (模拟油 2 )与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 ,模拟油 1的界面张力低于模拟油 2的界面张力 ,据此认为异构脂肪酸比正构脂肪酸具有较好的界面活性。图 4表 3参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石油脂肪酸 分离鉴定 低酸值 油田化学剂 大庆原油 界面活性组分 研究
下载PDF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Ⅲ北海原油界面活性组分特性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明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7-242,256,共7页
研究了北海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在空气中的氧化,红外、紫外光谱,及作为乳化剂对模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胶质、沥青质组分均含有界面活性物质,其中含较多芳香羰基、芳香碳碳双键的化合物对增加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 研究了北海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在空气中的氧化,红外、紫外光谱,及作为乳化剂对模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胶质、沥青质组分均含有界面活性物质,其中含较多芳香羰基、芳香碳碳双键的化合物对增加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界面活性组分氧化后羰基浓度增加,作为乳化剂形成的油水乳状液稳定性增大。与胶质相比,沥青质含芳香羰基和芳香碳碳双键较多,分子量较大,在油水界面形成的膜强度较高,所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稳定性 原油 界面活性组分 胶质 历青质
下载PDF
渤海稠油界面活性组分的多级分离与分子组成
3
作者 华朝 张健 +1 位作者 马彦琪 靖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190,共7页
串联不同含水率φ硅胶柱将渤海原油分离成φ1-Ⅱ、φ2-Ⅱ、φ2-Ⅰ三个组分,界面活性顺序为φ1-Ⅱ>φ2-Ⅱ>φ2-Ⅰ,其中改性硅胶含水率越高,分离得到的活性组分界面活性越强,采用负离子电喷雾技术(ESI)结合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 串联不同含水率φ硅胶柱将渤海原油分离成φ1-Ⅱ、φ2-Ⅱ、φ2-Ⅰ三个组分,界面活性顺序为φ1-Ⅱ>φ2-Ⅱ>φ2-Ⅰ,其中改性硅胶含水率越高,分离得到的活性组分界面活性越强,采用负离子电喷雾技术(ESI)结合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研究原油组分的分子组成。结果表明:原油组分中含有多种不同杂原子类型化合物,包括N_(1)、N_(1)O_(1)、N_(1)O_(2)、N_(1)O_(3)、N_(1)O_(4)、N_(2)、O_(1)、O_(1)S_(1)、O_(2)、O_(2)S_(1)、O_(3)、O_(3)S_(1)、O_(4)、O_(4)S_(1)、O_(4)、O_(5)S_(1)等,其中含杂原子S的氧化物(O_(1)~5 S_(1))、含杂原子N的氧化程度高的化合物(N_(1)O_(3~4))及O_(5)类化合物界面活性最强,主要存在于φ1-Ⅱ中,其次是O_(2~4)类化合物及杂原子N氧化程度低的(N_(1)O_(1~2))氧化物,界面活性最弱的是N_(1~2)、O_(1)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φ2-Ⅰ中;O_(2~4)、N_(1)O_(1~2)类化合物存在于3个组分中,其分子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活性最强的组分φ1-Ⅱ中O_(2~4)、N_(1)O_(1)类化合物的平均碳数最小且等效双键数(DBE)较小;而活性组分φ2-Ⅱ中O_(2~4)、N_(1)O_(1)类化合物芳香化程度较高,结构类似沥青质组分;对于原油组分中N_(1)O_(2)类化合物,其平均碳数和DBE随着组分界面活性增强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多级色谱分离 界面活性组分 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分子组成
下载PDF
大庆原油活性组分的分离、分析及界面活性 被引量:21
4
作者 罗澜 赵濉 +2 位作者 张路 王洪涛 俞稼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6-158,共3页
采用多次萃取的方法从大庆原油中分离出酸性活性组分 ,研究了酸性活性组分与碱水的乳化和界面张力性质 ,并对该组分进行了结构鉴定。
关键词 界面活性组分 分离 结构鉴定 界面张力 大庆原油
下载PDF
辽河原油活性组分的分离、分析及界面活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罗澜 赵濉 +3 位作者 张路 罗永臣 俞稼镛 刘加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2-155,共4页
采用柱色谱分离方法对辽河原油进行了分离 ,测定了原油各组分与碱的乳化和界面张力性质 ;还采用多次萃取的方法从辽河原油中分离出酸性活性组分并研究了该组分与碱的相互作用 ,对该组分进行了结构鉴定。
关键词 界面活性组分 分离 碱水乳化 结构 辽河原油
下载PDF
大庆原油与碱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郭继香 李明远 +1 位作者 林梅钦 吴肇亮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0-24,共5页
采用四组分分离法将大庆原油分离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并用醇碱萃取法提取原油中的酸Ⅰ组分和酸Ⅱ组分。分别考察了各组分模拟油与水及碱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黏度,以及模拟油与碱长时间反应所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结果... 采用四组分分离法将大庆原油分离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并用醇碱萃取法提取原油中的酸Ⅰ组分和酸Ⅱ组分。分别考察了各组分模拟油与水及碱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黏度,以及模拟油与碱长时间反应所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结果表明,大庆原油中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主要活性组分是与碱反应较快的酸;对模拟油与碱体系形成的W/O型乳状液起稳定作用的主要组分是其中与碱反应较慢的、支链较多的大分子酸及酯类。大庆原油饱和分中存在着与碱发生慢反应的酯类。原油、原油组分模拟油与碱反应初期,易形成O/W型乳状液,反应后期乳状液由O/W型向W/O型转变。醇碱萃取法只能萃取出与碱发生快速反应的酸组分,而不能将与碱反应较慢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酸或酯类萃取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乳状液稳定性 界面活性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