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泳法测Fe(OH)_3溶胶的ξ电势的误差分析
1
作者 陈金龙 钱和民 《吉首大学学报》 1990年第6期62-65,共4页
ξ电势是胶体体系稳定性指标,ξ电势愈大,胶体带电量愈多,胶体愈加稳定,故研究和测定胶体体系的ξ电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测定胶体的ξ电势都用电动法,电泳法是电动法中之一.此种方法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之一.但在所查文献... ξ电势是胶体体系稳定性指标,ξ电势愈大,胶体带电量愈多,胶体愈加稳定,故研究和测定胶体体系的ξ电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测定胶体的ξ电势都用电动法,电泳法是电动法中之一.此种方法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之一.但在所查文献中,用此法测ξ电势均未注明实验条件,或者说均忽视了测定条件和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也由于忽视了这些问题,致使学生的实验结果五花八门,一时竟找不到产生误差的原因.笔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实验发现用此法测定胶体的ξ电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Fe(OH)_3溶胶为代表,着重从几个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如界面的清晰度,胶体的陈化时间,胶体溶液的浓度、电泳的外加电压(电势梯度)和电泳时间等对测定ξ电势作实验性的探讨,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以改进实验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泳法 化学实验 教学 氢氧化铁 误差 ξ电势 界面清晰 测定 浓度 外加电压 Fe(OH)3溶液
下载PDF
平面激波冲击并排液滴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润龙 李祝军 丁航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958-2969,共12页
采用三维守恒清晰界面数值方法,研究平面激波冲击并排液滴的动力学过程.研究的焦点在于激波接触液滴后的复杂波系结构生成,以及并排液滴相互耦合作用诱导的单个液滴非对称界面演化.首先,分析并排液滴之间界面通道内的波系结构发展,发现... 采用三维守恒清晰界面数值方法,研究平面激波冲击并排液滴的动力学过程.研究的焦点在于激波接触液滴后的复杂波系结构生成,以及并排液滴相互耦合作用诱导的单个液滴非对称界面演化.首先,分析并排液滴之间界面通道内的波系结构发展,发现在冲击初期由于反射激波相交而形成新的反射激波以及马赫杆;这些流动现象与液滴另外一侧(非通道侧)由激波反射所形成的弯曲波阵面截然不同,而且所导致的液滴横向两侧流场差异是中后期冲击过程液滴两侧界面非对称演化的主要原因.其次,研究冲击中期时,特别是入射激波已运动至液滴下游并远离并排液滴,界面形态的演化过程和规律,揭示通道下游出口处由于气流膨胀导致的界面闭合、以及随后气流阻塞导致的界面破碎等新的流动现象.最后,研究液滴间距对并排液滴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发现液滴间距大小与通道内压力峰值具有明显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更小的液滴间距不仅带来更大的压力峰值,而且使得峰值出现的时间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 液滴 可压缩两相流 守恒清晰界面方法 界面变形
下载PDF
高马赫数下激波液滴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家喜 潘书诚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419-2434,共16页
本文采用守恒清晰界面多相流数值方法模拟了超声速和高超声速环境下三维液滴的推进、变形和破碎演化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一致性表明了本文所用数值方法和计算程序的准确性,而网格无关性研究验证了采用的网格分辨率可以捕捉流... 本文采用守恒清晰界面多相流数值方法模拟了超声速和高超声速环境下三维液滴的推进、变形和破碎演化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一致性表明了本文所用数值方法和计算程序的准确性,而网格无关性研究验证了采用的网格分辨率可以捕捉流场和界面的主要特征.模拟结果验证了高韦伯数下液滴变形破碎过程所遵循的剪切诱导剥离(SIE)破碎机制,其包含液滴的扁平化和剪切剥离两个主要特征.而最近发现的SIE破碎机制下的循环破碎机制也在本文得到了验证,即主液滴从球形液滴破碎为小液滴会经历多个循环重复的破碎阶段,高韦伯数下液滴的破碎并非一次性剪切剥离的结果,而是会发生逐层的剪切剥离和破碎.本文还研究了马赫数对激波冲击液滴加速变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韦伯数下不同马赫数的液滴破碎过程具有高度一致性,并遵循统一的SIE破碎机制.通过对液滴质心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拽力系数的量化统计揭示其运动过程中的统一加速规律.在激波的驱动下,液滴并非以一个恒定的加速度做加速运动.在扁平化不明显的前期,液滴以一个恒定的加速度做加速运动.随着液滴扁平化的发生,迎风面积的增加导致拽力系数的增大,进而导致液滴加速度的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破碎 激波和液滴相互作用 可压缩多相流 数值模拟 清晰界面方法
下载PDF
“离子迁移”实验的改进及其实验条件优化
4
作者 邓逸晨 蒋大川 +3 位作者 苏林 张艳华 伏劲松 王乾坤 《化学教育(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09-113,共5页
针对“离子迁移”实验中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操作难度大的问题。采用将CuSO_(4)、K_(2)CrO_(4)与淀粉加工成热的糊状流体,趁热装入U型管,冷却后变成半固体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并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淀粉的用量、CuSO_(4)与K_(2)CrO_... 针对“离子迁移”实验中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操作难度大的问题。采用将CuSO_(4)、K_(2)CrO_(4)与淀粉加工成热的糊状流体,趁热装入U型管,冷却后变成半固体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并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淀粉的用量、CuSO_(4)与K_(2)CrO_(4)混合物的用量(CuSO_(4)与K_(2)CrO_(4)物质的量之比为1∶1)以及迁移电压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实验结果显示,离子迁移后形成的区域颜色与半固体淀粉的颜色差别很大,便于学生远距离识别。该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利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演示和学生的分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迁移 淀粉 CuSO_(4)与K_(2)CrO_(4) 界面清晰 条件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