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向自觉下的多元开拓——新中国成立后留沪影人石挥的创作转型研究
1
作者 鲜佳 《未来传播》 2020年第5期73-81,共9页
为了跟上时代变化,石挥积极探索自己的创作转型:一方面,他以“暴露”与“转变”的底层书写呼应着文华影业从“人文传统”向“泛左翼”的转型;另一方面,他也走向“光明面”与英雄人物的塑造,但他“由根起”再现的“另类”军人形象被卷入... 为了跟上时代变化,石挥积极探索自己的创作转型:一方面,他以“暴露”与“转变”的底层书写呼应着文华影业从“人文传统”向“泛左翼”的转型;另一方面,他也走向“光明面”与英雄人物的塑造,但他“由根起”再现的“另类”军人形象被卷入文艺批评浪潮,彰显了其固有的艺术观念、创作路径与革命文艺批评规范之间的抵牾。同时,虽然石挥有不少在体制内接拍的作品,但他借以题材蹊径与历史时机探索创新,形成了新中国儿童片、戏曲片与灾难片的类型开拓,并生成了具有多元结构的经典红色文本。今日回望石挥,或许能提供一些历史的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沪影人 石挥 创作转型 多元开拓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留沪影人的城市电影创作
2
作者 李卉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0年第3期78-88,共11页
作为"十七年"电影中的第一波"非主流",20世纪50年代初留沪影人的城市电影创作,表征着留沪影人群体在公私合营之前这一特殊的历史过渡时期,对新中国文艺政策的理解与诠释。其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对上海城市空间的重... 作为"十七年"电影中的第一波"非主流",20世纪50年代初留沪影人的城市电影创作,表征着留沪影人群体在公私合营之前这一特殊的历史过渡时期,对新中国文艺政策的理解与诠释。其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对上海城市空间的重新想象,以及对城市人形象的重新塑造,均显影着留沪影人的思想转变轨迹与艺术创作手法,从而在"十七年电影的主流叙事话语之外,保留了一片多元化的银幕空间,体现出一种承上启下的独特影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 留沪影人 上海电 城市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