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北旱地小麦留茬深松膜侧沟播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付增光 杜世平 廖允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7,共5页
试验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膜侧沟播是融“深松储水效应”、“残茬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体的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具有极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夏闲期留茬覆... 试验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膜侧沟播是融“深松储水效应”、“残茬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体的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具有极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夏闲期留茬覆盖、深松耕可把占小麦全生产年度50%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较传统翻耕法多蓄水76.2mm,蓄水率达50%以上;在夏闲期多蓄水的基础上,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既可以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蓄住,加之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热条件明显改善,达到既增产增收,又保水保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高原 旱地 小麦 留茬深松 膜侧沟播 耕作技术体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郑洪兵 刘武仁 +4 位作者 罗洋 李瑞平 李伟堂 王浩 郑金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4-270,共7页
探讨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于高效利用自然降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采用铝盒称重法测定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 探讨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于高效利用自然降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采用铝盒称重法测定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时期内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特别是土层40cm以下尤为明显,而且随季节呈波动性变化且受降雨影响较大;季节冻融作用明显降低土壤含水量,但深松较其他处理土壤含水量增幅为0.93%~2.23%;土壤贮水量随季节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变化,且生育前期明显高于生育后期;不同耕作方式对田间耗水量和耗水系数无显著影响,但深松耕作显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0.76**)。综合分析认为,保护性耕作结合深松是有效改善耕层结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的有效耕作方法。因此,该研究可为东北雨养农业区留茬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含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留茬深松
下载PDF
陈巴尔虎旗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丽华 郁志宏 +1 位作者 阎兴军 王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8-242,共5页
针对陈巴尔虎旗干旱、降雨量少、耕作粗放、水土流失、风蚀、黑土地退化、沙化较为严重,近年干旱、风沙、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出现的特点,利用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小麦种植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免耕留茬覆... 针对陈巴尔虎旗干旱、降雨量少、耕作粗放、水土流失、风蚀、黑土地退化、沙化较为严重,近年干旱、风沙、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出现的特点,利用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小麦种植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免耕留茬覆盖法和深松留茬覆盖法作业后,对土壤容重、地温、土壤水分保持和作物长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小麦根系发育较好,获取营养和水分的能力较强,单株生长旺盛,具有较好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深松覆盖、免耕覆盖与传统耕作方式小麦的产量相比分别增产了10.6%和7.1%。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巴尔虎旗 小麦 保护性耕作 免耕覆盖技术 覆盖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