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留茶坡组中球形化石的研究
1
作者 刘晖 董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7-433,共7页
对贵州省东部坝黄剖面留茶坡组硅质岩中的微体化石进行研究。通过薄片观察,发现多种球形化石,包括一类具连接体的球形化石以及两种具深色外壁的球形化石。对具连接体的球形化石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建立新属Bahuangia gen.nov.。Bahuangia... 对贵州省东部坝黄剖面留茶坡组硅质岩中的微体化石进行研究。通过薄片观察,发现多种球形化石,包括一类具连接体的球形化石以及两种具深色外壁的球形化石。对具连接体的球形化石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建立新属Bahuangia gen.nov.。Bahuangia的连接体呈葫芦状或链状,形态可与出芽生殖的单细胞真菌或细菌进行类比。所报道的3类球形化石在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纪晚期的深水相地层中广泛分布,此次发现加深了对埃迪卡拉纪晚期深水区生物面貌的认识,可为区域地层对比以及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化石 硅质岩 留茶坡组 贵州
下载PDF
湘西震旦系留茶坡组炭质宏化石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孝红 汪啸风 +2 位作者 王传尚 李志宏 陈立德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9年第2期15-30,共16页
初步研究表明,留茶坡组中部黑色页岩中化石呈炭质压膜状保存,主要包括长绳状或带状宏观藻:Chenlidenella spiralis gen.et sp.nov.,Longifuniculum dissutum Steiner,Erdtmann and Chen,1992, Longitaenina triphyllus gen. et sp. nov.... 初步研究表明,留茶坡组中部黑色页岩中化石呈炭质压膜状保存,主要包括长绳状或带状宏观藻:Chenlidenella spiralis gen.et sp.nov.,Longifuniculum dissutum Steiner,Erdtmann and Chen,1992, Longitaenina triphyllus gen. et sp. nov., L. rhodina gen. et sp. nov., L. laceolatus gen. et sp. nov.;直立不分枝的管状宏观藻Longfengshania elongata Duan et Du,1985, L. elliptic-ulum sp. nov, Paralongfengshania oblong sp. nov. Miaohenella hunanensis(Steiner, Erdtmann and Chen,1992), M. rhomba Ding,1996, M. taenina sp. nov., Cystoculum catenuatus gen. et sp. nov.;末端存在二歧式分叉的丝状宏观藻:Sectoralga bibarbatus sp. nov., S. typica Hu,1996,S. capillaceus sp. nov., S. umbellulata Hu,1996和水母状化石Taoyuania ovatoides gen. et sp. nov., Liaonanella giganta sp. nov., Wulingshania canopse gen. et sp. nov.及蠕虫状化石 Wenshanwania simplex gen. et sp. nov.等。从地层对比上看,上述化石可能与伊迪卡拉动物群为同一时期的产物。晚震旦世晚期留茶坡组中类水母化石的出现是我国晚震旦世生物演化史上一次重要事件,以类水母等软躯体动物和高分异度的宏观藻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藻 类水母化石 蠕虫状化石 武陵山生物群 留茶坡组 晚震旦世 湘西
下载PDF
华南留茶坡组与灯影组的地层对比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约 黄再琴 +3 位作者 陈洪德 侯明才 杨艳飞 杜兵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28-335,共8页
以硅质岩为特征的留茶坡组广泛地分布于湘、黔、渝等华南地区。在留茶坡组中普遍夹有厚度不一的白云岩层或泥质粉砂岩和其上0~10 cm厚的紫红色黏土岩。在湘西桃源,以宏体藻类为主的"武陵山生物群"产自于此白云岩层之下的硅... 以硅质岩为特征的留茶坡组广泛地分布于湘、黔、渝等华南地区。在留茶坡组中普遍夹有厚度不一的白云岩层或泥质粉砂岩和其上0~10 cm厚的紫红色黏土岩。在湘西桃源,以宏体藻类为主的"武陵山生物群"产自于此白云岩层之下的硅质岩所夹黑色页岩中。该宏体生物群在化石的形态类型、组合面貌以及埋藏和保存特征等方面与产自于陡山沱组顶部的鄂西"庙河生物群"和黔东北"瓮会生物群"较为相似。但与后两个生物群相比较,"武陵山生物群"中藻体分枝的宏体藻类贫乏,且宏体生物的结构构造相对简单、演化水平相对较低,时代应为伊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晚期。而留茶坡组中所夹的白云岩层或泥质粉砂岩可能系灯影峡期的海平面下降、地壳上升在相对深水相地区的反映。湘黔一带留茶坡组的时代应为伊迪卡拉(震旦)纪至早寒武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宏体生物 留茶坡组 灯影 华南 地层学
下载PDF
上扬子地台留茶坡组与灯影组关系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艳飞 徐一帆 周承艳 《贵州地质》 2009年第4期248-252,共5页
上扬子地台黔中、鄂西等地区灯影期沉积一套碳酸岩台地白云岩,湘西等地区留茶坡期沉积岩性以暗色硅质岩为主,留茶坡组被普遍认为与灯影组相当。通过对扬子地台区多条剖面岩性、生物化石等对比,灯影组白云岩出现于湘西的留茶坡组中部,笔... 上扬子地台黔中、鄂西等地区灯影期沉积一套碳酸岩台地白云岩,湘西等地区留茶坡期沉积岩性以暗色硅质岩为主,留茶坡组被普遍认为与灯影组相当。通过对扬子地台区多条剖面岩性、生物化石等对比,灯影组白云岩出现于湘西的留茶坡组中部,笔者认为留茶坡组与灯影组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台 留茶坡组 灯影
下载PDF
湖南新化震旦系留茶坡组管状宏体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5
作者 刘建清 谢渊 +2 位作者 赵瞻 林家善 杨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40-744,共5页
首次在湘西新化震旦系留茶坡组厚层块状硅质岩中发现个体大小达厘米级的管状宏体化石,内部结构清晰,从其个体大小、结构特征分析,并与相同层位的陕西宁强高家山生物群、峡东地区灯影组管状化石对比,认为是目前这一地区发现的最可靠的后... 首次在湘西新化震旦系留茶坡组厚层块状硅质岩中发现个体大小达厘米级的管状宏体化石,内部结构清晰,从其个体大小、结构特征分析,并与相同层位的陕西宁强高家山生物群、峡东地区灯影组管状化石对比,认为是目前这一地区发现的最可靠的后生动物化石,可能系一新的种属。文中同时结合埃迪卡拉生物群及其上下层位生物群研究现状,简要探讨了其在生命早期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化石 震旦系 留茶坡组
下载PDF
黔东松桃-黄平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留茶坡组放射性影响评价
6
作者 息朝庄 金中国 +1 位作者 刘开坤 李艳桃 《国土资源导刊》 2018年第1期16-21,共6页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黔东松桃-黄平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留茶坡组地层γ辐射测量、土壤氡气测量和天然放射性元素含量等资料,调查本区放射性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留茶坡组地层岩矿样、土壤样和拣矿样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黔东松桃-黄平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留茶坡组地层γ辐射测量、土壤氡气测量和天然放射性元素含量等资料,调查本区放射性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留茶坡组地层岩矿样、土壤样和拣矿样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与贵州省土壤放射性核素背景值、我国土壤放射性核素背景值对比绝大多数均较低。通过单因子指数法对研究区放射性水平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绝大多数为无污染区,极少部分为重度污染。据水样中放射性水平与我国自来水标准相比较,多数低于我国自来水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水平 留茶坡组 松桃-黄平地区 黔东
下载PDF
华南深水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制约:来自留茶坡组顶部锆石CA-ID-TIMS 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9
7
作者 王伟 周明忠 +4 位作者 储著银 许俊杰 李潮峰 罗泰义 郭敬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9-831,共13页
华南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位置的确定及埃迪卡拉系-寒武系过渡地层高精度时间框架的构建是迄今尚未完好解决的科学问题.于贵州江口平引剖面留茶坡组顶部发现的两层钾质斑脱岩对于构建华南扬子地台埃迪卡拉系-寒武系过渡地层时间框架及... 华南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位置的确定及埃迪卡拉系-寒武系过渡地层高精度时间框架的构建是迄今尚未完好解决的科学问题.于贵州江口平引剖面留茶坡组顶部发现的两层钾质斑脱岩对于构建华南扬子地台埃迪卡拉系-寒武系过渡地层时间框架及确定该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的界线位置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对这两层钾质斑脱岩锆石进行CA-ID-TIMS U-Pb定年,结果将两层钾质斑脱岩的年龄分别精确地限定为(536.40±0.47/1.1/1.2)Ma(2σ,n=7,MSWD=0.92)和(541.48±0.46/1.1/1.2)Ma(2σ,n=8,MSWD=1.3).基于这一CA-ID-TIMS U-Pb年代学结果,结合该剖面硅质岩有机碳同位素分析数据,将华南扬子地台深水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位置制约在留茶坡组顶部两层钾质斑脱岩之间具有显著有机碳同位素负漂移的层位.华南深水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的确定对于揭示埃迪卡拉纪末期-早寒武世早期海洋环境信息具有重要对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茶坡组 扬子地台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 CA-ID-TIMS 有机碳同位素
原文传递
贵州中部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留茶坡组的颤藻化石
8
作者 刘晖 聂晓芹 董琳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53,共14页
在我国贵州省麻江县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留茶坡组硅质岩中,发现了丰富的丝状蓝藻化石。通过观察岩石薄片共鉴定出蓝藻门颤藻科的6个种,包括Calyptothrix perfecta,Calyptothrix major,Megathrix longus,Obruchevellasp.,Palaeo... 在我国贵州省麻江县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留茶坡组硅质岩中,发现了丰富的丝状蓝藻化石。通过观察岩石薄片共鉴定出蓝藻门颤藻科的6个种,包括Calyptothrix perfecta,Calyptothrix major,Megathrix longus,Obruchevellasp.,Palaeolyngbya barghoorniana,以及Palaeolyngbyasp.。此外,还发现一种未定名的丝状微体化石,经观察与对比,认为该丝状化石形态接近于现代鞘丝藻Lyngbya,由于其胶鞘具有独特的规则环纹,可能为鞘丝藻属的一个新种,在本组硅质岩中为首次发现。该发现丰富了留茶坡组的微体生物化石资料,为埃迪卡拉纪—早寒武世的生物演化提供新的化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藻 硅质岩 留茶坡组 羊跳 贵州
原文传递
贵州剑河方陇剖面留茶坡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桦 周明忠 +1 位作者 熊康宁 张迪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0-818,共9页
为研究贵州剑河方陇剖面留茶坡组硅质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用X荧光光谱仪和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其主量和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硅质岩的Si O2含量较高(平均值为87. 67%),Al2O3、Fe2O3、MnO平均含量分别为5. 21%、1. 15%和0. 005%,Al... 为研究贵州剑河方陇剖面留茶坡组硅质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用X荧光光谱仪和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其主量和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硅质岩的Si O2含量较高(平均值为87. 67%),Al2O3、Fe2O3、MnO平均含量分别为5. 21%、1. 15%和0. 005%,Al/(Al+Fe+Mn)、Al2O3/(Al2O3+Fe2O3)、K2O/Na2O和MnO/Ti O2的平均值分别为0. 77、0. 82、36. 07和0. 028;ΣREE值为13. 94×10^-6~89. 36×10^-6,平均值为59. 69×10^-6,低于澳大利亚后太古宙平均页岩(PAAS,ΣREE=184. 8×10^-6),高于扬子地台部分同时期深水盆地硅质岩,LaN/YbN和LaN/CeN平均值分别为1. 17和1. 43,具有一致的弱负Ce异常(平均0. 77),无明显的正Eu异常(平均1. 00),U/Th平均值为0. 21。研究表明,贵州剑河方陇剖面留茶坡组硅质岩的成因倾向于正常海水沉积成因,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沉积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陆源碎屑物质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留茶坡组 硅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
原文传递
黔东留茶坡组硅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环境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恩林 陈恨水 +4 位作者 陈焕 吴波 陈宇 杨友 罗建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6-411,共6页
黔东晚震旦世—早寒武世留茶坡组硅质岩,具有展布广、层位稳、厚度大等特征,并具有热水沉积的岩石学证据。代表性剖面硅质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w(SiO2)为93.41%~96.32%,均值95.23%,表示其为化学成分纯净的硅质岩;TFeO、MnO相对富集,... 黔东晚震旦世—早寒武世留茶坡组硅质岩,具有展布广、层位稳、厚度大等特征,并具有热水沉积的岩石学证据。代表性剖面硅质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w(SiO2)为93.41%~96.32%,均值95.23%,表示其为化学成分纯净的硅质岩;TFeO、MnO相对富集,Al2O3、TiO2、MgO含量相对较低,与热水沉积物相似,表明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研究区硅质岩的Ba/Sr和U/Th等比值均大于1,以及稀土总量偏低(∑REE为9.22×10-6~24.04×10–6),Ce负异常(0.44~0.76),重稀土富集等特征,表现出热水沉积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而其Al/(Al+Fe+Mn)、K2O/Na2O、CaO/(CaO+Fe)和MgO/Al2O3等比值的均值分别为0.46,1.86,0.33和0.19,也暗示出研究区热水沉积硅质岩受到一定程度陆源物质的影响。综合研究表明,典型剖面硅质岩形成于大洋盆地向大陆边缘台地过渡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茶坡组硅质岩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黔东松桃-岑巩-三都
原文传递
湖南安化留茶坡硅质岩的REE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7
11
作者 常华进 储雪蕾 +2 位作者 冯连君 黄晶 张启锐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79-887,共9页
湖南安化留茶坡硅质岩沉积在埃迪卡拉纪末期(551~542Ma)的深水盆地中,它们具有如下REE地球化学特征:和PAAS相比,∑REE含量很低(8.6×10-6~18×10-6,平均13.6×10-6),Y/Ho比值较高(33.6~43.9,平均37.4),接近现代海水的Y/H... 湖南安化留茶坡硅质岩沉积在埃迪卡拉纪末期(551~542Ma)的深水盆地中,它们具有如下REE地球化学特征:和PAAS相比,∑REE含量很低(8.6×10-6~18×10-6,平均13.6×10-6),Y/Ho比值较高(33.6~43.9,平均37.4),接近现代海水的Y/Ho比值(44);正的La异常(LaN/CeN平均为1.46),中等负的Ce异常(平均0.65),弱的正Eu异常(平均1.1),正的Gd异常(平均1.07),正的Y异常(平均1.22),LREE和MREE相对于HREE亏损(LaN/YbN平均为0.17,GdN/YbN平均为0.45),显示出和现代海水相似的REE特征,而与海底热液流体及与热液有关的碧玉的REE特征明显不同。这些表明留茶坡硅质岩受陆源碎屑及热液流体的影响很小。留茶坡硅质岩是由风化作用大量带入海洋的溶解的硅质化学沉积而成的。生物作用促进了海水中溶解硅质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海水 热液 REE 埃迪卡拉纪 留茶坡组 湖南
下载PDF
湘黔地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硅质岩的成因探讨——来自稀土元素和Ge/Si比值的证据 被引量:4
12
作者 魏帅超 陈启飞 +5 位作者 付勇 崔滔 梁厚鹏 葛枝华 张鹏 张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0-1020,共11页
对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的贵州铜仁坝黄剖面留茶坡组层状硅质岩和湖南张家界柑子坪剖面留茶坡组穹隆状硅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Ge/Si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两种硅质岩的成因。层状硅质岩的SiO_2含量为96.06%~99.61%,穹窿状硅... 对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的贵州铜仁坝黄剖面留茶坡组层状硅质岩和湖南张家界柑子坪剖面留茶坡组穹隆状硅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Ge/Si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两种硅质岩的成因。层状硅质岩的SiO_2含量为96.06%~99.61%,穹窿状硅质岩的SiO_2含量为98.62%~99.56%,平均值为99.13%;其他元素含量很低,两者均为纯硅质岩。坝黄层状硅质岩的∑REE为20.14~248.56μg/g(平均100.62μg/g),Eu/Eu*值为0.90~1.10(平均1.06),无明显异常,Ge/Si值为0.13~0.98μmol/mol(平均0.50μmol/mol),Al_2O_3与∑REE明显正相关,表明硅质岩成分明显受陆源输入的控制。柑子坪穹隆状硅质岩的∑REE值低,为3.75~7.24μg/g(平均5.73μg/g),Ce/Ce*值为0.46~0.66(平均0.57),具负异常,Eu/Eu*值为2.28~11.07(平均4.60),具明显正异常,Ge/Si值为1.09~1.43μmol/mol(平均1.25μmol/mol),Al_2O_3与∑REE的相关性较差,表明硅质岩为海底热液成因。Al_2O_3与Ge/Si的相关性强弱也可以反映硅质岩的来源。结合古地理环境,推断层状硅质岩可能形成于盆地内部,而穹隆状硅质岩可能发育在台缘同生断裂处,因海底热液喷流而形成。以1μmol/mol作为Ge/Si的临界值可以为示踪硅质岩的物质来源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茶坡组 层状硅质岩 穹隆状硅质岩 GE/SI 热液
下载PDF
浅谈贵州省天柱县大代白重晶石矿床地质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光亮 《四川有色金属》 2021年第3期24-27,共4页
天柱县大代白重晶石矿产主要赋存于震旦系至寒武系留茶坡组中上部深灰色具层纹构造的块状重晶石矿层内,属于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矿床;矿石以块状、条纹状重晶石为主,另有部分花斑状(溶孔状)和结核状重晶石存在;矿体受到矿区北东向断裂... 天柱县大代白重晶石矿产主要赋存于震旦系至寒武系留茶坡组中上部深灰色具层纹构造的块状重晶石矿层内,属于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矿床;矿石以块状、条纹状重晶石为主,另有部分花斑状(溶孔状)和结核状重晶石存在;矿体受到矿区北东向断裂构造影响,由于重晶石为沉积矿床,呈层状,因而受地层走势控制明显,与上覆和下伏的地层整合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柱县 重晶石矿 留茶坡组 矿床特征
下载PDF
华南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中锌的富集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远雄 李永刚 +2 位作者 路志通 张嘉玮 韩涛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1-489,共9页
华南大面积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具有多元素超常富集的显著特征,常被认为与古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海洋生产力和热液活动等作用有关。已有成果显示,该区黑色页岩中存在锌(Zn)的富集现象,w(Zn)从几十到上万个10-6。本文通过不同沉积相剖面的... 华南大面积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具有多元素超常富集的显著特征,常被认为与古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海洋生产力和热液活动等作用有关。已有成果显示,该区黑色页岩中存在锌(Zn)的富集现象,w(Zn)从几十到上万个10-6。本文通过不同沉积相剖面的元素分布规律、岩相学观测和硫同位素分析研究了锌的来源及其沉淀机制。结果显示:1)华南不同沉积相,甚至同一剖面上存在显著Zn的差异富集(高达15000×10^(-6)),Zn的富集期短暂且峰值出现于520Ma左右;2)锌主要以细粒或者粗粒分散状的闪锌矿形式产出,与钡冰长石和黄铁矿紧密共生,指示锌的来源与热液有关;3)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宽(δ^(34)S=-26.5‰~+44.5‰),暗示着闪锌矿与共生黄铁矿沉淀时有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产生的硫化氢参与。结合埃迪卡拉纪-寒武纪时期海洋的氧化还原分层结构(即表层水体氧化,深部水体缺氧和共存的硫化水体),提出华南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中Zn的富集是520 Ma左右的热液活动与普遍存在硫化水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蹄塘 留茶坡组 热液 铅锌矿床 钡冰长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