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广东畲族龙神话看畲汉文化的交流互动
1
作者 黄悦标 李晓霞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9-84,共6页
"龙"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汉族精神的代表。广东的畲族在其《族谱》《图腾画卷》等宗族谱籍和民族史料、民间口头流传的《高皇歌》中也大范围地出现了关于"龙"的神话,且大多与畲族的始祖传说有关。畲族流... "龙"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汉族精神的代表。广东的畲族在其《族谱》《图腾画卷》等宗族谱籍和民族史料、民间口头流传的《高皇歌》中也大范围地出现了关于"龙"的神话,且大多与畲族的始祖传说有关。畲族流传"龙"及其神话说明了畲、汉文化的交融与吸收,揭示了畲族文化变迁中汉文化的影响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神话 畲汉文化 交流互动
下载PDF
汉畲交融文化共相--客家“跳觋”仪式音声的互文性与三重文化认同
2
作者 董晓梅 罗钢芹 《北方音乐》 2024年第3期94-100,共7页
“跳觋”仪式中的仪程仪轨、客家念唱、客家山歌等音声文本均是客家汉民语境下的语义表达,体现了客家汉民对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承继与认同;而仪式外显形态中融入的吹龙角、敲觋锣、跳巫舞、畲族歌谣等音声文本则是客家畲民语境下的语义... “跳觋”仪式中的仪程仪轨、客家念唱、客家山歌等音声文本均是客家汉民语境下的语义表达,体现了客家汉民对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承继与认同;而仪式外显形态中融入的吹龙角、敲觋锣、跳巫舞、畲族歌谣等音声文本则是客家畲民语境下的语义表达,体现了客家畲民对本土畲巫信仰的承袭与坚守。“跳觋”仪式音声的互文性建构与表达,实际上是客家社会汉畲族群文化之间的一种互动、妥协与重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汉畲族群具有认同性的“文化共相”,以达成客家社会对族群、区域、国家的三重文化认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觋” 客家 仪式音声 文化 互文性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清代畲汉文化冲突述议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典恩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8,共6页
清代畲汉交错杂居,接触频繁。因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作祟,基于不同因子的畲汉传统文化于交流中产生冲撞在所难免。但两者间总体上维持着稳定的、不均衡的共生互动关系。
关键词 清代 畲汉文化 冲突
原文传递
客家“锣花舞”仪式音声的互文性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1
4
作者 罗钢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67,共6页
“互文性”是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思潮下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主要指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的引用、套用、影射、重写等相互关系。从“互文性”理论出发,结合民族音乐学“局内与局外”“共时与历时”等研究视角来看,客家“锣花舞”仪式... “互文性”是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思潮下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主要指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的引用、套用、影射、重写等相互关系。从“互文性”理论出发,结合民族音乐学“局内与局外”“共时与历时”等研究视角来看,客家“锣花舞”仪式音声文本是汉畲文化语境下构成的一种复合型音声文本,并且在文本的互文性建构中呈现出“现象文本”与“生产文本”,“可读文本”与“可写文本”的二重变奏特征。在“互文性”理论中的“源文本”与“承文本”关系中,客家“锣花舞”仪式的文化内核始终是中原汉族文化,其仪式音声文本的“互文性”建构,最终目的是实现客家族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锣花舞” 客家 仪式音声 文化 互文性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客家“跳觋”音声文本的互文性建构与符号学解读
5
作者 罗钢芹 《音乐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140-148,共9页
客家“跳觋”音声文本的文化内核为中原汉族文化,它与历史上的中原汉民“跳觋”一脉相承。仪式中的“号角与铜锣”“巫腔与巫舞”,以及婉转细腻、清新洒脱的畲族歌谣等构筑的音声环境,是客家民众对粤东本土畲族信仰的承袭与坚守。“跳... 客家“跳觋”音声文本的文化内核为中原汉族文化,它与历史上的中原汉民“跳觋”一脉相承。仪式中的“号角与铜锣”“巫腔与巫舞”,以及婉转细腻、清新洒脱的畲族歌谣等构筑的音声环境,是客家民众对粤东本土畲族信仰的承袭与坚守。“跳觋”音声文本印证了客家社会汉畲文化长期的交融与互渗,仪式中各种汉畲文化符号的互文性建构与表达,实际上是一种汉畲文化符号与族群情结的融合,其目的是建构一种汉畲族群普遍认同的“文化共相”,最终实现客家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跳觋” 音声文本 文化 互文性 符号学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