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液相系统中疏水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力 于波 许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4期107-111,共5页
双液相系统是由水相与不互溶非水相组成的多相系统,在微生物降解疏水化合物时,双液 相系统有助于克服污染物可生物利用性障碍,提高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速率。文中介绍了双液相 系统促进微生物降解的机制,微生物吸收底物的方式,以及底物与... 双液相系统是由水相与不互溶非水相组成的多相系统,在微生物降解疏水化合物时,双液 相系统有助于克服污染物可生物利用性障碍,提高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速率。文中介绍了双液相 系统促进微生物降解的机制,微生物吸收底物的方式,以及底物与有机溶剂双重抑制作用存在时 微生物的生长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液相系统(TLPS) 非水相液体(NAPL) 疏水化合物 微生物降解 可生物利用性
下载PDF
真菌参与石油类疏水化合物从非水相向水相的传质
2
作者 马小魁 吴玲玲 +4 位作者 吕婷婷 丁宁 周立辉 陈玲 吴正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5-74,共10页
石油类非水相疏水化合物(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HOCs)因较高的生物毒性和低生物可利用性而沉积于自然环境中,真菌细胞通过菌丝生长形成疏水性菌丝体网络并产生低特异性代谢酶,从而将此类物质作为生长基质利用,并进一步影响此... 石油类非水相疏水化合物(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HOCs)因较高的生物毒性和低生物可利用性而沉积于自然环境中,真菌细胞通过菌丝生长形成疏水性菌丝体网络并产生低特异性代谢酶,从而将此类物质作为生长基质利用,并进一步影响此类物质从非水相到水相传质的过程.本文首先总结了利用石油类HOCs真菌的种属及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然后对这类真菌参与石油类HOCs从非水相体系向水相传质的过程及相关影响因子,以及与传质过程相关的生物刺激和金属毒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进一步的总结,最后综合分析了真菌参与石油类HOCs从非水相向水相传质过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石油类疏水化合物 传质
下载PDF
络合一吸附模型—地下水中溶解有机物对疏水化合物迁移率影响
3
作者 Lafra.,P 刘恩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译丛》 1991年第1期18-23,共6页
关键词 地下水 污染 疏水化合物 迁移率
下载PDF
自组装短肽RAD16-I在水溶液中对疏水性化合物的稳定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唐富山 原凌燕 +1 位作者 高冬芳 宋鸿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 研究自组装短肽RAD16-I在水溶液中对疏水性化合物的稳定作用。方法 观察模式疏水性化合物芘在RAD16-I水溶液中于磁力搅拌下形成胶体混悬液的情形,以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仪测定混悬液中粒子的粒度分布,以荧光分光光度法表征芘在与RAD... 目的 研究自组装短肽RAD16-I在水溶液中对疏水性化合物的稳定作用。方法 观察模式疏水性化合物芘在RAD16-I水溶液中于磁力搅拌下形成胶体混悬液的情形,以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仪测定混悬液中粒子的粒度分布,以荧光分光光度法表征芘在与RAD16-I形成的胶体混悬液中的存在形式并考察当此混悬液与卵磷脂(EPC)脂质体混合时,其中芘向模拟细胞的卵磷脂(EPC)脂质体的膜中释放的可能性。结果 在机械搅拌下,芘在RAD16-I水溶液中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混悬液,混悬液中粒子粒度为500~5000 nm,平均粒径为1800 nm,芘的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都表明,芘在此混悬液中以微晶形式存在;当该混悬液与EPC脂质体溶液混合时,芘以分子形式扩散进入EPC脂质体膜中。结论 自组装短肽RAD16-I能在水性体系中稳定疏水性化合物,具有作为疏水性化合物和水难溶性药物载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短肽 RAD16-I 疏水化合物 荧光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