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细菌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吸附及其表面特性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晓敏 成卓韦 +2 位作者 於建明 陈建孟 朱勤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68-1277,共10页
比较了干燥后真菌Ophiostoma stenoceras LLC和细菌Pseudomonas veronii 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及其对不同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性能,并利用BET、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对细胞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菌LLC和细菌ZW菌体... 比较了干燥后真菌Ophiostoma stenoceras LLC和细菌Pseudomonas veronii 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及其对不同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性能,并利用BET、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对细胞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菌LLC和细菌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5.8m^2/g,11.57m^2/g,真菌菌体细胞表面介孔较多,可以更有效地吸附有机化合物.在相同的生长阶段,真菌LLC的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surface hydrophobic,CSH)始终要大于细菌ZW;采用α-蒎烯作为唯一碳源培养时,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真菌和细菌的CSH均有不同提升.干燥后真菌LLC菌体对各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能力为乙酸乙酯>α-蒎烯>正己烷,即疏水性相对较低的化合物更容易被吸附.通过XPS和FTIR表征发现菌体LLC吸附有机化合物后,菌体表面的官能团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推测该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性有机化合物 真菌 细菌 细胞表面水性 吸附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被动加标法在水毒性测试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萍 程飞 +1 位作者 李慧珍 游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77-1188,共12页
被动加标(Passive dosing)可维持水中疏水性化合物的恒定浓度,利于准确测定化合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毒性效应.相对于传统的主动加标,被动加标可及时补充由于壁吸附、挥发、光解、水解、生物吸收等因素引起的受试化合物损失,维持测试... 被动加标(Passive dosing)可维持水中疏水性化合物的恒定浓度,利于准确测定化合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毒性效应.相对于传统的主动加标,被动加标可及时补充由于壁吸附、挥发、光解、水解、生物吸收等因素引起的受试化合物损失,维持测试体系中化合物浓度的稳定,增强数据的准确性.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是最常用的加标介质,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已成功用于多种化合物的细胞和生物个体毒性测试,然而在被动加标的发展中也遇到系列瓶颈问题.PDMS被动加标的应用局限于中等疏水性的化合物(lg K_(OW)=3—6),如多环芳烃(PAHs)和部分多氯联苯(PCBs),却极少用于高疏水性化合物(lg K_(OW)>6);主要用于小体系、短时间实验,而与环境更相关的大体系、长时间暴露的应用尚待研究;缺乏定量方法,难以估算测试体系中PDMS对化合物损失的补偿能力;被动加标方法缺乏标准化.因此,未来发展需加强研究化合物从PDMS释放与水体浓度补充的关联,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完善被动加标技术规范,发展适用于大体系、长时间暴露的被动加标方法.此外,通过被动加标方法有效地结合原位采样与实验室毒性测试,利于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综合考虑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甲基硅氧烷 被动加标 毒性测试 效应导向分析 疏水性有机化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