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
被引量:41
- 1
-
-
作者
袁毓林
刘彬
-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317,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本语言表达到概念关系的映射方法研究与资源建设"(61375074)和"基于汉语话题的句际关系自动分析研究"(61371129)的资助
-
文摘
本文主要探讨疑问代词"什么"的否定用法及其成因,揭示表示否定意义的"什么"句的语义形成与识解机制。文章首先描写了"什么"句表示否定意义的七种主要环境,指出这种"什么"句主要表示对某种事物(或性状、行为、观点等)的合理性的否定,也就是认为它不具有合理性。文章还指出,疑问代词"什么"表示否定往往是对"引述内容"的否定,是一种元语言否定(即语用否定),而不是语义否定。接着,文章着重揭示了"什么"句表示否定意义的内在原因:"什么"所否定的对象在意义上往往具有"反通常性"的特点,说话人由反常的迹象而心生疑惑;在"疑善信恶"原则的指导下,对相关的事情进行否定性猜测,即不相信某种正面和积极的可能性,转而相信某种负面和消极的可能性,从而使得整个"什么"句涌现出否定意义,即否定某种事物或行为的合理性。同时,文章还揭示了听话人在识解表示否定意义的"什么"句时所采取的策略,即基于"疑善信恶"这种反常思想。最后,文章还探讨了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疑问和否定都是一种否定性语境,都具有向下蕴涵的语义推理特点,并且可以允准否定极项。
-
关键词
“什么”
元语言否定
疑善信恶
语义识解策略
向下蕴涵
否定极项
-
Keywords
shenme
metalinguistic negation
‘doubting the good but believing the bad'
construal mechanism
downward entailment
negative polarity item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叙实反叙实名词的句法差异及其认知解释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寇鑫
袁毓林
-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计算语言学重点实验室
-
出处
《语言研究集刊》
CSSCI
2018年第1期1-14,372,共15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汉语意合语法框架下的词汇语义知识表示及其计算系统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项目编号2014CB340502)的资助
-
文摘
现代汉语名词具有叙实性。其中,预设其定语小句为真的名词是叙实名词(如:小王出国的事实→小王出国了),而预设其定语小句为假的名词是反叙实名词(如:孩子生病的谎言→孩子没有生病)。我们发现,叙实名词和反叙实名词在句法表现上呈现出较大差异。首先,叙实名词语义中的“真”义,使其排斥多种句法结构:不常跟施成角色共现、不能对施成角色进行否定、不与“假造”义动词共现等;而反叙实名词语义中的“假”义,则允许其搭配多种物性角色和多种语义类别的动词。其次,叙实名词容易被表示主观否定性的词汇削弱或取消其预设定语小句为“真”的“叙实”特征;而反叙实名词预设其定语小句为假的“反叙实”特征则不可取消。最后,文章使用“疑善信恶”这种基本的认知模式,来解释名词“真、假”语义如何造成其在句法上的不对称表现。
-
关键词
叙实性
叙实名词
反叙实名词
定语小句
句法差异
疑善信恶
-
Keywords
factivity
factive nouns
counter-factive nouns
attributive clauses
syntactic difference
cognitive model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