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腰椎结核前入路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3
1
作者 付忠泉 张忠民 +2 位作者 金大地 陈建庭 瞿东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9-1231,1237,共4页
目的分析我科10年间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及所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相应对策。方法自1996年01月~2005年12月,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0例,其中初诊115例,外院术后复发5例。结果初诊115例患者,5例复发;4例... 目的分析我科10年间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及所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相应对策。方法自1996年01月~2005年12月,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0例,其中初诊115例,外院术后复发5例。结果初诊115例患者,5例复发;4例术中胸膜破裂,1例髂外静脉撕裂;3例胸12神经根后支损伤;1例下肢静脉栓塞,2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假性尿崩症;外院5例术后复发患者中,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因内固定松动而接受第三次手术,1例为广泛耐药,而再次复发。结论规范化疗是防止结核病灶复发的关键,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化疗方案是预防结核耐药的最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前入路手术 疗效与并发症
下载PDF
前后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比较分析
2
作者 张波 《中国伤残医学》 2018年第5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前后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比较效果.方法:选取共72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对照组实施后路手术.观察组实施前路手术.结果:对照组在基本手术情况方面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在脊髓神经... 目的:探讨前后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比较效果.方法:选取共72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对照组实施后路手术.观察组实施前路手术.结果:对照组在基本手术情况方面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在脊髓神经功能方面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椎体变化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椎体情况要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无论是采用前路减压还是后路减压,均在解剖学复位方面均有一定优势,但是前路手术在基本手术治疗情况方面处于劣势,在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处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 前后入路治疗 疗效与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不同形状的中耳硅胶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3
作者 王勤学 《大医生》 2018年第6期1-2,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形状的中耳硅胶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127耳)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50例(64耳,采取哑铃型中耳硅胶通气管治疗)和B组50例(63耳,采取T型中耳硅胶通气管治疗),比较两... 目的观察不同形状的中耳硅胶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127耳)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50例(64耳,采取哑铃型中耳硅胶通气管治疗)和B组50例(63耳,采取T型中耳硅胶通气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7.50%,B组总有效率为90.4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50%,显著高于B组的4.37%(P<0.05)。结论哑铃型与T型中耳硅胶通气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相近,但是T型中耳硅胶通气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较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形状的中耳硅胶通气管 分泌性中耳炎 疗效与并发症
下载PDF
“早期血流动力学干预”对不明原因低血容量性休克容量管理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彪 张苜 +4 位作者 胡大碧 刘谋远 魏旭升 况刚 陈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13-918,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流动力学干预"对不明原因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容量管理,为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6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 目的:探讨"早期血流动力学干预"对不明原因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容量管理,为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6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其中实验组中有2例病人治疗过程中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1人放弃治疗;对照组中有2例病人放弃治疗,3人转上级医院治疗。故最终纳入分析的实验组为25人,对照组为23人。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利用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指导容量复苏及治疗,对照组患者根据经验采用传统容量复苏方法治疗,2组均在达到目标治疗后适当脱水降低心脏前负荷以便保护心肺功能。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CVP、血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使用血管活动药物的例数、肾功能损害例数、肺水肿例数及心衰发生例数;同时观察72 h内反复出现容量不足需再次扩容的例数;3、6 h的休克纠正达标率例数;2组患者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入住天数及死亡例数。结果:2组APACHEⅡ评分都逐步下降,24 h后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2 h后血管活动药物使用例数、肾功能损害例数及再次出现休克需扩容纠正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72 h肺水肿、心衰发生例数治疗组多于对照组(P<0.05)。6、24 h实验组液体总入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72 h液体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6、24 h后实验组乳酸清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CVP、MA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CVP在6、24、72 h实验组优于对照组,MAP在6、24 h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6 h的休克纠正达标率例数,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ICU入住时间及死亡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明原因低血容量性休克在"早期血流动力学干预下"采取EGDT液体治疗有显著疗效,但仍有不足。在复苏过程中因液体负荷过高发生心衰、肺水肿的医源性再损伤概率较大。故容量治疗阶段提出了寻找最佳心脏前负荷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低血容量休克 常规容量复苏 EGDT容量复苏 疗效与并发症 最佳心脏前负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