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仕昌教授辨治岭南温病“时邪类疟”证经验介绍 被引量:5
1
作者 林兴栋 钟嘉熙 刘仕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7期1329-1330,共2页
刘仕昌老教授是岭南著名温病学家,文章就刘老在岭南温病“时邪类疟”证临床辨治中力主“清透兼施”的经验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刘仕昌 名医经验
下载PDF
浅谈时邪类疟
2
作者 邓楚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第11期61-63,共3页
讨论因感受温病时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等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时邪类疟"、"时疟"或"类疟"的疾病类型。有鉴于古代医家对这类疾病的描述甚多但总结较少,而当代的相关讨论亦较少,但本... 讨论因感受温病时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等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时邪类疟"、"时疟"或"类疟"的疾病类型。有鉴于古代医家对这类疾病的描述甚多但总结较少,而当代的相关讨论亦较少,但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因此本文以探寻时邪类疟的沿革、并初步对其进行分型论治为目的。结论认为本病应从广义、狭义两方面来认识,病因为各类时邪,病位多见于少阳、膜原及三焦,但亦有见于血分者,治法各异。供医者进一步共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转疟的概念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转霞 邓飞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45-1447,共3页
叶天士在《温热论》论治邪留三焦中提出“战汗”与“转疟”的机转,对于“战汗”的人多熟知,而对于“转疟”则较隐晦难解,引起不少争议。本文从各医家对“疟”的争议出发,探寻“疟”的古今变迁所代表的含义,指出“疟”非“疟疾”。并通... 叶天士在《温热论》论治邪留三焦中提出“战汗”与“转疟”的机转,对于“战汗”的人多熟知,而对于“转疟”则较隐晦难解,引起不少争议。本文从各医家对“疟”的争议出发,探寻“疟”的古今变迁所代表的含义,指出“疟”非“疟疾”。并通过对叶案中有关“转疟”记载的剖析,认为转疟其实为暑湿成疟、邪轻向愈之义。岭南温病学家刘世昌教授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用“时邪类疟”将“类疟”与“疟”区分论治,总结了“转疟”的特点为湿邪留连不解。由于转疟是在暑湿成疟这种模糊的病因学观点下提出的,同时包含了邪轻向愈的积极意义,因此可与战汗同类互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论》
下载PDF
《金匮要略》讲座(六) 被引量:1
4
作者 袁世华 《吉林中医药》 1984年第6期43-44,27,共3页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一、概说1.病名:李(文彡)云:“疟者、虐也。寒热侵入,暴虐至甚,故名。”2.病因病机:夏秋之交,疟邪侵入。伏于半表半里,出入于营卫之间,邪正交争而成。3.主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先寒后热,汗出而解。4.治则:和解达邪为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一、概说1.病名:李(文彡)云:“疟者、虐也。寒热侵入,暴虐至甚,故名。”2.病因病机:夏秋之交,疟邪侵入。伏于半表半里,出入于营卫之间,邪正交争而成。3.主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先寒后热,汗出而解。4.治则:和解达邪为主,兼以清、温、下、吐、汗等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但热不寒 疟邪 历节病 白虎加桂枝汤 病因(中医) 正气
下载PDF
永遇乐——贺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
5
作者 周益新 《中医药文化》 2016年第1期25-25,共1页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屠呦呦教授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教授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奖,这是中...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屠呦呦教授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教授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科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正如屠教授所曰:"青蒿素的发现,是传统中医给世界的礼物!"有感于斯,遂作"永遇乐"一首,以与同仁共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呦呦 永遇乐 诺贝尔科学奖 青蒿素 古斯塔夫 于斯 继承创新 音孔 疟邪 抱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