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护理
1
作者 胡新媛 曹淼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327-330,共4页
报道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男,30岁,因右小腿皮疹5年,伴增大、破溃,泛发至面部、背部、上肢入院。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基因测序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 报道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男,30岁,因右小腿皮疹5年,伴增大、破溃,泛发至面部、背部、上肢入院。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基因测序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予局部皮疹处1∶8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或浸浴疗法、威伐光wIRA照射、涂抹酮康唑乳膏、口服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等治疗,皮疹较前好转、渗液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丝孢 疣状瓶霉 护理
下载PDF
疣状瓶霉所致皮肤着色芽生菌病1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钱丽洁 李莉 章强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56-557,共2页
QIANLijie,LILi,ZHANGQiangqiang[摘要]患者男,78岁。右手臂相继出现结节、破溃7年,右手腕部环绕1周带状红斑,浅表性溃疡伴鲜红色肉芽面,呈颗粒状,中央有黑点,边缘不清,覆有渗出性痂皮,约5cm×20cm;真菌镜检发现棕色黄色圆形厚壁孢... QIANLijie,LILi,ZHANGQiangqiang[摘要]患者男,78岁。右手臂相继出现结节、破溃7年,右手腕部环绕1周带状红斑,浅表性溃疡伴鲜红色肉芽面,呈颗粒状,中央有黑点,边缘不清,覆有渗出性痂皮,约5cm×20cm;真菌镜检发现棕色黄色圆形厚壁孢子;小钢圈培养镜下显示全为瓶梗,分生孢子壁薄形椭圆,瓶口孢子成团聚集犹如花朵;组织病理示棘层增厚,真皮全层为不规则相互融合的多细胞肉芽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芽生菌病 疣状瓶霉
下载PDF
疣状瓶霉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
3
作者 刘亚红 康元 +2 位作者 史先花 张峻岭 李桂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70-1271,共2页
患者女,43岁,农民,右面颊环形红斑,渐扩展19年。皮屑镜检可见棕色的圆形硬壳孢子及菌丝。28℃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及玉米吐温80培养基(CMA)均培养出黑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分生孢子梗为瓶梗,瓶梗... 患者女,43岁,农民,右面颊环形红斑,渐扩展19年。皮屑镜检可见棕色的圆形硬壳孢子及菌丝。28℃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及玉米吐温80培养基(CMA)均培养出黑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分生孢子梗为瓶梗,瓶梗柱状或亚球形,其顶端为领状结构,分生孢子从瓶口部芽生,聚集于瓶口。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可见真皮内大量红色球形孢子及棕色分枝分隔的菌丝。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状瓶霉 暗色丝孢
下载PDF
疣状瓶霉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一例
4
作者 夏杨 于长平 +5 位作者 王淑芬 卢宪梅 张艳芳 孙勇虎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第1期7-10,共4页
患者,男,60岁。右手腕红斑结痂,缓慢扩展16年。皮肤科检查:右手腕4 cm×6 cm环形暗红斑,皮疹边界清晰,覆有渗出性痂。真菌镜检见棕黄色圆形厚壁孢子。25℃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形成黑绿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具领状结构的瓶形产... 患者,男,60岁。右手腕红斑结痂,缓慢扩展16年。皮肤科检查:右手腕4 cm×6 cm环形暗红斑,皮疹边界清晰,覆有渗出性痂。真菌镜检见棕黄色圆形厚壁孢子。25℃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形成黑绿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具领状结构的瓶形产孢细胞和花朵样排列的小分生孢子。PAS染色见厚壁孢子。诊断:疣状瓶霉引起的皮肤着色芽生菌病。治疗: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及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外用,同时45~50℃热敷后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芽生菌病 疣状瓶霉
下载PDF
疣状瓶霉致暗色丝孢霉病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永豪 李春阳 +5 位作者 赵杰 王克玉 郭淑兰 苏英 焦健 胡勤峰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09-811,共3页
患者男,16岁,右面颊红斑、结痂,渐扩展11年。体检:右面颊6cm×10cm形状不规则暗红斑和斑块,轻度疣状增生,皮疹边界清晰,边缘见条索状瘢痕,上部见多处约0.5~1cm大小的破溃、结痂,痂皮较硬,压片未见果酱色小结节。多处痂... 患者男,16岁,右面颊红斑、结痂,渐扩展11年。体检:右面颊6cm×10cm形状不规则暗红斑和斑块,轻度疣状增生,皮疹边界清晰,边缘见条索状瘢痕,上部见多处约0.5~1cm大小的破溃、结痂,痂皮较硬,压片未见果酱色小结节。多处痂皮下刮片直接镜检,见淡棕色、粗细不等、分支分隔的菌丝。25℃和35℃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形成黑绿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具领状结构的瓶形产孢细胞和花朵样排列的小分生孢子。组织病理学检查,PAS染色见大量分支分隔菌丝、假菌丝和酵母样细胞。rDNA种特异性序列与疣状瓶霉标准株CDC—B2152具有99.73%的相似度。诊断:疣状瓶霉引起的面部暗色丝孢霉病。治疗: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有效,停药后复发,目前应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继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丝孢 疣状瓶霉 组织病理学检查 琼脂培养基 继续治疗 伊曲康唑 PAS染色 两性素B
原文传递
疣状瓶霉致nu/nuBALB/c小鼠皮下慢性感染模型的建立
6
作者 陈瑶 董碧麟 +3 位作者 章旭 陈柳青 李东升 童中胜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24-728,共5页
目的 建立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P. verrucosa)致无胸腺(nu/nu)BALB/c小鼠皮下慢性感染模型,探讨T淋巴细胞在抵御形成侵袭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经皮下接种100 μl P. verrucosa菌丝或孢子悬液(CFU = 5.0 × 108/m... 目的 建立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P. verrucosa)致无胸腺(nu/nu)BALB/c小鼠皮下慢性感染模型,探讨T淋巴细胞在抵御形成侵袭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经皮下接种100 μl P. verrucosa菌丝或孢子悬液(CFU = 5.0 × 108/ml)至足垫,每3天测量其肿胀程度。分析BALB/c和nu/nu BALB/c小鼠感染灶的病理特征。通过组织真菌培养分析P. verrucosa在上述两类小鼠感染灶内的存活状态。结果 BALB/c小鼠接种菌丝或孢子12 d内足垫呈一过性肿胀,50 d后基本恢复正常;nu/nu BALB/c小鼠接种菌丝或孢子后足垫肿胀明显、伴反复破溃和结痂,迁延不愈。病理提示,BALB/c小鼠菌丝或孢子接种灶均表现为局限性感染特征,灶内P. verrucosa亦维持接种时形态;nu/nu BALB/c小鼠菌丝或孢子接种灶中,P. verrucosa以单一菌丝或伴硬壳细胞混合形态形成侵袭性感染。真菌培养提示,P. verrucosa在BALB/c小鼠足垫21 d后接种灶中不能生长;在nu/nu BALB/c小鼠接种灶中则可持续存活。结论 以nu/nu BALB/c小鼠成功建立P. verrucosa致皮下暗色丝孢霉病实验室模型;与BALB/c小鼠相比,nu/nu BALB/c小鼠更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属 模型 动物 小鼠 疣状瓶霉 nu/nu BALB/C
原文传递
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CARD9突变及相关免疫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瑞珺 王晓雯 +1 位作者 万喆 李若瑜 《微生物与感染》 2017年第1期14-23,共10页
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乃至深部组织脏器的感染。本研究探讨1例由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逐渐进展为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的遗传背景及其抗真菌免疫功能。收集患者10余年病情进展的临床资料及真菌检查结... 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乃至深部组织脏器的感染。本研究探讨1例由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逐渐进展为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的遗传背景及其抗真菌免疫功能。收集患者10余年病情进展的临床资料及真菌检查结果,进行临床资料及真菌学研究;对外周血DNA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遗传学研究;提取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流式细胞术、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免疫学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9,CARD9)基因存在新的复合杂合错义突变(p.R35Q和p.E81K),CARD9蛋白表达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Th1和Th17细胞比例均降低;PBMC抗疣状瓶霉感染存在天然及适应性免疫缺陷。本研究首次报道1例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患者存在CARD9基因新发错义突变,同时发现患者PBMC抗真菌的天然及适应性免疫存在缺陷,提示CARD9蛋白在暗色丝孢霉病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暗色丝孢 CARD9 疣状瓶霉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免疫缺陷
下载PDF
mNGS方法辅助诊断真菌感染性肉芽肿
8
作者 严秋红 黄欣 袁小英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226-228,231,共4页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肉芽肿,包括Majocchi肉芽肿、着色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等[1]。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真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肉芽肿临床表现多样,既可表现为单个结节,也可以表现为淋巴管型改变,病理一般表现包括多...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肉芽肿,包括Majocchi肉芽肿、着色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等[1]。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真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肉芽肿临床表现多样,既可表现为单个结节,也可以表现为淋巴管型改变,病理一般表现包括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或浆细胞在内的混合炎性细胞浸润,因此确诊病原微生物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关键。传统病原学诊断多采用组织培养,耗时长、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快速、准确诊断感染的需求。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是一种不依赖于分离培养的新兴病原体检测技术,以其不需培养、鉴定速度快(仅需13 h)、准确率高等优点逐步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3],本研究旨在探讨mNGS在外伤所致皮肤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肉芽肿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球孢子丝菌 疣状瓶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