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时期文学疯癫形象类型及其特质 被引量:3
1
作者 禹权恒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3-28,共6页
新时期文学中出现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疯癫人物形象;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先天痴呆型、政治迫害奴役型、性压抑疯狂型以及佯狂型等四种类别。疯癫者具有自恋与自弃的精神病象、夸张而偏执的行为特征、变形而幻化的心理世界等共同特质;他们... 新时期文学中出现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疯癫人物形象;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先天痴呆型、政治迫害奴役型、性压抑疯狂型以及佯狂型等四种类别。疯癫者具有自恋与自弃的精神病象、夸张而偏执的行为特征、变形而幻化的心理世界等共同特质;他们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形象 类型 特质
下载PDF
狂欢化视角下托尼·莫里森“三部曲”中的疯癫形象
2
作者 朱晓丽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87-90,共4页
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天堂》中主要疯癫人物各自的狂欢行为凸显了疯癫的主要表征:自我割裂的疯癫、智慧的疯癫和躯体的疯癫。奴隶制和种族歧视是小说中疯癫人物渴望狂欢化生活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癫狂... 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天堂》中主要疯癫人物各自的狂欢行为凸显了疯癫的主要表征:自我割裂的疯癫、智慧的疯癫和躯体的疯癫。奴隶制和种族歧视是小说中疯癫人物渴望狂欢化生活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癫狂言行实质是对正统权威的反抗和颠覆,凸显了社会边缘的非常规逻辑和狂欢的世界感受,表达了寻求自我、追求自由平等的狂欢化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宠儿》 《爵士乐》 《天堂》 狂欢理论 疯癫形象 颠覆
下载PDF
对李尔王疯癫形象的再解读
3
作者 杨勤勤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X期31-32,共2页
一、莎士比亚与《李尔王》莎士比亚是英国16世纪至17世纪的著名剧作家、诗人,对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将生活里真实发生的事情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并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加以整合,为观众... 一、莎士比亚与《李尔王》莎士比亚是英国16世纪至17世纪的著名剧作家、诗人,对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将生活里真实发生的事情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并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加以整合,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现实画面。同时,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莎士比亚 女儿 父亲 《李尔王》 疯癫形象 再解读
下载PDF
从狂欢化视角看《小杜丽》中的疯癫形象 被引量:2
4
作者 游子 胡伟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5-29,共5页
以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分析《小杜丽》中的疯癫人物形象。巴赫金认为,狂欢式的笑面向更新与未来,能够借助"摆脱现世真理"的另类眼光来审视现实世界,使严肃的一本正经的一切相对化。作为狂欢化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疯癫人物... 以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分析《小杜丽》中的疯癫人物形象。巴赫金认为,狂欢式的笑面向更新与未来,能够借助"摆脱现世真理"的另类眼光来审视现实世界,使严肃的一本正经的一切相对化。作为狂欢化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疯癫人物依靠自我否定、偏离常规来实现对所谓主流社会的颠覆、对权利的解构,《小杜丽》中的疯癫人物颠覆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既定秩序,展现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狂欢化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形象 狂欢化诗学理论 《小杜丽》
下载PDF
“荆棘冠”与“荆棘鸟”:解读伯莎·梅森与安托瓦内特的疯癫形象
5
作者 拾雪 吕佩爱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02-109,共8页
《简·爱》中的伯莎·梅森和《藻海无边》中的安托瓦内特两个女性人物均因疯癫引起学界关注。本文通过对二者疯癫形象的分析及其背后异同的阐发,探讨其疯癫形象在社会权力话语、精神病理学研究、作者创作意图方面展现出的差异,... 《简·爱》中的伯莎·梅森和《藻海无边》中的安托瓦内特两个女性人物均因疯癫引起学界关注。本文通过对二者疯癫形象的分析及其背后异同的阐发,探讨其疯癫形象在社会权力话语、精神病理学研究、作者创作意图方面展现出的差异,以阐释夏洛蒂·勃朗特和简·里斯对所处时代的顺从与反叛、殖民主义话语和反殖民主义旗帜的对抗、个人情感的报复与抒发。本文还展现出英国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遭受的不公及她们的反抗意识,有助于拓宽女性主义研究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爱》 《藻海无边》 女性疯癫形象 道德疯癫 局部疯癫
下载PDF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疯癫形象
6
作者 官一凡 段建军(指导) 《西部学刊》 2021年第17期124-126,共3页
从法国哲学家福柯《疯癫与文明》的相关理论来看,莎士比亚在四大悲剧中塑造的疯癫形象可以分为逼疯型疯癫、惩罚型疯癫、装疯型疯癫,其悲剧内核体现了扭曲时代的通行法则,是荒诞时代的悲剧产物、崩溃时代的折射缩影。疯癫背离于主流价... 从法国哲学家福柯《疯癫与文明》的相关理论来看,莎士比亚在四大悲剧中塑造的疯癫形象可以分为逼疯型疯癫、惩罚型疯癫、装疯型疯癫,其悲剧内核体现了扭曲时代的通行法则,是荒诞时代的悲剧产物、崩溃时代的折射缩影。疯癫背离于主流价值特别是人伦,是对荒诞的戏谑,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体现着人文主义理想,其塑造的疯癫形象及善与恶、美与丑、理想与现实的交锋,蕴含着对人文主义的阐释和对人文精神的捍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人文主义 疯癫形象
下载PDF
论鲁迅塑造的疯癫形象及疯癫氛围
7
作者 詹绍姬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72-76,共5页
鲁迅在小说和散文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疯癫形象,营造一种癫狂的气质氛围。这些疯癫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承载着启蒙使命的觉醒者、启蒙者,被侮辱、被损害者,知识分子的疯癫与佯狂,以及散文诗集《野草》透露出梦魇般的癫狂氛围。鲁迅借助运用夜... 鲁迅在小说和散文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疯癫形象,营造一种癫狂的气质氛围。这些疯癫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承载着启蒙使命的觉醒者、启蒙者,被侮辱、被损害者,知识分子的疯癫与佯狂,以及散文诗集《野草》透露出梦魇般的癫狂氛围。鲁迅借助运用夜、月和狼三个意象以及采取内省式、非线性逻辑的断裂叙述等手段来烘托和营造疯癫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疯癫形象 疯癫氛围
下载PDF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疯癫形象分析
8
作者 刘书行 《文教资料》 2009年第8期68-69,共2页
本文作者对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疯癫形象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对疯癫者的审美价值进行了阐释。在作者看来,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疯癫形象体现了导演对当下人类处境的一种独特认知,一种对过度理性的不信任和对非理性的接受。
关键词 当代电影 疯癫形象 美学价值
下载PDF
"疯癫"与"觉醒"--分析《李尔王》剧本中的疯癫形象
9
作者 王禹璇 夏瑞(指导) 《艺术大观》 2019年第3期137-137,共1页
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中,作者塑造了不同的疯癫人物形象,但是在这些人的身上所存在的共同点是经历了“疯癫”和“觉醒”的过程,并成为了人物的特质。这些人物在很大的程度上给予戏剧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也将观众思想和观念... 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中,作者塑造了不同的疯癫人物形象,但是在这些人的身上所存在的共同点是经历了“疯癫”和“觉醒”的过程,并成为了人物的特质。这些人物在很大的程度上给予戏剧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也将观众思想和观念进行熏陶和影响。要想真正理解这部戏剧的内涵,需要将戏剧所产生的背景以及故事时代背景融入进来,并能针对剧情及语言展开分析。本文就《李尔王》剧本中的疯癫形象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疯癫形象 莎士比亚
下载PDF
社会转型境况下的失语者——电影《Hello!树先生》的疯癫形象解读
10
作者 史皓玮 《视听》 2021年第7期65-66,共2页
疯癫人物作为一类特殊群体,比常态的人物形象更具关注度与震撼力。在中国电影史上,"疯子"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充满道德与规训的社会中,有时通过疯癫的人物形象反而更能传递真实,创作者也常常通过疯癫的人物形象来审视现实... 疯癫人物作为一类特殊群体,比常态的人物形象更具关注度与震撼力。在中国电影史上,"疯子"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充满道德与规训的社会中,有时通过疯癫的人物形象反而更能传递真实,创作者也常常通过疯癫的人物形象来审视现实、表达自我。《Hello!树先生》中由理性走向疯癫的树早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符号化象征,因此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对其疯癫形象的探讨也具有一定的深刻意义与现实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lo!树先生》 疯癫形象 现实主义 文化意涵
下载PDF
从狂欢理论视角看疯癫形象 被引量:9
11
作者 凌建侯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5-112,共8页
本文试图利用巴赫金的有关作者与主人公审美关系的理论,从文学狂欢化的角度,探讨作为文学形象的疯癫的某些特点。狂欢式的笑面向更新与未来,能够假"摆脱现世真理"的另类眼光看待世界,使严肃的、一成不变的一切相对化。依照这... 本文试图利用巴赫金的有关作者与主人公审美关系的理论,从文学狂欢化的角度,探讨作为文学形象的疯癫的某些特点。狂欢式的笑面向更新与未来,能够假"摆脱现世真理"的另类眼光看待世界,使严肃的、一成不变的一切相对化。依照这一思想来分析疯癫形象,我们看到,表面上带有狂欢式特征的疯癫毫无疑问具有狂欢化倾向;靠自我否定来实现对社会批评的装疯卖傻者与狂欢节式的小丑、傻瓜与骗子同属一类人物,是很明显的狂欢化人物形象;而表面上无狂欢式特征的疯癫,也可能具有狂欢化的色彩,这主要取决于作者对疯癫主人公采取"我们"式同盟军的审美立场,鲁迅的《狂人日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了一篇带有狂欢化色彩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形象 文学狂欢化 《狂人日记》
原文传递
论新时期文学中“疯癫”形象的叙事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禹权恒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4-49,54,共7页
新时期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出现了一系列风姿各异的疯癫形象。疯癫人物形象在如何叙事以及叙事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叙述视角的特殊性、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以及叙述模式的反讽性等等都和作品中的疯癫人物形象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疯癫形象 叙述视角 叙述者 叙述模式
下载PDF
新时期戏剧中疯癫形象的审美意蕴
13
作者 李洁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5-77,共3页
新时期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及题材也日益丰富,并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全面转型。然而这一过程不可忽视的一个显现即是疯癫形象的频繁出现,看似同"现代化"格格不入,实则却是对时... 新时期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及题材也日益丰富,并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全面转型。然而这一过程不可忽视的一个显现即是疯癫形象的频繁出现,看似同"现代化"格格不入,实则却是对时代的深刻批判和重构。本文即以戏剧中的疯癫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力求从疯癫形象中探求与时代变迁和社会价值取向相契合的精神传承和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戏剧 疯癫形象 审美意蕴
原文传递
论当代文学中“疯癫”形象的文化蕴涵
14
作者 禹权恒 《艺术广角》 2011年第1期28-31,共4页
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疯癫人物形象,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和隐喻意义。本文详细分析疯癫对现代性的质疑和反思、对现代文明理性的背离和超越,以及对现世生存的拷问和救赎等三个方面,旨在让现代社会人们能够以正确眼光... 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疯癫人物形象,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和隐喻意义。本文详细分析疯癫对现代性的质疑和反思、对现代文明理性的背离和超越,以及对现世生存的拷问和救赎等三个方面,旨在让现代社会人们能够以正确眼光来看待疯癫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疯癫形象 现代性 文明理性 文化蕴涵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中“疯癫”形象研究
15
作者 张淑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63-68,共6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疯癫"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这一阶段被频繁地引入。在所有的疯癫形象里,尤以农民、知识分子和女性三类最为突出。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导致疯癫的原因和症状,然而细加考量,会发现现代文学中描写的疯癫是有着相似...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疯癫"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这一阶段被频繁地引入。在所有的疯癫形象里,尤以农民、知识分子和女性三类最为突出。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导致疯癫的原因和症状,然而细加考量,会发现现代文学中描写的疯癫是有着相似近乎相同的精神所指的。在疯癫的外表下,疯癫形象担负着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封建黑暗势力的重任,是时代觉醒的先驱。这些疯癫既传承着传统文化,而又因为时代的不同,散发着它特有的艺术内涵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癫 疯癫形象 疯女人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人面桃花》中“疯癫”形象的现代阐释
16
作者 庞裕 《西部学刊》 2021年第16期155-157,共3页
小说《人面桃花》以几个病态人物的疯癫形象为切入点叙事,隐含着以格非为代表的先锋派作家以“虚构”接近现实,从而为现代启蒙者们提供“向内思考”的回溯之路的深层创作意蕴。《人面桃花》中的疯癫形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染者”,一... 小说《人面桃花》以几个病态人物的疯癫形象为切入点叙事,隐含着以格非为代表的先锋派作家以“虚构”接近现实,从而为现代启蒙者们提供“向内思考”的回溯之路的深层创作意蕴。《人面桃花》中的疯癫形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染者”,一类则是“被传染者”。前者有陆侃和王观澄,后者则包含了陆秀米和张季元。“传染者”们生活在古典江湖的乌托邦世界里,“被传染者”则试图创造一个现代革命的乌托邦世界。而“疯癫者”的生存困境在于其乌托邦狂想曲的荒诞与终结。当先锋作家们选择重回写实的王国,推动传统的东方美学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之时,先锋时代才真的到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面桃花》 疯癫形象 现代性
下载PDF
疯癫与理性——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傻子视角
17
作者 王燕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7期133-136,共4页
傻子视角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叙述视角,是对正常经验和正常思维的一种疏离与叛逆。通过对"傻子""疯子"等疯癫形象的具体剖析,探寻疯癫面具下的理性世界。首先,以叙事学为切入点,在理论上对傻子视角加以厘清和界定,... 傻子视角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叙述视角,是对正常经验和正常思维的一种疏离与叛逆。通过对"傻子""疯子"等疯癫形象的具体剖析,探寻疯癫面具下的理性世界。首先,以叙事学为切入点,在理论上对傻子视角加以厘清和界定,剖析其在叙事学中的边缘地位;其次,结合具体文本和典型人物形象,从复调诗学、反讽诗学以及理性书写等方面,深入分析傻子视角的叙事特征与文化意义,以期进一步认识新时期小说中傻子视角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傻子视角 疯癫形象 叙事特征 文化意义
下载PDF
没落的贵族:契诃夫戏剧疯癫舅舅形象的特殊设置探究
18
作者 王慧茹 李有军 《当代戏剧》 2023年第6期40-43,共4页
契诃夫戏剧作品中的“疯癫舅舅”形象与帝俄晚期贵族阶层的落差对比构成同构关系,体现了契诃夫对帝俄时代贵族地位与精神“降格”的文学思考,有着显在的文本表征与潜在的成长转向。随着契诃夫世界观的逐渐明朗,这些人物经历着从扮演“... 契诃夫戏剧作品中的“疯癫舅舅”形象与帝俄晚期贵族阶层的落差对比构成同构关系,体现了契诃夫对帝俄时代贵族地位与精神“降格”的文学思考,有着显在的文本表征与潜在的成长转向。随着契诃夫世界观的逐渐明朗,这些人物经历着从扮演“小丑似的”角色,“永生主义”的殉道者,到独立意识的萌芽与初步觉醒。关注这些人物形象,能够管窥契诃夫为观众所揭示的那个疯狂的世界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生存焦虑和行为选择,以及背后所隐含的契诃夫关于俄罗斯民族与这个世界的深沉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疯癫舅舅形象
原文传递
《钟形罩》中埃斯特“疯癫”形象探析
19
作者 王前 《作家》 2015年第2X期86-87,共2页
《钟形罩》作为美国著名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受到国内外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但一直以来,人们更多的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审视主人公埃斯特的形象,将小说内容视为埃斯特从疯癫到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钟形罩》作为美国著名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受到国内外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但一直以来,人们更多的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审视主人公埃斯特的形象,将小说内容视为埃斯特从疯癫到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对于主人公疯癫的原因和本质却甚少涉及。其实这种"疯癫"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女性对社会性别歧视和束缚的反抗。为了系统全面地解读这篇小说及主人公形象,本文先分析了埃斯特疯癫的原因,即女性榜样的缺失和父权社会的压制,在此基础上又揭示了这种"疯癫"形象的本质,从而使埃斯特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真实可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形罩》 埃斯特 疯癫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