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臭氧溶核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远期随访
被引量:20
- 1
-
-
作者
刘延青
王应德
丁晓宁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疼痛科
贵阳市金阳医院疼痛科
-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262-265,共4页
-
文摘
目的:观察臭氧溶核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远期疗效,并对照研究经典椎间盘造影术和臭氧椎间盘造影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价值。方法:对207例需进行臭氧溶核术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行前瞻性研究,在术中对疑似病变椎间盘先后进行经典椎间盘造影和臭氧椎间盘造影,分别观察诱发疼痛反应及病理分型。随访术后1年、2年、3年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术前和术后的VAS进行加权处理并评价疗效,同时对两种椎间盘造影术诱发疼痛试验阳性率进行对照,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际随访到病例181例,占入组随访病例的87.4%。术后随访1年、2年、3年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72%、78%,优良率为67%、63%、57%。在治疗有效者的243个间盘和治疗无效的62个间盘中臭氧诱发痛发生率分别为89.7%和45.2%,比较有明显差异。臭氧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试验阳性率比经典椎间盘造影明显升高(57%:25%)。结论:臭氧溶核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远期疗效稳定,术中臭氧诱发痛与疗效呈正相关,且诱发疼痛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经典椎间盘造影术。
-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臭氧溶核术
远期随访
诱发疼痛试验
-
Keywords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Chemonucleoysis with Ozone
Evoked pain
Follow-up
-
分类号
R681.5
[医药卫生—骨科学]
-
-
题名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被引量:6
- 2
-
-
作者
牛玉珍
杨吉风
李功伟
白建东
-
机构
晋中市第四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
出处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1112-1115,共4页
-
文摘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及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经椎间盘造影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54例;年龄45~61岁,平均55.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6例患者。射频组:采用经皮侧后路穿刺腰椎间盘切吸后,髓核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微创组:行经后路显微镜下经椎板间隙椎间盘摘除术;固定组:行后路切开腰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观察各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改善程度。结果 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中有决定意义。三组术后VAS评分值依次降低,射频组(1.500±0.612)分,微创组(0.270±0.439)分,固定组(0.270±0.439)分,射频组与微创、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ODI评分值也依次降低,射频组(0.138±0.046)分,微创组(0.010±0.010)分,固定组(0.011±0.011)分。射频组与微创、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盘造影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法;三组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射频组较微创和固定组疗效略差,微创组手术是最佳选择。
-
关键词
盘源性腰痛
疼痛诱发试验
微创
射频
固定
治疗结果
-
分类号
R681.55
[医药卫生—骨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