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的动物模型 被引量:3
1
作者 苗雄鹰 赵华 +5 位作者 齐海智 胡辅珍 钟德 王午 冯大作 姜晓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0-82,共3页
为建立猪背驮式原位肝移植(PBOLT)模型,共施行PBOLT12次。结果表明:12次PBOLT术后成活10头,手术成功率833%;平均手术时间7±1h,平均无肝期34±12min,平均失血量1200±2... 为建立猪背驮式原位肝移植(PBOLT)模型,共施行PBOLT12次。结果表明:12次PBOLT术后成活10头,手术成功率833%;平均手术时间7±1h,平均无肝期34±12min,平均失血量1200±200ml。术后各时期病理学检查示移植肝形态结构正常。提示建立猪PBOLT模型具可行性。缩短无肝期对手术成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肝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一种新的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蕾 张文同 +3 位作者 李燕 陈雨信 寿楠海 谭国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49-353,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将大鼠肝脏的尾状叶、右侧叶、方叶和乳突叶切除后,用三个动脉夹分别夹住肝脏左叶和中叶的肝蒂,实现全肝的热缺血。实验中与肝叶切除未热缺血的对照进行对照,研究了全肝缺血后门腔血管...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将大鼠肝脏的尾状叶、右侧叶、方叶和乳突叶切除后,用三个动脉夹分别夹住肝脏左叶和中叶的肝蒂,实现全肝的热缺血。实验中与肝叶切除未热缺血的对照进行对照,研究了全肝缺血后门腔血管间的分流情况,并分别观察了肝脏热缺血60、90、120min后大鼠的生存率以及肝脏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肝脏部分切除总共耗时23±3min,没有肝脏出血,而且没有出现大鼠死亡;在全肝热缺血后能够观察到通过肝脏尾状叶所建立起来的门腔分流,缺血90min后,大鼠的存活率为60%。结论这种模型完全能够实现大鼠的全肝热缺血再灌注,操作简单,不必另行建立门腔分流,为临床动物实验中全肝热缺血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大鼠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中药栓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欧阳建东 李祖苡 +2 位作者 高靖 李明 夏培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446-446,共1页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栓剂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动物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中药栓剂组;b.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C.栓剂基质组;d.空白对照组....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栓剂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动物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中药栓剂组;b.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C.栓剂基质组;d.空白对照组.前3组分别予以中药栓、SASP栓、及基质栓塞肛,2次/d,1粒/次,连用2wk,d组不做任何处理.d15处死所有大鼠,剖取结肠粘膜做过氧化物歧化酶测定及做病理组织学检查.65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栓剂治疗组和SASP栓剂治疗组,每次1粒,2次/d,15d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结果实验结束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a,b组栓剂治疗效果相仿,2组民结肠粘膜仅有充血、水肿,明显好于。组,C组鼠结肠粘膜仍有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SOD活性:a组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组与c,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应用效果:中药栓剂及SASP栓剂治疗的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0.3%、13.3%,78.9%、13.4%,2组之间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无差异(P<0.05).2组治疗后疾病活动指数(DAI)均下降,分别下降3.42及3.35分,DAI每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组间治疗后DAI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溃疡性/治疗 中草药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大鼠脊柱种植性肿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鹏 庄研 许卫红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采用瘤块种植法制备脊柱肿瘤动物模型。方法将SHZ-88大鼠乳腺癌细胞株接种雌性SD乳鼠,成瘤后植入去胸腺SD大鼠腰椎内,制成大鼠脊柱种植性肿瘤的动物模型。结果瘤块植入术后15 d病变节段大体标本见椎体表面有明显隆起的软组织肿块形... 目的采用瘤块种植法制备脊柱肿瘤动物模型。方法将SHZ-88大鼠乳腺癌细胞株接种雌性SD乳鼠,成瘤后植入去胸腺SD大鼠腰椎内,制成大鼠脊柱种植性肿瘤的动物模型。结果瘤块植入术后15 d病变节段大体标本见椎体表面有明显隆起的软组织肿块形成,包裹部分椎体表面;矢状面见椎体骨质凹陷,为肿瘤组织呈鱼肉样,肿瘤组织向周围骨质浸润;病理切片证实肿瘤形成。模型组成瘤率80%。结论瘤块种植法可构建大鼠脊柱种植性肿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脊椎肿瘤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大鼠脾虚证模型的胃肠粘膜形态学研究
5
作者 姚永莉 宋于刚 +1 位作者 张万岱 赵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136-136,共1页
关键词 胃粘膜/病理学 肠粘膜/病理学 脾虚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分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6
作者 鲁玉辉 符林春 胡海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440-441,444,共3页
【目的】建立具有分泌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人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方法】采用HBV基因转染的HePG2细胞株(2.2.15细胞)接种于4~6周龄BALB/c-nu裸小鼠项肩部皮下,观察移植瘤出现时间及测量其大小;36 d后处死裸鼠,取血检测乙肝病毒... 【目的】建立具有分泌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人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方法】采用HBV基因转染的HePG2细胞株(2.2.15细胞)接种于4~6周龄BALB/c-nu裸小鼠项肩部皮下,观察移植瘤出现时间及测量其大小;36 d后处死裸鼠,取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HBV-DNA等HBV标志物及肝癌相关蛋白甲胎球蛋白(AFP),并取瘤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出瘤率及肿瘤出现时间与细胞接种量有关;荷瘤鼠血清HBsAg、HBeAg和HBV-DNA检测均为阳性,AFP分泌量达(350±11.5)μg/L;光镜下可见与人肝癌相似的病理改变。该模型一定程度具有类似人HBV复制的原发性肝癌形态学特征。【结论】成功建立了分泌HBV标志物的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验性 肿瘤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碟脉灵注射液对麻醉犬器官血流及血管阻力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孙智辉 单桂丽 +3 位作者 李艳妍 睢大员 于晓风 曲绍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65,78,共4页
目的 :研究碟脉灵注射液 (DML I)对麻醉犬器官血流及血管阻力的影响。方法 :2 0只杂种犬随机分为 4组 :5 %葡萄糖对照组、脉络宁注射液组、DML I4和 8m L· kg- 1 组。应用 MF- 2 7型电磁流量计分别测定用药前和用药后不同时间脑血... 目的 :研究碟脉灵注射液 (DML I)对麻醉犬器官血流及血管阻力的影响。方法 :2 0只杂种犬随机分为 4组 :5 %葡萄糖对照组、脉络宁注射液组、DML I4和 8m L· kg- 1 组。应用 MF- 2 7型电磁流量计分别测定用药前和用药后不同时间脑血流量 (CBF)和脑血管阻力 (CVR) ,外周血流量 (PBF)和外周血管阻力 (PVR)及其血压 (SBP、DBP)和心率 (HR)等指标。结果 :DML I4和 8m L· kg- 1 于给药 1 80 m in内均能明显增加 CBF,并明显降低 CVR,其作用优于脉络宁注射液 ,DML I亦能增加 PBF,并降低 PVR,其作用不如脉络宁注射液。除给药后 6 0 min可使 HR明显减慢外 ,其余各时间点均无明显改变 ,但能明显降低 DBP,而对 SBP无明显影响。结论 :DML I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明显改善脑循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碟脉灵 脑缺血/药物疗法 血管阻力 血压 心率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电针对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凋亡及基因表达的调整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忠仁 崔龙 +1 位作者 沈梅红 项晓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5-107,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细胞凋亡形态学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电针对其抗氧应激保护作用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2004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实验室进行。纳入雄性健康10~12月龄清洁级SD大鼠47只,随机分...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细胞凋亡形态学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电针对其抗氧应激保护作用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2004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实验室进行。纳入雄性健康10~12月龄清洁级SD大鼠47只,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8只,电针Ⅰ组8只,电针Ⅱ组7只,药物组8只,针药组8只。采用LONGA氏血管线栓法改良,制成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损伤模型。①假手术组:仅作手术血管分离。②模型组:仅右脑动脉丝线栓塞60min。③电针Ⅰ组:造模后,分别电针“百会”、“大椎”穴位。④电针Ⅱ组:造模后,分别电针“百会”、“人中”穴位。⑤药物组:制模手术前30min,用褪黑素溶解于950mL/L乙醇,再以生理盐水配制,按3.2mg/kg腹腔注射。⑥针药组:处理同电针组及药物组。电针治疗中,使用30号0.5寸毫针,接上海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3Hz,强度2~4mA,时间30min;以针柄轻微颤动、大鼠不嘶叫为宜。全部模型经处理、再灌注24h后处死。各组模型脑纹状体片(包括尾状核、豆状核等)相同部位,连续切取厚5μm组织片5套,分别做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元尼氏体染色、形态学分析、Bax及Bcl-2基因蛋白、Tunnel细胞凋亡数等项目研究,并用各组均值分析、比较。结果:大鼠47只进入实验分析。①电针“百会”、“大椎”穴位30h后形态学观察,梗死灶明显缩小;各病变轻重形态表现较一致,水肿显著减低、纹状体缺血神经元损伤形态学改善显著。②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组,电针Ⅱ组,褪黑素组,电针Ⅰ+褪黑素组等治疗组大鼠脑纹状体缺血神经元阳性凋亡细胞数均显著性降低犤(7.93±1.97),(12.8±1.44),(9.46±1.69),(11.78±1.44),(15.94±1.81)个/0.5mm×0.5mm,P<0.001~0.01犦;电针Ⅰ组及褪黑素药物组作用相当,效果显著优于电针Ⅱ组及电针Ⅰ+褪黑素组(P<0.001~0.05)。③电针Ⅰ组、褪黑素药物组、电针Ⅰ+褪黑素组促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细胞数和Bax/Bcl-2基因蛋白表达细胞数之比显著低于模型组犤(5.63±2.77),(3.5±2.93),(2.25±1.58),(25.75±4.51)个/0.5mm×0.5mm;(0.26±2.35),(0.13±2.91),(0.08±4.13),(4.22±1.95)个/0.5mm×0.5mm;P<0.001~0.05犦;各组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组犤(21.75±6.05),(25.77±7.68),(27.04±11.58),(9.37±1.13)个/0.5mm×0.5mm;P<0.001犦。结论:电针对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损伤具有良好保护作用,并与强抗氧化药物-褪黑素效应相同,抗氧应激可能是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获效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方法 疾病模型.动物 脑缺血/针灸疗法 脑缺血/代谢 纹状体神经元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透明质酸酶联合C_2F_6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沈丽萍 王剑勇 黄智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35-339,共5页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酶联合 C2 F6玻璃体腔注药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 (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只兔 (30只眼 )随机分 A、B、C 3组 ,每组 5只 ,每兔一眼为实验眼 ,另一眼为对照眼。A、B两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 30 IU透明质酸酶 ,C...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酶联合 C2 F6玻璃体腔注药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 (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只兔 (30只眼 )随机分 A、B、C 3组 ,每组 5只 ,每兔一眼为实验眼 ,另一眼为对照眼。A、B两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 30 IU透明质酸酶 ,C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入 0 .1ml BSS溶液 ,注射后第 7d A组和 C组加注 C2 F60 .5 ml,对照眼均注射 0 .1ml BSS溶液。注射后前 10 d每天行临床裂隙灯、前置镜、检眼镜及 B超和暗适应视网膜电图 (ERG)检查 ,以后除每天常规临床检查外 ,每周复查 B超及 ERG,共观察 8周。处死后眼球标本送光镜和扫描、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A组 5只实验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B组 3只实验眼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C组实验眼和 3组对照眼均无玻璃体后脱离发生。 A、B、C组实验眼注药前后及与对照眼相比较 ,视网膜电图 a、b波振幅和潜伏期均无显著改变 (P>0 .0 5 )。光镜、电镜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组织有毒性改变。结论 :动物实验中临床观察结合 B超、扫描电镜有助于准确判断玻璃体后脱离与否。透明质酸酶联合 C2 F6玻璃体腔注药可诱导兔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盾葡糖胺酶 玻璃体脱离 疾病模型.动物:透明质酸酶 玻璃体后脱离 C2F6
下载PDF
应用己酮可可碱及聚烯酮碘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自强 唐自元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5期283-285,共3页
为观察己酮可可碱及聚烯酮碘预防术后肠粘连作用,作者采用80只SD鼠制成肠粘连模型并分成四组:即对照组,聚烯酮碘组,己酮可可碱组和两药合用组。每组含动物20只。结果显示各组粘连程度不同,从重到轻依次为对照组,聚烯酮碘组... 为观察己酮可可碱及聚烯酮碘预防术后肠粘连作用,作者采用80只SD鼠制成肠粘连模型并分成四组:即对照组,聚烯酮碘组,己酮可可碱组和两药合用组。每组含动物20只。结果显示各组粘连程度不同,从重到轻依次为对照组,聚烯酮碘组,己酮可可碱组和两药合用组。说明聚烯酮碘与己酮可可碱有预防术后肠粘连作用,两药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粘连 己酮可可碱 聚烯酮碘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
下载PDF
射麻止喘汤对哮喘大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建博 张玉芳 +2 位作者 周宇 黄桂南 郭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595-598,667,共5页
【目的】观察射麻止喘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增殖的影响。【方法】选用SPF级SD大鼠分为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哮喘组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并激发方法复制哮喘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取各组支气管平滑肌进行细胞培养,倒置... 【目的】观察射麻止喘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增殖的影响。【方法】选用SPF级SD大鼠分为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哮喘组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并激发方法复制哮喘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取各组支气管平滑肌进行细胞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并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给予大鼠灌胃高、中、低剂量的射麻止喘汤(剂量分别为64、32、6.4 g.kg-1.d-1)制备含药血清;取2~5代ASMC分别给予射麻止喘汤高、中、低剂量含药血清,蛋白激酶C(PKC)激活剂佛波醇-12-肉豆蔻酰-13-乙酸佛波酯(PMA,10 nmol/L),PKC抑制剂马来酰亚胺甲磺酸盐(Ro-31-8220,5μmol/L)干预;另设空白组(不给予任何药物血清干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ASMC增殖(D值)。【结果】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显示所培养的细胞为平滑肌细胞。正常大鼠PMA组ASMC的D值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5),Ro-31-8220组、射麻止喘汤各剂量组D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哮喘模型大鼠PMA组ASMC的D值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0.05),Ro-31-8220组、射麻止喘汤各剂量组D值均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但射麻止喘汤各剂量组与Ro-31-8220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射麻止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ASMC增殖,影响哮喘的气道重塑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麻止喘汤/药理学 支气管哮喘/中药疗法 平滑肌细肜病理学 细胞增殖 细胞培养 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
下载PDF
ConA诱发昆明小鼠T细胞依赖性肝脏损害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修礼 曲建慧 +3 位作者 秦一中 韩絮琳 权启镇 孙自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134-136,共3页
目的制作ConA引发昆明小鼠T细胞介导的肝损害方法参考Tiegsetal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经尾静脉将ConA2mL(10,20,40mg/Kg)注入昆明小鼠(n=6)体内.8h后测定血清ALT及肝组织MDA,并作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对照组(n=6)仅采... 目的制作ConA引发昆明小鼠T细胞介导的肝损害方法参考Tiegsetal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经尾静脉将ConA2mL(10,20,40mg/Kg)注入昆明小鼠(n=6)体内.8h后测定血清ALT及肝组织MDA,并作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对照组(n=6)仅采用溶剂PBS2mL另外,用环胞素A(CSA)130mg/kg预处理(-15h,-1h),并作同样检查,观察预防效果.结果成功地诱发了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肝脏损害,其肝脏损害为ConA剂量依赖性;肝组织病理示,门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点片状肝细胞坏死.以CSA预先抑制T细胞活化,则未见肝脏损害,肝组织病理也未发现淋巴细胞的浸润.结论ConA诱发的肝损害为无种属特异性的T细胞介导的肝损害,他为深入研究病毒性与自身免疫性肝损害的病理机制提供了又一方便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刀豆球蛋白A 肝/病理学 环孢菌素/药理学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PRP,BPBM联合GTR修复犬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詹暶 张志兴 闫福华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多孔牛骨无机材料(BPBM)和引导组织再生术(GTR)联合修复犬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探讨其是否能增强GTR的疗效。方法人工构建Beagle犬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三前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模型,随机采用GTR/PRP/BPBM(实验... 目的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多孔牛骨无机材料(BPBM)和引导组织再生术(GTR)联合修复犬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探讨其是否能增强GTR的疗效。方法人工构建Beagle犬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三前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模型,随机采用GTR/PRP/BPBM(实验组)或GTR(对照组)治疗,12周后经组织学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GTR组的新生牙骨质长度和新生牙槽骨面积分别为(57.7±7.8)%和(30.8±7.4)%,GTR/PRP/BPBM组为(76.3±10.1)%和(59.9±13.1)%,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PRP复合BPBM不能明显增强GTR对Ⅱ度根分叉病变的再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分叉病变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 血小板 血浆置换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脑缺血不同时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大鼠脑内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车玉琴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2期4516-4517,共2页
目的:观测脑缺血不同时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在脑内的表达,同时探讨IGF-1生物制剂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5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只,用药组和非用药组各25只。后两组分别再按缺... 目的:观测脑缺血不同时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在脑内的表达,同时探讨IGF-1生物制剂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5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只,用药组和非用药组各25只。后两组分别再按缺血时间分为1,3,5,7,10d组,每组5只大鼠。除正常对照组外,均建立脑缺血模型,造模后1h非用药组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用药组侧脑室内注射IGF-1,定时间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固定。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动态观测不同时期大脑皮质IGF-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脑缺血后第1,3,5,7天大脑皮质IGF-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非用药组分别为(13.6±0.41),(14.9±0.67),(15.6±0.89),(13.2±0.69)个,较正常对照组(12.2±0.56)个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3~3.23,P<0.05或0.01);用药组为(14.5±0.95),(16.3±0.79),(17.1±0.65),(14.2±0.45)个,较相应非用药组比较均有增高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90~3.06,P<0.05,0.01)。结论:脑缺血损伤后IGF-1表达有明显变化,同时提示了IGF-1可能在脑缺血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实验脾虚证胃肠粘膜细胞的增殖动力学研究
15
作者 姚永莉 宋于刚 张万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155-155,共1页
关键词 胃粘膜/病理学 肠粘膜/病理学 脾虚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鳖甲四黄丸元素含量及护肝机制分析
16
作者 王育强 高占其 安绍康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447-447,共1页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鳖甲四黄丸的元素含量及对实验性肝损伤动物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测药物的元素含量.SD大鼠120只分成四组,用造模剂四氯化碳制成肝损伤模型,并设对照组.采用复方鳖甲四黄丸(由麝香、鳖甲、大...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鳖甲四黄丸的元素含量及对实验性肝损伤动物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测药物的元素含量.SD大鼠120只分成四组,用造模剂四氯化碳制成肝损伤模型,并设对照组.采用复方鳖甲四黄丸(由麝香、鳖甲、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桅子、柴胡等17味中药组成)灌胃后8wk处死动物,作肝病理及测生化指标.结果元素分析显示该药锌、锰、硒、铝、钻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钾、钠、钙、镁等常量元素含量平衡还显示该方剂可明显降低急、慢性肝损伤动物的转氨酶,明显减轻肝脏纤维化等病理损伤,与四氯化碳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鳖甲四黄丸富含有益的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含量平衡.其对动物肝损伤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 肝炎.中毒性/治疗 疾病模型.动物 鳖甲 四黄丸/分析
下载PDF
中药复方茵陈注射液对中毒性肝损伤大鼠的退黄和降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德永 雷波 +4 位作者 李惠敏 张苏刚 魏振满 蔡光明 张嘉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483-483,共1页
目的观察由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泻火作用的茵陈、栀子、黄连、黄柏、黄苓、大黄六味中药组成的复方茵陈注射液,对中毒性肝损伤大鼠的退黄和降酶效果.方法用α-萘异硫氰酸酯灌胃,造成大鼠中毒性肝损伤模型后,以三个不同治疗剂量... 目的观察由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泻火作用的茵陈、栀子、黄连、黄柏、黄苓、大黄六味中药组成的复方茵陈注射液,对中毒性肝损伤大鼠的退黄和降酶效果.方法用α-萘异硫氰酸酯灌胃,造成大鼠中毒性肝损伤模型后,以三个不同治疗剂量的复方茵陈注射液给予大景皮下注射,检测治疗24,48,72h后大鼠的STBIL及SALT值.结果每日给子皮下注射复方茵陈注射液5,10,15mL/kg·wk,其三个不同治疗剂量组的大鼠STBIL和SALT平均值均低于同一时间的模型组(t值2.17,2.20,2.21及2.24,2.26,2.41,P均<0.05)其中以15mL/kg·d及治疗时间为72h的治疗组效果最好.结论经大鼠中毒性肝损伤动物试验证明,中药复方茵陈注射液具有退黄利胆,降酶消炎作用,可用于黄应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以用该药的治疗剂量大,时间长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中毒性/治疗 复方茵陈注射液 疾病模型.动物
下载PDF
Inhibitory effect of sulindac against chemically induced primary colonic tumours by N methyl N nitrosourea in mice
18
作者 王强 范列英 +1 位作者 何金 王元和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1+19-20,19-20,共3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hemopreventive effect of sulindac, one of the nonst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on the growth of N methyl N nitrosourea (MNU) induced mouse colonic tumors.
关键词 Colonic neoplasms Sulindac MethylnitrosoureaAdenocarcinoma Disease models animal Anti inflammatory agents non steroidal
下载PDF
Basal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domesticated tree shrews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 被引量:6
19
作者 Jing WANG Xin-Li XU +8 位作者 Ze-Yang DING Rong-Rong MAO Qi-Xin ZHOU Long-Bao LV Li-Ping WANG Shuang WANG Chen ZHANG Lin XU Yue-Xiong YANG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J0035-J0040,共6页
Establishing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of human diseases is an efficient way to narrow the large gap between basic studies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Multifold advantages such as simplicity of breeding, low cost of fe... Establishing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of human diseases is an efficient way to narrow the large gap between basic studies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Multifold advantages such as simplicity of breeding, low cost of feeding and facility of operating make the tree shrew an ideal non-human primate model proxy. Additional features like vulnerability to stress and spontaneous diabetic characteristic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tree shrew could be a potential new 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s. However, basal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tree shrew,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o human disease, have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reported. Accordingly, we established important basal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domesticated tree shrews including several factors: (1) body weight, (2) core body temperature and rhythm, (3) diet metabolism, (4) locomotor rhythm, (5) electroencephalogram, (6) glycometabolism and (7) serum and urinary hormone level and urinary cortisol rhythm. We compared th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domesticated tree shrew with that of rats and macaques. Results showed that (a) the core body temperature of the tree shrew was 39.59±0.05 °C,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ats and macaques; (b) Compared with wild tree shrews, with two activity peaks, domesticated tree shrews had only one activity peak from 17:30 to 19:30; (c) Compared with rats, tree shrews had poor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bility; and (d) Urinary cortisol rhythm indicated there were two peaks at 8:00 and 17:00 in domesticated tree shrews, which matched activity peaks in wild tree shrews. These results provided basal physiological indexes for domesticated tree shrews and lai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diabetes and stress-related disease models established on tree shre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esticated tree shrew Basal physiological indexes Rhytlun Glycometabolism Stress-related hormone
下载PDF
Experimental replacement of thoracic esophageal segment with a biomaterial artificial esophagus in dogs 被引量:1
20
作者 Zhang Lanjun Rong Tiehua +5 位作者 Su Xiaodong Wu Qiuliang Xu Guoliang Lin Peng Long Hao FU Jianhua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Objective:To implant 80 mm-long artificial esophagi constructed of biomaterial in dogs, observe the perioperative survival rates an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study the mechanisms of postopera... Objective:To implant 80 mm-long artificial esophagi constructed of biomaterial in dogs, observe the perioperative survival rates an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study the mechanisms of postoperative healing. Methods: Specimens of the implanted esophagus, the "neo-esophagi", were taken for histopathologic study 1, 3, 6, 12, 2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nastomotic leakage after the artificial esophagus implantation was 3.33%. The perioperative survival rate was 96.67%.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stenosis in the "neo-esophagi" was 81.48%; the stenoses were treated by expanding with esophagoscopy and implanting a stent. Epithelization of the mucosa in the "neo-esophagi" was completed in 3 to 6 months after surgery Structures such as submucosal muscle layers, mucous glands, nerve fibers, capillaries, etc. were regenerated after 12 months, and then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brous connective tissue layer was completed. Conclusion: Implanting a biomaterial artificial esophagus accomplishes safe reconstruction of defects in the esophagus. Advanced cellular structure of "neo-esophagus" can be regenerated after 1 year. Postoperative stenosis, which is related to hyperplasia and retraction of scar tissue, is still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which limiting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rtificial esophag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esophagus Gross-giant specimens Postoperative stenosis Anastomotic leakage HISTOPATHOLOG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