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时期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特点及用药取穴规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潘炜炳 白兴华 +3 位作者 周娟 唐秋双 兰芯 张雪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144-150,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明清时期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医案,总结该病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包括病名的分布、症状的特点、治疗上的用药和取穴规律,以期对当今临床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方法查阅明清时期相关医案和著作,整理其... 目的通过研究明清时期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医案,总结该病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包括病名的分布、症状的特点、治疗上的用药和取穴规律,以期对当今临床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方法查阅明清时期相关医案和著作,整理其中包含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例,建立数据库,对病名、症状、用药和取穴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讨论。结果共纳入医案277例,包含中医(中药)医案267例,针灸医案2例,针(灸)药并用2例,无方或无需治疗或非药能济6例(仅用于症状和病名分析);病名105种,总频数233种;症状385个,总频数1035个;使用中药343味,总频数2576味;温性药物使用最多,占比30.63%;入脾经药物最多,占比52.62%;取穴7个,涉及经脉4条,特定穴4种,募穴使用较多。结论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病名多样,症状广泛,证型以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为主,用药以补益类药物和温平性药物居多,基本处方为六君子汤,核心药对为茯苓-半夏,药物归经主要为脾、肺、胃三经。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躯干部腧穴为主,任脉使用较多,治疗上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但总体上针灸疗法不受重视,未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胃食管反流病 病名分布 症状特点 用药规律 取穴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