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在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的分布特点 被引量:26
1
作者 赵丽红 王天芳 +12 位作者 薛晓琳 吴秀艳 李宁 李永纲 李昕 陈盛铎 孙凤霞 李秀惠 毛德文 刘燕玲 张厂 刘汶 张秋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0-265,共6页
目的 基于病证结合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与组合情况,以初步了解其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肝... 目的 基于病证结合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与组合情况,以初步了解其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结合现行多个诊疗共识以及前期文献回顾,并经过2轮专家论证,最后制订《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依此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及频数、频率等描述性分析的方法。结果 801例患者有7种病性类证候要素,其中气虚517例,血瘀503例,水停462例,阴虚448例,气滞438例,阳虚428例,湿热257例,且气虚、血瘀、水停、阳虚在失代偿期的分布频率高于代偿期(P〈0.05)。314例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血瘀最为常见(36.36%),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气滞(20.00%)、气虚+阴虚+血瘀(11.32%)、气虚+阳虚+阴虚+气滞(16.13%)、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45.1%)最为常见;487例失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水停最为常见(90.91%),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水停(57.45%)、气虚+血瘀+水停(26.44%)、气虚+阳虚+血瘀+水停(23.40%)、气虚+阳虚+气滞+血瘀+水停(25.00%)最为常见。属于6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的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60.00%的患者未合并水停;失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59.81%的患者未合并湿热。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在代偿期以单一与2~5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血瘀、气滞;失代偿期则以3~7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水停。2期均有气虚、血瘀等基本病机,也有各期病机侧重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肝硬化 病性类证候要素 分布
原文传递
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与常见脉象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丽红 王天芳 +12 位作者 薛晓琳 吴秀艳 李宁 李永纲 李昕 陈盛铎 孙凤霞 李秀惠 毛德文 刘燕玲 张厂 刘汶 张秋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3-698,共6页
目的基于病证结合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与常见脉象的相关性,为丰富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以及探讨其形成机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肝炎... 目的基于病证结合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与常见脉象的相关性,为丰富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以及探讨其形成机理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包括深浅、至数、宽细、长短、硬度、流利度等)信息,制订《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依此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统计学方法采用频数、频率等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与简单相关分析的方法。结果 801例患者中,选取出现频率大于20%的作为常见脉象,其中弦脉602例(75.2%),细脉279例(34.8%),沉脉232例(29.0%),滑脉185例(23.1%)。弦脉与血瘀、气滞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141、0.166(P<0.05);滑脉与阴虚、湿热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093、0.131(P<0.05);沉脉与气虚、阳虚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099、0.111(P<0.05);细脉与阴虚、气虚、阳虚、水停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089、0.109、0.105、0.075(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与常见脉象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肝硬化 脉象 病性类证候要素
原文传递
基于临床文献中中医证候红外热图特征的研究
3
作者 王煜杰 张一勉 +1 位作者 王天芳 李宁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8期1531-1535,共5页
目的分析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的临床报道数据,挖掘证候与其红外热图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 目的分析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的临床报道数据,挖掘证候与其红外热图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2月18日期间所有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并涉及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型文献,使用Excel和SPSS统计学软件对文献信息进行整理与统计,以病性类证候要素为切入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1篇文献,摘录证候与其红外热图数据137条。寒湿、阳虚、气虚、血瘀在红外热图中大多表现为温度低,气滞、阴虚、痰湿大多表现为温度高。将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以寒、热、虚、实进行归纳、分类后,寒证、虚证的热图温度多偏低,热证、实证的热图温度多偏高。结论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但目前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结论,在未来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推进临床研究,促进中医证候客观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图 病性类证候要素 数据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