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发现的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的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程安春 汪铭书 +10 位作者 陈孝跃 周毅 刘菲 宋涌 郭宇飞 韩晓英 袁桂萍 徐超 廖永洪 方鹏飞 刘兆宇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21,F002-F003,共9页
对 1998年以来在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和云南省等养鸭省份发生的一种以鸭头肿胀、眼结膜充血出血、全身皮肤广泛性出血、肝肿胀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斑点、体温 4 3℃以上、排草绿色稀粪等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 对 1998年以来在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和云南省等养鸭省份发生的一种以鸭头肿胀、眼结膜充血出血、全身皮肤广泛性出血、肝肿胀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斑点、体温 4 3℃以上、排草绿色稀粪等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防治试验 ,确诊为一种新病 ,暂时将其命名为“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Duckviralswollenheadhaemorrhagicdisease)”。用鸭胚原代成纤维细胞自不同地区病死鸭分离到 12株抗原性一致的病毒 ,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 ,直径约 80nm ,无囊膜 ,核酸为RNA ,不凝集鸡、鸭、鹅、鸽、黄牛、水牛及猪的红细胞 ,在 pH 4 .0~ 8.0稳定 ,对氯仿有抵抗力 ,与鸭瘟病毒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无抗原相关性 ,琼脂扩散试验证实与番鸭细小病毒、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禽病毒性关节炎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无抗原相关性。分离毒经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滴鼻途径感染鸭均能成功复制出与临床病例一致的症状和病变 ,而不能感染SPF鸡(鸡胚 )和鹅。制备的超免疫血清和康复鸭血清具有良好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 ,利用病死鸭内脏制备的组织灭活疫苗和分离毒制备的油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预防效果。根据分离病毒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流行 理变化 人工感染试验 诊断
下载PDF
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被引量:3
2
作者 程安春 汪铭书 +2 位作者 陈孝跃 周毅 刘菲 《畜禽业》 2004年第4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流行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人工感染鸭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传峰 程安春 +4 位作者 汪铭书 沈婵娟 张舍郁 周毅 陈孝跃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4-770,共7页
72只28日龄樱桃谷鸭肌注感染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于不同阶段解剖感染鸭和发病死亡鸭,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器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光镜:感染前期(2-72 h)各组织充血、出血,并伴有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 72只28日龄樱桃谷鸭肌注感染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于不同阶段解剖感染鸭和发病死亡鸭,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器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光镜:感染前期(2-72 h)各组织充血、出血,并伴有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后期(119-170 h)免疫器官(脾脏、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消化器官(肝、胰)、肾、大脑组织细胞坏死或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消化道(食管、腺胃和各段肠管)和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完全坏死脱落,固有膜严重充血、出血;心脏肌纤维间弥漫性出血,肺脏和胸肌组织小血管充血。②电镜:主要表现为细胞核空化,胞质内各种细胞器肿胀、扩张,甚至溶解、消失,有的形成含有较多病毒粒子的"封入体"。研究表明法氏囊、胸腺、脾脏、肝脏、消化道和气管为DSHD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肝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胆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为DSHDV侵害的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人工感染 组织学
下载PDF
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培养特性与形态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舍郁 程安春 汪铭书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11,共3页
试验对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在鸭胚上的培养特性、毒力、病毒的纯化及其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不能感染鸡胚,能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在鸭胚上的半数致死量为1×10^(-7.24)/0.2mL;氯化铯超速离心纯化的病毒效果优于蔗糖... 试验对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在鸭胚上的培养特性、毒力、病毒的纯化及其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不能感染鸡胚,能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在鸭胚上的半数致死量为1×10^(-7.24)/0.2mL;氯化铯超速离心纯化的病毒效果优于蔗糖离心法,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nm,无囊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培养特性 毒提纯 毒形态
下载PDF
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的诊治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毅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年第4期105-105,共1页
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多发于秋冬季节,病鸭和带毒鸭为主要传染源,疾病危害大。1流行病学本病多发于秋冬季节,春季也有发生,夏季发生较少,冬季为发病高峰;最早3日龄小鸭可发病,500日龄... 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多发于秋冬季节,病鸭和带毒鸭为主要传染源,疾病危害大。1流行病学本病多发于秋冬季节,春季也有发生,夏季发生较少,冬季为发病高峰;最早3日龄小鸭可发病,500日龄的成鸭仍然有发病。病鸭和带毒鸭为主要传染源,主要经接触传播,不同品种、日龄、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发病。本病病程一般为4~6d,初次发病呈急性暴发,鸭群中突然出现少数病鸭,2~3d后出现大量病鸭和死亡鸭,4~5d死亡达到高峰,发病率达80%,死亡率可达100%;再次发病或反复发病鸭,发病率为50%~100%,死亡率为4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诊治 败血性传染 秋冬季节 呼肠孤 死亡率
下载PDF
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的流行、诊断和防治
6
作者 苏海明 杨强强 《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6期70-70,共1页
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多发于秋冬季节,病鸭和带毒鸭为主要传染源,疾病危害大。该病以鸭头肿胀、眼结膜充血出血、全身皮肤广泛性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点、体温高、排出草... 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多发于秋冬季节,病鸭和带毒鸭为主要传染源,疾病危害大。该病以鸭头肿胀、眼结膜充血出血、全身皮肤广泛性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点、体温高、排出草绿色稀粪等为重要临床特征。现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对该病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流行 诊断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的防治
7
作者 戴届全 《湖南农业》 2008年第12期19-19,共1页
近年来,在四川等省市出现了一种以鸭头部肿胀、流泪、眼结膜充血出血、体温升高、排草绿色稀粪等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的新鸭病。这种鸭病是由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引起的鸭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养鸭生产的一种新的鸭... 近年来,在四川等省市出现了一种以鸭头部肿胀、流泪、眼结膜充血出血、体温升高、排草绿色稀粪等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的新鸭病。这种鸭病是由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引起的鸭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养鸭生产的一种新的鸭传染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败血性传染 防治 出血 绿色稀粪 眼结膜 温升高
下载PDF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石蜡切片中鸭肿头出血症病毒及抗原定位方法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6
8
作者 张舍郁 程安春 +2 位作者 汪铭书 沈婵娟 李传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68-874,共7页
【目的】建立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石蜡切片中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的方法,为DSHD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DSHDV在感染鸭组织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和动态研究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方法】用差速离心纯化DSHDV,将纯化DSHDV免疫家兔制备兔... 【目的】建立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石蜡切片中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的方法,为DSHD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DSHDV在感染鸭组织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和动态研究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方法】用差速离心纯化DSHDV,将纯化DSHDV免疫家兔制备兔抗DSHDV高免血清,并以DEAE-SephadexA-50柱层析纯化出兔抗DSHDVIgG,建立IFA检测石蜡切片中DSHDV的方法;利用建立的IFA对28日龄鸭人工感染DSHDV死亡鸭不同组织器官以及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应用PAGE电泳分析DSHDV基因组特性。【结果】IFA最佳条件为:切片在0.01mol·L-1柠檬酸(pH6.0)缓冲液微波修复20min后,以10%马血清37℃下封闭30min,然后加入1﹕50的一抗4℃孵育过夜,最后加入1﹕100FITC标记的含0.01%伊文斯蓝的二抗37℃孵育30min。IFA检测DSHDV感染死亡鸭肝脏石蜡切片为阳性,而检测鸭瘟、禽流感病毒(H5N1)、鸭病毒性肝炎、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死亡鸭肝脏石蜡切片为阴性。IFA检测28日龄人工感染DSHDV死亡鸭的不同组织器官,心、肝、脾、胰、肺、肾、法氏囊、食管、气管、胸肌、胸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为阳性;哈德氏腺、脑、皮肤、腺胃为阴性。阳性组织中病毒抗原主要分布在细胞浆。经甲醛固定保持1~6年的临床死亡鸭的病毒分离阳性肝脏,IFA检测结果也呈阳性。DSHDV具有呼肠孤病毒特征,有10条分节段核酸,呈"334"分布。【结论】建立的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DSHDV抗原的IFA具有直观、特异性强的优点,应用于DSHDV在感染鸭组织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具有良好效果,可用于DSHD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病原在鸭组织细胞中分布研究。DSHDV抗原存在感染细胞浆,肠道、肾脏、法氏囊和胸腺是DSHDV侵害的主要靶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免疫荧光 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检测 抗原定位
下载PDF
鸭肿头出血症病毒强毒的致病性及感染组织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舍郁 朱德康 +4 位作者 程安春 汪铭书 沈婵娟 李传峰 张娜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17-1023,共7页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尿囊腔和卵黄囊2种途径均能使病毒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7.24/0.2mL和10^-6.4/0.2mL。病毒感染鸭胚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肝和尿囊膜中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nm,无囊膜;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可形成特征性包涵体;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尿囊膜与肝,细胞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消失。病毒经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均能使28日龄鸭感染发病,致死率分别为86%、89%和97%。研究表明,DSHDV能很好地在鸭胚上生长并致鸭胚各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不同感染途径均能使雏鸭感染发病且致病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人工感染 鸭胚 雏鸭 超微理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