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嗅裂的CT影像学表现
1
作者 廖娟 刘剑锋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49-153,135,共6页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嗅裂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嗅裂混浊程度CT比值评分法对此类患者嗅觉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嗅觉味觉障碍诊疗中心2023年1~7月期间接诊的新冠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30...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嗅裂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嗅裂混浊程度CT比值评分法对此类患者嗅觉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嗅觉味觉障碍诊疗中心2023年1~7月期间接诊的新冠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30例,行嗅觉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T&T嗅觉计嗅觉觉察阈和识别阈测试评分;再行鼻窦CT薄层扫描,精确测量嗅裂长度、宽度和高度,测定嗅裂长度、宽度和高度最大值与嗅裂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比值,采用新的评分法评估嗅裂混浊程度;然后,将嗅裂CT评分值与嗅觉功能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鼻窦CT结果显示,9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嗅裂混浊。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嗅觉VAS评分与T&T嗅觉察觉阈值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嗅裂宽度与嗅觉VAS评分显示正相关(r=0.370,P=0.044);T&T嗅觉察觉阈值与嗅裂混浊程度CT比值评分法中,嗅裂混浊长度分值、宽度分值、总分值均存在正相关(r=0.398、0.376、0.377,P=0.029、0.041、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果提示,嗅裂炎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的重要原因。嗅裂混浊程度CT比值评分法可作为新冠病毒感染后长期嗅觉障碍患者嗅觉功能的影像学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嗅觉障碍 嗅裂混浊度 嗅觉功能 影像学评估
下载PDF
鼻内针刺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Toll样受体3表达水平和炎症免疫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丁晓明 郑丽红 柏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鼻内针刺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dysfunction,PVOD)的临床疗效及对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3,TLR3)表达水平和炎症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 目的探讨鼻内针刺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dysfunction,PVOD)的临床疗效及对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3,TLR3)表达水平和炎症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6例PVOD患者,采用随机数值表法分为对照组、鼻内针刺组各58例,分别予鼻用激素、鼻内窥镜下鼻内针刺治疗,连续治疗2周,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情况;于治疗前后,进行Sniffin’Sticks主观嗅觉心理测试、嗅觉功能客观测试,检测外周血TLR3 mRN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结果治疗后,鼻内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1.38%(53/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9%(45/58)。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niffin’Sticks测试结果均明显好转(P<0.05);且鼻内针刺组治疗后Sniffin’Sticks测试结果整体优于对照组(P<0.05)。鼻内针刺组治疗后的P2波潜伏期显著短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2波振幅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鼻内针刺组治疗后的外周血TLR3 mRNA及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鼻内针刺治疗PVOD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嗅觉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LR3表达水平,减轻炎症免疫反应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 鼻内针刺 临床疗效 TOLL样受体3 炎症免疫反应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嗅觉障碍的流行现状、机制和康复 被引量:1
3
作者 邢晨 马敬钞 +4 位作者 允寒琦 刘青菁 常潇月 王宴庆 周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5-1260,共16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下简称“新冠”,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全球流行传染病。鉴于嗅觉障碍是其主要神经症状,明确相...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下简称“新冠”,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全球流行传染病。鉴于嗅觉障碍是其主要神经症状,明确相关流行现状、机制和康复对促进公共健康非常重要。文献报道的新冠相关嗅觉障碍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与评估工具、人群以及变异毒株3个因素有关。其中,不同毒株之间嗅觉障碍发生率的差异可能源于刺突糖蛋白和侵入方式的变异。在外周嗅觉系统,SARS-CoV-2主要引发嗅裂炎症、支持细胞死亡和宿主免疫反应,而关于SARS-CoV-2入侵中枢的途径和机制仍存争议。部分“长新冠”患者存在持续的嗅觉障碍,SARS-CoV-2诱发慢性炎症反应和对嗅上皮再生的破坏是其潜在的病理基础。根据嗅觉媒介假说,SARS-CoV-2可能借由嗅觉系统影响中枢功能并最终诱发神经退行性变。嗅觉训练、药物等方法可帮助新冠相关嗅觉障碍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嗅觉障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毒株差异 长新冠 嗅觉训练
下载PDF
升阳除湿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治疗的启示
4
作者 张芷唯 郭海峰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12期193-197,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常出现嗅觉障碍,且部分患者在鼻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后,仍长期遗留嗅觉障碍的症状。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嗅上皮细胞的功能障碍。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病机为湿毒阻滞气机,伤及...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常出现嗅觉障碍,且部分患者在鼻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后,仍长期遗留嗅觉障碍的症状。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嗅上皮细胞的功能障碍。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病机为湿毒阻滞气机,伤及肺、脾胃及三焦,以致鼻窍壅塞不通、失于荣养。治疗上以李东垣所创升阳除湿、培土生金法为基础,注重恢复中焦枢纽之职,根据不同证候,可分别以温肺汤、丽泽通气汤、温卫汤、麻黄白术汤、草豆蔻丸、神圣复气汤及温卫补血汤等方剂加减用之,以使脾胃健,肺气充,鼻窍通,香臭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障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升阳除湿 培土生金 李东垣
下载PDF
天突穴与迎香穴水针疗法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临床增效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媚 王慈 +4 位作者 丁毅 王丽华 胡蓉 张珺珺 郭裕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66-271,共6页
目的探讨比较天突穴与迎香穴水针疗法对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30例)、迎香穴组(30例)和天突穴组(30例)。西药组采用口服及鼻用激素联合其它口服药物治疗;迎香穴组在西药... 目的探讨比较天突穴与迎香穴水针疗法对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30例)、迎香穴组(30例)和天突穴组(30例)。西药组采用口服及鼻用激素联合其它口服药物治疗;迎香穴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用双侧迎香穴穴位注射治疗;天突穴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用天突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每周2次,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嗅觉功能检测评估。结果①西药组有效率最低为23.3%,迎香穴组有效率最高为60.0%,天突穴组有效率为50.0%。②迎香穴组与西药组、天突穴组与西药组之间有效率比较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而迎香穴组与天突穴组之间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③疗效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嗅功能状态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治疗方式相关(P<0.01)。结论天突穴水针疗法对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治疗具有明确临床增效作用,可以运用于不能耐受迎香穴治疗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突穴 穴位注射 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 增效作用
下载PDF
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6
6
作者 胡原 施磊 +1 位作者 张守杰 项琼瑶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8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研究和分析中医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 PVO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01期间门诊治疗的8例PVOD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不再应用西药,8例口服"宣肺通窍汤"加减... 目的研究和分析中医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 PVO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01期间门诊治疗的8例PVOD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不再应用西药,8例口服"宣肺通窍汤"加减及熏鼻外治,2例另加针刺治疗。记录患者从开始中医治疗到出现嗅觉改善或嗅觉恢复的时间,并由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行嗅觉功能主观测试VAS评分。结果本次研究的8例PVOD患者均为上呼吸道感染以后出现的双侧嗅觉障碍,5例嗅觉丧失,2例嗅觉减退,1例嗅觉、味觉均丧失;男性1例,女性7例;年龄24~59岁,中位年龄39.5岁;病程1月~6月,平均病程3.13月;疗程4~16周,平均7.0周;8例中治愈7例,改善1例。结论本研究提示中医的综合治疗对于PVOD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 中医 疗效
下载PDF
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庞智慧 余洪猛 戴琪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6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疗效。方法 90例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针刺组、穴位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予以双侧迎香穴、上迎香穴和鼻丘针刺,利多卡因迎香穴注射以及单纯临床观察,均持续随访3月... 目的观察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疗效。方法 90例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针刺组、穴位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予以双侧迎香穴、上迎香穴和鼻丘针刺,利多卡因迎香穴注射以及单纯临床观察,均持续随访3月。治疗前后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标准微胶囊嗅觉检查及嗅觉功能评价分级法评价嗅觉功能。嗅觉功能分级提高1个等级及以上、微胶囊嗅觉检查评分提高4分及以上为有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44.0%,穴位注射组为46.7%,空白对照组为13.3%,针刺组与穴位注射组疗效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亦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无关,但与嗅觉障碍程度相关,嗅觉减退者疗效优于嗅觉丧失者。结论针刺及穴位注射均能改善PVOD患者的嗅觉功能,治疗效果优劣与嗅觉障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 针刺治疗 穴位注射 疗效
下载PDF
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马晓军 封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31期3492-3495,共4页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治疗的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嗅觉训练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治疗的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嗅觉训练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2组均治疗30 d。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嗅觉损失程度、嗅觉障碍量表[生活质量部分(QOD-QOL)、嗅觉性质障碍部分(QOD-P)、视觉模拟部分(QOD-VAS)]评分及鼻黏膜组织中纤维生长因子-2(FGF2)、胰岛素生长因子-1R(IGF-1R)以及Ki-67阳性表达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42/45)和82.2%(37/4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嗅觉损失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P均<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QOD-QOL、QOD-P以及QOD-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FGF2、IGF-1R、Ki-67阳性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可明显改善嗅觉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穴位注射 病毒感染 嗅觉障碍
下载PDF
从湿毒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馥语 吴振起 +5 位作者 刘光华 张天宇 杨雯惠 张文涵 王慧婧 李晓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23,共4页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感染后常出现嗅觉障碍,是感染者早期临床表现之一,现已作为检测感染的首发症状,属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VOD)。从患病率、性别、地域、康复率、不同变异体等方面探讨SARS-CoV-2引起的...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感染后常出现嗅觉障碍,是感染者早期临床表现之一,现已作为检测感染的首发症状,属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VOD)。从患病率、性别、地域、康复率、不同变异体等方面探讨SARS-CoV-2引起的PVOD发病特征,其发病机制主要为SARS-CoV-2直接损伤嗅上皮或鼻腔黏膜肿胀导致的传导性嗅觉障碍。中医认为SARS-CoV-2感染属“湿毒疫”范畴,SARS-CoV-2感染所致PVOD多因湿毒外袭,鼻窍不利;湿毒窜行,袭扰三焦;湿毒伤络,浊邪害清所致。治疗上外用芳香开窍避秽;内服化湿解毒,行气通窍为治则。从湿毒探讨SARS-CoV-2感染所致PVOD,旨在为患者提供中医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ovd) SARS-CoV-2 湿毒 芳香避秽 化湿解毒
下载PDF
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和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樊冰倩 游芳佳 +3 位作者 刘梦帆 廖娟 王艺贝 刘剑锋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2年第6期341-345,共5页
目的观察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PVOD)患者和慢性鼻窦炎(CRS)伴嗅觉障碍患者的情绪障碍状况,比较这两种疾病导致的嗅觉障碍引起的患者情绪障碍是否有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自2020年11月~2021年8月在中... 目的观察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PVOD)患者和慢性鼻窦炎(CRS)伴嗅觉障碍患者的情绪障碍状况,比较这两种疾病导致的嗅觉障碍引起的患者情绪障碍是否有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自2020年11月~2021年8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对门诊的PVOD患者(n=20)和住院的CRS伴嗅觉障碍患者(n=43)进行研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发病方式等人口学和临床资料,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sino-nasal outcome test-22,SNOT-22)、T&T嗅觉功能测试、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分别评估患者的鼻部症状、嗅觉功能、焦虑和抑郁状态。结果PVOD患者的平均SNOT-22评分、嗅觉察觉阈及嗅觉识别阈分值均低于CRS伴嗅觉障碍患者(17.64±6.42 vs 30.42±12.08、1.58±3.42 vs 3.40±3.52和3.58±3.07 vs 2.16±3.51)(P均<0.05),但PVOD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百分比、SAS评分和SDS评分均高于CRS伴嗅觉障碍患者(45%vs 14%、49.83±6.59 vs 43.97±4.50、52.21±7.83 vs 46.40±9.50)(P均<0.05)。PVOD和CRS伴嗅觉障碍患者出现轻度焦虑的百分比分别为45.0%和11.63%,轻度抑郁分别为20%和11.63%,中度抑郁百分比分别为20%和2.33%,焦虑且抑郁分别为30%和2.33%。PVOD患者中多数患者病程<3个月(75%)、多为突然发病(85%)、鼻腔通气情况多为良好(85%),而CRS伴嗅觉障碍患者中多数患者病程>24个月(65.1%)、发病方式多为缓慢发病(76.7%)、鼻腔通气情况多数为差(69.8%);PVOD患者SNOT-22评分与SD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SA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CRS伴嗅觉障碍患者SNOT-22评分与SAS、SD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两种疾病与T&T评分、性别、发病方式及鼻部通气情况均无显著相关性。将PVOD和CRS伴嗅觉障碍患者(n=63)汇集在一起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嗅觉障碍病程与SAS和SD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SNOT-22评分与SAS和SD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年龄与SA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SDS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相较于CRS伴嗅觉障碍患者,PVOD患者SAS、SDS评分以及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百分比更高,病程、年龄和SNOT-22评分可能会影响嗅觉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嗅觉障碍 焦虑 抑郁 病毒感染
下载PDF
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探讨针药联合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疗效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丁晓明 郑丽红 +1 位作者 孔菲 柏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针药联合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临床效果及其潜在调控机制。方法将104例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鼻用激素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鼻内镜下针刺双侧... 目的探讨针药联合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临床效果及其潜在调控机制。方法将104例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鼻用激素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鼻内镜下针刺双侧内迎香穴和鼻丘穴。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行Sniffin Sticks嗅棒测试和T&T嗅觉计测试;采用副鼻窦CT扫描评估嗅裂通气情况;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细胞和CD4^(+)CD25^(high)T细胞百分率。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和治疗前TD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差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4周后和治疗前T&T测试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差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率和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静脉血MyD88、TLR4和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4周后静脉血MyD88、TLR4和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静脉血CD4^(+)CD25^(+)T细胞百分率和CD4^(+)CD25^(high)T细胞百分率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均高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静脉血CD4^(+)CD25^(+)T细胞百分率和CD4^(+)CD25^(high)T细胞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高于对照组。结论针药联合可恢复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的嗅觉功能并减轻炎症,且疗效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其机制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障碍 病毒感染 TLR4/MyD88/NF-κB通路 针药联合 炎症
下载PDF
孙远征教授针灸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经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凯庆 丁园 +1 位作者 夏雪 孙远征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103-1106,共4页
[目的]总结孙远征教授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分析孙师对本病的辨治思路,明病位、定病经,辨证选穴遣针,以及孙师治疗本病的独到之处,并通过病案加以验证。... [目的]总结孙远征教授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分析孙师对本病的辨治思路,明病位、定病经,辨证选穴遣针,以及孙师治疗本病的独到之处,并通过病案加以验证。[结果]孙师认为,本病病机为正气内伐而虚邪贼风趁势侵袭,卫表被郁,肺失宣降,壅塞清道,经脉不畅,鼻失香臭,终发此病。病毒感染后,临床感冒症状虽已缓解,但人体正气虚弱,加之病毒易侵袭嗅上皮或嗅神经,致使神经传导减弱、中断或消失。治疗以疏通经络气机、明确病变脏腑为法,采取“头针总调,局部疏通,远端配合”的整体治法,注重保健要穴的重要性。文中所附为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病案,运用整体治法,辨为失嗅,治以补益肺气、通鼻化痰,临床疗效显著,用针少而精,随访半年未复发。[结论]孙师运用“头针总调,局部疏通,远端配合”的整体治法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体现了针刺治疗本病的优势所在,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嗅觉障碍 整体治法 病因病机 针灸 名医经验 孙远征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红奇 李梅 顾丽群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8年第10期69-71,共3页
目的观察采取针刺+嗅觉训练+药物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VO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随访成功的62例PVO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运用嗅觉训练+药物治疗,实验组运用针... 目的观察采取针刺+嗅觉训练+药物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VO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随访成功的62例PVO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运用嗅觉训练+药物治疗,实验组运用针刺+嗅觉训练+药物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行T&T嗅觉测试,并对治疗前后嗅觉功能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P<0.05)和3个月(P<0.0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41.38%,实验组有效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嗅觉减退与嗅觉丧失的治疗有效率为31.03%和10.35%(P<0.05),实验组为42.42%和24.24%(P<0.05)。结论针刺+嗅觉训练+药物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PVOD有相对较好的疗效;治疗时间的延长有助于嗅觉功能的恢复;嗅觉减退的治疗效果好于嗅觉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 针刺治疗 嗅觉训练 药物治疗 疗效
下载PDF
针刺及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钦源 肖红英 《药品评价》 CAS 2019年第11期38-39,51,共3页
目的:探究针刺及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来我院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法分针刺及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和QOL生活质量... 目的:探究针刺及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来我院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法分针刺及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和QOL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3.3%,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各项均高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及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嗅觉功能,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做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利多卡因穴位注射 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嗅觉障碍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张若祺 李伊凡 +2 位作者 王艺贝 赵建辉 刘剑锋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8-1044,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引起,临床症状多样,合并嗅觉功能障碍的病例也被越来越多地报道。本文回顾了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COVID-19相关嗅觉障碍的发病情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引起,临床症状多样,合并嗅觉功能障碍的病例也被越来越多地报道。本文回顾了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COVID-19相关嗅觉障碍的发病情况、潜在机制、治疗措施和预后,以期对COVID-19相关嗅觉障碍提供研究现状全景,并提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感染 嗅觉障碍 临床症状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治疗措施 潜在机制
原文传递
含糠酸莫米松的明胶海绵嗅裂区微填塞治疗嗅觉障碍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成 孙菲菲 赵明俊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观察含糠酸莫米松的明胶海绵嗅裂区微填塞治疗嗅觉障碍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病毒感染后嗅觉减退患者74例,49例治疗组采取经鼻内镜下含糠酸莫米松的明胶海绵嗅裂区微填塞进行治疗,25例观察组采取观察自愈情况,所有治疗持续3月,分别... 目的观察含糠酸莫米松的明胶海绵嗅裂区微填塞治疗嗅觉障碍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病毒感染后嗅觉减退患者74例,49例治疗组采取经鼻内镜下含糠酸莫米松的明胶海绵嗅裂区微填塞进行治疗,25例观察组采取观察自愈情况,所有治疗持续3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月、2月、3月对患者双侧鼻腔进行T&T嗅觉计测试嗅觉识别阈,评估患者嗅觉功能和分级,等级资料以秩均值表示。结果治疗组的治疗前、治疗后1月、2月、3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5.402,P<0.001),观察组的观察前、观察1月、2月、3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265,P>0.001),观察1月与治疗后1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916,P>0.001),观察2月与治疗后2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840,P<0.001),观察3月与治疗后3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374,P<0.001)。结论针对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采取鼻内镜下含糠酸莫米松的明胶海绵嗅裂区微填塞治疗可能一种稳定可靠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VOD) 含糠酸莫米松的明胶海绵 嗅裂 微填塞
下载PDF
2021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关于治疗感染后嗅觉功能障碍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瑞铭 孟粹达 +1 位作者 朱冬冬 修倩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6,共6页
呼吸道病毒是临床上引起嗅觉功能障碍的第二大常见原因。2019-2022年间,全球一直经历着新冠疫情的困扰,疫情引发的嗅觉问题逐渐受到专家们的关注。随着我们对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症状的了解不断深入,发现嗅... 呼吸道病毒是临床上引起嗅觉功能障碍的第二大常见原因。2019-2022年间,全球一直经历着新冠疫情的困扰,疫情引发的嗅觉问题逐渐受到专家们的关注。随着我们对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症状的了解不断深入,发现嗅觉障碍是该疾病进展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对于基于循证医学的病毒感染后失嗅(PIOD)的治疗方法是目前所亟需的。临床嗅觉工作组为此发表了一篇针对PIOD的治疗共识。本文特对该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障碍 病毒感染 2019冠状病毒 指南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宝丰 李耀祖 +1 位作者 安建雄 隽兆东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37,共6页
据世界卫生组织(www.who.int)实时公布数据显示,自2019年底至2023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逾6.6亿人感染,超过750万人死亡,导致世界范围的医疗危机和卫生资源紧张。该病毒不仅影响呼吸系统,也会侵及多个器官和系... 据世界卫生组织(www.who.int)实时公布数据显示,自2019年底至2023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逾6.6亿人感染,超过750万人死亡,导致世界范围的医疗危机和卫生资源紧张。该病毒不仅影响呼吸系统,也会侵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局部或全身症状。虽然大多数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可以在几天或几周内康复,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期间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包括疲劳、呼吸困难、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味觉和嗅觉丧失、头痛、胸痛和关节痛等[1],通常称为新冠肺炎后综合征(PCS)或长新冠肺炎后综合征(long COVID-19 syndrome)。预计新冠肺炎大流行后,PCS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重要健康问题,如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患者本人的生命质量,也会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质量 嗅觉丧失 呼吸困难 睡眠障碍 关节痛 胸痛 冠状病毒感染 器官和系统
原文传递
上气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病因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田俊 魏永祥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7-480,共4页
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知功能之一,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isorders,PVOD)是嗅觉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美国辛辛那提味觉和嗅觉中心报告354例嗅觉障碍患者中有22%由于病毒感染引起[1],而康涅狄格化学感应临床研究中心和宾... 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知功能之一,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isorders,PVOD)是嗅觉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美国辛辛那提味觉和嗅觉中心报告354例嗅觉障碍患者中有22%由于病毒感染引起[1],而康涅狄格化学感应临床研究中心和宾西法尼亚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的数据分别为18.6%和26.0%[2-3]。虽然上呼吸道感染很常见,但仅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持久的嗅觉障碍,因此推测PVOD的发生可能与某些特殊的病毒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障碍 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性嗅觉障碍的临床特点与机制
20
作者 谢鸿博 刘佳 +2 位作者 韩星雨 姚淋尹 魏永祥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74-777,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的疾病,患者可伴有严重的嗅觉功能减退,甚至部分以嗅觉丧失为首发症状。2019-nCoV通过刺突蛋白(S蛋白)与机体细胞表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的疾病,患者可伴有严重的嗅觉功能减退,甚至部分以嗅觉丧失为首发症状。2019-nCoV通过刺突蛋白(S蛋白)与机体细胞表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进行识别并侵入细胞,并最终引起嗅觉障碍。人类嗅上皮中表达ACE2的非神经元细胞可能是2019-nCoV感染的直接目标,病毒侵入细胞后会抑制相邻嗅感觉神经元中气味的感知。本文通过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性嗅觉障碍的临床特点和相关机制,阐述2019-nCoV感染与嗅觉障碍的相关性,分析病毒感染影响嗅觉功能以及嗅觉自愈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功能 嗅觉障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机体细胞 ACE2 神经元细胞 S蛋白 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