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2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检查点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端重复相关蛋白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柴静 张家弘 李梦雪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4期118-121,共4页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VISTA)、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端重复相关蛋白2(HHLA2)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的EC患者作为研究...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VISTA)、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端重复相关蛋白2(HHLA2)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的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的E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检测E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VISTA、HHLA2的表达;采用Spearman分析免疫检查点VISTA、HHLA2的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VISTA、HHLA2与预后的关系;Cox回归分析影响E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EC组织中VISTA、HHLA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癌旁组织(P<0.05)。Spea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EC组织中VISTA与HHLA2表达呈正相关性(r=0.587,P<0.05)。EC组织中VISTA、HHLA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0.05)。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VISTA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χ^(2)=11.864,P<0.05),HHLA2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χ^(2)=4.975,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ISTA和HHLA2是影响E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免疫检查点VISTA、HHLA2在EC中高表达,其是影响EC预后的危险因素,二者可能是有价值的预后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端重复相关蛋白2 子宫内膜癌 预后
下载PDF
人巨细胞病毒再激活在ICU非免疫抑制脓毒症患者中的发生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钟建 唐志强 罗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21-125,共5页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再激活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免疫抑制脓毒症患者中的发生及对临床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非免疫抑制脓毒症患者74例。根据HCM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再激活...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再激活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免疫抑制脓毒症患者中的发生及对临床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非免疫抑制脓毒症患者74例。根据HCM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再激活组(≥500 copy/mL,17例)和非再激活组(<500 copy/mL,57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发症及临床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CU非免疫抑制脓毒症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74例患者HCMV IgG均为阳性。再激活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t=14.506)、器官衰竭评分系统(SOFA评分)(t=7.716)、白细胞计数(t=11.657)、中性粒细胞计数(t=11.984)、肌酐(t=2.810)、尿素氮(t=10.260)、降钙素原(t=30.833)及超敏C反应蛋白(t=55.250)均高于非再激活组(均P<0.05)。与非再激活组相比,再激活组并发症发生率(χ^(2)=6.008)、输血率(χ^(2)=11.260)及3个月病死率(χ^(2)=16.081)升高,住ICU时间(t=15.284)和总住院时间(t=17.507)更长(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MV再激活[OR=1.289(95%CI:1.025~1.621)]、APACHEⅡ评分升高[OR=1.446(95%CI:1.086~1.925)]、SOFA评分升高[OR=1.397(95%CI:1.063~1.834)]为非免疫抑制患者3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CMV感染在ICU非免疫抑制脓毒症患者中再激活发生率较高,对临床预后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激活 重症监护病房 脓毒症 预后
下载PDF
蛋白酶激活受体1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炎症中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高蕊 杨亚荣 +1 位作者 袁娟 潘建丽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026-1029,共4页
目的:探究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在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所致的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例甲型流感病毒患者及1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二者血清PAR1表达水平。按照不同感染复数将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分为control组、0.0... 目的:探究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在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所致的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例甲型流感病毒患者及1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二者血清PAR1表达水平。按照不同感染复数将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分为control组、0.05组、0.1组、0.2组及0.4组,使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使用RT-qPCR检测各组PAR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AR1、Toll样受体3(TLR3)及核因子κB(NF-κB) p65蛋白水平。敲低PAR1或过表达TLR3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AR1、TLR3、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结果:PAR1在IAV感染患者血清及IAV感染的A549细胞中表达上调。与control组细胞相比,IAV感染细胞中细胞活性降低,促炎因子IL-6水平升高,且PAR1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si-PAR1抑制了IAV诱导的炎症细胞因子IL-6水平的升高。TLR3过表达逆转了由si-PAR1所致的TLR3、p-NF-κB p65蛋白水平降低(P<0.05)。TLR3过表达逆转了si-PAR1所致的细胞活力和炎性因子的水平(P<0.05)。si-PAR1通过介导TLR3/NF-κB信号通路降低IAV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结论:敲低PAR1可通过抑制TLR3/NF-κB信号通路降低了IAV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发挥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蛋白酶激活受体1 TLR3/NF-κB 炎症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对HBsAg阴性/抗-HBc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苏元波 李艳 +3 位作者 刘超 胥婕 李其辉 董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89-1093,共5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R-CHOP)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87例HB...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R-CHOP)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87例HBsAg阴性/抗-HBc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化疗方案,且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根据是否发生HBV再激活分为HBV未激活组(n=174)与HBV激活组(n=13)。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免疫化疗对HBV再激活的影响及预后情况。结果HBV激活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HBV未激活组[71(66,80)岁vs.65(54,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13/13,100.0%)患者HBV DNA由基线不可测转为可测,2例患者HBsAg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为阳性的时间先于可测及HBV DNA的时间。13例HBV再激活患者中,2例出现HBV再激活相关肝炎,未发生HBV再激活相关暴发性肝炎;7例(7/13,53.8%)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其中3例(3/13,23.1%)HBeAg由阴性转为阳性。HBV再激活后,10例患者在随访中HBV DNA恢复至不可测水平,其中7例接受抗病毒治疗;2例HBsAg阳性患者在随访中HBsAg转为阴性。结论HBsAg阴性/抗-HBc阳性DLBCL患者接受R-CHOP化疗后HBV再激活为中度风险,密切监测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对于早期发现HBV再激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乙型肝炎病毒 激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雷定佳 罗华婷 +4 位作者 曾玥影 罗海英 王睿 唐瑶 秦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6-312,共7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感染(HBsAg阳性或HBcAb阳性)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后HBV再激活发生事件及临床特征,探索HBV再激活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7例HBsAg阳性或HBcAb阳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生化...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感染(HBsAg阳性或HBcAb阳性)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后HBV再激活发生事件及临床特征,探索HBV再激活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7例HBsAg阳性或HBcAb阳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生化指标、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等,研究终点为HBV再激活发生事件,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127例患者中7例(5.5%)发生HBV再激活,包括6例发生HBV再激活相关肝炎。研究分析显示未预防抗病毒治疗是HBV再激活危险因素(P=0.026);预防性与未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组间HBV再激活发生率(OR 0.492,95%CI 0.410~0.590,P=0.026)、HBV再激活相关肝炎发生率(OR 0.496,95%CI 0.414~0.593,P=0.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例HBV再激活患者包括5例HBsAg阳性,2例HBsAg阴性、HBcAb阳性。7例患者治疗前HBV DNA均处于较低检测水平,其中4例基线HBV DNA阴性(<100 IU/mL),再激活时中位HBV DNA水平4400 IU/mL(1310~141000 IU/mL),6例患者因HBV再激活延缓抗肿瘤治疗,无因HBV再激活相关肝炎死亡患者。结论建议在使用ICI的高危人群中,应尽可能进行HBV血清学的普遍筛查。若使用ICI的肿瘤患者存在HBsAg阳性、HBcAb阳性等高危因素,建议不考虑基线HBV DNA水平即开始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 激活
下载PDF
原发与再激活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江华 刘炜 李彦格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5-580,共6页
目的:比较原发性EB病毒(EBV)感染及EBV再激活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不同EBV感染状态对HLH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1例EBV相关HLH患儿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原发性EB病毒(EBV)感染及EBV再激活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不同EBV感染状态对HLH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1例EBV相关HLH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浆EBV抗体谱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EBV原发性感染HLH组(18例)和EBV再激活HLH组(33例)。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血浆EBV-DNA载量、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铁蛋白、骨髓噬血现象、NK细胞活性、sCD25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EBV再激活HLH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CD4/CD8明显高于原发EBV感染HLH组(P<0.05),而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原发EBV感染HLH组(P<0.05);参照HLH-2004方案治疗后,EBV再激活HLH组患者的缓解率、5年OS率、5年EFS率均明显低于EBV原发感染HLH组(P<0.05)。结论:EBV再激活HLH比原发感染HLH更易引起中枢受累,预后更差,需加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原发感染 激活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下载PDF
天然Nrf2激活剂研究进展及其抗呼吸道病毒意义
7
作者 王玉凤 张恒 +4 位作者 唐纯玉 王雄龙 涂红英 李顺祥 欧阳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6-860,共5页
Nrf2是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可调节白细胞介素(IL)家族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研究证实Nrf2的激活对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众多天然Nrf2激动剂可作为免疫疗法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基于Nrf2在呼吸道感染的... Nrf2是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可调节白细胞介素(IL)家族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研究证实Nrf2的激活对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众多天然Nrf2激动剂可作为免疫疗法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基于Nrf2在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调节作用,本文对众多天然Nrf2激动剂抗人类呼吸道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天然药物治疗呼吸道病毒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Nrf2激活 呼吸道病毒 激活 天然产物
下载PDF
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潜伏激活剂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颐娜 梁瑞英 +4 位作者 田士军 王娟 王春颖 霍珊珊 于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6-470,共15页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机体免疫缺陷综合征。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AIDS患者最有效的方法,其虽可降低病人体内病毒载量,但却不能彻底清除病毒。2012年“shock and kill”治疗策略被提出,该策略利...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机体免疫缺陷综合征。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AIDS患者最有效的方法,其虽可降低病人体内病毒载量,但却不能彻底清除病毒。2012年“shock and kill”治疗策略被提出,该策略利用HIV潜伏激活剂(LRA)激活潜伏在CD4+T细胞内的HIV-1使其暴露,随后通过增强免疫系统或采用抗病毒药物消灭携带有病毒的宿主细胞,从而逐渐清除病毒潜伏库,最终实现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HIV-1潜伏机制主要有5种:表观遗传学调控、转录因子对基因的调控、免疫信号通路的调节、前病毒基因整合位点的影响和微RNA的影响。基于HIV-1的潜伏机制,目前有潜力作为LRA的药物主要包括表观遗传修饰剂、转录因子调节剂和免疫激活剂等。本文对以上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代表性药物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LRA研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HIV-1潜伏激活 HIV-1病毒潜伏库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致急性肝衰竭1例
9
作者 郭凯 张永喜 +1 位作者 陈昭君 柯亨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9-381,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是HBV感染的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期间常见并发症,轻者表现为无症状的自限性肝炎,重者出现急性肝衰竭而死亡。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合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率高于其他肿瘤,约为24%~53%[1]。故血... 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是HBV感染的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期间常见并发症,轻者表现为无症状的自限性肝炎,重者出现急性肝衰竭而死亡。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合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率高于其他肿瘤,约为24%~53%[1]。故血液肿瘤合并HBV感染者在接受化疗或骨髓移植前服用核苷(酸)类似物预防HBV再激活已获广泛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 乙型肝炎病毒 肝衰竭 激活
下载PDF
乙肝病毒再激活致Rh血型阴性患者肝功能衰竭1例
10
作者 尼亚孜艾力·萨伊提 全斌 李倩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90-93,共4页
糖皮质激素是神经和免疫系统介质,临床上用于治疗过敏、自身免疫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的一线药物。高剂量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激素引起的免疫抑制、高血糖、继发性感染以及骨质疏松症等副作用。然而,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再激... 糖皮质激素是神经和免疫系统介质,临床上用于治疗过敏、自身免疫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的一线药物。高剂量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激素引起的免疫抑制、高血糖、继发性感染以及骨质疏松症等副作用。然而,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案例少见。我们报道一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Rh阴性血型患者因膜性肾病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年后出现纳差、腹胀以及黄疸等肝功能衰退的表现。考虑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史,我们怀疑糖皮质激素激活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功能衰竭。住院期间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行人工肝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这说明乙型病毒性肝炎再激活导致的肝功能衰竭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b system, DPMAS)模式拟行人工肝治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缓解血源紧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激活 肝功能衰竭 皮质醇 Rh血型阴性
下载PDF
生物制剂治疗所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杨洲(综述) 陆爽(审校)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297-300,共4页
目的 随着生物制剂在临床逐步广泛的应用,由此导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越来越受关注。HBV再激活的患者可发生肝衰竭,甚至导致死亡。对有HBV再激活发生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查、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和监测,已经成为各大指南的共识。本文... 目的 随着生物制剂在临床逐步广泛的应用,由此导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越来越受关注。HBV再激活的患者可发生肝衰竭,甚至导致死亡。对有HBV再激活发生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查、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和监测,已经成为各大指南的共识。本文就在应用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的发生风险分层、发生机制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药物应用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生物制剂 激活
下载PDF
伪狂犬病病毒在小鼠原代神经细胞中潜伏感染模型的建立
12
作者 向广韬 吴红霞 +6 位作者 王异民 周末 王亚林 王翌 尹航 仇华吉 孙元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5,共7页
缺少PRV良好的潜伏感染模型已成为研究其潜伏感染机制的障碍。为建立PRV潜伏感染的体外细胞模型,本研究通过分离新生鼠背根神经节(DRG)获取神经细胞,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其进行鉴定,获得了DRG中的神经细胞。采用重组报告病毒r... 缺少PRV良好的潜伏感染模型已成为研究其潜伏感染机制的障碍。为建立PRV潜伏感染的体外细胞模型,本研究通过分离新生鼠背根神经节(DRG)获取神经细胞,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其进行鉴定,获得了DRG中的神经细胞。采用重组报告病毒r PRV-EGFP感染神经细胞,同时添加阿昔洛韦(ACV)抑制病毒复制以建立潜伏感染,并采用棋盘法对病毒感染剂量和ACV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感染复数(MOI)为0.001,ACV浓度为0.5 mmol/L,病毒能够在神经细胞中稳定建立潜伏感染。采用荧光定量RT-PCR、病毒滴度测定、药物刺激再激活的方法对潜伏感染模型鉴定,结果显示,潜伏感染时病毒不能复制,且不产生感染性病毒粒子;而经LY294002(PI3K抑制剂)诱导病毒再激活后,病毒大量复制并产生感染性病毒粒子。本研究首次利用小鼠原代神经细胞建立了PRV的潜伏感染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PRV潜伏感染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毒 小鼠背根神经节 潜伏感染 激活 模型
下载PDF
流感等病毒感染过程中STATs蛋白非细胞因子依赖性的早期激活
13
作者 陈灿辉 周文卓 +5 位作者 李春雨 田也 陈秉一 陈吉龙 杨桂红 刘莎莎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2期15-18,共4页
STATs蛋白在宿主抗病毒应答中具有重要功能,但对其在病毒感染早期的作用研究不多。为确定STATs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的激活,本文采用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的不同毒株(WSN和PR8)和伪狂犬病毒(PRV)分别感染细胞或基因敲除小鼠,利用Western b... STATs蛋白在宿主抗病毒应答中具有重要功能,但对其在病毒感染早期的作用研究不多。为确定STATs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的激活,本文采用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的不同毒株(WSN和PR8)和伪狂犬病毒(PRV)分别感染细胞或基因敲除小鼠,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STAT1和STAT3酪氨酸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病毒感染早期阶段的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产生时,可直接诱导STAT1和STAT3的激活。该结果表明非细胞因子依赖性早期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应答反应的存在,不仅为阐明病毒-宿主互作的分子基础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也为筛选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靶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IAV) STATs蛋白 早期激活 病毒天然免疫
下载PDF
基于十八年跨度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I分子进化研究
14
作者 黄小倩 陈钦艳 +5 位作者 蒋智华 贾蕙华 胡雪 胡莉萍 张陆娟 方钟燎 《应用预防医学》 2024年第2期71-78,84,共9页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I长期进化特征。方法 从广西隆安研究队列中选取已明确感染基因型I的HBsAg无症状携带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HBV标志物和病毒载量。使用酚氯仿法提取HBV DNA,采用巢式PCR扩增HBV...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I长期进化特征。方法 从广西隆安研究队列中选取已明确感染基因型I的HBsAg无症状携带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HBV标志物和病毒载量。使用酚氯仿法提取HBV DNA,采用巢式PCR扩增HBV全基因组,进行克隆测序,运用BioEdit、Mega等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9名研究对象,获得279条全长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22.2%(2/9)的研究对象HBV基因型发生了转换,从基因型I1转换成基因型C1。2004年所有研究对象HBV毒株均发生X基因核心基因启动子(BCP)双突变(nt1762A→T/1764 G→A);88.9%(8/9)的研究对象HBV毒株发生PreC基因nt1896(G→A)终止密码突变。多数研究对象发生免疫逃避突变和耐药突变,共检出18种免疫逃逸突变和6种多重耐药突变。研究对象GD056、XW511、GA135、XX55、CZ647、TX119、WX058和YF201携带的毒株免疫逃逸突变率分别为:69.6%、7.5%、96.7%、94.4%、11.8%、4.7%、100.0%和100.0%;研究对象GA135、XW511、WX058、XX55、YF201、CZ647和TX119携带的毒株耐药突变率分别为:6.7%、2.5%、3.8%、50.0%、4.5%、2.9%和4.7%。66.7%、55.6%和44.4%的研究对象2004年和/或2022年携带的HBV毒株分别在PreS/S基因、X基因和PreC/C基因受到正向选择压力,所有研究对象携带的HBV毒株在P基因以负向选择压力占主导。结论 在自然感染进程中,HBV基因型I可以发生基因型转换,基因型I在一些常见的临床相关热点突变上突变率较高,部分毒株可出现免疫逃避突变和耐药突变,HBV基因组各个开放读码框所受的选择压力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基因型I 克隆测序 进化
下载PDF
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与免疫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孙绮悦 郭姗姗 +7 位作者 赵荣华 包蕾 耿子涵 李舒冉 徐英莉 张敬升 崔晓兰 孙静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3期246-252,共7页
目的综述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时免疫血栓形成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从凝血功能紊乱,免疫/炎症反应失调,内皮细胞损伤/功能障碍、血小板障碍等方面综述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导致宿主免疫血栓的致病机制。结果高致病... 目的综述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时免疫血栓形成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从凝血功能紊乱,免疫/炎症反应失调,内皮细胞损伤/功能障碍、血小板障碍等方面综述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导致宿主免疫血栓的致病机制。结果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导致失控的免疫血栓形成与细胞因子风暴、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补体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及糖萼损伤等有关,是造成患者重症及死亡的关键原因。结论深入研究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引起免疫血栓的发病机制,开发并评估潜在的治疗干预措施,不仅可以减轻该病的急性和远期后果,对未来应对其他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也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致病性 冠状病毒感染 免疫血栓形成 过度炎症 内皮损伤 凝血系统激活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CCVD)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 《渔业致富指南》 2010年第5期67-68,共2页
斑点叉尾鮰(lctalurus punctatus)也被称为沟鲶,属于鲇形目、鮰科。斑点叉尾鮰商业化养殖占美国有鳍鱼类总养殖产量的50%~85%。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后,因为它具有生长速度比较快、肉质细嫩、销售价格较高的特点,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virus 病毒 销售价格 鲇形目 鳍鱼类 商业化 速度比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王之玮 刘琼 孙海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1-567,共7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共激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allo-HSCT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MV、EBV感染进行分组,采...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共激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allo-HSCT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MV、EBV感染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MV、EBV共激活的危险因素。结果:allo-HSCT后发生CMV和EBV共激活患者(CMV^(+)+EBV^(+)组,即CMV及EBV合并感染)30例,CMV血症患者(CMV^(+)组)101例,EBV血症患者(EBV^(+)组)149例,CMV、EBV未激活患者(CMV-+EBV-组)28例。与其他组相比,CMV^(+)+EBV^(+)组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更高(53.3%vs 42.6%、36.9%、17.9%,P<0.001;36.7%vs 32.7%、22.8%、10.7%,P=0.042)。CMV^(+)+EBV^(+)组与CMV^(+)组、EBV^(+)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的发生率类似(3.3%vs 3.0%、3.4%,P=0.81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后CMV^(+)持续时间、EBV^(+)持续时间是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他组相比,CMV^(+)+EBV^(+)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2年无病生存率较低(46.7%vs 74.9%、83.4%、71.4%,P<0.001;46.7%vs 70.9%、79.5%、69.9%,P=0.002),2年非复发死亡率较高(48.2%vs 22%、13.6%、18.7%,P<0.001)。结论:移植后CMV^(+)持续时间、EBV^(+)持续时间是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CMV和EBV共激活患者的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更低,非复发死亡率更高,临床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 EB病毒 共同激活 预后
下载PDF
不同症状类型苜蓿病毒病AMV病原检测及其寄主范围测定
18
作者 周建玲 梁巧兰 +5 位作者 魏列新 周其宇 田龙 陈应娥 王存颖 张国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为明确采自田间不同症状类型苜蓿病毒病病样中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的带毒情况、症状表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及AMV的寄主范围,本试验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症状归类、丙酮乙醇混合液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 为明确采自田间不同症状类型苜蓿病毒病病样中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的带毒情况、症状表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及AMV的寄主范围,本试验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症状归类、丙酮乙醇混合液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法对不同病样的叶绿素和AMV含量进行测定和检测,并对提纯至不同症状类型病样中AMV对9科32种植物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田间苜蓿病毒病病样有轻花叶、重花叶、叶片边缘褪绿黄化型和叶片畸形皱缩花叶矮化型4种症状类型,均带有AMV,且叶绿素含量、AMV含量与症状表现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症状表现最严重的叶片畸形皱缩花叶矮化型病样的叶绿素a、b、总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低58.00%以上,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对照高134.06%,AMV含量最高,为252.96 pg·mL^(-1);寄主范围测定表明AMV可侵染7科27种植物,对西葫芦致病性最强,症状表现为局部枯斑,30 d时AMV浓度为316.19 p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病毒 苜蓿Detection of AMV pathogen of alfalfa virus diseases with different symptom types and its host ranges花叶病毒 寄主植物 叶绿素 致病性 症状表现
下载PDF
外周血转录激活因子6、莫氏小鼠白血病病毒前病毒插入序列2的表达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高丙峰 卓著 《大医生》 2023年第16期90-92,共3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转录激活因子6(STAT6)、莫氏小鼠白血病病毒前病毒插入序列2(Pim-2)的表达水平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短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临沂市第三... 目的 探讨外周血转录激活因子6(STAT6)、莫氏小鼠白血病病毒前病毒插入序列2(Pim-2)的表达水平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短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152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6个月期间是否发生短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分为未MACE组(n=110)和MACE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STAT6、Pim-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TAT6、Pim-2水平对ACS患者短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患者STAT6水平明显高于未MACE组,Pim-2水平明显低于未MACE组(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STAT6预测ACS患者发生短期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8,敏感度为74.19%,特异度为58.16%(95%CI:0.603~0.853,P <0.05);Pim-2预测ACS患者发生短期MACE的AUC为0.706,敏感度为67.74%,特异度为58.06%(95%CI:0.576~0.835,P <0.05)。结论 当ACS患者发生MACE时,机体外周血STAT6水平异常升高,Pim-2水平异常降低,两者在预测ACS患者发生MACE中均具有良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短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转录激活因子6 莫氏小鼠白血病病毒病毒插入序列2
下载PDF
加拿大伴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20
作者 阎侗有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55-56,共2页
伴肾脏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病源因子是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对采自全国各省所有年龄组人群的2000余份血清进行了本病病毒抗体的测定。血清阳性率的范围在0.3%至4.0%之间,全国... 伴肾脏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病源因子是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对采自全国各省所有年龄组人群的2000余份血清进行了本病病毒抗体的测定。血清阳性率的范围在0.3%至4.0%之间,全国平均阳性率是1.4%。大西洋地区的纽芬兰省(Newfoundland)和新伯伦瑞克省(New Brunswick)阳性率最高,高于朝鲜高度地方性流行区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坦病毒 出血热 Hantaan virus 肾脏 综合征 综合病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