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EITB)检测抗EB病毒特异性DNA酶抗体 被引量:4
1
作者 田勇泉 彭勇炎 +3 位作者 陶正德 肖健云 李韵萍 姚开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76+81,共4页
本研究用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检测血清中抗 EB 病毒特异性 DNA 酶抗体,试图建立一种可常规应用于临床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50例鼻咽癌患者血清中,26例在52~59KD 范围内出现由4条阳性显带融合而成的阳性反应区;健康成人和其他头颈... 本研究用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检测血清中抗 EB 病毒特异性 DNA 酶抗体,试图建立一种可常规应用于临床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50例鼻咽癌患者血清中,26例在52~59KD 范围内出现由4条阳性显带融合而成的阳性反应区;健康成人和其他头颈部肿瘤患者血清无一例在此区域内出现阳性显带,表明其特异性甚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EB 病毒特异性 DNA 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
下载PDF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其对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魏洪伟 韩萌萌 宿传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4期2067-2068,共2页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影响。方法 将6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患儿采用更昔洛韦5~10mg·kg^-1·d^-1,疗程7—10d;对照组32例患儿...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影响。方法 将6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患儿采用更昔洛韦5~10mg·kg^-1·d^-1,疗程7—10d;对照组32例患儿采用利巴韦林10—15mg·kg^-1·d^-1,疗程7—10d,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观察两组患儿的热程,淋巴结明显缩小所需天数,肝、脾回缩至正常所需天数及异型淋巴细胞〈10%所需天数;治疗后EB病毒特异性抗体VCA—IgM/IgG阳性率。结果 (1)两组患儿的热程,淋巴结明显缩小所需天数,肝、脾回缩至正常所需天数及异性淋巴细胞〈10%所需天数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VCA—IgM阳性率间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是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有效药物,并且能促使VCA—IgM提前阴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昔洛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特异性抗体
下载PDF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EB病毒特异性DNA酶抗体的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泽卿 王秋萍 +3 位作者 田勇泉 肖健云 赵素萍 陶正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406-408,共3页
目的:了解鼻咽癌(NPC)患者放疗前后血清EB病毒特异性DNA酶(EBV-DNase)抗体的变化,以评估其预后. 方法:用Western Blot及放射免疫法检测24例NPC患者放疗前后血清EBV-DNase抗体,并用免疫酶法测定血清EB病毒壳抗原IgA(EBVCA-IgA). 结果... 目的:了解鼻咽癌(NPC)患者放疗前后血清EB病毒特异性DNA酶(EBV-DNase)抗体的变化,以评估其预后. 方法:用Western Blot及放射免疫法检测24例NPC患者放疗前后血清EBV-DNase抗体,并用免疫酶法测定血清EB病毒壳抗原IgA(EBVCA-IgA). 结果:①用Western Blot检测NPC患者放疗前后血清EBV-DNaes抗体,放疗前抗体阳性率87.50%(21/24),放疗后为29.16%(7/24),差异显著(P<0.01);②放免法测得两组血清抗酶率(AER)平均值分别为74.02%、31.75%,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③放疗后的血清EBVCA-IgA平均几何滴度(GMT)为1∶23.4,较放疗前明显降低(P<0.05). 结论:PNC放疗后血清EBV-DNase抗体水平有明显下降,比EBVCA-IgA检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病情变化.提示血清EBV-DNase抗体检测对评估NPC预后、疗效监测可能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EB病毒特异性DNA酶 WESTERNBLOT法 放疗
下载PDF
不同人群抗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血清学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马曙轩 刘景汉 +9 位作者 欧阳锡林 王海宝 于洋 李锡金 郭廷凯 许红民 姚伟 张婷 田亚平 刘红鹰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62-264,共3页
目的 :探索不同人群中抗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 ;评价间接ELISA方法检测SARS冠状病毒IgG、IgM特异性抗体试剂盒及改进方法。 方法 :分别获取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标本 3990份 ,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标本 397份和... 目的 :探索不同人群中抗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 ;评价间接ELISA方法检测SARS冠状病毒IgG、IgM特异性抗体试剂盒及改进方法。 方法 :分别获取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标本 3990份 ,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标本 397份和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标本 15 7份 ,采用ELISA方法进行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 :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标本 3990份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16份 ,阳性率为 0 .4 0 % ;IgM抗体阳性标本 0份 ,阳性率为 0 %。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标本 397份 ,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2份 ,阳性率为 0 .5 0 % ;IgM抗体均为阴性。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标本 15 7份 ,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119份 ,阳性率为 75 .79% ;IgM阳性标本 6 8份 ,阳性率为 4 3.31%。结论 :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与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IgG、IgM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P =0 .76 >0 .0 5 ) ;采用该SARS冠状病毒 (变异株 )IgG抗体试剂盒检测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人群存在一定的阳性率 ,说明该试剂盒包被的抗原与其它免疫球蛋白 (IgG)有交叉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 血清学检测 SARS冠状病毒 IGG IgM异性抗体 试剂盒
下载PDF
血清EB病毒特异性DNA酶抗体与鼻咽癌分期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泽卿 周玫 +3 位作者 田勇泉 肖健云 赵素萍 陶正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221-223,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特异性 DNA酶 ( Epstein-Barr virus-specific deoxynuclease,EBV-DNase)抗体与鼻咽癌 (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分期的关系。方法 :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 2 64例 NPC血清 ,按“92分期法”对... 目的 :探讨血清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特异性 DNA酶 ( Epstein-Barr virus-specific deoxynuclease,EBV-DNase)抗体与鼻咽癌 (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分期的关系。方法 :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 2 64例 NPC血清 ,按“92分期法”对所有血清进行分期 ,分别计算各 T、N、M期及临床病期的 EBV-DNase抗体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NPC各 T、N、M组及临床分期组血清 EBV-DNase抗体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 ( P>0 .0 5 )。 结论 :早期 ( 期 ) NPC血清 EBV-DNase抗体阳性率与 ~ 期血清无明显差异 ,EBV-DNase抗体有可能成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EB病毒特异性DNA酶抗体 WESTERN BLOT法 诊断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熊亚莉 徐庆庆 唐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63-967,共5页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异性抗体阳性是确诊标准之一,但其随病程的变化情况尚不清楚。文中旨在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的动态变化特点,并分析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3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异性抗体阳性是确诊标准之一,但其随病程的变化情况尚不清楚。文中旨在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的动态变化特点,并分析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3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收治的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59例患者。动态留取血样,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SARS-CoV-2核酸,比较特异性抗体与核酸检测对于诊断的敏感性,观察不同病程时段(第2-4周、第5-6周、第7-9周)IgM、IgG抗体的滴度变化以及转阴时间,并分析影响IgM抗体转阴的相关因素。结果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对于诊断的敏感性为96.61%,核酸的敏感性为84.74%,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59例患者病程仅第5-6周IgM抗体滴度[29.72(11.39,56.62)U/mL]较第7-9周[13.8(6.89,27.76)U/mL]明显升高(P=0.02),第5-6周IgG抗体滴度[158.80(95.40,208.76)U/mL]较第7-9周[88.35(75.70,104.29)U/mL]亦明显升高(P=0.01)。37例(62.7%)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由阳性转为阴性,转阴时间为病程(5.76±1.95)周;15例(25.4%)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发生转阴,转阴时间为病程(6.73±1.48)周;无患者在9周病程内发生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转阴。CD4细胞计数减低、IL-2R水平增高是IgM抗体转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异性IgM、IgG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有助于病程判断,而IgG抗体留存时间较长,对于至少9周以上的感染者具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 IGM IGG
下载PDF
中国HIV-1感染者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定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春惠 徐克沂 +8 位作者 陈新月 吴昊 闫惠平 张永宏 伦文辉 徐小宁 ndrew Mc Michael Sarah Rowland-Jones 董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对8例HIV长期感染不进展(LTNP)及病程进展缓慢(SP)患者的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特征进行研究。方法设立队列研究,从中随机选出8例患者(4例LTNPs,4例SP)。通过采用重叠肽技术组建HIV-1B亚型全序列肽段,组建成三维肽库进行ELIS... 目的对8例HIV长期感染不进展(LTNP)及病程进展缓慢(SP)患者的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特征进行研究。方法设立队列研究,从中随机选出8例患者(4例LTNPs,4例SP)。通过采用重叠肽技术组建HIV-1B亚型全序列肽段,组建成三维肽库进行ELISPOT分析8例患者的HIV-1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结果在大多数患者中存在较强的T细胞反应,特别对HIV-1病毒的pol、gag、nef蛋白的免疫反应比其他蛋白强。结论病毒特异性CTL免疫反应在HIV-1 LTNPs有较强并且很广泛的反应,这对于有效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生存有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可能是这些LTNPs及SP病程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 HIV-1长期感染不进展者
下载PDF
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其对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宋靖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35期78-79,共2页
目的观察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接... 目的观察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接受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对照组接受更昔洛韦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临床效果和VCA-Ig M/NA-Ig G(EB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观察组VCA-Ig M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NA-Ig 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临床效果可靠,且显著缩短治疗时间,有助于提升VCA-Ig M阴转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昔洛韦 匹多莫德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特异性抗体
下载PDF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特异性杂交瘤细胞培养液中单克隆抗体的效价动态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永平 崔治中 《中国兽药杂志》 2002年第10期13-15,共3页
为获取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单克隆抗体的最高抗体滴度,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对REV特异性的杂交瘤细胞株11B154。每1 mL培养液中平均含0.65×106 个活细胞,于37 ℃在含7% CO2的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在24、48、72... 为获取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单克隆抗体的最高抗体滴度,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对REV特异性的杂交瘤细胞株11B154。每1 mL培养液中平均含0.65×106 个活细胞,于37 ℃在含7% CO2的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在24、48、72和96 h后,每1 mL培养液中的平均总细胞数和活细胞数分别是:1.13×106和1.03×106 (活细胞占94.5%)、3.42×106和2.48×106(活细胞占72.5%)、2.6×106和0.98×106 (活细胞占37.7%)、2.47×106和0.53×106(活细胞占21.5%)。同时用细胞培养上清液对REV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在培养24、48、72和96 h后上清液中平均抗体效价分别是1:67、1:133、1:67及1:33。结果表明,培养48 h后,当细胞总数及活细胞总数最高但活细胞百分比开始下降时的培养液中抗体效价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作为用细胞培养方法大批量生产抗REV单抗的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 病毒特异性 杂交瘤 细胞培养液 单克隆抗体 效价动态
下载PDF
HFRS患者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10
作者 马士恒 耿志洲 +5 位作者 牛聪敏 陈宇萍 孟祥芝 郭彦敏 马晓红 安洪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66-1066,1070,共2页
关键词 病毒特异性抗体 动态变化规律 HFRS 肾综合征出血热 重组核蛋白 异性IgA 汉坦病毒 临床诊断
下载PDF
登革病毒特异性T细胞在DHF/DSS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11
作者 万颖杰 张俊磊 +1 位作者 王嘉丽 安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1940-1943,共4页
目的 研究登革病毒特异性T细胞在登革病毒致病中的作用。方法 首先把培养的HepG2移植到严重联合免疫功能不全 (SCID)小鼠体内 ,建立HepG2 graftedSCID (HepG2 SCID) ,然后将该小鼠分为 3组 :①A组 :登革病毒特异性T细胞 ( 2D42 )接... 目的 研究登革病毒特异性T细胞在登革病毒致病中的作用。方法 首先把培养的HepG2移植到严重联合免疫功能不全 (SCID)小鼠体内 ,建立HepG2 graftedSCID (HepG2 SCID) ,然后将该小鼠分为 3组 :①A组 :登革病毒特异性T细胞 ( 2D42 )接种后次日 ,腹腔内接种 10 6pfu的Ⅱ型登革病毒 (DEN2 ) ;②B组 :正常小鼠胸腺细胞 (NMT)接种后次日 ,腹腔内接种DEN2 ;③C组 :腹腔内接种DEN2。观察感染后各组动物的死亡率、病毒血症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 接种 2D42细胞 +感染的小鼠 ,80 %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 ,并在感染后 12 8d死亡 ,剩余的 2 0 %小鼠有一过性的临床表现 ,然后从疾病中恢复 ,并存活在 3个月以上。而接种NMT +感染或单纯感染的小鼠 ,死亡率均为 10 0 %。A组和B组小鼠血清中的病毒滴度和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结论 DEN T细胞有保护机体免受病毒侵害和加重病情进展的双重作用 ,而NMT细胞只有加重病情的单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特异性T细胞 SCID小鼠
下载PDF
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研究近况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长征 李宝林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1991年第1期23-26,共4页
本文综述了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增强组分的纯化与分离、特异活性的检测、实验性治疗和临床应用的评价。
关键词 转移因子 制备 鉴定 病毒特异性
下载PDF
MHC-Ⅰ^(pep)四聚体技术检测人类巨细胞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新进展
13
作者 钱春艳 季育华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497,共3页
关键词 人类巨细胞病毒 四聚体 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免疫功能 病毒特异性 MHC-Ⅰ 技术检测 感染HCMV HCMV感染 异性T细胞
下载PDF
病毒特异性受体的演化
14
作者 于曼丽 隋礼丽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3年第5期286-288,共3页
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病毒基因组仅发生细微的改变,病毒进入细胞甚至同一种细胞时,使用的受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病毒特异性受体的演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病毒致病机制、病毒的宿主范围、病毒介导的基因靶向性、器官移植... 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病毒基因组仅发生细微的改变,病毒进入细胞甚至同一种细胞时,使用的受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病毒特异性受体的演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病毒致病机制、病毒的宿主范围、病毒介导的基因靶向性、器官移植与异种移植后的病毒适应以及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等等。对病毒特异性受体演化的研究,将深化人类对病毒性疾病的认识和探索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特异性受体 受体 演化 细胞亲嗜性
下载PDF
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抗病毒免疫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董生福 瞿涤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4年第4期7-10,共4页
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核酸和蛋白质装置进行增殖,并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感染众多靶细胞.一旦建立感染,抗原呈递细胞通过内源性抗原呈递途径加工、呈递病毒抗原,激活机体免疫应答.病毒特异性免疫主要机制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作用,清除... 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核酸和蛋白质装置进行增殖,并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感染众多靶细胞.一旦建立感染,抗原呈递细胞通过内源性抗原呈递途径加工、呈递病毒抗原,激活机体免疫应答.病毒特异性免疫主要机制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作用,清除病原体和感染的靶细胞,同时CD8+T细胞分化为记忆T细胞,介导再次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特异性 CD8^+T细胞 病毒免疫 研究进展 免疫应答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病毒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临床分析
16
作者 王小芳 谢明 《基层医学论坛》 2009年第13期388-390,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中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含量水平,探讨病毒特异性淋巴细胞在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7月收治的3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用流式细胞仪对PMBC体外刺激后IFN-γ的淋巴细胞含量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热...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中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含量水平,探讨病毒特异性淋巴细胞在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7月收治的3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用流式细胞仪对PMBC体外刺激后IFN-γ的淋巴细胞含量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热期组、低血压期组、少尿期组、多尿期组和恢复期组含量相互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且发热期、少尿期和多尿期含量均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FR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动态观察不同病程HFRS患者淋巴细胞表达的消长规律可能会成为监测HFRS病情状态的一个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毒特异性淋巴细胞 IFN-Γ
下载PDF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来源的巨细胞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扩增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瑜 张在利 +5 位作者 李莎 詹茜 肖青 王利 刘林 罗小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73,共11页
目的建立巨细胞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MV CTL)体外扩增的方法。方法用1μg/mL全长巨细胞病毒pp65(CMV pp65)多肽体外多轮刺激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同时加入白细胞介... 目的建立巨细胞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MV CTL)体外扩增的方法。方法用1μg/mL全长巨细胞病毒pp65(CMV pp65)多肽体外多轮刺激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同时加入白细胞介素2(IL-2)、 IL-15、 IL-21扩增20 d。在培养第7天,加入丝裂霉素处理的负载CMV pp65抗原肽的自体PBMC,第10天补充经γ射线辐照处理并负载CMV pp65抗原肽的PBMC和CD3(OKT3);对照组为未加入抗原肽进行扩增的PBMC组。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分别对扩增前、扩增后的T淋巴细胞表型及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水平进行分析, ELISA检测供者血清中CMV IgM/IgG抗体滴度水平。结果培养后可以收集得到(165.26±6.14)×10~6个细胞,其中CD3^+ T细胞占89.21%, CD8^+ T细胞占CD3^+ T细胞的(43.54±28.03)%, CD4^+ T细胞占CD3^+ T细胞(34.23±26.18)%。获得的CD3^+ T细胞以效应记忆性T细胞(T_(EM))为主,且扩增培养后的CD8^+和CD4^+ T_(EM)比例较培养前显著增高。另外,培养后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T_(SCM))和组织原位记忆T细胞(T_(RM))的比例均较培养前显著增加。在功能实验中,培养后得到的IFN-γ^+的分泌型CMV特异性CD8^+ T细胞群比例较扩增前明显增加, TNF-α^+ CMV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呈增长趋势;能够分别分泌IFN-γ和TNF-α的CMV特异性CD4^+ T细胞群比例与培养前无明显变化。此外,供者体内CMV IgG水平与供者年龄呈现正相关,且在该培养体系下, IFN-γ^+和TNF-α^+ CMV特异性T细胞扩增比例与供者年龄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在体外有效的培养和扩增CMV CTL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特异性T细胞 细胞因子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 体外扩增
下载PDF
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念慈 王思莹 +4 位作者 柴鑫妍 赵永 杨万莲 孙艳争 吕艳丽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82-2686,共5页
旨在观察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治疗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收集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自2016年1月—2019年11月接治的犬细小病毒病患犬的病历资料,筛选出病历资料完整的并使用了犬细小病毒单抗或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 旨在观察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治疗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收集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自2016年1月—2019年11月接治的犬细小病毒病患犬的病历资料,筛选出病历资料完整的并使用了犬细小病毒单抗或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犬病例进行跟踪以及回访。对收集的病例数据进行了总治愈率、各初始抗体水平的治愈率、各月龄段的治愈率和治愈病例的病程分析。结果显示,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在总治愈率、相同初始抗体水平治愈率、相同月龄段治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使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病例痊愈时间显著低于使用单克隆抗体的病例(P=0.02<0.05)。综上表明,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可为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细小病毒 犬细小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用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全血中病毒特异性抗体 被引量:4
19
作者 聂晶 赵洪礼 谭笑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67,92,共3页
目的 验证微量快速自身血凝实验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人全血中病毒抗体的实用性。方法 采用直接玻片自身血凝试验检测临床诊断为HFRS病人全血中的特异性抗体 ,采用ELISA法作平行对照。结果 检测HFRS病人全血 4 1份 ,自身血凝... 目的 验证微量快速自身血凝实验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人全血中病毒抗体的实用性。方法 采用直接玻片自身血凝试验检测临床诊断为HFRS病人全血中的特异性抗体 ,采用ELISA法作平行对照。结果 检测HFRS病人全血 4 1份 ,自身血凝实验 2 9例 (70 73% )为阳性 ,ELISA法 31例 (75 6 1% )为阳性 ;用自身血凝实验检测 90例正常人全血 ,其中 89例不出现凝集。结论 应用自身血凝实验检测HFRS病人全血中病毒抗体 ,简便、微量、快速、特异性强 ,非常适合基层医疗单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检测 肾综合征出血热 全血 病毒特异性抗体 病毒性传染病
下载PDF
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不同种属动物血清中肾综合征血热病毒特异性总抗体的探讨
20
作者 唐家琪 李先富 陈竞芳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89年第2期48-48,共1页
我国己从哺乳纲5目9科20属38种动物中分离出HFRSV或检出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体,对如此众多种属动物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流行病学监测,需制备各种动物的免疫血清并进行荧光标记或酶标记,不... 我国己从哺乳纲5目9科20属38种动物中分离出HFRSV或检出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体,对如此众多种属动物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流行病学监测,需制备各种动物的免疫血清并进行荧光标记或酶标记,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很困难。况且某种抗血清标记物仅能检测其相应动物血清中一种型别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不能测定总抗体,难免出现假阴性结果。本试验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PHI)对检测不同种属动物血清中HFRSV总抗体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动物血清 总抗体 病毒特异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 肾综合征 种属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异性免疫球蛋白 HFRSV 血热 流行病学监测 流行病学调查 血清标记物 假阴性结果 荧光标记 免疫血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