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毒蛋白22增强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更昔洛韦基因治疗系统杀伤卵巢癌细胞的体内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孔北华 王文霞 +2 位作者 刘春生 马道新 曲迅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5-198,共4页
目的 探讨病毒蛋白 2 2 (VP2 2 )的细胞间传递作用 ,以及其促进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 TK ) 更昔洛韦 (GCV)基因治疗系统对卵巢癌移植瘤细胞的体内杀伤效应。方法 用慢病毒感染卵巢癌 3AO细胞 ,形成携带HSV TK基因的 3AO细胞 (3AO... 目的 探讨病毒蛋白 2 2 (VP2 2 )的细胞间传递作用 ,以及其促进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 TK ) 更昔洛韦 (GCV)基因治疗系统对卵巢癌移植瘤细胞的体内杀伤效应。方法 用慢病毒感染卵巢癌 3AO细胞 ,形成携带HSV TK基因的 3AO细胞 (3AO TK)及携带HSV VP2 2 TK融合基因的3AO细胞 (3AO VP2 2 TK)。分别在裸鼠皮下接种 10 %含卵巢癌 3AO TK(3AO TK组 )或 3AO VP2 2 TK(3AO VP2 2 TK组 )的混合细胞 ,并以接种单纯 3AO细胞裸鼠为对照 (3AO组 ) ,每组裸鼠 10只。当肿瘤体积达 15 0mm3后 ,分别于腹腔注射GCV 10mg kg、5 0mg kg。结果 注射 10mg kgGCV后 ,3AO TK组与 3AO VP2 2 TK组肿瘤体积、重量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3AO VP2 2 TK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注射 5 0mg kgGCV后 ,两组肿瘤体积、重量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注射GCV 10mg kg后 ,3AO TK组肿瘤抑制率为 37 7% ,3AO VP2 2 TK组肿瘤抑制率为 91 5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注射GCV 5 0mg kg后 ,3AO TK组肿瘤抑制率为 81 8% ,3AO VP2 2 TK组肿瘤抑制率为 96 7%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VP2 2介导的自杀基因产物细胞间扩散作用 ,可明显加强对体内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蛋白22 单纯疱疹病毒 胸苷激酶 更昔洛韦 基因治疗 卵巢癌细胞 卵巢肿瘤
原文传递
单纯疱疹病毒壳膜蛋白22增强人巨细胞病毒糖蛋白B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体内生物学活性
2
作者 马道新 于修平 +5 位作者 张晓梅 李志宏 周亚滨 李勇 贾继辉 赵蔚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3-793,共1页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蛋白B 单纯疱疹病毒壳膜蛋白22 核酸疫苗 免疫评价
下载PDF
VP22增强慢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治疗抑制人卵巢癌裸鼠腹腔种植瘤生长的研究
3
作者 王文霞 崔保霞 马道新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06-609,共4页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壳膜蛋白VP22的细胞间传递作用促进HSV-TK/GCV(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更昔洛韦)系统对卵巢癌腹腔移植瘤的杀伤效应。方法:将慢病毒包装质粒、包膜质粒、转移载体质粒采用磷酸钙沉淀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收集病毒...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壳膜蛋白VP22的细胞间传递作用促进HSV-TK/GCV(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更昔洛韦)系统对卵巢癌腹腔移植瘤的杀伤效应。方法:将慢病毒包装质粒、包膜质粒、转移载体质粒采用磷酸钙沉淀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收集病毒上清,并建立人上皮性卵巢癌(3AO)细胞株腹腔移植瘤模型。单药组分为TK+生理盐水(NS)组、VP22-TK+NS组、NS+NS组,分别腹腔注射慢病毒TK、VP22-TK或NS1ml,继而腹腔注射NS;联合用药组分为TK+GCV组、VP22-TK+GCV组、NS+GCV组分别腹腔注射慢病毒TK、VP22-TK及NS,24h后腹腔注射GCV治疗。每组裸小鼠均为5只。观察各组裸鼠的生存时间及慢病毒的毒性作用。结果:平均生存时间TK+NS组、VP2-TK+NS组、NS+NS组、NS+GCV组、TK+GCV组、VP2-TK+GCV组分别为18.3±2.7d、18.4±1.9d,17.2±1.3d、18.7±1.9d、21±4d和46±22d,6组差异有显著性(χ2=24.81,P=0.002);并且VP2-TK+GCV组平均生存时间较TK+GCV组裸鼠明显延长(χ2=7.42,P=0.006)。结论:VP22介导的自杀基因产物的细胞间扩散作用可明显加强对体内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病毒蛋白22 疱疹病毒-胸腺激酶 更昔洛韦 细胞间扩散 自杀基因治疗 裸小鼠
下载PDF
HSV-1 VP22及microdystrophin基因融合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熊符 张成 +6 位作者 陈松林 郑卉 肖少波 潘永飞 于美娟 冯善伟 卢锡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目的构建人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病毒蛋白22(VP22)及microdystrophin基因融合表达重组质粒,体外研究其表达及HSV-1 VP22介导的蛋白转导特性,为进一步利用此重组质粒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奠定基础。方法从质粒pSINr... 目的构建人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病毒蛋白22(VP22)及microdystrophin基因融合表达重组质粒,体外研究其表达及HSV-1 VP22介导的蛋白转导特性,为进一步利用此重组质粒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奠定基础。方法从质粒pSINrep5-VP22中PCR扩增HSV-1 VP22全长基因,然后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AVX1中,构建重组质粒pAVP22;再用NotⅠ酶切含microdystrophin基因的pBSK-MICRO质粒,获得microdystrophin基因,片段回收后定向插入质粒pAVP22中,获得重组质粒pAVP22-MICDYS;然后将重组质粒pAVP2-MICDYS转染至小鼠成纤维细胞3T3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microdystrophin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最后收集转染后3T3细胞上清。感染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检测重组蛋白在人MSCs中的表达情况来分析HSV-1 VP22是否可以介导VP22-microdystrophin融合蛋白的转导。结果成功构建了含有HSV-1 VP22和microdystrophin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在体外得到了很好表达;同时也证实HSV-1 VP22提高了microdystrophin基因在3T3细胞中的表达效率。并可介导VP22-microdystrophin蛋白从3T3细胞到人MSCs间的转导。结论该重组质粒的构建及体外成功表达和蛋白转导特性的确定为下一步用该重组质粒进行DMD疾病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dystrophin基因 单纯疱疹病毒1型病毒蛋白22 Ducherme型肌营养不良症 蛋白转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