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烟肼和阿米卡星局部病灶给药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抗结核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媚 沈燕 +6 位作者 钮志林 赵刚 俞净 沈春明 徐密琴 高胜利 孙桂英 《抗感染药学》 2018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评价异烟肼和阿米卡星局部病灶给药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87例资料,在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化疗治疗基础上,给予异烟肼与阿米卡... 目的:评价异烟肼和阿米卡星局部病灶给药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87例资料,在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化疗治疗基础上,给予异烟肼与阿米卡星局部病灶给药治疗,评价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以及痰菌转阴时间和症状复常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87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病理类型为肉芽增殖型、瘢痕狭窄型、溃疡坏死型和炎症浸润型,其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25%;患者的痰菌转阴时间为(15.3±1.2)d,其症状(咳嗽、咯血、肺部异常呼吸音和空洞及肺不张)复常时间为(26.4±2.5)d。结论:采用异烟肼和阿米卡星局部病灶给药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促进了痰菌的转阴和症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内膜结核 局部病灶给药 抗结核
下载PDF
经皮穿刺病灶置管给药治疗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鹤鸣 王玉路 杨增华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病灶置管给药对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9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病灶置管给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综合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病灶置管给药对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9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病灶置管给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表现,9例患者全部确诊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经严格3个月治疗后,6例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MRI表现改善,其中2例患者血清凝集实验为阳性(〉1∶160)并伴有C反应蛋白升高,半年后恢复正常;其余3例患者好转,接受新的3个月疗程治疗后治愈,MRI表现正常,其中1例血清凝集实验为阳性(〉1∶160),1年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月~3年,无复发及后遗症残留。结论:经皮穿刺病灶置管给药可以有效治疗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在缓解疼痛、保持脊柱稳定性、降低治疗费用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 经皮穿刺 病灶给药
下载PDF
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联用病灶内或冠脉内给药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心肌微循环、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清心肌酶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孙震 陈天宇 +1 位作者 乐扬 王雁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835-842,共8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联用病灶内或冠脉内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心肌微循环、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清心肌酶、白细胞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丙二醛(MDA)水平的... 目的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联用病灶内或冠脉内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心肌微循环、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清心肌酶、白细胞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7月—2021年10月于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急诊PCI治疗的12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60)和试验组(n=60)。其中试验组于病灶内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则于冠脉内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治疗。分别于急诊PCI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以及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记录术后24 h内两组心肌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峰值。分别于急诊PCI术前和术后24 h、7 d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以及血清IL-18、MMP-9、MDA水平。统计两组急诊PCI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急诊PCI术后即刻TIMI 3级、TMPG 3级患者占比(96.67%、95.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6.67%、83.33%,P<0.05)。两组急诊PCI术后即刻cTFC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以试验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术后24 h内各项心肌酶指标(LDH、CK、CK-MB)的峰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术后24 h内各项心肌酶指标(LDH、CK、CK-MB)的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24 h血清ET-1、IL-18、MMP-9、MD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7 d以上指标则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24 h血清NO浓度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而术后7 d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术后24 h、7 d,试验组血清ET-1、IL-18、MMP-9、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血清NO浓度则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6个月随访期间,试验组MACCE发生率(5.00%)比对照组(16.67%)显著降低(P<0.05)。住院期间,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6.67%)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内或冠脉内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均能改善STEMI急诊PCI患者术后心肌微循环,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及心肌损伤,降低机体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但病灶内给药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尿激酶原 替罗非班 病灶给药 冠脉内给药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微循环 血管内皮功能 炎症反应 丙二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