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杀人抑郁障碍案例的特点和病理心理机制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唐宏宇 孙玉国 +2 位作者 李从培 方明昭 樊国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探讨杀人抑郁障碍案例的特点及其杀人行为的病理心理机制,方法:对我所10年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案例中的33例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杀人案例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抑郁障碍患者,性别相同,年龄、病程基本匹配。结果:发... 目的:探讨杀人抑郁障碍案例的特点及其杀人行为的病理心理机制,方法:对我所10年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案例中的33例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杀人案例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抑郁障碍患者,性别相同,年龄、病程基本匹配。结果:发现两组在精神疾病家族史、既往躯体疾病史、起病诱因、基本症状和诊断分型上都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结论:杀人抑郁障碍案例的基本特点可做为预测因素,对其杀人行为的病理心理机制进行了理论性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杀人 病理心理机制
下载PDF
性爱强迫障碍的病理心理机制──附一例报告
2
作者 杨彦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4期242-244,共3页
性爱强迫障碍是指长时期固执地沉溺于没有回报的或不可获得的异性爱而不能自拔,其特点是明知遭到对方拒绝或受到挫折仍不能放弃,以致给个人生活、家庭、社会功能带来不良的影响,患者对现实中的异性爱不感兴趣,且不能唤起性欲。H.... 性爱强迫障碍是指长时期固执地沉溺于没有回报的或不可获得的异性爱而不能自拔,其特点是明知遭到对方拒绝或受到挫折仍不能放弃,以致给个人生活、家庭、社会功能带来不良的影响,患者对现实中的异性爱不感兴趣,且不能唤起性欲。H.S.Koplan提出性爱强迫(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爱强迫障碍 病理心理机制 性欲调节
下载PDF
冲动控制障碍病理心理机制与精神分析相关性的探讨
3
作者 李甦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5期240-241,共2页
冲动控制障碍是一种少见的无清楚合理动机的而反复出现的精神障碍,是指在过分强烈欲望的驱使下,采取某些不正常行为,这些行为系社会规范所不容或给自己造成危害,其行为的目的仅仅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或解除精神上的紧张感。患者自称行... 冲动控制障碍是一种少见的无清楚合理动机的而反复出现的精神障碍,是指在过分强烈欲望的驱使下,采取某些不正常行为,这些行为系社会规范所不容或给自己造成危害,其行为的目的仅仅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或解除精神上的紧张感。患者自称行为带有冲动性无法控制。尽管冲动控制障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揭示和探讨,但冲动控制障碍一个精神医问题,作为其临床上表现出的现象学特征,国内外的学者的意见还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动控制障碍 病理心理机制 精神障碍 相关性 现象学特征 社会规范 行为 紧张感
下载PDF
青少年强迫症发展曲线病理心理机制探讨
4
作者 刘惠群 《广州医药》 2008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症发展曲线的病理心理机制。方法通过对有强迫障碍的青少年做心理动力治疗,了解病人的潜意识心理冲突。结果家庭不良养育方式,青春期性萌芽与性压抑,依赖与独立的冲突,中、高考的压力等对青少年强迫症形成有影响。结...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症发展曲线的病理心理机制。方法通过对有强迫障碍的青少年做心理动力治疗,了解病人的潜意识心理冲突。结果家庭不良养育方式,青春期性萌芽与性压抑,依赖与独立的冲突,中、高考的压力等对青少年强迫症形成有影响。结论青少年强迫症的发展曲线有其深层的病理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青少年 强迫症 病理心理机制
下载PDF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心理病理机制和临床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铭 江光荣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426-429,共4页
文章主要介绍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形成的四种心理学解释,以及用于DID临床评估的三类测评工具。当前关于DID心理病理机制的研究带有较为明显的心理动力学色彩,多理论整合的系统性研究和深度的个案研究有待更多的开展。早期创伤记... 文章主要介绍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形成的四种心理学解释,以及用于DID临床评估的三类测评工具。当前关于DID心理病理机制的研究带有较为明显的心理动力学色彩,多理论整合的系统性研究和深度的个案研究有待更多的开展。早期创伤记忆的遗忘机制研究是深入研究DID心理病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 心理病理机制 临床评估
下载PDF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心理分析
6
作者 田玉琴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4年第4期230-232,共3页
关键词 暴力行为 精神病人 心理分析 病理心理机制 精神发育迟滞 锥体外系副作用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症状 受害者
下载PDF
正念:佛教与心理学视野的异与同 被引量:1
7
作者 居敏珠 彭彦琴 《知识经济》 2012年第14期47-47,共1页
正念源于东方佛教修行,现代认知行为疗法创造性地借用了这一技术,将其整合修正,形成了一系列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可以说,正念是架起佛教和心理学桥梁的一个有力支柱。本文试从佛教和心理学的视角对正念的源起、内涵以及其对治心理... 正念源于东方佛教修行,现代认知行为疗法创造性地借用了这一技术,将其整合修正,形成了一系列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可以说,正念是架起佛教和心理学桥梁的一个有力支柱。本文试从佛教和心理学的视角对正念的源起、内涵以及其对治心理问题的机制三方面进行梳理阐述,比较正念在两种视角下的异与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疗法 佛教 心理 心理病理机制
下载PDF
从五则病例看“妄想”形成的心理病理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齐伟静 张锦花 +1 位作者 吕学玉 汪卫东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53-255,共3页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之一,其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尚不清楚。文章从心理科门诊中有妄想症状的患者角度,探索了妄想的心理病理学机制,为针对妄想症状的心理治疗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妄想 心理病理机制 案例
原文传递
躁狂症与精神分裂症妄想特征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徐莉萍 余金龙 +1 位作者 谢永标 郑东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80-81,共2页
目的 :比较躁狂症与精神分裂症妄想特征及病理机制的差异。 方法 :用自编妄想特征调查表对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各 5 6例的妄想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 :精神分裂症最多见为被害、关系妄想 ;躁狂症患者最多见夸大妄想 ,其次为被害、关... 目的 :比较躁狂症与精神分裂症妄想特征及病理机制的差异。 方法 :用自编妄想特征调查表对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各 5 6例的妄想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 :精神分裂症最多见为被害、关系妄想 ;躁狂症患者最多见夸大妄想 ,其次为被害、关系妄想。两者的持续时间 ,隐蔽性、协调性、稳定性以及伴随症状均有差异。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躁狂症 精神分裂症 妄想 病理心理机制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医学心理組作为特邀先进集体派代表参加全国羣英大会
10
作者 段淑貞 《心理学报》 1959年第6期413-413,共1页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医学心理組在运用心理学向疾病作斗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績。去年大跃进中,他們和北京医学院精神病教研組协作,創立了用医学結合心理学方法对神經衰弱进行的集体綜合快速疗法。一年多来,他們先后同北京大学、石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医学心理組在运用心理学向疾病作斗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績。去年大跃进中,他們和北京医学院精神病教研組协作,創立了用医学結合心理学方法对神經衰弱进行的集体綜合快速疗法。一年多来,他們先后同北京大学、石景山鋼鈇厂、北京医学院精神科門診、解放軍某部医务人員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 医学心理 心理学方法 派代表 精神科 先进集体 医学院 北京大学 病理心理机制
下载PDF
神经性贪食症的成因及治疗 被引量:5
11
作者 桑园 谢玮 《校园心理》 2010年第6期396-397,共2页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患者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极端措施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进食障碍。可与神经性厌食症(AN)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患者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极端措施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进食障碍。可与神经性厌食症(AN)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贪食症 治疗 成因 神经性厌食症 病理心理机制 反复发作 恐惧心理 进食障碍
下载PDF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简介 被引量:17
12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4期1216-1216,共1页
关键词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病理心理机制 生活自理 交通工具 ADL 理学诊断 做家务 躯体
下载PDF
社交焦虑障碍:自我认知偏倚与疾病的发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敬阳 韩东良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56,共3页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具有特征性的自我认知模式。消极自我评价、以自我为焦点的注意是使疾病持久难以自愈的重要因素,妨碍了人格的健康发展。探索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自我认知特点、寻找规律创建符合本土文化背景的认知模型,将有利于深入了...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具有特征性的自我认知模式。消极自我评价、以自我为焦点的注意是使疾病持久难以自愈的重要因素,妨碍了人格的健康发展。探索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自我认知特点、寻找规律创建符合本土文化背景的认知模型,将有利于深入了解疾病形成与发展的易患性因素和病理心理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障碍 自我认知 病理心理机制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_(300)亚成分波幅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彦芳 王红星 +1 位作者 白培深 段慧君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6-256,共1页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事件相关电位P300 亚成分波幅 病理心理机制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