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2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与病理性心室内传导阻滞的鉴别
1
作者 吴立荣 《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08-209,214,共3页
关键词 功能性心室内传导阻滞 病理性心室内传导阻滞 鉴别诊断 心室内传导阻滞 心率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琴 李奎 +3 位作者 王建灵 周红 钟惠 朱正芬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心脏起搏参数、心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RS时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心脏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HR、SV、CI、LVEF、QRS时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6个月,HBP组HR、SV、CI、LVEF显著高于RVAP组(均P<0.05),RVAP组QRS波时限显著低于HBP组(P<0.05);结论:HBP对AVB患者的电-机械同步性优于RVAP,近期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心室心尖部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结构学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束支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3
作者 潘非非 张冰航 +1 位作者 车星星 王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2070-2073,共4页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另外25例病人接受了LBBP,作为LBB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电极放置及透视时间、QRS间期、术中及随访时心室导联参数。结果:5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起搏器植入。LBBP组术后QRS间期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而RVP组术后QRS间期呈现增加趋势(P<0.05),且RVP组术后QRS间期较LBBP组延长(P<0.01)。术中LBBP组起搏阈值低于RVP组[(0.83±0.25)mV与(1.33±0.61)mV,P<0.01],R波振幅明显升高[(10.8±5.3)mV与(6.9±3.4)mV,P<0.01],两组起搏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BP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VP组(P<0.01)。在随访过程中,RVP组与LBBP组起搏参数都保持稳定。结论:与RVP相比,LBBP具有更低的起搏阈值、更高的R波振幅和更短的QRS时间来实现更接近生理传导的起搏,表明LBBP是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一种生理起搏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心室起搏 生理起搏
下载PDF
功能性或病理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鉴别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晓明 《医学研究通讯》 2004年第6期32-33,共2页
自1989年Wenckebach借助颈部血管搏动的观察,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房室传导阻滞即文氏传导.其后他和Hay同时发现了房室传导阻滞的第二种类型,在房室传导"漏博"前房室传导时间无进行性延长.1924年Mobitz结合这些早期的临床发... 自1989年Wenckebach借助颈部血管搏动的观察,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房室传导阻滞即文氏传导.其后他和Hay同时发现了房室传导阻滞的第二种类型,在房室传导"漏博"前房室传导时间无进行性延长.1924年Mobitz结合这些早期的临床发现,在心电图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两种类型的阻滞称为莫氏I型(文氏型)和莫氏Ⅱ型.近代通过对希氏束电图的研究,证明了I型阻滞通常是房室结内阻滞的特征,Ⅱ型阻滞则多发生在希氏束内(35%)或束支-浦氏系统(65%),并且常是双侧束支阻滞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两种类型的房室阻滞有着不同的解剖部位,发生的机制和预后有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 病理性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鉴别 心电图
下载PDF
功能性与病理性二度窦房传导阻滞的鉴别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清启 《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05-207,212,共4页
关键词 功能性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病理性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鉴别诊断 心电图特点 阿托品试验
下载PDF
病理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意义
6
作者 国卫民 《心脏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72-372,共1页
关键词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表现 诊断意义 病理性 器质性心脏病 ST-T改变 CRBBB QRS时间
下载PDF
不同体位心电图在鉴别功能性与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中的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陈龙觉 杨桂理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817-1818,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心电图在鉴别房室传导阻滞中功能性与病理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24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初步诊断均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观...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心电图在鉴别房室传导阻滞中功能性与病理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24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初步诊断均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观察比较两组不同体位的心电图表现。结果用坐位心电图检测,观察组有29.03%的患者P-R间期恢复正常,而对照组有67.74%的患者P-R间期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恢复患者再采取下蹲运动试验后立即卧位检测心电图,观察组仅3.41%的患者P-R间期恢复正常,而对照组有40.00%的患者P-R间期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通过试验后80.65%的患者P-R间期恢复至正常范围,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多种方式的心电图检测,能早期有效判断房室传导阻滞是否为功能性或病理性,且具备经济实惠、操作简便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房室传导阻滞 功能性 病理性
下载PDF
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余风华 黄慕坚 +1 位作者 梁华静 刘靖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6期888-889,共2页
目的探讨判断生理性或病理性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做心电图检查并初步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102例患者,体表心电图卧位检测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再进行一次站立位心电图描记。结果发现... 目的探讨判断生理性或病理性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做心电图检查并初步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102例患者,体表心电图卧位检测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再进行一次站立位心电图描记。结果发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中有67.6%延长的P-R间期在试验后呈现正常值范围,而伴有一些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延长的P-R间期在试验后大多数是变化不大的。结论体表心电图卧位检测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再进行一次站立位心电图描记,延长的P-R间期恢复到正常值范围者多属生理性,而持续不变或伴患有不同程度的器质性疾病者应考虑为病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理性 病理性
下载PDF
3D-STI技术评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价值
9
作者 谷红丽 李锦丽 +3 位作者 卢新林 郭桂兰 李臻 张双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3年第6期47-51,共5页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评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某院收治的7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评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某院收治的7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的不同分为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0%,38例)和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0%,36例),并选取同期体检无异常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3D-STI技术测量左心室同步性相关参数,采用方差检验分析各组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增大,B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B 2组患者的收缩期左心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整体环向峰值应变、整体径向峰值应变、整体面积峰值应变降低,且B组患者较A组患者各应变参数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期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应变参数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A组患者和B组患者左心室同步性三维参数显著升高,且B组较A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STI可准确获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左心室心肌运动参数,对左心室同步性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射血分数 心室同步性
下载PDF
无症状病理性Q波或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病因探讨
10
作者 赵瑞军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9期172-172,共1页
目的:探讨无临床症状而心电图表现为病理性Q波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基础病因。方法:22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行心脏B超、血脂、血糖、心肌酶检查,并到上级医院行冠脉造影(±左室造影... 目的:探讨无临床症状而心电图表现为病理性Q波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基础病因。方法:22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行心脏B超、血脂、血糖、心肌酶检查,并到上级医院行冠脉造影(±左室造影)等检查,最终确定其病因。结果:15例病理性Q波患者中,病因为冠心病者8例(53.3%)、DCM者2例(13.3%)、HCM者3例(20.0%)、心肌炎后遣症1例(6.7%)、病因不明者1例(6.7%);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病因为冠心病者1例(14.3%)、DCM者4例(57.1%)、高血压心脏病者1例(14.3%)、病因不明者1例(14.3%)。结论:平时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者其基础病因可以是冠心病、HCM、DCM或心肌炎后遗症等;心电图表现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病因多由DCM所致,而较少与冠心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Q波 束支传导阻滞 冠心病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伴可逆性3分支阻滞及病理性Q波1例
11
作者 王楼生 高宗良 吴东 《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5年第3期140-141,共2页
重症肌无力伴可逆性3分支阻滞及病理性Q波1例王楼生,高宗良,吴东患者,男,40岁。1989年2月因全身乏力伴呛咳、言语不清入院。经新斯的明试验阳性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给予吡啶斯的明、强的松治疗10日好转出院。1990年... 重症肌无力伴可逆性3分支阻滞及病理性Q波1例王楼生,高宗良,吴东患者,男,40岁。1989年2月因全身乏力伴呛咳、言语不清入院。经新斯的明试验阳性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给予吡啶斯的明、强的松治疗10日好转出院。1990年12月8日因全身乏力加重半月合并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心电图 传导阻滞 病理性Q波
下载PDF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QRS时限对射血分数正常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光源 马春燕 +4 位作者 王永槐 李阳 关正宇 金炫佚 杨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不同QRS时限下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同步性的价值。方法收集LVEF正常的CLBBB患者44例,根据QRS时限分为宽QRS组(QRS>150ms)和窄QRS组(...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不同QRS时限下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同步性的价值。方法收集LVEF正常的CLBBB患者44例,根据QRS时限分为宽QRS组(QRS>150ms)和窄QRS组(120ms≤QRS≤150ms);另选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STE检查。测量并计算左心室整体、室间隔、左心室侧壁纵向峰值应变(LS-G、LS-Sept、LS-Lat)、左心室18节段心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SDt)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DT、E/A、E/e')等。结果宽QRS组和窄QRS组SDt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宽QRS组SDt大于窄QRS组(P<0.05)。宽QRS组LVEF和LS-G均小于对照组和窄QRS组(P均<0.05),窄QRS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宽QRS组和窄QRS组LS-Se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1),宽QRS组LS-Sept小于窄QRS组(P<0.01)。窄QRS组LS-Lat大于对照组和宽QRS组(P均<0.05),宽QRS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QRS组和窄QRS组的E/A和ED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E/e'大于对照组(P均<0.05);宽QRS组与窄QRS组间,EDT、E/A、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宽QRS的LVEF正常的CLBBB患者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收缩同步性减低,而窄QR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 QRS时限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应变
下载PDF
DTI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除极顺序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静 李治安 +4 位作者 王新房 谢明星 刘俐 杨娅 吕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本文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除极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加速度图及脉冲频谱图检测10例CLBBB患者心室除极顺序,并与正常组(25例)进行对照。结果①CL... 目的本文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除极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加速度图及脉冲频谱图检测10例CLBBB患者心室除极顺序,并与正常组(25例)进行对照。结果①CLBBB心室最早除极部位位于右室前壁心尖段,与正常组迥然不同(P<0.0001);②剑下四腔切面显示CLBBB心室除极顺序为:右室前壁心尖、室间隔心尖、右室前壁全部、室间隔全部、左室前侧壁心尖、左室前侧壁全部;正常人心室除极顺序则为:室间隔基中部、室间隔心尖、右室前壁心尖及左室前侧壁心尖、右室前壁全部、左室前侧壁基部。③和正常组比较,CLBBB患者右室前壁电除极收缩耦联正常(P>0.05),而各左室壁除极明显延迟(P<0.0005),前间隔除极方向由心尖指向心底。结论能显示心室肌收缩顺序的DTI技术可直观、实时、精确地反映CLBBB的心室电除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成像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除极 超声波
下载PDF
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敏全 周军 +3 位作者 朱燕 王瑾 戎鑫 张小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84-486,共3页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能Ⅰ级,均安置DDD型双腔永久起搏器。每例患者都分别在右室4个部位起搏,观察起搏QRS时限,以起搏时限最小部位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并随访观察心功能、胸部X线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8例患者均以右室近后间隔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此部位的起搏QRS时限均小于术前自身QRS时限(P<0.05),也均小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搏时QRS时限,永久起搏部位测试参数均符合正常标准。术后随访6~36个月,8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提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RBBB,需安置永久心室起搏治疗时,流入道与流出道结合部(近后间隔),是生理化程度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起搏 心室 近后间隔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永久起搏器 起搏部位 心室 临床研究 缓慢性心律失常 QRS时限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载PDF
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左心室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世南 秦永文 +3 位作者 何静 娄景胜 万玛草 丁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316-231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情况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心功能变化的差异,分析LBBB对左心室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09年3月42例住院LBB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为心功能代偿组(A组,n=28)和心功能失代偿组(B组,n=... 目的探讨不同情况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心功能变化的差异,分析LBBB对左心室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09年3月42例住院LBB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为心功能代偿组(A组,n=28)和心功能失代偿组(B组,n=14),对比分析病因、常规心脏超声、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心电图的相关数据。结果两组LBBB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TDI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BBB患者心电图指标QR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QR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BB患者心功能改变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和心肌受累程度,心电图QRS离散度及TDI的相关指标对评价LBBB患者左心室及室间不协调运动情况有更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功能 超声检查 多普勒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新宇 王莹 +2 位作者 王晓华 祖凌云 高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6期325-329,共5页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CMR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对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因心力衰竭入院、超声心动图测定...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CMR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对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因心力衰竭入院、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小于50%且合并CLBBB的患者13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及LVEF匹配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CMRI检查,比较CLBBB对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形态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试验组心电图中QRS波时限明显宽于对照组[(147.5±13.1)ms比(108.7±16.9)ms,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173.8±23.1)ml比(247.9±60.7)ml,P<0.001]、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102.6±19.8)ml/m^2比(147.5±38.3)ml/m^2,P=0.001]、左心室收缩末容积[(123.1±18.7)ml比(188.2±57.1)ml,P<0.001]、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73.1±17.0)ml/m^2比(112.3±36.2)ml/m^2,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6.1±5.0)mm比(66.8±6.5)mm,P<0.001]、右心房面积[(15.7±6.0)cm^2比(20.5±6.2)cm^2,P=0.037]均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平均最大室壁厚度高于对照组[(8.3±1.4)mm比(7.2±1.1)mm,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LBBB可能参与了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下降,这种继发因素相关的心力衰竭,左心室扩张不如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显著,并且左心室壁厚度并不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收缩性心力衰竭 心室形态
下载PDF
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心室颤动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微 张明明 +1 位作者 范亚娟 皮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209-210,共2页
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合并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报告1例VA出现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患者应用地尔硫卓后出现交界区逸搏心律,调整治疗硝苯地平缓释片、尼可地尔,建议ICD起搏器,控制冠脉痉挛发作,结合既往文献对VA合并严重... 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合并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报告1例VA出现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患者应用地尔硫卓后出现交界区逸搏心律,调整治疗硝苯地平缓释片、尼可地尔,建议ICD起搏器,控制冠脉痉挛发作,结合既往文献对VA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药物及ICD植入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型心绞痛 心室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与双心腔起搏术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佳齐 崔克俭 +2 位作者 丁跃有 曹维锷 顾水明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5期306-308,共3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器术(VV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68例患者分为VVI组和DDD组,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器术(VV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68例患者分为VVI组和DDD组,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比较:VV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53.8±2.1)%下降至(49.5±3.4)%,P<0.05;DDD组LVEF从(54.1±2.6)%下降至(52.7±2.8)%,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变化、房颤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两种起搏方式的比较,DDD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心功能的保护及房颤更低发生率均优于VVI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器术 双心腔起搏术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结合心率变异性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文婷 任淑珍 +4 位作者 白雪琴 张爱婷 程佳媛 房志琴 史建林 《中国医药》 2021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结合心率变异性(HRV)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左心室肥厚患者100例,分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40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 目的探讨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结合心率变异性(HRV)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左心室肥厚患者100例,分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40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左心室肥厚组(32例)、主动脉瓣狭窄所致左心室肥厚组(15例)及肥厚型心肌病所致左心室肥厚组(13例)。记录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4组患者间歇性完全性LBBB发生率及HRV差异。结果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与冠心病所致左心室肥厚组间歇性完全性LBBB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12/40)比28.1%(9/32)](P>0.05),此2组间歇性完全性LBBB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主动脉瓣狭窄所致左心室肥厚组及肥厚型心肌病所致左心室肥厚组[6.7%(1/15)、7.7%(1/13)](均P<0.01)。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HRV时域指标全部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明显高于冠心病所致左心室肥厚组和主动脉瓣狭窄所致左心室肥厚组[(164±58)ms比(126±45)、(115±22)ms](均P<0.01),与肥厚型心肌病所致左心室肥厚组[(138±71)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间SDN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间HRV频域指标极低频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完全性LBBB与HRV时域指标SDNN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左心室肥厚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肥厚 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率变异性 时域指标 频域指标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璐映 刘儒 李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5-777,共3页
目的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Pd)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研究组于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 目的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Pd)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研究组于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Pd、心脏血流动力学水平、持续性心房颤动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术后12个月心功能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Pd以及最大P波时限(Pmax)水平分别为(36.49±6.39)ms、(108.14±8.27)m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88±9.74)ms、(126.55±12.71)ms(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及E峰与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水平分别为(2.72±0.30)、(79.15±11.33)ml、(1.68±0.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8±0.24)、(69.04±12.48)ml、(1.21±0.40)(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为(54.27±6.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12±9.63)%,而左室内径缩短分数、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36.39±7.82)%、(451.27±24.73)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08±3.74)%、(422.94±26.49)m(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持续性心房颤动与3~4级房性心律失常人数占比分别为11.90%(5/42)、9.52%(4/4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95%(13/42)、78.57%(33/42)(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d及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有利于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部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器 P波离散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