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敏HBV⁃DNA检测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张萌珂 张笑涵 赵莹 《华夏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79-83,共5页
目的:探究高敏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检测结果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8例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高敏HBV⁃DNA检测,探究检测结果与肝组织病理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HBV⁃DNA... 目的:探究高敏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检测结果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8例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高敏HBV⁃DNA检测,探究检测结果与肝组织病理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同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BeAg呈阴性表达者的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同肝组织炎症分级以及纤维化分期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HBeAg呈阳性表达者的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同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eAg阴性表达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组织病理损伤 高敏乙型肝炎病毒DNA 相关性
下载PDF
黄葵胶囊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MCP-1表达及对肾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塔娜 蔡栋梁 苑露丹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4期667-670,共4页
目的探讨黄葵胶囊对阿霉素肾病(AN)大鼠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及对肾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大鼠10只,剩余的20只为建模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20只大鼠分为模型... 目的探讨黄葵胶囊对阿霉素肾病(AN)大鼠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及对肾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大鼠10只,剩余的20只为建模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20只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n=10)及治疗组(n=10)。分析各组大鼠一般状况、比较各组24h尿蛋白定量变化情况、不同时点血生化指标水平、不同时点肾组织光镜检查结果、不同时点肾组织MCP-1阳性表达情况。结果(1)第2周、第8周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高于相应时点的正常对照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水平(P均<0.05),且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分别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对应时点的24h尿蛋白定量水平(P均<0.05);(2)第2周、第8周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血Scr水平均高于相应时点的正常对照组大鼠血Scr水平(P均<0.05),且治疗组血Scr水平均分别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对应时点的血Scr水平(P均<0.05);第2周、第8周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血Alb水平均低于相应时点的正常大鼠血Alb水平(P均<0.05),且治疗组血Alb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对应时点的血Alb水平(P均<0.05);(3)光镜HE染色结果:经光镜检查,正常对照组大鼠肾小球、肾间质、肾小管等均正常。第2周末时,模型对照组少数大鼠肾小球存在基质与系膜细胞轻度增生,有少量肾小球包氏囊厚度增大,球囊发生粘连现象,少量肾小管出现扩张,剩余大鼠的肾组织无显著异常现象;第8周末时,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存在局灶节段硬化的现象,出现包氏囊厚度增加以及球囊出现粘连,某些肾小管出现萎缩,部分肾间质出现纤维化现象,且在光镜下可探查局灶性炎症细胞发生浸润反应。在同一时间节点,治疗组大鼠肾脏病变较模型组大鼠要更加轻微;(4)第2周、第8周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MCP-1在肾组织阳性表达指数均高于相应时点的正常大鼠MCP-1在肾组织阳性表达指数(P均<0.05),且治疗组第2中、第8周时MCP-1在肾组织阳性表达指数均分别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对应时点的MCP-1在肾组织阳性表达指数(P均<0.05)。结论黄葵胶囊能够降低ADR肾病大鼠24h尿蛋白量、血Scr、MCP-1阳性表达指数及提高血Alb水平,改善大鼠肾组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肾病 黄葵胶囊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组织病理损伤
下载PDF
车叶草苷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及炎症反应的机制
3
作者 张霞 李秀芬 +2 位作者 赵汉清 贾慧宇 董利平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756-2762,共7页
目的基于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信号通路,探究车叶草苷(ASP)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机制。方法以肠腔内注射三硝基苯磺酸和乙醇构建UC大鼠模型,并将造... 目的基于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信号通路,探究车叶草苷(ASP)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机制。方法以肠腔内注射三硝基苯磺酸和乙醇构建UC大鼠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ASP低剂量组(17.5 mg/kg)、ASP高剂量组(35 mg/kg)、ASP高剂量+STING激活剂组(35 mg/kg ASP+20 mg/kg ADU-S100),每组16只;另取16只健康大鼠,肠腔内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各组大鼠灌胃或/和腹腔注射相应药液或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4 d。末次给药后24 h,使用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分别评估各组大鼠的UC严重程度和结肠黏膜损伤程度,观察其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检测其结肠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干扰素(IFN-β)、白细胞介素4(IL-4)、IL-10]水平和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STING、TBK1、IRF3、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及腺体结构严重受损,黏膜上皮磨损,隐窝缺失,可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DAI、CMD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细胞凋亡率,TNF-α、IFN-β水平,以及STING蛋白的表达水平和TBK1、IRF3、NF-κB p6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IL-4、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SP低、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结构相对完整,腺体排列有序,充血和水肿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及溃疡明显减少;上述各定量指标均显著改善,且高剂量组的改善较低剂量组明显(P<0.05)。与ASP高剂量组比较,ASP高剂量+STING激活剂组大鼠的上述指标均被显著逆转(P<0.05)。结论ASP可能通过抑制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来减轻UC大鼠的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及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叶草苷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炎症反应 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两种UC小鼠模型的病理损伤和肠道菌群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谌雪梅 彭西 +5 位作者 叶俏波 叶臻 邓庆 王娟 温昌琳 袁施彬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8-767,共10页
目的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比研究临床症状、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和结肠菌群构成。方法C57BL/6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和TNBS组。造模期7 d。每日监测临床症状,包括体重... 目的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比研究临床症状、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和结肠菌群构成。方法C57BL/6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和TNBS组。造模期7 d。每日监测临床症状,包括体重和粪便隐血,造模结束时取结肠做组织病理诊断,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结肠内容物的菌群组成。结果临床显示,DSS组从第3天开始排软便,第5天粪便隐血阳性,体重下降;TNBS组第2天体重下降,造模前4 d排软便和稀便,且粪便隐血阳性。剖检显示,两个模型组的结肠重量均增加,仅DSS组结肠显著变短。组织病理学上,DSS组结肠溃疡灶部位固有结构破坏及临近隐窝扩张,TNBS组溃疡灶中见隐窝结构存留及隐窝细胞增生。两个模型组结肠菌群紊乱的特征存在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软壁菌门和蓝藻菌门的丰度在DSS组无显著性变化而在TNBS组增加(P<0.05);酸杆菌门丰度在DSS组无显著性变化而在TNBS组显著降低(P<0.05);放线菌门和乳杆菌属的丰度在DSS组降低(P<0.05)在TNBS组无显著性变化;拟杆菌属在DSS组丰度上升而在TNBS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DSS和TNBS乙醇诱导的UC模型在临床症状、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特征和肠道菌群结构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特点。研究结果可为动物模型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病理组织损伤 16S rDNA DSS TNBS
下载PDF
水浸束缚应激模型在小鼠结肠损伤研究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小英 胡慧美 +4 位作者 尹秋雄 曾海舟 江禹鹏 李博艺 钱国强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2-500,共9页
目的探索不同造模时间对水浸束缚应激(water immersion restraint stress,WIRS)模型小鼠结肠损伤程度的影响,对比研究病理损伤程度和肠道菌群构成。方法本研究共用34只KM小鼠,首先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WIRS4 h、12 h、24 h、36 h... 目的探索不同造模时间对水浸束缚应激(water immersion restraint stress,WIRS)模型小鼠结肠损伤程度的影响,对比研究病理损伤程度和肠道菌群构成。方法本研究共用34只KM小鼠,首先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WIRS4 h、12 h、24 h、36 h、48 h组,造模结束后,通过HE染色观察不同造模时间的结肠损伤程度。评估出较优的造模时间后,将1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WIRS24 h组,使用ELISA法检测结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含量,使用16S rRNA测序检测结肠内容物的菌群组成改变。结果WIRS各组结肠腔均出现不同程度弥漫性充血和泛红,HE染色显示WIRS小鼠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WIRS24 h组损伤较明显,与WIRS36 h、48 h组相比小鼠成活率高,TNF-α、IL-6、IFN-γ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01)。与对照组相比,WIRS24 h组小鼠结肠菌群失调,弯曲杆菌门、脱铁杆菌门丰度显著增加(P<0.01),而脱硫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度明显减少(P<0.05);幽门螺杆菌属、拟杆菌属、罗氏菌属、norank_f__Ruminococcaceae、unclassified_f__Oscillospiraceae等丰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norank_f__norank_o__Clostridia_UCG-014、脱硫弧菌属、内脏臭杆菌属等丰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WIRS模型会导致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并且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组成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浸束缚应激 肠道菌群 病理组织损伤
下载PDF
辛硫磷对罗氏沼虾的毒性效应研究
6
作者 纪鹏 许文静 +4 位作者 敖士齐 吴聪聪 张晓君 高晓建 姜群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为探究辛硫磷对水产动物的毒性作用,在水温(21.0±0.5)℃下,将平均体质量为(1.2±0.2)g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置于30 L水体中,水中辛硫磷浓度为0μg/L(对照组)、3.125μg/L、6.25μg/L、12.5μg/L、25.0μg/L、... 为探究辛硫磷对水产动物的毒性作用,在水温(21.0±0.5)℃下,将平均体质量为(1.2±0.2)g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置于30 L水体中,水中辛硫磷浓度为0μg/L(对照组)、3.125μg/L、6.25μg/L、12.5μg/L、25.0μg/L、50.0μg/L和100.0μg/L,采用半静水方法开展急性毒性试验。为进一步探究辛硫磷对罗氏沼虾的毒性及损伤的可逆性,将罗氏沼虾暴露于1/3 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辛硫磷水体中饲养4 d后,移至清水中饲养7 d,对照组饲养于清水中,每天更换1/2水体,设置3个平行,每组40尾罗氏沼虾。在第0 d、4 d、11 d随机取各组肝胰腺、鳃和肠道,用Bouin’s试液固定,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在第0 d、1 d、2 d、4 d、11 d随机取肝胰腺和肌肉组织,液氮中快速冷冻,-80℃保存,用于酶活和基因表达测定。结果表明,辛硫磷对罗氏沼虾的24 h、48 h、72 h和96 h LC50分别是16.834μg/L、10.644μg/L、8.570μg/L和6.988μg/L,属剧毒。暴露于2μg/L的辛硫磷中4 d,罗氏沼虾肝胰腺、鳃和肠道组织损伤严重,肝小管结构破坏,管内空隙消失,鳃丝顶部膨大,鳃基部出现空泡,肠道绒毛结构受损,上皮细胞脱落;肝胰腺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下降(P<0.01),氧自由基和脂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1),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 X)活性显著下降(P<0.01),神经传导关键酶(乙酰胆碱酶,ACh E)活性显著下降(P<0.01),免疫相关基因(alf基因、hsp基因、hemocyanin基因和proPO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P<0.01)。移至清水养殖7 d后,罗氏沼虾的组织病理损伤、肝胰腺功能、氧化应激、神经和免疫损伤均有恢复,但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表明辛硫磷对罗氏沼虾的部分损伤不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硫磷 罗氏沼虾 急性毒性 组织病理损伤 氧化应激
下载PDF
NF-κB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肺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7
作者 高伟 刘江伟 +4 位作者 张东 胡良煜 冯德元 许永华 邹赛英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683-685,676,共4页
目的 探讨NF-κB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肺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 2、 4、 8、 12 h 和24 h 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肺组织NF-κB表达,在光... 目的 探讨NF-κB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肺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 2、 4、 8、 12 h 和24 h 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肺组织NF-κB表达,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肺脏组织学变化,电镜下观察肺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伤后各组肺组织NF-κ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于伤后1~8 h 内快速上升,在8h 出现高峰(P<0.05).伤后各组逐渐出现肺泡腔变窄,肺泡壁增厚;肺充血,肺间质水肿.电镜下4、 8、 12、 24 h 组逐渐出现线粒体肿胀、溶解.结论 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肺组织NF-κB表达活性增强,与肺脏组织病理损伤基本一致,NF-κB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继发性肺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火器伤 肠管 穿透模型 继发性肺损伤 lung injury 组织 镜下观察 组织病理损伤 肺脏 对照组 超微结构改变 表达活性 组织学变化 线粒体肿胀 图像分析法 肺间质水肿 免疫组化 肺泡 电镜 肺充血
下载PDF
外源性血栓粒径对大鼠脑血栓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恒艾 高梅 +3 位作者 时丽丽 陈柏年 于晓彦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30-933,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同种异体血栓粒径对大鼠脑血栓栓塞性中风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外动脉注射3种粒径(150~178、74~124μm和48~74μm)的同种血栓,制备血栓栓塞性中风模型,以多普勒血流仪观察栓子注入后脑血流的变化,24 h后观察... 目的探讨外源性同种异体血栓粒径对大鼠脑血栓栓塞性中风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外动脉注射3种粒径(150~178、74~124μm和48~74μm)的同种血栓,制备血栓栓塞性中风模型,以多普勒血流仪观察栓子注入后脑血流的变化,24 h后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3个粒径血栓经颈外动脉注入均可引起局部脑区血流迅速降低到30%以下,随后脑血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1 h时脑血流分别为37.7%、40.2%和60.2%,24 h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分别为2.55、1.75和1.67,结果表明粒径越大引起的脑血流降低程度越大,神经行为学障碍越明显。HE染色表明外源性血栓可使大鼠脑皮层区发生弥漫的、散在的脑梗死。结论脑内注射同种异体血栓降低脑血流和引起大鼠神经行为学障碍的程度与血栓粒径基本呈正相关,继而导致脑组织弥漫的、散在的病理学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 血栓粒径 相对脑血流 神经行为学障碍 组织病理损伤 大鼠
下载PDF
富氢盐水对高压电烧伤大鼠微循环内红细胞流速及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
9
作者 魏伟 邵洪波 +3 位作者 邢亮 冯建科 张庆富 堵亚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3期2435-2439,共5页
目的:探讨富氢盐水对高压电烧伤大鼠微循环内红细胞流速及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烧伤组、治疗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治疗组烧伤后给予富氢盐水治疗,阳性对照组给予罂粟碱溶液治疗。每组分成三个亚组... 目的:探讨富氢盐水对高压电烧伤大鼠微循环内红细胞流速及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烧伤组、治疗组、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治疗组烧伤后给予富氢盐水治疗,阳性对照组给予罂粟碱溶液治疗。每组分成三个亚组用于血气分析,肺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红细胞流动速度检测。结果: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肺组织湿干重比均显著低于烧伤组(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肺组织湿干重比差异不显著(t=0.585,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烧伤组(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生存时间差异不显著(t=0.448,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氧分压均显著高于烧伤组(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氧分压差异不显著(t=0.424,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均显著低于烧伤组(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差异不显著(t=1.285,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红细胞流动速度分压均显著高于烧伤组(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之间大鼠红细胞流动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富氢盐水能够促进烧伤大鼠微循环内红细胞的流动,改善微循环,恢复受损肺组织,在高压电烧伤患者的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氢盐水 高压电烧伤大鼠 红细胞流速 组织病理损伤
原文传递
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保护试验中3种评定指标的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太平 蒋桃珍 +1 位作者 胡建兵 荣俊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7-310,共4页
100只SPF鸡均分为5组,A、B、c3组免疫后攻毒,接种3批次自制的IBD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油乳剂疫苗;D组不免疫不攻毒,E组不免疫而攻毒。免疫后第22天,感染IBDV强毒株BC-6/85。攻毒后第4天,将所有存活的鸡只以颈脱臼致死,收集法氏囊... 100只SPF鸡均分为5组,A、B、c3组免疫后攻毒,接种3批次自制的IBD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油乳剂疫苗;D组不免疫不攻毒,E组不免疫而攻毒。免疫后第22天,感染IBDV强毒株BC-6/85。攻毒后第4天,将所有存活的鸡只以颈脱臼致死,收集法氏囊,以3种方法和指标(法氏囊眼观病变;法氏囊显微病变;法氏囊中IBDV抗原检测)进行分析,以评定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以这3种方法和指标评定,A组免疫保护率为90%,B、C组免疫保护率均为95%;试验鸡A3、A14、B7、C16、E1~E20,法氏囊眼观病变明显,法氏囊显微病理损伤评分为3~5分,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测法氏囊中IBDV抗原均为阳性;其他试验鸡,法氏囊眼观无明显异常,法氏囊显微病理损伤评分在3分以下,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测法氏囊中IBDV抗原均为阴性。结果表明,这3种方法和指标在IBD疫苗免疫保护试验评定中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 免疫效力 病理组织损伤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下载PDF
减毒结核分枝杆菌H37Ra感染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爱霞 江京娣 +4 位作者 吕静竹 汪洪涛 宋传旺 姚春艳 钱中清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研究减毒结核分枝杆菌(M.tb)H37Ra感染小鼠模型及其病理损伤的机制。方法:将清洁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和M.tb模型组,各3只。将H37Ra按照每只小鼠1×106CFU的剂量,经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分别于感染7、14和21 d后,无菌操作取... 目的:研究减毒结核分枝杆菌(M.tb)H37Ra感染小鼠模型及其病理损伤的机制。方法:将清洁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和M.tb模型组,各3只。将H37Ra按照每只小鼠1×106CFU的剂量,经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分别于感染7、14和21 d后,无菌操作取小鼠肺和脾脏组织,测量肺和脾脏的脏器系数,匀浆后行活菌培养;肺和脾脏组织冷冻切片,行HE染色观察病理损伤情况。结果:小鼠感染M.tb 14和21 d后,脾脏脏器系数均较感染7 d后显著升高(P<0.01和P<0.05)。感染7 d后,肺和脾脏组织匀浆均可检出活菌,脾脏组织H37Ra活菌量明显高于肺脏,并随感染时间逐渐增加;感染14 d后,肺组织病理观察可见明显感染性病变损伤。结论:M.tb H37Ra经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模型可造成部分结核病样病理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毒结核分枝杆菌 组织病理损伤 小鼠
下载PDF
黄花败酱甲醇提取物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影响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叶志雄 苏俊芳 黄旭东 《新中医》 CAS 2013年第9期157-159,共3页
目的:观察黄花败酱甲醇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抗炎杀菌、修复溃疡方面的作用。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SASP组连续饮用5%DSS溶液7天,并于第4天灌胃柳氮磺吡啶肠溶片0.3g/(kg·d);黄花败酱组连续饮用5%DSS溶... 目的:观察黄花败酱甲醇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抗炎杀菌、修复溃疡方面的作用。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SASP组连续饮用5%DSS溶液7天,并于第4天灌胃柳氮磺吡啶肠溶片0.3g/(kg·d);黄花败酱组连续饮用5%DSS溶液7天,并于第4天灌胃黄花败酱甲醇提取物50mg/(kg·d);模型组连续饮用5%DSS溶液7天,并于第4天灌胃相当剂量生理盐水,连续4天;正常对照组自由饮蒸馏水连续7天。以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病理学损伤为评价指标观察其疗效。结果:DAI评分SASP组、黄花败酱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后小鼠的组织病理学损伤均显著改善,SASP组、黄花败酱组组织学评分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但SASP组与黄花败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花败酱甲醇提取物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败酱 葡聚糖硫酸钠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活动指数 组织病理损伤
下载PDF
黄葵胶囊对TNBS诱导实验性小鼠结肠炎的药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丽媛 生玉俊 +3 位作者 李芝瑶 孙云 许正新 孙卫东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2,共6页
以TNBS诱导小鼠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运用黄葵胶囊连续干预14 d后,对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小鼠取血后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IL-17、IL-23水平;处死小鼠,分离结肠,制作切片,HE染色... 以TNBS诱导小鼠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运用黄葵胶囊连续干预14 d后,对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小鼠取血后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IL-17、IL-23水平;处死小鼠,分离结肠,制作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并进行TDI评分,探讨黄葵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黄葵中(1.0 g·kg-1)、高剂量(2.0 g·kg-1)组小鼠的体重和活动度有所增加,DAI、CMDI评分亦显著降低(P<0.05);组织病理形态出现的炎症病理变化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减轻,T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IL-6、IL-17、IL-23水平明显降低(P<0.05)。这说明黄葵可抑制TNB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提示该作用与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葵胶囊 2 4 6-三硝基苯磺酸 实验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组织病理损伤指数
下载PDF
EHEC群体感受器QseC拮抗策略
14
作者 曲迪 李明凯 罗晓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8-8,共1页
抗生素应用于感染治疗会不可避免地诱导细菌耐药,致使其临床应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研制不诱导耐药的新型抗菌药物成为未来的新方向和热点.LED209是靶向于细菌群体感受系统(QS)的新型抗菌药物,本文报道了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治... 抗生素应用于感染治疗会不可避免地诱导细菌耐药,致使其临床应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研制不诱导耐药的新型抗菌药物成为未来的新方向和热点.LED209是靶向于细菌群体感受系统(QS)的新型抗菌药物,本文报道了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治疗的新策略.对于体外抗菌研究中,采用测定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以及细菌生长曲线的方法评价了LED209的体外抑菌效果.对于体内抗菌研究方面,制作小鼠脓毒败血症模型,进而给予LED209进行治疗,记录小鼠生存率、脏器中菌落数以及观察脏器病理组织切片,来评价LED209的体内抗菌作用.结果显示,LED209在体外不抑制细菌的生长而在体内能明显提高小鼠生存率,降低感染小鼠脏器中的菌落数,改善脏器病理组织损伤.LED209在体外没有抑菌活性,不会造成细菌的选择性生长压力,不会诱导细菌耐药.在体内,LED209抑制细菌毒力因子表达,继而调控机体抗菌免疫应答效应发挥抗菌作用.这解释了抗细菌感染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大肠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生长曲线 脓毒败血症 生存曲线 组织病理损伤 脏器CFU
下载PDF
云南PCV2d毒株昆明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15
作者 张晓梅 吕念词 +5 位作者 李文贵 武鑫 向斌 杨亮宇 张以芳 柴俊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37-1443,共7页
为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对昆明小鼠的致病性和细胞因子IL-10、TNF-α和IL-12在PCV2感染后的表达。以SPF昆明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腹腔注射感染云南PCV2d毒株,攻毒后第7、14、21、28、35天对小鼠肝、脾、肺等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实时荧... 为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对昆明小鼠的致病性和细胞因子IL-10、TNF-α和IL-12在PCV2感染后的表达。以SPF昆明小鼠为动物模型,通过腹腔注射感染云南PCV2d毒株,攻毒后第7、14、21、28、35天对小鼠肝、脾、肺等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各组织PCV2含量及IL-10、TNF-α和IL-12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CV2在小鼠肺、脾和淋巴结中含量较高,且于攻毒后第14~21天达最高,心、肝和肾中含量相对较少;攻毒组小鼠出现肺出血,脾和淋巴结出血、肿大,病理切片观察显示,各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此外,感染PCV2后小鼠肺、脾和淋巴结中IL-10、TNF-α和IL-12 mRNA表达呈一定的消长规律,其中IL-10和TNF-α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IL-12 mRNA表达普遍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建立云南PCV2d毒株感染SPF昆明小鼠动物模型,为研究云南PCV2d毒株的致病机理及免疫抑制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昆明小鼠 组织病理损伤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Progresses in understanding 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被引量:7
16
作者 Na Peng Lei Su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33-136,共4页
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TIC) is a clinical syndrome caused by imbalance between clotting, anti-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resulting from multiple path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hemorrhage and tissue injury in ... 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TIC) is a clinical syndrome caused by imbalance between clotting, anti-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resulting from multiple path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hemorrhage and tissue injury in the early stage of trauma,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utcome of trauma patients. It is proved in growing evidence that the endogenous coagulation disturbance in trauma itself is the activating factor of TIC, rather than dilution or other acquired coagulopathy. Therefor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is crucial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TIC.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ransitions in the concept of TIC and mechanical prog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coagulation disorders Shock PHYSIOPATHOLOGY 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
原文传递
Combinatorial effects of conception and governor vessel electroacu-puncture and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pathomorphologic lesion and cellular apoptosis in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被引量:5
17
作者 Zhuoxin Yang Pengdian Chen +6 位作者 Haibo Yu Wenshu Luo Min Pi Yonggang Wu Ling Wang Fuxia Yang Yanhua Go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779-786,共8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binatorial effects of conception and governor vessel electroacupuncture(EA) and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 on pathomorphologic lesion and cell...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binatorial effects of conception and governor vessel electroacupuncture(EA) and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 on pathomorphologic lesion and cellular apoptosis in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METHODS: With the HUCB-MSCs isolated, cultured and identified and the models of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established, the HUCB-MSCs of passage three were intracranially transplanted and the EA at conception and governor vessels was applied. The pathomorphologic lesion by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and the cellular apoptosis by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nick-end labeling method around the ischemic focu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ultured adherent HUCB-MSCs exhibited a spindle shape and expressed MSC-specific markers, with the cell purity and proliferation r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after the primary passage. HE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pathological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sham surgery group. However, in the PBS transplantation group,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 of a great number of nerve cells were seen. In both the HUCB-MSCs transplantation group and the HUCB-MSCs transplantation + EA group, reparative changes of the pathomorphism of the tissue were found. Both combination treatment and simple MSCs treatment were able to improve the pathomorphorlogic lesion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duce the abnormal TUNEL-positive numbers, with former better than latter. CONCLUSION: HUCB-MSCs improve pathological lesions and inhibit the cellular apoptosis around the cerebral ischemic area. EA at conception and governor vessels also improve pathological lesion and inhibit the cellular apoptosis in rats treated with HUCB-MSCs transplantation, which effects were superior to that of simple HUCB-MSCs transpla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UPUNCTURE Conception ves-sel Governor vessel Fetal blood Mesenchymalstem cells Brain ischemia APOPTOSIS
原文传递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te coagulopathy of trauma-shock 被引量:3
18
作者 Baiqiang Li Haichen Su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5年第2期95-97,共3页
Acute coagulopathy of trauma-shock (ACoTS) occurs in 25%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in the early phase, and the mortality of those patients is four-fold higher than patients without coagulopathy. The pathophysio... Acute coagulopathy of trauma-shock (ACoTS) occurs in 25%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in the early phase, and the mortality of those patients is four-fold higher than patients without coagulopathy.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is complicated phenomenon has been focused on in recent years. Tissue injury and hypoperfusion, activated protein C and Complement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early phase after trauma. While the use of blood products, hypothermia, acidosis and inflammation are the main mechanism in late phase. Supplementing coagulation factors and platelets to improve ACoTS are inefficient. Only positive resuscitation from shock and improving tissue hypoperfusion have expected benef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coagulopathyoftrauma-shock ACoTS Trauma Shock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