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穗腐病病菌致病性、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侯恩庆 张佩胜 +3 位作者 王玲 刘恩勇 刘连盟 黄世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27,120,共8页
穗腐病是近年发生危害严重的水稻穗部病害。本研究对穗腐病的发生、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分离了病原菌并测定了致病性,筛选了防治该病的杀菌剂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紧穗型的粳稻及籼/粳杂交稻组合较穗型松散的籼稻及其杂交组... 穗腐病是近年发生危害严重的水稻穗部病害。本研究对穗腐病的发生、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分离了病原菌并测定了致病性,筛选了防治该病的杀菌剂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紧穗型的粳稻及籼/粳杂交稻组合较穗型松散的籼稻及其杂交组合更易感病。水稻孕穗后期-抽穗扬花期遇阴雨高湿、温暖天气该病发生危害重。用分离到的4个菌(层出镰刀菌、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新月弯孢菌和细交链孢菌)进行人工接种,均能使稻粒感病,初步确定层出镰刀菌为主要初侵染菌。室内抑菌测试结果显示,5mg/L以上浓度的多菌灵、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对层出镰刀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达到81.31%~100%。抑制中浓度为0.000 7~0.947 6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后期和抽穗扬花期用三唑酮、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喷雾防治一次,防效在7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穗腐病 发生流行 病菌致病 药剂筛选 防效
下载PDF
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羡明 曾列先 +3 位作者 林璧润 伍尚忠 黄少华 杨祁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7-9,共3页
1988—1993年。用中国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的鉴别品种和鉴定方法,测定450份广东白叶枯病分离菌株在中国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把广东白叶枯病菌系划分为5个致病型。Ⅳ型菌是优势致病型,Ⅴ型菌是在广东首先发观的新致病型。近年来出观... 1988—1993年。用中国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的鉴别品种和鉴定方法,测定450份广东白叶枯病分离菌株在中国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把广东白叶枯病菌系划分为5个致病型。Ⅳ型菌是优势致病型,Ⅴ型菌是在广东首先发观的新致病型。近年来出观频率上升。范围扩大,能使现有推广的抗病品种丧失抗性。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信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枯病 病菌致病 鉴别品种 水稻
下载PDF
江汉平原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变异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钱汉良 陈其志 +4 位作者 张冀 陈永坚 杨定兵 肖炎农 彭国雄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3-337,共5页
1992-1994年采用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方法,测定108个以江汉稻区为主的湖北水稻白叶枯病分离菌珠,在5个中国鉴别品种(IR26、爪哇14、南粳15、特特普和金则30)成株上的抗感反应,将病菌划分为O、Ⅰ... 1992-1994年采用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方法,测定108个以江汉稻区为主的湖北水稻白叶枯病分离菌珠,在5个中国鉴别品种(IR26、爪哇14、南粳15、特特普和金则30)成株上的抗感反应,将病菌划分为O、Ⅰ,Ⅱ,Ⅲ,Ⅳ致病型。Ⅳ型菌31个,占参试菌株的28.7%,占采样县(市)的61.1%,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江汉稻区流行的优势致病型,其次是Ⅲ、Ⅱ型菌。此结果与1989~1991年测定湖北省白叶枯病致病型结果基本一致,流行优势致病型仍是Ⅳ型,但致病力指数由1989~1991年的72.3下降至59.3,菌株毒力有所减弱。白叶枯病是江汉稻区水稻生产的潜在威胁,而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多不抗IV型菌,所以今后在育种过程中,要多考虑转育含Xa-4基因品种。在白叶枯病疫区建议种植抗性稳定的扬辐籼2号、扬稻4号、秀水664、威优64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枯病 病菌致病 鉴别品种 水稻
下载PDF
软腐病诱发过程中大白菜组织促进和抑制病菌致病性的生理生化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汉松 王金生 方中达 《山东科学》 CAS 1993年第2期76-81,共6页
用厌气技术诱发软腐病,测定了大白菜幼苗茎组织的5种生理生化反应和病菌在组织内的数量及果胶裂解酶(PGTL)作用的变化。组织电解质渗漏(EL)最早发生,同时伴有还原糖(RS)、特别是总可溶性糖(TSS)和游离氨基酸(FAA)含量的下降。10小时后,... 用厌气技术诱发软腐病,测定了大白菜幼苗茎组织的5种生理生化反应和病菌在组织内的数量及果胶裂解酶(PGTL)作用的变化。组织电解质渗漏(EL)最早发生,同时伴有还原糖(RS)、特别是总可溶性糖(TSS)和游离氨基酸(FAA)含量的下降。10小时后,组织内病菌数量明显增高;20小时后,病菌PGTL作用加强,酶解活性平稳提高,并在80-96小时后达到高峰。随病害诱发的持续,EL及RS、TSS、FAA含量的下降持续发生。在上述反应的同时,寄主细胞壁蛋白质(CWP)含量最迟在24小时后增高。CWP在体外测定中对病菌PGTL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组织二元酚含量随诱病过程而呈阶段性升降变化。以上反应在抗感不同的品种间有明显差别:感病品种在发病前RS、TSS、FAA含量高;CWP、二元酚含量低,发病后RS、TSS、FAA含量下降快,CWP含量或下降或提高的时间推迟,二元酚含量升降幅度小;病菌数量增加快,PGTL活性高;而抗病品种的反应大致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软腐病 病菌致病
下载PDF
不同来源的板栗栗疫病菌致病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丹 宋晓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5-178,共4页
为了探索我国板栗疫病发生区域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差异,收集46株来源于我国6省18个县(市)的板栗疫病菌株,通过毒力比较和对同一株板栗枝条的接种试验,测定不同地域菌株间的致病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来源的栗疫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具... 为了探索我国板栗疫病发生区域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差异,收集46株来源于我国6省18个县(市)的板栗疫病菌株,通过毒力比较和对同一株板栗枝条的接种试验,测定不同地域菌株间的致病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来源的栗疫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北京怀柔、四川眉山等地来源的栗疫菌致病性最强,属于强毒力菌株,而陕西镇安来源的栗疫菌致病性最弱,湖北武汉和宜昌的栗疫菌致病性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病 病菌 致病 差异
下载PDF
小麦全蚀病菌致病性遗传规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商鸿生 袁红旭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4-638,共5页
利用弱致病性白化突变菌株与强致病菌株进行有性重组,研究了小麦全蚀病菌(禾项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mis var.tritici)致病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以接种株地上部干重为致病性指标时,该菌对小麦的致病性为数量遗传性状,估... 利用弱致病性白化突变菌株与强致病菌株进行有性重组,研究了小麦全蚀病菌(禾项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mis var.tritici)致病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以接种株地上部干重为致病性指标时,该菌对小麦的致病性为数量遗传性状,估计控制致病性的基因数为5~7个.弱致病菌株与强致病菌株杂交F1代致病性由弱至强呈连续分布,子代致病性的平均水平接近种亲代致病性的平均值.致病性的遗传力为54.36%~71.00%,平均为62.32%.致病性表型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菌落颜色与致病性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白化突变菌株 野生强致病菌 有性重组
下载PDF
海洋致病菌致病机制及其感染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赵语佳 王绍乙 +1 位作者 李裕晴 李洁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4期88-93,共6页
海洋致病菌多为广泛分布于海洋的革兰氏阴性菌,是造成开放性伤口继发性感染、食用海产品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海洋致病菌主要有弧菌属的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创伤弧菌分布... 海洋致病菌多为广泛分布于海洋的革兰氏阴性菌,是造成开放性伤口继发性感染、食用海产品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海洋致病菌主要有弧菌属的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创伤弧菌分布于(亚)热带气候水域,可通过生物分型法、传统培养法和PCR法分型鉴定;致病机制研究集中在黏附相关蛋白、细胞毒性、宿主防御、摄铁系统、分泌系统和毒力调控等方面;全身性感染或开放伤口感染,通常用强力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抗生素治疗。副溶血性弧菌在亚洲、欧洲、美洲分布广泛,通过PCR法进行分型鉴定;致病机制与创伤弧菌相似;可引起急性肠胃炎及其他组织病变,轻症感染补充水分即可,重症感染使用强力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霍乱弧菌分布广泛,夏季浓度较高,通过玻片凝集试验、PCR法进行分型鉴定;致病机制与创伤弧菌相似;可引发霍乱,通过补液或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分布于海水表层,通过玻片凝集实验、抗菌谱等进行分型鉴定;致病机制与弧菌属不同;可感染身体各处,早期治疗应用抗生素,重症患者应选择广谱的强力抗菌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致病菌 革兰氏阴性菌 创伤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霍乱弧菌 铜绿假单胞菌
下载PDF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富 涂建华 《水稻高梁科技》 1997年第2期26-29,共4页
1997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个有效单孢菌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由4群17个小种组成,以ZB群小种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0.2%,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 1997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个有效单孢菌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由4群17个小种组成,以ZB群小种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0.2%,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曾和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也有显著差异,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比叶瘟复杂,致病力比叶瘟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病菌 致病性变异 生理小种
下载PDF
肉桂醛防控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都雪莹 胡欣 +4 位作者 冯泽银 孙静 李向菲 庞心怡 陆颖健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7-245,共9页
生物被膜是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加工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与浮游细菌不同,生物被膜结构复杂,黏附性强且抗逆性高,常规消杀手段难以将其根除。肉桂醛因其广谱抗菌活性和良好的生物被膜抑制效果,在防控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方面受到广泛... 生物被膜是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加工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与浮游细菌不同,生物被膜结构复杂,黏附性强且抗逆性高,常规消杀手段难以将其根除。肉桂醛因其广谱抗菌活性和良好的生物被膜抑制效果,在防控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总结肉桂醛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抗菌及其抗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进展,从抑制细菌黏附、抗菌作用及抗群体感应作用3个方面系统分析肉桂醛抗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并阐述纳米级肉桂醛在抗菌方面的应用,旨在为食品行业生物被膜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醛 食源性致病菌 生物被膜 抗菌
下载PDF
4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乳品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珊 高辉明 +3 位作者 王雁伟 周思思 庞艳荣 艾鹏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诱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对策之一是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检测。本研究采用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食源性致病菌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诱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对策之一是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检测。本研究采用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快速检测乳品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表明,选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prfA基因、蜡样芽胞杆菌gyrB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invA基因、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stx2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引物,在优化的PCR反应体系和退火温度58℃下,PCR扩增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分别扩增出274、221、482、108 bp条带,无非特异性扩增,4种病原菌检出限达到10~100 CFU/mL;对17份人工染菌牛奶样品进行检测,检出结果与国标培养法完全一致。该研究结果为快速、高效、准确地检测出乳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蜡样芽胞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也为其他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
下载PDF
2021—2022年镇江市监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金凤 陈曦 +3 位作者 张潇丹 巢秀琴 韩颖 徐虹 《江苏卫生保健》 202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掌握镇江市监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2022年采集五大类食品(肉与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冷冻饮品、餐饮食品、粮食制品),按照《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 目的掌握镇江市监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2022年采集五大类食品(肉与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冷冻饮品、餐饮食品、粮食制品),按照《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等10种致病菌的检测。结果共采集433份食品样本,检出致病菌93株,检出率为21.48%;检出率高的致病菌主要有副溶血性弧菌(41.33%)、蜡样芽胞杆菌(20.57%);高风险食品主要是动物性水产品(阳性率为50.00%)、餐饮食品(阳性率为20.77%);不同采样地点中以路边摊位被污染最严重(46.15%);散装食品的阳性率(23.85%)高于预包装食品(2.3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镇江市多种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以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污染为主,动物性水产品为高风险食品,应着重加强路边摊位、散装食品的监管力度,防止致病菌污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污染
下载PDF
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研究
12
作者 唐路 薛栋 +3 位作者 杨文文 张献丽 陆夏 赵颖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龈下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分布。方法选取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50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组(36例)和完全闭塞组(14例)。收集术中分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龈下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分布。方法选取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50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组(36例)和完全闭塞组(14例)。收集术中分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检测伴放线聚集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ctinomycetemcomitans)、福赛坦纳菌(Tanerella forsythia,T.forsythia)、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enticol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5种牙周致病菌的分布。结果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F.nucleatum在完全闭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71.4%、64.3%、42.9%和14.3%,高于在重度狭窄患者中的检出率,其中两组间P.gingivalis、T.denticola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cti⁃nomycetemcomitans在完全闭塞组斑块中未检出,低于在重度狭窄组的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在完全闭塞组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5.7%、71.4%和64.3%,同样高于在重度狭窄患者中的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F.nucleatum和A.actinomycetemcomitans(P<0.05)。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A.actinomycetem⁃comitans、F.nucleatum、T.denticola、T.forsythia分布具有差异性。P.gingivalis和T.denticola在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出率明显较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牙周致病菌 牙周炎 龈下菌斑 斑块
下载PDF
2019—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市售禽肉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13
作者 陈培超 黄强 +3 位作者 程芳洲 孙攀 董玉婷 彭谦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4年第9期79-82,共4页
目的:了解2019—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市售禽肉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并进行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市售的鸡、鸭、鹅、鸽4类禽肉样本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产气荚膜梭菌、致泻大肠埃希... 目的:了解2019—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市售禽肉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并进行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市售的鸡、鸭、鹅、鸽4类禽肉样本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产气荚膜梭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弯曲菌6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236份市售禽肉样品中,检出阳性样品162件,致病菌阳性率为68.64%。其中,鸡肉中致病菌阳性率为77.66%、鹅肉为66.67%、鸭肉为63.93%、鸽肉为57.78%;沙门氏菌阳性率为37.71%、弯曲菌为26.6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为17.37%、产气荚膜梭菌为13.56%、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为10.17%,未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冷藏状态下市售禽肉样品致病菌阳性率最高,冷冻状态下致病菌阳性率最低。超市、农贸市场、网购仓库、餐饮点4类采样地点市售禽肉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市售禽肉散装、预包装样品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市嘉定区市售禽肉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严重,禽肉冷冻保存能降低致病菌感染风险,禽肉中致病菌的污染程度与销售渠道、包装方式关联性不大。相关部门应加强禽肉宰杀及出厂过程的监管,从而降低市售禽肉致病菌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肉 食源性 病菌 污染状况
下载PDF
颗粒活性炭-纳滤对二级出水中条件致病菌和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14
作者 孙丽华 张凯权 +2 位作者 梅筱禹 李瑞瑛 张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14,共8页
再生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绿化方面,但其中含有大量的条件致病菌,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威胁。研究拟对污水厂二级出水采用颗粒活性炭(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GAC)、生物活性炭(Biologic... 再生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绿化方面,但其中含有大量的条件致病菌,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威胁。研究拟对污水厂二级出水采用颗粒活性炭(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GAC)、生物活性炭(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BAC)两种过滤单元与纳滤(nanofiltration,NF)组合工艺,来达到水中三种条件致病菌(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鸟分枝杆菌)、大肠杆菌和有机物的去除的目的,采用直接NF、GAC-NF和BAC-NF三种处理工艺对去除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GAC过滤的滤速为5 cm/h,NF的过滤压力为0.4 MPa条件下,直接NF及其组合工艺均可实现二级出水中条件致病菌的完全去除,相较于直接NF和GAC-NF,BAC-NF工艺对水中DOC、UV254、微生物代谢副产物类和腐殖酸类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5.2%、74.5%、76.2%和82.0%;水中条件致病菌与大肠杆菌、DOC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强化水中大肠杆菌和有机物的去除,达到提高不同组合工艺对条件致病菌削减的目的;BAC表面生物膜细菌中的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硝化螺旋菌和不动杆菌占比最高,上述细菌对条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起抑制作用;生物膜真核微生物中的线虫和轮虫占比最高,这两种微生物能通过捕捉的方式实现对水中条件致病菌的削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致病菌 纳滤 颗粒活性炭 二级出水 有机物.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压力性损伤患者伤口感染的致病菌及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王洁 吴炜炜 林一禾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压力性损伤(PI)患者的伤口感染致病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期间发生PI的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伤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其致病菌种类,分析导致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压力性损伤(PI)患者的伤口感染致病菌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期间发生PI的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伤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其致病菌种类,分析导致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重症监护病房189例PI患者中,有32例(16.93%)发生了伤口感染。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8株,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分别有19株(39.58%)、27株(56.25%)和2株(4.17%)。年龄≥70岁、创面分期3~4期、合并组织水肿、合并糖尿病、血浆白蛋白水平<30 g/L、PI持续时间≥1个月及大小便失禁是PI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加用中药敷料及有自主翻身能力是避免发生伤口感染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PI患者伤口感染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较高,年龄越大、创面分期3~4期、合并组织水肿、合并糖尿病、血浆白蛋白水平较低、PI持续时间较长、大小便失禁的PI患者越容易出现伤口感染,因此,临床可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加用中药敷料,协助患者勤翻身等,以减少PI伤口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压力性损伤 伤口感染 病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14-2024年10492例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种分析
16
作者 杨波 潘露 +4 位作者 陶亦帆 胡丽华 计钦垚 章笑悦 吴虹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774-777,共4页
目的:明确我院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菌种的种类和分布特点。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我院真菌镜检阳性且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与菌种鉴定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析10492例患者,其中培养阳性菌株4757例,前三位是红色毛癣... 目的:明确我院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菌种的种类和分布特点。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我院真菌镜检阳性且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与菌种鉴定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析10492例患者,其中培养阳性菌株4757例,前三位是红色毛癣菌1864株(39.18%),白念珠菌264株(5.55%),酵母样菌159株(3.34%)。女性白念珠菌、酵母样菌、热带念珠菌、须癣毛癣菌感染多于男性(均P<0.05),男性絮状表皮癣菌(P<0.05)感染多于女性。病种前三位为甲真菌病2482例(52.18%),足癣911例(19.15%),手癣540例(11.35%);甲真菌病女性多于男性(χ^(2)=192.68,P<0.01),体癣、手癣、股癣男性多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本院皮肤浅部真菌感染主要病种为甲真菌病、足癣和手癣,主要致病菌种为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酵母样菌,病种和菌种种类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红色毛癣菌 病菌
下载PDF
免疫检测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苏娜 明亮 +4 位作者 何静 吉日木图 Tuyatsetseg Jambal Dulguun Dorjgotov 伊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3-352,共10页
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快速、准确地监测和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控制和预防人类食源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食品基质的复杂性、细菌的多样性及不同生长和复制特性,给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微生物检... 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快速、准确地监测和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控制和预防人类食源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食品基质的复杂性、细菌的多样性及不同生长和复制特性,给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费力,不足以满足不可培养活菌细胞和现场快速食品检测的要求。因此,近年来针对食源性致病菌开发了各种免疫检测技术,比传统方法更加灵敏、简单和高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结合食源性致病菌亚致死损伤、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和休眠3种代谢状态的生物学特征及抗体的类型和特点,综述了当前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常见的免疫技术的检测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并对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免疫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源性致病菌 抗体 免疫检测 分析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以龙游县为例
18
作者 朱建英 金杨慧娜 +1 位作者 孔德军 徐黎慧 《中外食品工业》 2024年第9期74-76,共3页
目的:了解龙游县2019-2023年市售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污染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预警能力,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样采集龙游县2019-2023年8大类609份样本,依据国家相关规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质谱... 目的:了解龙游县2019-2023年市售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污染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预警能力,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样采集龙游县2019-2023年8大类609份样本,依据国家相关规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荧光定量PCR检测仪等展开检测。通过对检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详细了解各类致病菌的检出情况以及在食品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共检测609份食品样品,发现65株致病菌,总检出率10.67%。5年的检出率依次为8.33%、5.00%、6.45%、12.50%、20.30%,整体呈上升趋势。在检出的致病菌种类中,克罗诺杆菌的检出率尤为突出,高达15.87%,位列所有致病菌之首。金黄色葡萄球菌紧随其后,检出率为7.11%。有6类食品受到了致病菌的污染。其中,粮食制品的污染情况最为严峻。肉与肉制品的检出率也相对较高。此外,水产及其制品、冷制作散装即食食品、烘烤食品以及冷冻饮品中也均有致病菌检出,其检出率依次为10.00%、9.55%、6.67%和2.27%。结论:龙游县2019-2023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显示,粮食制品和肉及肉制品是致病菌污染最严重的食品,克罗诺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制定和完善龙游县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粮食制品 肉制品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纸基分析在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鹏儒 沈兴 +3 位作者 孟静南 罗林 王涓 徐振林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7-1160,共14页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开发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十分必要。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开发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十分必要。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是原核生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具有特异性识别并切割核酸序列的功能。纸基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简便性好、成本低廉的分析检测工具,在快速检测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前景。因此,将CRISPR/Cas系统的高效识别能力和纸基分析方法的简便性相结合可实现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灵敏检测。本文简要介绍了CRISPR/Cas系统用于核酸检测的概况,对第二类单Cas效应蛋白系统的特点及原理进行概述,重点综述基于CRISPR/Cas系统的试纸分析、侧向流动分析和纸基微流控装置在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方面的应用,并讨论了CRISPR/Cas系统结合纸基分析建立检测方法的优势、当前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 食源性致病菌 纸基分析 快速检测
下载PDF
EGCG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抗菌作用及网络药理学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泽辉 吴运谱 +4 位作者 崔子寅 梁喜才 王杏 王春田 刘明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417,共7页
为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细菌性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EGCG对4种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隐秘杆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 为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细菌性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EGCG对4种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隐秘杆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将各菌液稀释100倍后,采用微量结晶紫法测定EGCG对各菌的最小生物被膜(BF)抑制浓度(MBIC);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并筛选EGCG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核心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Tool软件进行EGCG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EGCG对4种子宫内膜炎相关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作用较强;EGCG在1 MIC~2 MIC的浓度范围内均能有效抑制4株标准株BF的形成。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等为EGCG治疗子宫内膜炎的核心靶点;GO分析结果显示含胶原的细胞外基质通路可能是EGCG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主要通路之一;KEGG富集分析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分泌抵抗、雌激素等信号通路在EGCG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分子对接验证试验结果显示EGCG可与上述核心靶点稳定结合。上述结果表明EGCG对4种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表现出抗菌活性和抑制其BF形成的作用,初步揭示了EGCG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可能作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为EGCG在奶牛生产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子宫内膜炎 病菌 EGCG 网络药理学 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