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邪兼化理论探讨 被引量:21
1
作者 卢红蓉 胡镜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00-1301,共2页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病邪兼化临床常见,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2种形式。病邪相兼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病邪相兼致病,病邪转化则指2种或2种以上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病邪性质相互转化。外感、内伤疾病均有病邪兼化现象存在,病邪如何兼化...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病邪兼化临床常见,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2种形式。病邪相兼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病邪相兼致病,病邪转化则指2种或2种以上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病邪性质相互转化。外感、内伤疾病均有病邪兼化现象存在,病邪如何兼化不仅与病邪性质相关,同时与患者体质、病情长短、病情轻重程度都有密切关系。病邪相兼可细分为外邪相兼、内外邪相兼、内生之邪相兼,病邪转化也有外邪转化、内外邪转化、内生之邪转化之分。有些内生之邪相兼与转化同时存在,新生之邪与原有内生之邪相互裹挟,形成复杂的病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邪兼化 痰瘀互结 瘀热互结
下载PDF
火热病邪在脑病发病中的致病作用及证治 被引量:11
2
作者 丁元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4-45,共2页
火热病邪有外感与内生之别 ,其为病既可迳犯于脑 ,扰乱神明 ,闭塞清窍 ,化火生风 ;又可灼液伤津、生痰致瘀、壅滞气机 ,引起继发性病理变化。二者皆是热性致脑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因此 ,清热泻火是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火热病邪 机理 清热泻火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病邪兼化与细菌耐药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卢红蓉 岳广欣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802-803,共2页
根据中医病邪兼化学说内容,结合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特点,提出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中医病邪兼化的观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如生物膜的形成、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转移都是病邪兼化的形式,中医药对耐药细菌生物膜的作用,使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 根据中医病邪兼化学说内容,结合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特点,提出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中医病邪兼化的观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如生物膜的形成、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转移都是病邪兼化的形式,中医药对耐药细菌生物膜的作用,使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正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类似病邪兼化观点的佐证。在细菌耐药性产生过程中,素体虚弱、气血阴阳不足、内生之邪也对细菌耐药产生了重要影响,致病细菌与外来以及内生之风、热、湿、寒、痰、瘀、毒、寒、燥等邪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致病菌变成一个兼有风、寒、痰、瘀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邪气性质的超级大细菌。因此,治疗时,不能应用单一的清热、散寒、温里、祛湿、化瘀等治则治法,应结合病邪特点、发病部位等,因势利导,或清热、解毒、化痰、活血并行,或清热、祛湿、化瘀等多种治法兼施,使病邪分消,消弭于无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邪兼化 细菌耐药性 中医治疗
下载PDF
温病邪入心营前期证初探(二) 被引量:5
4
作者 田金洲 《辽宁中医杂志》 CAS 1987年第7期11-12,共2页
温邪从卫、气传入心包或营血,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此时重症迭起,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如何早期诊治,防止邪入心营,一直是温病临床探讨的课题。董建华教授曾指出:中医治疗温病要在邪入心营上下功夫。为此。
关键词 病邪 外感 逆传心包 热陷心包证 入心 入营 气分证 舌质红绛 卫分 治疗措施 致变
下载PDF
病因与病邪之辨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志红 岳胜难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3-14,共2页
病因与病邪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病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属于发病学范畴的概念 ,对应的是中医养生学和预防学的内容 ;病邪 ,则是在疾病过程中 ,存在于机体内 ,同人体的正气相抗争 ,从而引起疾病证候产生的一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势... 病因与病邪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病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属于发病学范畴的概念 ,对应的是中医养生学和预防学的内容 ;病邪 ,则是在疾病过程中 ,存在于机体内 ,同人体的正气相抗争 ,从而引起疾病证候产生的一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势力的总称 ,属于病理学范围的概念 ,对应于“祛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邪 理学
下载PDF
浅析“病邪出入”与“证候转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尧岳 刘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4期4-4,共1页
病邪表里出入、病证的表里转化是中医学基本学术思想,反映了病邪动态变化与疾病病位改变、证候转化辨证统一。不同版本教材在论述过程中有所不同,有统一规范论述之必要。
关键词 病邪 表里 出入 转化
下载PDF
“温热病邪逆传心包”之我见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芳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11-11,共1页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 关于逆传心包的涵义,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清代医家章虚谷认为,温邪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渐传的为顺传,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骤传心营者为逆传。他还以五...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 关于逆传心包的涵义,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清代医家章虚谷认为,温邪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渐传的为顺传,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骤传心营者为逆传。他还以五行生克乘侮之说来解释温邪逆传之理。他说:“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而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卫分之邪从气分下行为顺,从营分内陷为逆。他说:“‘不从外解,必致里结。’是由上焦气血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人,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病邪 逆传心包
下载PDF
正气与病邪的平衡模式是中西医共同的理论基础
8
作者 江勋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42-943,共2页
中医与西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为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相辅相成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共同理论基础,认为正气... 中医与西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为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相辅相成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共同理论基础,认为正气与病邪的平衡模式是中西医共同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中西医结合———未来医学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理论基础 正气 病邪 治疗原则
下载PDF
浅谈内源性病邪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民坤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1年第7期344-345,共2页
作者认为“内源性病邪”客观存在 ,由此提出“内源性病邪”的概念 ,并对“内源性病邪”的定义、种类、病理损害、特性以及与正气、体质、外感病邪的相互关系等相关内容作了阐述。
关键词 中医 内源性病邪 正气 体质 外感病邪
下载PDF
病因同病邪不宜混淆
10
作者 成肇智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0-11,共2页
病因和病邪是两个常用的中医病理概念。长期以来,这两个概念的界限一直模糊不清,因此对中医理论的规范化和学术交流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此,现阐述二者的内涵、联系和区别如下。中医的病因主要来自于对患者病史的询问及对收集到的有关... 病因和病邪是两个常用的中医病理概念。长期以来,这两个概念的界限一直模糊不清,因此对中医理论的规范化和学术交流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此,现阐述二者的内涵、联系和区别如下。中医的病因主要来自于对患者病史的询问及对收集到的有关证候的分析、辨别、判断和推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邪
下载PDF
试论外感病邪与冠心病之间的关联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爽 高嘉良 +2 位作者 段练 王辉 王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23期3826-3829,共4页
总结中医外感病邪与胸痹病的发生及现代医学致病菌感染与冠心病之间的关联,以提高对外邪致病及抗感染治疗的认识,为冠心病的早期高危因素的预防及预后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冠心 胸痹 心痛 外感病邪 感染因素 关联
下载PDF
白薇善治温病邪在卫气久热不退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国治 陈国平 林惠卿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35-735,共1页
关键词 久热不退 白薇 卫气 病邪 后期 清热凉血 利尿通淋 阴虚发热
下载PDF
带状疱疹从阴寒瘀血病邪辨治 被引量:3
13
作者 檀志娟 吴峥嵘 韦茂英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23期128-129,134,共3页
探讨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并总结运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本病的相关经验。带状疱疹的中医病机为正不胜邪,阴寒病邪相胜,侵袭人体,寒凝血瘀则痛,蕴生湿热则患皮疹。治疗宜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法祛邪,以健脾益气之品扶正,以苦寒之品清热... 探讨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并总结运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本病的相关经验。带状疱疹的中医病机为正不胜邪,阴寒病邪相胜,侵袭人体,寒凝血瘀则痛,蕴生湿热则患皮疹。治疗宜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法祛邪,以健脾益气之品扶正,以苦寒之品清热渗湿治疗兼症,再结合临证辨治,随证加减。以吴茱萸汤加旋覆花、青蒿、鸡血藤、当归等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阴寒病邪 辨证论治 吴茱萸汤
下载PDF
基于温病邪伏理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俐钧 孙建光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3期271-274,共4页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到公众的健康。笔者根据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的微观研究,结合中医学的温病邪伏理论,从正气与致病邪气角度探讨乙肝免疫耐受发生的中医机制,从而丰富了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的理论和温...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到公众的健康。笔者根据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的微观研究,结合中医学的温病邪伏理论,从正气与致病邪气角度探讨乙肝免疫耐受发生的中医机制,从而丰富了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的理论和温病学说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免疫耐受 病邪
下载PDF
浅析影响病邪从化的因素
15
作者 陈飞 张荣华 +1 位作者 朱晓峰 杨丽 《陕西中医》 2010年第3期382-383,共2页
关键词 标本中气 病邪 至真要大论 《内经》 六气 素问
下载PDF
乙肝病邪性质辨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心悦 《中医药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7-8,共2页
乙肝病邪性质辨析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院蒋心悦(430074)关键词乙肝病邪湿疫疠气辨证求因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在我国分布广泛,据报道全国有十分之一的人群受到过伤害,由于中、西医都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从而使乙... 乙肝病邪性质辨析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院蒋心悦(430074)关键词乙肝病邪湿疫疠气辨证求因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在我国分布广泛,据报道全国有十分之一的人群受到过伤害,由于中、西医都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从而使乙肝成为众人关注的疾病之一。目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邪 乙型肝炎 中医理学
下载PDF
《内经》正邪离合论与中医病邪理论的气化观 被引量:2
17
作者 宫锡杭 陈受强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3-5,共3页
《内经》正邪离合论与中医病邪理论的气化观宫锡杭,陈受强北海市皮防院关键词内经,邪气,正气,气化学说中医的“邪气”与“正气”作为一对应用广泛的概念,涉及中医发病观,邪正虚实病机与扶正祛邪治则等重要理论的阐释应用。但一般... 《内经》正邪离合论与中医病邪理论的气化观宫锡杭,陈受强北海市皮防院关键词内经,邪气,正气,气化学说中医的“邪气”与“正气”作为一对应用广泛的概念,涉及中医发病观,邪正虚实病机与扶正祛邪治则等重要理论的阐释应用。但一般解释往往偏重于正邪的对立斗争,而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正气 气化学说 中医病邪理论
下载PDF
湿性粘滞 胶固病邪
18
作者 罗忠愚 《浙江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421-421,共1页
湿性粘滞 胶固病邪551800贵州省金沙县中医院罗忠愚笔者曾读到介绍蒲辅周老中医经验的这样两则文章:“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脑,使用白虎汤收效很好。但到1957年北京流行乙脑,再用白虎汤疗效就不明显,许多医生束手无策... 湿性粘滞 胶固病邪551800贵州省金沙县中医院罗忠愚笔者曾读到介绍蒲辅周老中医经验的这样两则文章:“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脑,使用白虎汤收效很好。但到1957年北京流行乙脑,再用白虎汤疗效就不明显,许多医生束手无策,后来请蒲辅周老中医会诊,他在白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粘滞 胶固病邪 中医药疗法 蒲辅周 名医类案
下载PDF
试论革兰氏染色细菌的致病特点与中医病邪的辨证关系
19
作者 鲁庆林 《中医研究》 1999年第1期5-6,共2页
中医学认为多种疾病(如外感病)是由于感受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所致,六者的性质不同,也各有其不同的致病特点,治疗的方法也不同。革兰氏染色(G染色)把细菌分为阳性菌和阴性菌两大类,这两者的细胞壁结构有所不同,... 中医学认为多种疾病(如外感病)是由于感受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所致,六者的性质不同,也各有其不同的致病特点,治疗的方法也不同。革兰氏染色(G染色)把细菌分为阳性菌和阴性菌两大类,这两者的细胞壁结构有所不同,G阳性菌细胞壁主要成份为粘肽,而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病邪 革兰氏染色细菌 辨证 特点
下载PDF
祛除病邪的圣果:无花果
20
作者 邬时民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3年第7期54-54,共1页
无花果属桑科榕属(亦称无花果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又名隐花果、蜜果、奶浆果。无花果是世界上古老的果树品种之一,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栽培历史。在《圣经》中,无花果被称为“天堂之果”;在地中海沿岸各国以及我国的维... 无花果属桑科榕属(亦称无花果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又名隐花果、蜜果、奶浆果。无花果是世界上古老的果树品种之一,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栽培历史。在《圣经》中,无花果被称为“天堂之果”;在地中海沿岸各国以及我国的维吾尔族人民心目中,无花果是祛除病邪的“圣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沿岸 果树品种 无花果 圣果 栽培历史 维吾尔族 桑科榕属 病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