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膝置换术后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1
作者 陈仕达 万喻 +2 位作者 杨治航 骆艳飞 邓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9-774,共6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症状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年—2023年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行TKA治疗的926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血栓的发生情况。采用...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症状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年—2023年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行TKA治疗的926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血栓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探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26例患者中,76例术后临床与超声检查确诊为症状性DVT,发生率为8.2%(76/926);1例肺动脉CTA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发生率为0.1%(1/926)。血栓组患者男性占比[男/女,(23/53)vs(147/703),P=0.006]、吸烟者占比[是/否,(14/62)vs(75/775),P=0.008]、合并高血压[是/否,(50/26)vs(413/437),P=0.004]、心率失常[是/否,(7/69)vs(33/817),P=0.029]及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否,(57/19)vs(488/362),P=0.004]的比率、术中失血量[(151.4±77.9)ml vs(136.0±62.3)ml,P=0.045]、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168.5±96.3)vs(135.5±59.7),P=0.04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2.9±2.0)vs(2.3±1.7),P=0.010]、ESR[(20.6±19.2)mm/h vs(15.7±11.7)mm/h,P=0.002]、PT[(11.5±1.3)s vs(11.3±0.8)s,P=0.007]、Fbg[(3.6±2.2)g/L vs(3.0±0.7)g/L,P<0.001]、CRP[(21.8±27.4)mg/L vs(12.6±7.4)mg/L,P<0.001]显著高于无症状组,而INR[(1.0±0.1)%vs(1.1±0.1)%,P=0.007]、TT[(16.6±2.0)s vs(17.0±1.1)s,P=0.030]显著低于无症状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330,P=0.008)、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OR=2.230,P=0.027)、PLR(OR=1.840,P<0.001)、高血压(OR=1.240,P<0.001)、CRP(OR=1.040,P=0.031)为TKA术后症状性DVT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吸烟、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LR、高血压、CRP为TKA术后症状性DVT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症状性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伴发症状性及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刘亚枫 李建军 +3 位作者 杨军 顾海伦 王维 刘宝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4-528,共5页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时间、症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年随访资料,依据有无DVT分为非DVT组(183例)和DVT组(48例)。比较2组患者...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时间、症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年随访资料,依据有无DVT分为非DVT组(183例)和DVT组(48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心脏病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置换类型、术后疼痛及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对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状性DVT主要发生于术后1月内,无症状性DVT发病高峰在术后3~6个月,且后者发生率高于前者。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 <0.05)、手术时间(P <0.01)、术后疼痛(P <0.05)、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P <0.05)是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术后3个月口服抗血小板药(OR=0.32,95%CI:0.17~0.86,P <0.01)是DVT形成的保护性因素,术后疼痛(OR=1.89,95%CI:1.84~2.37,P <0.01)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论 规范抗凝剂护理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仍可并发DVT,且多为无症状性DVT,口服抗血小板药是DVT发生的保护性因素,术后疼痛是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症状下肢静脉血栓 症状下肢静脉血栓 术后疼痛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传统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风险对比 被引量:16
3
作者 徐依成 秦伟 +4 位作者 王培福 陈瑞伟 苗凤茹 胡文立 杜继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ICU住院患者317例,根据患者置管方式不同分为PICC组134例和CVC组183例,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性症状性血栓形成(SCRDVT)、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及严重置管操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结果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19.8±10.4)d vs (14.9±9.0)d,P=0.001];SCRDVT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7.5%vs 1.6%,P=0.010)。PICC组与CVC组CRB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0%vs 6.0%,P=0.988);PICC组无严重置管操作损伤发生,CVC组2例,其中气胸1例,误置入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 NICU患者中,PICC较传统CVC有更高的SCRDVT发生风险,但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血栓形成 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导管相关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