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阳还五汤胶囊制剂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储备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秦劭晨 王爱梅 +2 位作者 马阮昕 夏天 郑秀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508-511,共4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胶囊制剂(消栓肠溶胶囊)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s ICA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s IC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辛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观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胶囊制剂(消栓肠溶胶囊)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s ICA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s IC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辛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消栓肠溶胶囊2粒/次,3次/d。均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一般指标、血流储备、NIHSS评分、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9%,高于对照组的89.5%(P<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流储备显著增加(P<0.05),NIHSS评分显著减少(P<0.05),hs-CRP含量显著减少(P<0.05),MMP-9含量显著减少(P<0.05),SOD含量显著增加(P<0.05),MDA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胶囊制剂(消栓肠溶胶囊)对s ICAS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血管环境和减少脑细胞损伤,缓慢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消栓肠溶胶囊 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后的预测价值及模型构建
2
作者 孙永安 庞灵恩 +2 位作者 张永刚 顾艳 何明利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2069-2073,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MRI)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MRI)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预后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HR-VW-MRI检查,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61,mRS>2分)与预后良好组(n=85,mRS≤2分),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斑块特征,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拟合出患者IS预后不良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结果:责任血管狭窄(P=0.002)、斑块内出血(P=0.001)、斑块强化(P=0.002)是ICA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拟合出脑梗死复发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为ln[h(t,X)/h0(t)]=-0.891X1-1.020X2-0.812X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734(95%CI:0.60~0.817)。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血、斑块强化、责任血管狭窄与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建立的症状性ICAS患者预后不良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预后 斑块出血 斑块强化 责任血管狭窄
下载PDF
目标血压管理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及手术时间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王涛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目标血压管理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及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9例。针对以上2组患者分别实施目标血压管理、常规血压管理。比较2组生命体征及... 目的:探讨目标血压管理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及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9例。针对以上2组患者分别实施目标血压管理、常规血压管理。比较2组生命体征及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血压虽较术前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低,术后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内,观察组血压数值及心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较,观察者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目标血压管理效果明显,可降低患者血压水平,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利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血压管理 症状颅内动脉狭窄 生命体征
下载PDF
探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4
作者 梁建锋 《智慧健康》 2024年第5期71-73,77,共4页
目的 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支架成... 目的 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NHI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rCBF、rCBV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时采取支架成形术和药物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其局部脑血灌注指标,患者的预后效果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症状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药物治疗 有效 安全
下载PDF
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
5
作者 刘浩林 白小欣 +6 位作者 蔡军 彭株丽 陈锐聪 黎劭学 涂淮 梁奖灵 林悦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183,共9页
目的观察对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急性期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科连续收治的30例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危险分层评分对其进行评估,并... 目的观察对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急性期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科连续收治的30例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危险分层评分对其进行评估,并探讨实施急性期(≤72.0 h)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治疗。危险分层评分为本研究根据临床经验,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ABCD3-I评分基础上增加对分水岭梗死的评分内容,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急性期卒中进展或复发风险的筛选,其中危险分层评分0~3分定义为低危,4~7分定义为中危,8~13分定义为高危。以术后残留狭窄率≤50%且血流拓展脑梗死溶栓(eTICI)分级>2c级判定为血运重建成功。记录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史、吸烟史)、起病资料(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症状、进展情况)、病变血管、危险分层评分、术前及术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中脑血管事件(颅内出血、责任血管闭塞)及术后90 d内脑血管事件(颅内出血、脑梗死、TIA、支架内再狭窄)、死亡事件。结果30例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排除发病至血管内治疗的时间>72.0 h患者3例、因其他疾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1例、失访1例、并存其他心源性脑栓塞疾病3例、非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4例、拒绝急性期血管内治疗7例,最终纳入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患者11例。(1)1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其中男7例;年龄52~76岁,中位数年龄64岁;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7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例(仅9例完善了该项检查),吸烟史2例,饮酒史1例;发病至血管内治疗4.0~72.0 h,中位数时间12.0 h;左、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分别为3、8例,伴前后分水岭、内分水岭、前内后分水岭梗死分别为4、3、2例,伴内后、前内分水岭梗死各1例。(2)11例患者中,危险分层评分10~13分,中位数评分11分;术前NIHSS评分0~11分,中位数评分7分。(3)11例患者中,10例病变血管位于大脑中动脉,1例位于颈内动脉C7段;术前狭窄率70%~99%,中位数狭窄率86%;术前eTICI分级2a级7例,2b50级4例(存在远端血流缓慢);9例接受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1例接受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1例行球囊扩张治疗;术后狭窄率10%~20%,中位数狭窄率15%;术后eTICI分级2c级3例,3级8例。(4)11例患者中,术后第1天发生颅内出血1例,术后第3天新发脑梗死1例。完成术后90 d影像学随访患者8例,其中支架内再狭窄2例;术后90 d NIHSS评分0~20分,中位数评分2分;术后90 d mRS评分0~4分,中位数评分1分。mRS评分≤2分患者8例,未发生死亡事件。结论初步分析表明,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实施急性期血管内治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安全性有待继续观察。危险分层评分对高危患者的筛选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腔内治疗 进展卒中 危险分层
下载PDF
93例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的比较
6
作者 王龙冰 宋智 +2 位作者 张少涛 罗霞 李经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771-775,F0002,共6页
目的 比较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与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PTAS)治疗不同临床特点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SA)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22年5月共计93例手术病例,根据患... 目的 比较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与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PTAS)治疗不同临床特点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SA)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22年5月共计93例手术病例,根据患者的血管形态及年龄将手术方式分为PTA组(56例)及PTAS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成功率、术后30 d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月MRS评分、术后6月mRS评分及术后1年责任血管再次卒中率。结果 在病变血管MORI分型C患者PTA组多于PTAS组;两组的其余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PTA组与PTAS组的手术成功率(98.2%vs 100%),术后30 d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6%vs 2.7%)以及术后3月的良好预后率(92.7%vs 94.1%)、术后6月的良好预后率(94.5%vs 94.1%)、术后1年内手术血管再次卒中率(3.6%vs 2.9%)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病变血管MORI分型C中,PTA安全性明显高于PTAS;其余患者两组间在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效果及术后1年症状再狭窄率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丁苯酞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评价
7
作者 王珊 赵小话 郭明涛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0期81-84,共4页
目的分析丁苯酞序贯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各58例。参... 目的分析丁苯酞序贯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各58例。参考组开展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为94.83%,显著高于参考组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5,P=0.039)。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联合常规治疗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 丁苯酞 序贯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HR-MRI特征与卒中风险的关系
8
作者 贾啟龙 刘志飞 李亮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9期29-31,共3页
目的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特征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8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图像质量不佳剔除3例患者,最终纳入84例患者。依据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将38例... 目的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特征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8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图像质量不佳剔除3例患者,最终纳入84例患者。依据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将38例患者纳入卒中组,剩余46例患者纳入无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HR-MRI特征,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卒中风险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患者斑块负荷及管腔狭窄率显著高于无卒中组患者(P<0.05),卒中组出现纤维帽与斑块内出血患者显著高于无卒中组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负荷、管腔狭窄率、纤维帽及斑块内出血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斑块负荷、管腔狭窄率、纤维帽及斑块内出血等HR-MRI特征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应密切监测上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动脉狭窄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卒中风险
下载PDF
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梁建锋 李剑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34期159-163,共5页
目的:研究支架成形术(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SAA)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 目的:研究支架成形术(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SAA)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支架组及参考组,各60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支架组给予SAA治疗,参考组给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1 d、治疗90 d残疾程度、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对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预后不良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90 d,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S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男性、吸烟及基底动脉病变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基底动脉病变均是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SAA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与药物治疗相当。此外,吸烟及病变血管部位均可能影响该病患者预后,应予以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重度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效果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消栓肠溶胶囊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作用机制探析
10
作者 王爱梅 张晋岳 夏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10-11,共2页
通过观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服用消栓肠溶胶囊前后血清学指标hs-CRP、MMP-9、VEGF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 通过观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服用消栓肠溶胶囊前后血清学指标hs-CRP、MMP-9、VEGF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除上述基础治疗外加用消栓肠溶胶囊,疗程均为14天,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疗程结束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9、VEGF水平。结果:疗程结束后,上述各组患者的hs-CRP及MMP-9水平均较治疗大幅下降、VEGF值较治疗前大幅增加(P<0.05),但治疗组观察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栓肠溶胶囊 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 HS-CRP MMP-9 VEGF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及随访结果研讨
11
作者 姜有珠 《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S01期48-48,共1页
目的:评析Enterprise支架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2021.10至2022.10,纳入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共有35例,均行Enterprise支架治疗,开展回顾性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即刻狭窄程度为(... 目的:评析Enterprise支架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2021.10至2022.10,纳入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共有35例,均行Enterprise支架治疗,开展回顾性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即刻狭窄程度为(21.45±2.32)%,低于术前的(82.34±6.06)%,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后DSA随访18例,CTA随访17例,术后三个月内均未有手术责任区脑梗死发生。结论:Enterprise支架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可有效改善狭窄部位的血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Enterprise支架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国伟 曹洁 +4 位作者 杨伯骁 马忠帅 金鹏 黄嘉明 彭亚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卒中中心收治的6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并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既往史、术前mRS评分、血管狭窄情况等。所...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卒中中心收治的6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并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既往史、术前mRS评分、血管狭窄情况等。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成形术,比较分析各量表评分情况、狭窄部位(颈内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M1、大脑中动脉M2、基底动脉等)的数量、狭窄程度、术后狭窄恢复情况及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等。结果69例患者均成功进行血管内形成术,术前患者的mRS评分中位数为1、NIHSS平均分为1,术后患者的mRS评分中位数为0、NIHSS平均分为0;术后64例患者达到了TICI3级;34例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恢复至原血管直径的100%;随访3个月后,69例临床随访患者中,3例出现死亡、2例出现症状性出血、5例出现脑梗死、3例出现穿支事件。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需进一步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症状颅内动脉狭窄 安全 有效
下载PDF
小剂量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海霞 刘鹏 +2 位作者 宋巧 康梅 陈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34-283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由ICAS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IS)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试验组[小剂量双联抗血小板药物(DAPT),口服阿司匹林75 mg...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由ICAS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IS)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试验组[小剂量双联抗血小板药物(DAPT),口服阿司匹林75 mg与氯吡格雷50 mg,1次/d,n=85]与对照组(常规剂量DAPT,口服阿司匹林100 mg与氯吡格雷75 mg,1次/d,n=84),持续应用90 d后改为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比较两组间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两组间主要疗效事件、次要疗效事件与复合疗效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合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消化道损伤事件发生率试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重度狭窄者主要疗效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狭窄者(P<0.05);重度狭窄者复合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狭窄者(P<0.05)。对照组中,重度狭窄者主要疗效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狭窄者(P<0.05)。结论小剂量DAPI治疗老年症状性ICAS的疗效与常规剂量DAPT无明显差异,但安全性更高。消化道损伤作为DPAT最常见不良反应需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动脉硬化狭窄 缺血脑卒中 双联抗血小板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巧玉 刘嘉慧 +1 位作者 徐琳颖 季晓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4-930,共7页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血管相比,其走形更为迂曲、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所致卒中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更高,治疗更具挑战性,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被关注,最佳的临床决策尚不明确。其主要的治...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血管相比,其走形更为迂曲、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所致卒中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更高,治疗更具挑战性,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被关注,最佳的临床决策尚不明确。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危险因素管理、降脂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等。本文对上述治疗方式作一综述,旨在为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 药物治疗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经皮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动脉狭窄诊治进展
15
作者 李雯博 刘洁 +3 位作者 刘阳 张龙友 李世平 郑华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0期1115-1120,共6页
本文探讨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CAS)或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aICAS)的优化筛查策略,以及基于分子标志物和影像学的精准预防策略。aCAS的患病率为1.5%... 本文探讨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CAS)或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aICAS)的优化筛查策略,以及基于分子标志物和影像学的精准预防策略。aCAS的患病率为1.5%,其风险评分有助于aCAS的筛查。aICAS患病率为6.9%~12.8%,与研究人群和筛查方法的不同有关。对于aCAS或aICAS患者,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和管壁的稳定性与卒中风险相关。新近的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可增加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风险。aCAS或aICAS降低脑血流、脑灌注,增加1~3倍的痴呆或认知障碍风险。对于aCAS患者,随着药物治疗的优化和进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相对获益需要再评价,选择合适的患者和减少手术并发症非常关键。对于aICAS患者,特别是严重狭窄或多发狭窄、进展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a ICAS远端供血区域存在静止性脑梗死的患者,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获益,但需权衡出血和其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颈内动脉狭窄 症状颅内动脉狭窄 筛查 预防
下载PDF
青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血管危险因素和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艳艳 韩艳艳 谭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5101-5103,5106,共4页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30~45岁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头颅血管检查分为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比较分析两组...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30~45岁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头颅血管检查分为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45例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中有28例狭窄,17例无狭窄。狭窄组的三酰甘油(T 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无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中15例为单发狭窄,13例为多发狭窄,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前循环狭窄12例,单纯后循环狭窄8例,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青年急性腔梗患者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应对青年腔梗患者脑血管进行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腔隙脑梗死 内大动脉狭窄 血管危险因素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邓鑫敏 常文 +2 位作者 吕小锋 来锐 梁静涛 《中医学》 2023年第9期2613-2618,共6页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临床中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颅内动脉狭窄的存在使患者脑血管缺血事件复发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了社会负担。西医目前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临床中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颅内动脉狭窄的存在使患者脑血管缺血事件复发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了社会负担。西医目前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及血管内治疗为主,但疗效欠佳且缺血事件复发率较高。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讲求辨证论治,近年来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显示出一定优势。本文就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动脉狭窄 中医药 综述
下载PDF
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对急性高危症状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90 d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玉 李天民 +1 位作者 樊灿 景红萍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5期6641-6644,共4页
目的观察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对急性高危症状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90 d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南阳南石医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急性高危症状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90例... 目的观察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对急性高危症状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90 d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南阳南石医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急性高危症状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90例患者为研究组,9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接受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丁苯酞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P选择素(P-selectin)、α-颗粒膜蛋白(CD62P)、溶酶体膜蛋白(CD63)、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黏附性(PAdT)水平,检测基底动脉(BA)、大脑前动脉(MCA)、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速度,检测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检测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水平[外周阻力、平均血流速度(Vm)],记录治疗完成后两组患者90 d内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P-selectin、CD62P、CD6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PAgT、PAd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BA、ACA、MC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外周阻力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V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脑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高危症状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可降低患者P-selectin、CD62P、CD63、PAgT、PAdT水平,抑制血小板活性,控制血栓形成,提升患者脑循环动力学,降低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提升脑血流速度,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血小板 丁苯酞 高危症状颅内大动脉狭窄
下载PDF
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殷建瑞 张波 +2 位作者 谭丽华 傅贤 高庆春 《广州医药》 201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阐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MRA检查、NIHSS评分,同时记录出现进展性脑卒中的情况。分析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阐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MRA检查、NIHSS评分,同时记录出现进展性脑卒中的情况。分析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其对进展性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 MRA显示:2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65例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30.1%)。其中23例为单一血管狭窄,42例为多发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的动脉分布为大脑中动脉(61/111,55.0%)、大脑后动脉(15/111,13.5%)、大脑前动脉(13/111,11.7%)、颈内动脉颅内段(12/111,10.8%)、基底动脉(6/111,5.4%)、椎动脉颅内段(3/111,2.7%)。1级狭窄占51.4%,2级狭窄占39.6%,3级及以上狭窄的占9.0%。入院后1周内20例患者出现了进展性卒中。在此类患者中,颅内动脉达到1级狭窄的患者有22.3%,达到2级狭窄的有41.7%,达到3级及以上狭窄的有3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所处解剖区的供血动脉更易发生狭窄(占所有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67.7%)(P<0.01),而且此类患者更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36.4%)(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所处解剖区的供血大动脉更易发生狭窄,其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这种患者更加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需要更积极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大动脉狭窄 腔隙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造影 进展卒中
下载PDF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硬化性狭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建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4年第12期78-79,共2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3个月后复查其血脂、生化、脑血管造影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为9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可有效降低血脂,显著提高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症状颅内动脉硬化狭窄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