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残损佛像瘗埋是舍利瘗埋吗?——再论中国古代残损佛像瘗埋的性质
1
作者 张先堂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70,共12页
本文针对在研究中国古代残损佛像瘗埋的性质问题中学术界流行的“舍利瘗埋说”提出质疑,并从二个方面论证其非,一是根据佛教义理、佛教典籍并结合考古材料证明将“残损佛像”视为“感应舍利”、将残损佛像瘗埋视同于舍利瘗埋是误解,二... 本文针对在研究中国古代残损佛像瘗埋的性质问题中学术界流行的“舍利瘗埋说”提出质疑,并从二个方面论证其非,一是根据佛教义理、佛教典籍并结合考古材料证明将“残损佛像”视为“感应舍利”、将残损佛像瘗埋视同于舍利瘗埋是误解,二是根据佛教史实论述证明,舍利瘗埋与残损佛像瘗埋是二种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佛教供养功德活动,是二种既互有交集关系又各自独立发展的佛教历史文化现象。最后提出古代残损佛像瘗埋性质的“供养说”,认为在中国古代广大地区普遍存在的将残损的佛造像有意识地、有计划地集中起来予以礼仪性瘗埋的行为其实属于佛教徒的三宝供养行为之一——佛宝供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损佛像 舍利 瘗埋 供养
下载PDF
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效俊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3-100,共8页
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原因:一是初唐以来释迦牟尼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圣者而被广为崇信,佛骨舍利建立了唐土信者和佛祖之间的直接联系;二是通过奉迎和供奉、瘗埋舍利表明帝王与佛陀之间的继承关系;三是唐代从对舍利塔的礼拜变为对... 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原因:一是初唐以来释迦牟尼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圣者而被广为崇信,佛骨舍利建立了唐土信者和佛祖之间的直接联系;二是通过奉迎和供奉、瘗埋舍利表明帝王与佛陀之间的继承关系;三是唐代从对舍利塔的礼拜变为对舍利真身和舍利塔的双重礼拜。以法门寺舍利为中心的供奉活动由开启、供奉、瘞埋三个环节组成。舍利供奉高级化、公开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导致了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舍利瘞埋主要依据涅槃类经典,在瘞埋空间中体现释迦牟尼涅槃后遗体到舍利的过程和佛教的宇宙图像。瘞埋舍利时在地宫内外有僧俗信众参加的各种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利瘞制度 涅槃信仰 仪式
下载PDF
略论云南大理崇圣寺主塔发现的舍利容器及其瘗埋方式 被引量:3
3
作者 冉万里 《文博》 2017年第5期38-46,共9页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的主塔是一座非常著名的佛塔,在1978年对其进行修复时发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其中的舍利容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将其分为四组,分别对其年代和组合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对舍利的种类进行了探讨,认为崇圣寺三塔...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的主塔是一座非常著名的佛塔,在1978年对其进行修复时发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其中的舍利容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将其分为四组,分别对其年代和组合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对舍利的种类进行了探讨,认为崇圣寺三塔主塔所安置的舍利分为以水晶珠作为替代品的舍利和法舍利(陀罗尼经咒)两大类。在年代上,本文推断其修建的上限在8世纪前半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大理 崇圣寺 舍利 瘗埋
下载PDF
隋唐舍利瘗埋空间中的世界图像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效俊 《文博》 2013年第5期52-61,共10页
隋代、唐代前期至唐代后期,舍利瘞埋空间中世界图像发生显著变化。其原因是不同的舍利信仰经典导致舍利崇拜形态的差异,因此隋唐时期舍利瘞埋空间的建筑和图像程序也相应变化,导致舍利瘞埋空间中的世界图像的变化。此外,世界图像还反映... 隋代、唐代前期至唐代后期,舍利瘞埋空间中世界图像发生显著变化。其原因是不同的舍利信仰经典导致舍利崇拜形态的差异,因此隋唐时期舍利瘞埋空间的建筑和图像程序也相应变化,导致舍利瘞埋空间中的世界图像的变化。此外,世界图像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佛教界普遍的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隋代尚未形成纯粹的舍利崇拜和瘞埋制度,舍利瘞埋空间中的世界图像为佛教宇宙观与中国传统的灵力结合;唐代前期形成舍利崇拜和瘞埋制度,舍利信仰注重视觉文化与仪式,舍利瘞埋空间中的世界图像为中国传统的方位思想与佛教图像结合;唐代晚期以纯粹的佛教理念和空间瘞埋舍利,舍利瘞埋空间的中心既是佛骨舍利,也是宇宙的中心。两重象征意义统一于曼荼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利瘞空间 世界图像 象征意义
下载PDF
论宋代士大夫与当时的舍利瘗埋 被引量:1
5
作者 冉万里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82,共7页
宋代的舍利瘗埋与隋唐时期相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隋唐时期的舍利瘗埋主要是在皇帝(隋文帝、武则天、唐懿宗等)的主导下进行舍利瘗埋;宋代初期定州的静志、净众在舍利瘗埋过程中,尚得到皇室的资助,其余则主要以士大夫及民间人士、僧侣... 宋代的舍利瘗埋与隋唐时期相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隋唐时期的舍利瘗埋主要是在皇帝(隋文帝、武则天、唐懿宗等)的主导下进行舍利瘗埋;宋代初期定州的静志、净众在舍利瘗埋过程中,尚得到皇室的资助,其余则主要以士大夫及民间人士、僧侣为主导,应与当时佛教的世俗化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从考古发现的宋代舍利瘗埋的资料来看,舍利瘗埋这种佛教活动,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借助佛教展现他们的护国、佑己及先祖、求平安的情怀。但由于士大夫的参与,使得这一原本庄严的宗教活动变成了充满人文情调的活动,而且与宋代社会温馨的人文情调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舍利瘗埋 士大夫 人文情怀
下载PDF
中古高僧瘗埋空间的物质性
6
作者 郑弌 《中国美术》 2020年第2期70-77,共8页
敦煌莫高窟第17窟作为"藏经洞"而闻名,贮藏有文书、绢画等大批文献材料,由此造就了20世纪极具开拓性的跨学科研究方向之一——敦煌学。然而,"藏经洞"之名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该窟原本的空间物质性,即供奉洪辩邈真的... 敦煌莫高窟第17窟作为"藏经洞"而闻名,贮藏有文书、绢画等大批文献材料,由此造就了20世纪极具开拓性的跨学科研究方向之一——敦煌学。然而,"藏经洞"之名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该窟原本的空间物质性,即供奉洪辩邈真的影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经洞 敦煌莫高窟 文献材料 邈真 敦煌学 瘗埋 跨学科研究 物质性
下载PDF
唐代舍利瘗埋制度之“金棺银椁”探析
7
作者 沈雅彤 《唐都学刊》 2020年第5期12-19,共8页
舍利本意为佛陀精神的象征,是超越世俗寻求解脱的智慧所在,而棺椁作为葬礼器物是世俗礼法的象征,它内涵尘世情感和社会秩序,不在同一范畴的两者机缘之下在唐代被组合到了一起,唐朝成就了舍利的棺椁瘗埋制度。这一奇妙的组合方式并不偶... 舍利本意为佛陀精神的象征,是超越世俗寻求解脱的智慧所在,而棺椁作为葬礼器物是世俗礼法的象征,它内涵尘世情感和社会秩序,不在同一范畴的两者机缘之下在唐代被组合到了一起,唐朝成就了舍利的棺椁瘗埋制度。这一奇妙的组合方式并不偶然与单薄,而是时代与思潮驱使下的必然结果,在唐朝佛教中国化与创新性包容性佛学氛围的相互成就,自上而下的崇佛风潮将崇佛的世俗化推向极致,“金棺银椁”的瘗埋制度便是在中国化、世俗化、创新性、包容性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每一种佛教物质文化的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思想,他们是对各个时期佛教气象的彰显,通过对佛教物质文化的解读,发现它完全可以作为一条审视佛教发展与特点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利瘗埋制度 “金棺银椁” 世俗性 佛教思想史
下载PDF
泾川舍利瘗埋再议
8
作者 吴荭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161-179,共19页
甘肃省泾川县作为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重镇,佛教文化发达,尤其重要的是,其地三次出土舍利,且各具特色,不仅为研究我国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更反映了中国舍利供养瘗埋制度发展变化的脉络,意义重大。
关键词 泾川 舍利 瘗埋 变化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舍利瘗埋方式再思
9
作者 沈丽华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90,共11页
舍利瘗埋研究是佛教考古的重要课题之一,继往研究建立起了舍利瘗埋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框架。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特别是邺城遗址两座东魏北齐时期皇家佛寺塔基的发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材料。在新的学术视角和理念下,通... 舍利瘗埋研究是佛教考古的重要课题之一,继往研究建立起了舍利瘗埋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框架。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特别是邺城遗址两座东魏北齐时期皇家佛寺塔基的发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材料。在新的学术视角和理念下,通过全面发掘和重点解剖获得了以往所完全不了解的信息,为重新认识舍利瘗埋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发展演变创造了可能。本文基于对邺城两座佛寺塔基建造过程中瘗埋活动的考古学分析,结合继往发现与研究,尝试对中国早期舍利瘗埋方式进行了再探讨。提出:在崇佛日盛的公元5世纪末至7世纪初,佛塔建造过程中的瘗埋活动较为复杂,并且瘗埋内容不仅局限于舍利。这一时期,舍利瘗埋与表基立刹关系密切,瘗埋思想、表现形式乃至容器组合都深刻反映出西来传统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磨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利 瘗埋 邺城遗址 佛寺塔基 表基立刹
原文传递
中古史上早期佛像瘗埋研究
10
作者 蒋家华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03,共5页
中古史上早期的佛像瘗埋,是比较隐讳而神秘的宗教现象,对其学理性阐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佛像作为宗教圣物,对其瘗埋是基于寺院神圣空间建构的一项举措;其二,佛像作为祥瑞物,通过瘗埋并圣显是对帝国正统的天命性征验。本文将通过... 中古史上早期的佛像瘗埋,是比较隐讳而神秘的宗教现象,对其学理性阐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佛像作为宗教圣物,对其瘗埋是基于寺院神圣空间建构的一项举措;其二,佛像作为祥瑞物,通过瘗埋并圣显是对帝国正统的天命性征验。本文将通过研究中古史上早期佛像瘗埋这一微观视角,依托藏内外文献对其背后的宗教与政治动机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像瘗埋 神圣空间建构 正统
原文传递
初探宋元时期舍利瘗埋兴衰对国产玻璃器皿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诗媛 冯百龄 温睿 《洛阳考古》 2019年第1期54-61,共8页
古代中国吸收了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后创造出与其迥异的铅钡玻璃体系、高钾玻璃体系,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仿玉的独特审美。至北宋时,出土的国产玻璃器皿大多属于佛教地宫中的供养品与舍利瓶,透明度较高,数量多,种类丰富,呈现出不同的使... 古代中国吸收了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后创造出与其迥异的铅钡玻璃体系、高钾玻璃体系,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仿玉的独特审美。至北宋时,出土的国产玻璃器皿大多属于佛教地宫中的供养品与舍利瓶,透明度较高,数量多,种类丰富,呈现出不同的使用面貌。南宋时玻璃器皿的数量开始锐减,至元代国产玻璃多是小型珠饰、发簪和极少数托盏。这一现象可能与宋元时期佛教瘗埋的兴衰有关,玻璃作为舍利容器以及'七宝'供品之一,北宋舍利瘗埋活动兴盛能够促进玻璃器皿的生产,吹制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南宋舍利地宫的数量减少,可能是瘗埋活动的衰落导致国产玻璃器皿不再拥有佛教用具的功能与用途,吹制的薄胎玻璃器生产受到限制,技法难以继续发展,玻璃的使用面貌缩小,直到元代多剩下珠饰发簪得以继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佛教 舍利瘗埋 国产玻璃器皿
原文传递
晋唐间的舍利瘗埋及其与墓葬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婧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6-152,共7页
中国佛教舍利的供奉方式与印度佛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东晋至隋唐,历代舍利瘗埋的形式虽有差异,但通常都带有明显的"埋葬"特征,并且时代越晚与墓葬的形式也越趋近;与之同时,中国的墓葬(主要是高等级墓葬)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 中国佛教舍利的供奉方式与印度佛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东晋至隋唐,历代舍利瘗埋的形式虽有差异,但通常都带有明显的"埋葬"特征,并且时代越晚与墓葬的形式也越趋近;与之同时,中国的墓葬(主要是高等级墓葬)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佛教的影响。中国式的舍利瘗埋是中国佛教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舍利 瘗埋 地宫 墓葬
原文传递
渤海舍利瘗埋形制及其所反映的文化交流信息刍议
13
作者 张博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2,共4页
已发现并确认的渤海舍利瘗埋遗迹有四处,通过对其地宫形制、舍利容器组合的梳理和分类,以及对相关舍利瘗埋现象、遗物和纹饰的分析和对比,可以看出渤海舍利瘗埋制度更多地受到唐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与周邻朝鲜半岛和日本... 已发现并确认的渤海舍利瘗埋遗迹有四处,通过对其地宫形制、舍利容器组合的梳理和分类,以及对相关舍利瘗埋现象、遗物和纹饰的分析和对比,可以看出渤海舍利瘗埋制度更多地受到唐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与周邻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舍利瘗埋 地宫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天龙山佛教瘗葬形式综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玲玲 《文物世界》 2015年第1期7-9,32,共4页
"瘗"是掩埋、埋葬的意思。所谓瘗葬,就是一种埋葬方式。天龙山是一座佛教文化名山,自东魏以来就是历代文人墨客朝圣礼佛的灵秀之地,山中有寺庙、石窟、佛塔等各式佛教建筑,历史遗存丰富,本文主要是对天龙山的佛教瘗葬形式做... "瘗"是掩埋、埋葬的意思。所谓瘗葬,就是一种埋葬方式。天龙山是一座佛教文化名山,自东魏以来就是历代文人墨客朝圣礼佛的灵秀之地,山中有寺庙、石窟、佛塔等各式佛教建筑,历史遗存丰富,本文主要是对天龙山的佛教瘗葬形式做一综合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龙山 佛教葬形式 瘗埋 佛塔
下载PDF
祭祀与生天:宋金墓葬的“香花供养”图像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雯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1,共8页
香花是佛教重要的供养具,宋金墓室壁画中“香花供养”题记以及与佛教“花供”相似的图像,体现了佛教“花供”的世俗化。通过对“花供”与佛教丧葬仪式如释迦涅槃、瘗埋舍利、僧尼墓葬的关系,盂兰盆会花供对“祭祖仪式”的影响,花供的功... 香花是佛教重要的供养具,宋金墓室壁画中“香花供养”题记以及与佛教“花供”相似的图像,体现了佛教“花供”的世俗化。通过对“花供”与佛教丧葬仪式如释迦涅槃、瘗埋舍利、僧尼墓葬的关系,盂兰盆会花供对“祭祖仪式”的影响,花供的功德这三方面的讨论,认为宋金墓葬中出现的“香花供养”是佛教“花供”多层面影响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世俗化 花供 舍利瘗埋 佛教丧葬
下载PDF
含山博物馆藏北宋银果盒赏析
16
作者 钱雨 杜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1期36-37,共2页
金银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历来为世人所喜爱,具有各种美好的寓意。含山博物馆馆藏北宋银果盒为佛教舍利瘗埋的葬器,有着特殊的功能、特别的器型、特有的纹饰。其珍贵稀少,具有多重价值、多重意义,内涵丰富,可观性高。
关键词 褒禅山 银果盒 佛教 舍利瘗埋
下载PDF
映澈之相:中古中国的透明性与转变
17
作者 冯安宁 韩文文(译) 杨贤宗(校)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8,共12页
一般来讲,在现代社会当中所谓透明的事物如工业建筑空间和社会制度,代表了一种对于未来的积极想象。然而在中古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富有透明度的玻璃和水晶,往往十分珍贵稀少,并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为贵族、诗人和哲学家所青睐。... 一般来讲,在现代社会当中所谓透明的事物如工业建筑空间和社会制度,代表了一种对于未来的积极想象。然而在中古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富有透明度的玻璃和水晶,往往十分珍贵稀少,并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为贵族、诗人和哲学家所青睐。这是因为每当人们观看此类物品时,都会拥有不同的视觉经验。对于我国外来玻璃器皿和水晶制品的考古学和物质文化学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基于前辈学者的研究,本文将探讨中国中古时期外来玻璃及水晶制品对于本土视觉文化的影响。笔者将从隋唐佛教舍利瘗埋制度、唐代文学、朝贡系统、宫廷造办等多方面视角,研究透明性视觉经验在中国中古社会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对于后世绘画与再现空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 水晶 透明性 视觉经验 物质文化 舍利瘗埋 唐代何家村窖藏
原文传递
敦煌藏经洞封闭与北宋“舍利”供奉思想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峰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121,共8页
对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迄今为止学界已提出多种学说,但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近年来我国多处佛教考古的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北宋初期无论皇家还是寺院僧人以及民众信徒,盛行着建塔修寺崇奉"舍利"之风。寺院... 对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迄今为止学界已提出多种学说,但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近年来我国多处佛教考古的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北宋初期无论皇家还是寺院僧人以及民众信徒,盛行着建塔修寺崇奉"舍利"之风。寺院间早年积累下来的佛经和佛像在不能丢弃的情况下,被当作"感应舍利"给予埋藏。其目的就是让这些佛法圣物得到永久的"安息"和保存,是一种护佛弘法、做功德的行为。敦煌藏经洞的封闭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所致,大量的旧佛经被作为"舍利"予以封藏,绢画、刺绣、纸画、社会文书、法器等物则作为舍利供养物伴随封闭。这种行为的产生与北宋和敦煌地区的佛教发展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经洞 封闭 佛经 舍利 瘗埋
原文传递
秦、两汉帝陵二元式空间结构概说
19
作者 严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86,共8页
"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是秦、两汉帝陵贯穿始终的发展主线。秦、两汉帝陵空间结构由四个系统组成,瘗埋系统和祭祀系统,是服务于陵园建设目的、建设思想的最主体部分。兆域设施、奉陵建筑是附属和延伸。瘗埋系... "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是秦、两汉帝陵贯穿始终的发展主线。秦、两汉帝陵空间结构由四个系统组成,瘗埋系统和祭祀系统,是服务于陵园建设目的、建设思想的最主体部分。兆域设施、奉陵建筑是附属和延伸。瘗埋系统处于地面之下;祭祀系统、兆域设施、奉陵建筑处于地面以上。地面之下,逝者形魄安身之处。地面之上,逝者神魂之所居、生者供奉守卫之地。秦两汉时期灵魂的二元式观念以及人死之后处置形体与灵魂的不同方式,是促成帝陵二种格局形成的思想渊源,秦始皇陵修建完成后此种陵墓空间结构开始成型。秦、两汉帝陵一贯的、不可或缺的元素都包含在此瘗埋和祭祀系统之中。瘗埋和祭祀融合设置的特性,是比较突出和比较有特色的,有别于秦汉之前和之后的陵墓。将瘗埋和祭祀设置在同一个空间的不同区间内,既有意区别,又互为补充,体现的是"古不墓祭,今俗墓祀"的社会风尚和国家礼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帝陵 形制要素 二元式 空间结构 瘗埋系统 祭祀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