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饲养方式对大通牦牛瘤胃组织结构和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姚喜喜
王伟
+4 位作者
徐成体
张瑞强
陈永珑
牛勇
周双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77-3787,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牧与舍饲2种饲养方式对大通牦牛瘤胃组织结构及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以期为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科学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头体重[(213.50±13.12) kg]相近的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牧与舍饲2种饲养方式对大通牦牛瘤胃组织结构及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以期为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科学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头体重[(213.50±13.12) kg]相近的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组15头牦牛,放牧组牦牛只进行自然放牧,舍饲组牦牛饲喂全混合日粮。试验预试期15 d,正试期190 d。试验结束后屠宰2组牦牛,采用瘤胃组织切片和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进行瘤胃组织结构和瘤胃菌群多样性测定。结果显示:1)舍饲组牦牛瘤胃乳头长度、乳头宽度、上皮厚度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0.01),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0.05),肌层厚度极显著低于放牧组牦牛(P<0.01)。2)放牧组牦牛瘤胃菌群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极显著高于舍饲组牦牛(P<0.01),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舍饲组牦牛(P<0.05);主坐标分析(PCA)显示,2种饲养方式之间瘤胃菌群Beta多样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在门水平上,2种饲养方式的牦牛瘤胃菌群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群,且舍饲组牦牛瘤胃菌群中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0.05),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放牧组牦牛(P<0.05或P<0.01)。4)在属水平上,2种饲养方式的牦牛瘤胃菌群均以克里斯滕森菌科_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瘤胃球菌科_NK4A214群(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瘤胃球菌属_2(Ruminococcus_2)和理研菌科_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为优势菌群,且舍饲组牦牛瘤胃菌群中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和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 <0.01), 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放牧组牦牛(P<0.05或P<0.01)。5)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Ruminococcus_2、毛螺菌科_NK3A20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普雷沃氏菌科_UCG-003 (Prevotellaceae_UCG-003)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与瘤胃组织结构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大通牦牛的瘤胃组织结构及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且瘤胃组织结构的变化与瘤胃菌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饲养方式
瘤胃组织结构
16S
rDNA
菌群多样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饲养方式对大通牦牛瘤胃组织结构和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姚喜喜
王伟
徐成体
张瑞强
陈永珑
牛勇
周双福
机构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青海东牧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出处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77-3787,共11页
基金
青海东部农区肉牛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及可持续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2020-NK-C21)
青海大学科研启动费资金项目(41510406)
放牧家畜消化道寄生虫群落结构分析及高通量诊断技术研究(2018-ZJ-765)。
文摘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牧与舍饲2种饲养方式对大通牦牛瘤胃组织结构及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以期为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科学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头体重[(213.50±13.12) kg]相近的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组15头牦牛,放牧组牦牛只进行自然放牧,舍饲组牦牛饲喂全混合日粮。试验预试期15 d,正试期190 d。试验结束后屠宰2组牦牛,采用瘤胃组织切片和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进行瘤胃组织结构和瘤胃菌群多样性测定。结果显示:1)舍饲组牦牛瘤胃乳头长度、乳头宽度、上皮厚度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0.01),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0.05),肌层厚度极显著低于放牧组牦牛(P<0.01)。2)放牧组牦牛瘤胃菌群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极显著高于舍饲组牦牛(P<0.01),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舍饲组牦牛(P<0.05);主坐标分析(PCA)显示,2种饲养方式之间瘤胃菌群Beta多样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在门水平上,2种饲养方式的牦牛瘤胃菌群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群,且舍饲组牦牛瘤胃菌群中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0.05),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放牧组牦牛(P<0.05或P<0.01)。4)在属水平上,2种饲养方式的牦牛瘤胃菌群均以克里斯滕森菌科_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瘤胃球菌科_NK4A214群(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瘤胃球菌属_2(Ruminococcus_2)和理研菌科_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为优势菌群,且舍饲组牦牛瘤胃菌群中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和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 <0.01), 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放牧组牦牛(P<0.05或P<0.01)。5)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Ruminococcus_2、毛螺菌科_NK3A20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普雷沃氏菌科_UCG-003 (Prevotellaceae_UCG-003)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与瘤胃组织结构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大通牦牛的瘤胃组织结构及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且瘤胃组织结构的变化与瘤胃菌群相关。
关键词
牦牛
饲养方式
瘤胃组织结构
16S
rDNA
菌群多样性
Keywords
yaks
feeding pattern
rumen tissue structure
16S rDNA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分类号
S816 [农业科学—饲料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饲养方式对大通牦牛瘤胃组织结构和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
姚喜喜
王伟
徐成体
张瑞强
陈永珑
牛勇
周双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